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劝学网”。
劝学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况其人及其成就主张。
2、了解本文的条理性及运用大量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明白、生动的法。
3、了解荀况对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的论述,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的的必要,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4、理解并掌握相关文言知识点的用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落实掌握文言知识点。
2、难点:以生动、通俗的比喻为论据。
第一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也许我们有的同学不能真正理解学习的重要性;也许我们有的同学整天或冥思苦想,或埋头看书,但效果不佳,因而苦愁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学习荀子的《劝学》,它将告诉我们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希望大家能有所借鉴。
二,请学生朗读中国古代的几首劝学诗歌,以导入新课情景: 古乐府诗《长歌行》 :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 《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佚名 《昨日歌》 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好!昨日过去了,今日徒烦恼。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了。水去汩汩流,花落日日少。万事立业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明 文嘉《今日歌》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 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清 钱泳《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三,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 况 , 字 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四,课文学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zhîng rïu 虽有槁暴 yîu pù • 知明而行无过矣zhì 吾尝跂而望矣qì • 吾尝跂而望矣qì 君子生非异也xìng • 騏骥一跃,不能十步qí jì驽马十驾,功在不舍Nú •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qiâ lîu •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xiâ áo shàn
五,解题 劝:劝告,劝说,劝阻——今义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在这里有“劝勉”的意思。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研习第一。二段:
(一)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君子①曰:学不可以已②。①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②已:停止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二)第2段互动探讨课文分析: 设问引出本段结构:这一段作者是从学习的哪一方面来进行劝学的?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具体分析
这一段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了五个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第一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第二层“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第三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课时
一,研习第三段:
二,课文互动探讨分析:
提问:第三段作者又运用了几个比喻?请指出来,并说说这些比喻句是为了论证学习的哪一方面进行劝学的?
第三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三,研习第四段:
第四段作者又运用了几个比喻?请指出来,并说说这些比喻句是为了论证学习的哪一方面进行劝学的?本段还运用了什么手法? 第四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 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比,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四,全文论证结构与层次: 小结:荀子是怎么劝学的? 人要不断地学习 学习的意义 学习的作用 态度和方法 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弥补不足、提高能力积累 坚持专心 特点:论证结构严谨、善用比喻说理
五、简析文章写作特色。1、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议论文,但我们读了觉得一点也不枯燥,很有趣味性,文 章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诵读。为什么? 运用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生动、深入浅出。比喻的运用灵活多样,生动形象,增强了表达效果,使论证更有力。运用了排比和对偶,文章句式整齐又节奏和谐。排比还增强语势、增强说服力。
六,练习布置
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 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把它烤弯制作成车轮,(那么)它的弯度(就)合乎圆规的标准了,即使把它晒干,也不会再挺直,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这样的。所以 木材经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 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反省,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行为也不会有 过错了。我曾经整天地思索,(却)不 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臂并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 音并没有加强,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善于走路,却可以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天生资质跟 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儿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 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美德,那么就会达到高度的智慧,也就具 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之远; 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跃,也不足十步远;劣 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 就停下来,(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 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八条腿,两只钳子,(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一、教学目标(一)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二)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二、难点、重点分析(二)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
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輮(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
劝学——为什么要上学国旗下演讲稿漫漫历史长河,时间跨入21世纪人类智慧的积淀,创造了巨大的文明。我们为什么能有如此大的成就呢?这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发展和传承,更有荀子所说的......
劝学 《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教学内容:孙权劝学【字词综合运用】(1)注音卿(qīng) 岂(qǐ) 涉猎(shè) 孰(shú) 遂(suì)(2)形似字区别(3)解词权谓吕蒙曰(告诉)蒙辞以军中多务(用 事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难道)孰若孤(谁 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