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储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外汇与外汇储备”。
中国外汇储备累计损失超万亿美元
中国经济自1997年开始腾飞,结果是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截止到目前为止,帐面上有大约有2.9万亿。但是,由于经济政策的不当,截至到目前为止,账面损失已经超过了10,360亿,大约占全部外汇储备的35%。这些损失包括,实业投资损失2000亿美元,诸如投资黑石公司等海外公司的损失。因为美元贬值损失了约4500亿美元。欧元贬值损失了500亿美元,澳元及日元贬值损失了约100亿美元。再加上目前的美国两房债券投资损失3750亿,总计就是一万多亿美元。如果人均到每个中国人头上,等于中国人每个公民奉献了5,600元人民币,换个说法是:中国人给每个美国人奉送了3,400美元。
外汇储备帐面价值损失了三分之一,这可是个不小的数字。如果按照中国的企业利润计算,这一万亿几乎等于中国百姓二十年白干。这不就吧全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出口创汇的利润都丢掉了吗?这个数字实在是太惊人了。
所谓的两房就是指“房利美”公司和“房地美”公司,这两家公司都是独立的企业法人,只是有部份美国政府的投资。在2008年的美国经济危机中遭遇到了巨大的损失。那时的数据,房利美的总资产是8690亿美元,然其净资产则是负154亿美元;房地美的总资产则为负8510亿美元,净资产是负307亿。当时我们就讲,中国政府要注意这两家公司尽快将投资的债券抛售,即使是损失也要抛售。以免遭受更多的损失。到了目前,2009年“两房”亏损共936亿美元,今年第一季度又亏了182亿美元。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说,“两房”在几年内都不可能盈利,导致纳税人最终掏出4000亿美元的救助款。
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在回忆录中说,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俄罗斯曾建议与中国联手抛售美国“两房”债券。结果记者就问中国政府发言人证实此言论。中国政府发言人马朝旭回答记者说:我们还没有看到保尔森的回忆录。中方没有同任何国家讨论过抛售“两房”债券的问题。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采取了负责任的态度,尽最大努力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这是世界各国有目共睹的。结果是什么呢?俄国在不久之后抛售了两房债券,而中国在今天损失了3760亿美元。
两房本来就是一个独立的企业法人,按照美国法律规定,他独自承担自己的经济责任。中国看到美国政府出资帮助两房度过经济难关,就认定了两房有美国政府担保,不会垮掉。这本身就是一种极为错误的认识。6月16日,美国联邦住房金融局发表声明,要求其监管的美国两大抵押贷款巨头房利美(FNM)与房地美(FRE)从纽约证交所和其他全国性证交所退市,房地美和房利美,自2008年9月起即由美国联邦住房金融局接管。如今,两家公司股价长期低于1美元,已不符合纽约证券交易所交易规则,退市只是早晚问题。联邦住房金融局认为,“两房”退市可以避免持续的最低价格水平和股东投资的损失。“两房”股票在1投资人急速抛售下,房利美股价已不足40美分,房地美股价也仅为50美分左右。美国是按照法律执行,而中国官员竟然以为美国也会和中国一样。
中国是房地美与房利美两大按揭公司债券外资机构最大债权人,持有房利美和房地美3760亿美元的债券,占据了两房债券的百分之七十,实际上美国政府所拥有的两房债券只占全部的百分之二十左右,其余的是世界各国及其他金融机构所拥有,而即使这百分之十的其他国家及金融机构中,还有部份中国其他银行通过香港、英国金融机构秘密购买的债券。其中建行就拥有1.09亿美元,中行拥有790亿美国债券,虽未披露具体的拥有所少两房债券,但根据其其他记录,他持有的两房债券不会少于200亿美元。根据中国内部人员透露,中国政府加上其他金融机构的数额,几乎占据了两房债券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房地美在2007年9月份,中国购入时的股价是48美元一股,而如今却只剩下不到40美分。3年间美国“两房”股价缩水高达99%以上。
虎 头 蛇 尾
人称史上最严厉的楼市政策就要鸣金收兵了吗?即便还没有,看上去也是强弩之末。来自部委的信号相互矛盾,混乱不堪。一会儿讲房产税已成定局,一会儿又宣布“三年内免谈”。昨天放风还有更严厉的后续措施,今天又郑重地公开辟谣。关于宏观政策不可轻易退出的说法,更是引起了诸多猜想,或许决策层担心经济二次探底,很快就会放弃地产新政?
地方政府也是拖拖拉拉,三心二意。几家颁布了自己的政策,除了色厉内荏,就是语焉不详。打压楼市等于打压地方财政,割自己的肉,怎么可能痛下杀手?
商业银行搞起“压力测试”,声称最多只能忍受30%的房价下跌,超过此限,银行资产安全堪忧。先把话撂在这儿,将来出了坏账,可不能怪我失职,这是“政策性不良资产”,补窟窿还得中央掏钱。
地产商有观望的,有“假摔”的,有给自己放假的,也有厉兵秣马,准备捕捉商机的。嘴上喊着拥护中央决定,手上都放慢了拿地和开发的速度。
百姓亦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没房的隐约看到点希望,有房的却只见财富缩水。这里房价还没降,那边租金又大幅攀升,苦了房客,乐了房东。有产者怎么折腾都不吃亏,蚁族怎么挣扎都是蜗居的命。居民若还算忧喜参半,股民则是清一色的愁云惨淡。新政推出以来,与房产有关的股票都低碳了,钢铁、水泥、玻璃、电器„,集体变绿,指数也从3200直下2400,而且还不知底在哪儿。
痼疾无灵药。多少人的利益纠缠在楼市中,岂是行政打压一招儿所能解开的?利益关系不调整,仅靠发社论和打心理战,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供需的基本格局,价格当然坚挺依旧。这道理连实习医生都明白,肺炎引起的发烧,绝非洗冷水澡就能去除的。
房价首先是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博弈,一个要保社会民生,另一个想的是财政收入。南辕北辙,你明打,我暗托。上下利益不同,怎么可能保持一致?毛泽东在1958年发表《论十大关系》,第一条就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在铁板一块的计划体制下,尚且讲究激励机制,何况利益多元化的市场经济?看出领袖和领导的区别了吧?不解决地方财政问题,楼市必定被绑架。
解放楼市并不难,启动财税改革,平衡地方预算。除此之外,土地制度改革也要提上议事日程。产权落实到农民个人头上,土地进入市场自由交易,平抑地价和楼价,也好让农民得到资产性收入,分享更多的改革成果。建国60年,前30年靠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剥夺农民,完成工业化所需的原始资本积累;后30年建成制造业第一大国,靠的仍是低成本的农民工,以及名为集体实为官员所有制下的廉价土地。国家愧对农民呀!
不仅中央和地方的利益不一致,中央政府自己也在追求多重而且往往是相互矛盾的目标。打压房价有助于社会稳定吗?难说,尽管无房者得到些精神安慰,有房阶层和股民却遭受实质性损失。打压房价显然与保增长相冲突,真下决心管住房价,哪怕牺牲几个点的GDP也在所不惜吗?别忘了,GDP还连着就业呢。房价下跌的另一后果是银行坏账的增加,到头来仍需中央埋单,谁叫银行大多是国有的呢。
由多重利益和多重目标决定,新政不可能进行到底,一旦到底,谁也得不着便宜。理性预期之下,各方按兵不动,看这虎头后面是究竟是象臀,还是蛇尾。政府骑上老虎,陷入两难境地,放手一搏恐得不偿失,就此作罢则有失颜面。
问题在哪里?政府管的太多了,超出了应有的范围,也超出了自己的能力。
市场经济中,政府不能管价格,因为价格指导着全社会的资源配置。上涨的价格就是供不应求的信号,引导厂商增加供给,同时抑制消费者的需求,由此自动实现供需的平衡。政府管住价格,价格不再反映供、需的状况,厂商和消费者就失去了最重要的信息源,等于蒙上了他们的眼睛,堵住了他们的耳朵,结果当然是资源的错配。
市场经济中,谁也管不住价格,再强大的政府,也驾驭不了市场。股价管住了吗?煤价管住了吗?菜价管住了吗?药价管住了吗?房价管住了吗?连政府垄断的成品油市场,价格也时常不听话。古往今来,管住价格只有一个办法——全面的和彻底的计划经济,如同改革开放前,如同眼下的北朝鲜。
市场经济中,政府管价格,费力不讨好,因为价格关系到买、卖双方的利益。君不见汽油价格高了,消费者骂娘;低了,油公司抱怨。提了煤价,电厂抗议;降了,煤矿不干。
价格若在市场上自然形成,双方随行就市,合同一签,无悔无怨。市场机制虽不完美,大家都能接受,利益分配由客观力量决定,公平又公正。政府一介入,博弈的性质就改变,买家、卖家都会投入资源,公关、游说、贿赂,争取政府站在自己一边。价格的决定因此带上主观任意性,哪里还有公平可言?政府夹在中间,其实也很尴尬,好比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
为什么不该管、管不住、又不讨好,政府还在执着地管呢?自己的利益使然。土地财政既是政绩的保障,也是腋下的私囊。不信你去数数落马官员,光媒体报出来的,国土局、规划局的就有多少?纵有落马的风险,还是坚持要管,管点事儿就有人求着,既然你来求我,就得好好表现。
一滴水析出七色光,一个楼价折射出利益的众生相,怎一个“乱”字了得,怎一个“管”字能解。
别再做花拳绣腿的表面文章了,有工夫想点正经事儿吧。
按下葫芦浮起瓢
政府推出史上最严厉的楼市调控政策,猛砸房价,市场上交易量骤降,房价陷入胶着状态。应声而落的是钢材、水泥价格,立竿见影的效果出现在A股市场上。房子卖不动,钢材、水泥哪有销路?公司的股价自然一路下滑。股民想必一肚子委屈,我招谁惹谁了?凭什么你打他的棍子落在我的屁股上?
房价尚未整治到位,大蒜、绿豆又异军突起,辣椒也来添乱,价格成倍翻番。理财专家跌破眼镜,投资高手眼珠脱落,谁也想不到的小东西,竟成为今年表现最佳的资产类别。难怪股民管你们叫“砖家”,哪个事先预测到了?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面对近年来最复杂的形势,救火队紧急出动。政府部门发出声色俱厉的文件,严惩“哄抬物价”和“囤积居奇”的少数奸商,号召广大不明真相的群众,不要听信流言,自觉维护市场秩序。不知少数人哪来那么大能量?居然蒙蔽了人民群众向来雪亮的眼睛。
大蒜、绿豆的宏观调控才初见成效,蔬菜又集体发难。顺便问一句,将来若调控到芝麻,还能算“宏观”吗?这回救火队以不变应万变,昨天下达的文件,今儿再重发一遍,只需把题头的“大蒜”换上“蔬菜”,还是投机商罪该万死的同一套词儿。要说毫无新意也不大公平,前两天就抓了家地方小报,杀一儆百,狠治“物价报道失实”的罪。只要媒体正面引导,群众买菜就不感觉贵。
这是怎么了?到处奸商,遍地坏人,连青菜、绿豆也跟领导过不去。
都是钞票惹的祸。
货币超发啦!超发是相对实体经济的需要而言,好比饭吃多了,消化不了,不是肠塞肚胀,就是胃疼腹泻。2009年广义货币M2增长27.7%,而名义GDP增长仅6.8%。27.7-6.8=20.9%,这21个点的超发货币泻到哪里去了?
先是股市和楼市。A股指数从2009年初的1900涨到年底的3400。房价据统计局说涨了
1.5%,民众的感觉是百分之一百五。玩笑开得有点大。2010年楼市开打,驱赶资金涌向农
产品,大蒜、绿豆鸡犬升天。政府追踪而至,资金又像李自成的流动大军,进入蔬菜、奶粉市场。真是个“乱哄哄,你方唱罢他登场”;急切切,按下葫芦浮起瓢。
货币如同演员,总要顽强地表现自己,限制了电视剧,他就要上古装戏。根本的解决之道是回收多余货币,请演员回家安心休息。
紧缩银根,是否危及“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也许,但不必因此而忧虑。形势得来没啥不易,绝招儿无非是打鸡血、抽鸦片。银行发放十万亿贷款,拿百姓的储蓄不当钱;政府一掷千金,用纳税人的银子豪赌反弹。鸦片烟换来一时的精神头儿,怎么能称为“大好”?若形势真的“大好”,为何又不敢断烟?
犹犹豫豫,患得患失,既不收银根,又不搞改革,滞胀的前景清晰可见。没有改革就没有新的增长点,经济焉能不“滞”?听任钞票继续泛滥,价格岂有不涨之理?而且实体经济越“滞”,对货币的需求就越低,多余货币对价格的压力就越大。反过来价格越涨,实体经济中的真实收益率就越低,更多的资源离开实体经济,转向看上去赚钱容易的资产经营,如楼房、大蒜之类,实体经济就会因失血而越“滞”。“滞”与“胀”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日本人在1980年代经历了这样的滞胀。为刺激经济,日本央行开闸放水,实体经济无法吸收的货币流向楼市、股市,造就了另一“日本奇迹”。然而“大好形势”终未逃过一劫,1989年的大崩盘宣告了“鸡血疗法”的彻底失败。
按下葫芦浮起瓢,此乃物理世界的客观规律,绝无可能遵从政府的意愿。若想两者同时降,方法只有一个——抽去缸中漫溢的水。
这水,是去年政府自己灌的。解铃还需系铃人,怨不得小商小贩,也怨不得轻信流言的群众。商贩就是要赚钱的,群众就是很容易受伤的。不赚钱,还当什么商贩?除了群众,还有谁受过伤?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外汇储备的论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有关外汇储备的论文【摘 要】从经济危机和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外汇储备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问题,针对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了“一控二调三转变”的加强安全管理的措......
(1)国际收支的影响。国际收支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内)与外国的全部经济交易所引起的收支总额。这是一国与其它各国之间经济交往的记录。国际收支集中反映在国际收......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外汇储备现状分析论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作者:天津财经大学李蓓 关键词:外汇储备影响因素外汇储备管理思路 一国外汇储备水平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目前,国内外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影响一国最适度外汇储备规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