河南省信阳市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河南省贫困劳动力”。
河南省信阳市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
案例介绍
河南省信阳市扶贫办
一、信阳市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起源和发展概况
信阳市位于中国河南省,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欠发达农业大市和劳务输出大市。全市辖8县2区,8个县均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其中国定重点县5个)。总人口788万人,农业人口613万人,农村劳动力354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信阳老区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尽管如此,由于各种原因,到2000年,信阳市仍有85.72万贫困农民徘徊在温饱线上,他们绝大部分分布在深山区、干旱缺水的垄岗区和沿淮(河)低洼易涝区,自然条件恶劣,农业生产能力低下。
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摆脱贫困,信阳贫困农民开始自发外出打工。但由于文化素质差,职业技能水平低,外出务工工资低,待遇差,就业不稳定。针对这些问题,信阳市扶贫部门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精神和扶贫开发的实际,大胆探索,从2003年2月起,开展大规模农民务工技能培训,力争通过转移培训,真正提高农民的素质,使他们异地转移就业,使富余劳动力成为现实生产力,实现 “一次培训,长期受益,一人务工,全家脱贫”。三年多来,我们依托培训示范基地直接培训贫困劳动力5.78万人(其中2005年培训贫困劳动力2.12万人),培训后95%以上贫困农民实现异地转移就业。经培训就业的贫困农民收入比不参加培训的收入高出1/3以上,1劳动环境明显改善,劳动强度明显减轻。
二、信阳市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具体做法
信阳市在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实际工作中,围绕“建校、筹资、招生、培训、就业”五个关键环节,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整合培训资源
1、抓好重点学校建设
信阳市建立了扶贫培训学校,承担全市贫困农民务工技能培训的组织、管理和教学工作。采取县市分级办学,市级培训基地开设半年至一年的长训班,重点培训初中毕业以上的青年农民;县区培训基地开设三个月左右的短训班,主要培训初中及以下文化的中青年农民。
2、整合培训资源
市县两级合作,合理规划并建设培训机构,鼓励社会培训机构参与培训。市扶贫、财政、教育、劳动保障等部门,按照公开、公正、公平、择优的原则,对全市中等以上职业技术学校进行考察论证,选择可以承担培训工作的教育机构,最终将信阳技工学校等26个培训机构确定为信阳市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
3、拓展培训领域
除了针对国内就业培训意外,信阳市还开展了涉外培训。组织新县涉外劳务培训中心、罗山劳务培训中心开展涉外劳务培训。从2003年至2005年,已累计培训输出涉外务工人员2368人。
(二)资金筹集及使用
1、资金来源
信阳市贫困农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来源由四个:一是政府财政扶贫资金,每年用于培训的资金占上级拨付财政扶贫资金的15%,三年
来共投入2173万元;二是培训结构减免学员相关费用,主要是免收学员住宿费;三是市县两级财政扶持和社会捐赠。比如,2003年信阳市扶贫开发协会社会募捐社会资金资助此项培训20万元;四是被培训者自己负担一部分。
2、资金使用方式
政府财政扶贫资金和募捐社会资金主要用于补助学员学费,每人每月补助150元人民币,这笔费用支付给培训机构。学员自理部分主要是学员伙食费,而住宿费和职业介绍费免交,职业技能鉴定费缴纳一半。
3、资金管理方式
信阳市专门制定了《贫困农民务工技能培训资金管理办法》,培训经费实行财政专户储存,专帐管理,严格实行报帐制,使用情况接受审计和社会监督,严禁挤占、挪用和贪污。
(三)学员招收
在开展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之初,信阳市建立了贫困地区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和市场用工需求信息库,涵盖当地贫困人口中符合劳务输出条件劳动力的数量、劳务输出现状、输出人员去向、就业工种、收入情况等诸多方面的信息。
为保障贫困劳动力真正受益,信阳市确定了学员招收的条件:(1)必须是来自全市71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849个扶贫开发重点村的中青年农民;(2)有强烈务工求学愿望;(3)有一定文化基础,重点是初、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年农民。
在招收学员的过程中,信阳市扶贫部门依靠乡村基层组织,借助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学员条件、政府优惠政策、培训内容和方式,做到家喻户晓,出现了广大
贫困农民踊跃报名参训的良好势头。
(四)教学质量管理
1、教材、教职人员和教学方法
各培训基地选用适合贫困农民特点和务工需要的教材,聘任优秀专(兼)职教师,聘请高级技工现场传授专业技能,突出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保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每个参训学员都能学会最少一项专业技能。
2、培训考核与鉴定
学员毕业时,按照信阳市统一制定的《检查验收办法》,组织扶贫、财政、劳动、教育四部门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考核、鉴定。达到初、中级职业技能水平的,颁发《毕(结)业证书》和全国通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资格证书》。否则,重新学习,直至达到要求为止。
3、就业观念教育
在抓好技能培训的同时,注重对学员进行法律法规知识、安全知识和公民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力求做到让学员出得去、稳得住、能挣钱、形象好,健康有序地进城务工经商。
4、实行分类培训
在稳步推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过程中,信阳市还根据不同贫困劳动力的特点逐步推开分类培训的模式。首先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劳动力转移服务网络,对农村贫困富余劳动力的个人情况进行普查,根据他们的年龄、文化程度、专长、从业意愿分门别类,建档立卡。其次,根据调查结果,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以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分类培训。
(五)拓展培训项目,优化培训模式
1、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开设培训的专业,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信阳市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先后设立了车工、电工、钳工、服装工、汽车驾驶、烹饪等23个培训工种。
2、打造劳务输出特色品牌。信阳市各个县区立足本地特色,创办了一些专业化的培训项目,如淮滨县的电焊培训,光山县的服装培训,息县的保安培训,新县和罗山县的涉外劳务培训,浉河县和平桥县的建筑培训,商城县的烹饪培训,等等。
3、实行“订单”培训。各培训基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企业和专业劳动力市场签订培训协议,开展针对企业和市场特定需求的培训。积极推行“校企联合、产教结合”的办学模式,加强学员训后就业指导,形成了“以培训带就业、以就业促培训”的良性循环。
4、扶贫部门参与组织培训后学员劳务输出工作,积极主动引导训后就业,开展跟踪服务,替贫困农民分担风险。依托外地人力资源公司建立劳务合作中介组织,按照用人企业的要求培训学员,学员结业后由培训机构集中输送到用工企业,并保持经常性地沟通联系。
三、信阳市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社会经济效益
(一)贫困农民收入增加
三年来,通过务工技能培训,95%以上的学员都能够顺利实现异地就业,共向城镇地区转移就业贫困劳动力5.18万人。抽样调查表明,他们的月工资收入在800-2000元不等,平均月工资在1180元/人,而未培训、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农民工平均月工资在860元/人,月增加收入320元/人,按每年务工10个月计算,每人每年增收3200元。通过转移培训,使信阳市贫困农民每年新增收入1.66亿元。
(二)贫困农民素质提高
根据训后就业跟踪调查,经培训后的学员不仅务工收入有较大幅
度的增加,而且掌握了一技之长,具备了遵纪守法、文明诚信、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大多数人已成为所在车间(班、组)的技术骨干,实现了长期稳定异地转移就业的目标。
(三)带动其它行业和部门劳动力的转移培训
由于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起步早、规模大、效果好,信阳市政府举一反三,要求劳动保障、教育、安全监督、农业等有关政府部门和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社会团体组织,积极组织劳动力转移培训。今年全市培训劳动力达20万人,其中培训中级以上技工10万人,被誉为“十万技工出信阳”。
(四)推动了信阳市劳务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我市外出经商农民每年以10%以上的幅度递增。2005年外出务工农民212万人,其中外出信阳务工期限在半年以上的农民达183.2万人,创造劳务总收入123亿元。
四、信阳市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启示
(一)进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是增强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能力的关键环节,改变贫困农民单纯依靠农业经营提高收入的发展模式,大大拓展贫困人群的收入渠道,最终实现持久稳定脱贫。
(二)开展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需要政府、社会和贫困农民共同负担成本,政府的补助、社会的捐赠以及贫困人群适当承担部分费用可以使更多的贫困人口从这一项目中获益。
(三)根据市场需求设置培训专业,选择良好的培训机构,科学设计培训模式,是有效开展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基础。
(四)做好培训后的劳务就业的组织工作是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核心环节,需要在政府部门、培训机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用工共企业、职业介绍中介机构之间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
信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信阳方远电脑学校招生简章计算机操作课程设置:从基础开始,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Word公文处理系统、Excel数据分析系统、Po......
河南省农业厅关于印发2009年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豫农科教〔2009〕40号各省辖市农业局、财政局,有关院(校):现将《2009年河南省农村......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农业厅2007年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意见的通知豫政办 〔2007〕73号2007年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意见(省农业......
2010年度,在上级党政和扶贫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学校遵循“省主管、市代管、区主办”的原则,按照“政府主导、面向市场、订单办学、保障就业”的培训要求,以创新培训模式为突破......
工作流程:1、每年度1—3月准备好劳动力转移培训相关申报材料和方案,并报州扶贫办审定,由州办报省报审定批准。2、3—6月协调培训单位(县职校)做好开展培训的一切准备,做好劳动力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