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课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月考试题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高二古代诗歌散文鉴赏”。
1解析:D项,说的是服饰的社会反映功能。答案:D 2解析:C项,原因表述有误,原文是“古代服饰文化作为社会物质和精神的外化是„礼‟的重要内容,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身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答案:C 3解析:A项,将必要条件讲成了充分条件。由第①段最后可知,是“只有……才……”,而非“只要……就……”。答案:A 4解析:B项,上:名词,皇上。答案:B 5解析:②④⑥均表明李白的“傲放”,而①说的是李白遭受排挤后情形,并非直接说明,③说李白参与永王幕府兵败而逃之事,⑤是说李白识人才,曾救过郭子仪。答案:C 6解析:A项,“李白从小便天赋过人”,理解有误,原文是“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答案:A 7答案:(1)天宝初年,李白从蜀中来到京城长安,当时他的才能尚未施展,就把自己所作的诗歌献给贺知章看,贺知章读到《蜀道难》一诗时,感叹地对李白说:“你是被贬谪到人间的仙人啊。”
(2)到这时,郭子仪向朝廷请解除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于是)(皇上)下旨把李白改判为流放夜郎。
解析:参考译文:李白,字太白,崤山以东人氏。母亲梦见长庚星就生下了他,于是用“白”作他的名,用“太白”作他的字。李白十岁时就通晓五经,他自己梦见笔头长出花来,此后他天赋过人、才华横溢。李白喜欢纵横之术,练习剑术为打抱不平。他不看重钱财,乐于施舍。又客居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住在徂徕山中,天天设酒痛饮,号称“竹溪六逸”。天宝初年,李白从蜀中来到京城长安,当时他的才能尚未施展,就把自己所作的诗歌献给贺知章看,贺知章读到《蜀道难》一诗时,感叹地对李白说:“你是被贬谪到人间的仙人啊。”于是,解下自己身上的金鱼饰物来换酒,整天与李白为乐,于是在玄宗面前推荐了李白。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李白,与他谈论时局国政,李白献上颂文一篇,皇上很高兴,赐给他饭食,并亲手为他调匀肉汤,降旨命李白为翰林供奉。李白曾在皇上面前大醉,起草诏书,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以此为羞辱,就指摘李白《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用来激怒杨贵妃,每当玄宗要授官给李白时,杨贵妃总要阻止。李白更加高傲放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为“饮酒八仙人”。后来他恳求回乡,玄宗赏赐给他黄金,下诏让他回家。李白云游四方,打算登华山,带着醉意跨在驴上,路过县衙门,县令不认识李白,生气地派人把李白带到公堂上问道:“你是什么人,敢这样无礼?”李白在供词中不写姓名,只写:“呕吐后曾使皇上用手巾擦嘴,吃饭时皇上亲手为我调匀肉汤,写字时杨贵妃捧着砚台,高力士帮着脱靴。在天子殿门前尚许我纵马奔驰,华阴县衙门口,却不能骑驴而过。”县令又惊又愧,忙行礼道歉说:“不知道是翰林学士来到此地。”李白大笑着扬长而去。李白曾与崔宗之一起坐船从采石矶到金陵,他身穿宫中特制的绸袍,坐在船上旁若无人。安禄山叛乱时,玄宗避难蜀中,永王李璘招聘李白为军中幕僚。后为李璘起兵造反,李白潜逃回到彭泽。李璘失败后,李白受牵连关在浔阳的监狱中。当初,李白漫游到并州,见到郭子仪,感到此人非同寻常,曾解救过郭子仪的死罪;到这时,郭子仪向朝廷申请解除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于是)(皇上)下旨把李白改判为流放夜郎。李白晚年喜欢黄帝、老子的道家学说,在牛渚矶泛舟,带着醉意捕捉月亮,就沉到水底去了。当初,李白喜欢谢家青山,如今他的墓还在那里。李白著有文集二十卷,流行于世。有人说,李白,是西凉武昭王李暠的第九代玄孙。8解析:词人借助雪、笳、铁骑等事物来描绘梦中图景,作答时应对图景加以概括。首先要把词的内容解说出来,再具体说明词的意境特点。
答案:词人抓住雪、笳、铁骑等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描绘出一幅莽苍雄阔、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图。9解析: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想。一灯荧荧,斜月在窗,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冷落的环境,反衬出词人报国雄心的火焰却在熊熊燃烧。作答时要指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具体说明如何运用的,包括“用什么反衬什么”以及手法的效果,特别是对表情达意的作用。答案: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以梦醒后一灯荧荧,斜月在窗,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的环境反衬出词人人老心未老,报国雄心的火焰在熊熊燃烧。
10答案:(1)在天愿作比翼鸟 此恨绵绵无绝期(2)早岁那知世事艰 楼船夜雪瓜洲渡(3)非兵不利 敝在赂秦
11.解析:(1)A项,“对比的手法”错,应是“类比”。B项,“当时扬州的萧条”错,从引用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看,扬州当时是繁华的。从全文看,“寂寞”应是指江南佳妙处尚无诗歌高手吟咏,其情趣韵致正苦苦等待善解妙悟之人。
(2)词义的理解应放在具体语境中加以揣摩。根据文本来看,第一处“收容”的是“一颗漂泊的诗魂”,此处所谓的“诗魂”应是杜牧,因此可理解为“接纳、安慰”。第二处是“收容下”“灵秀”“浪漫”,应指杜牧在江南的创作成就,因此可理解为“收获、得到或重现”。
(3)文学作品中引用古诗词的作用,可以从诗词本身表达的内容、对文章内容及结构等角度加以分析。如为文章增添文学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读者)等。(4)本题实际是思考杜牧与江南的密切关系,需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1)AB(2)不相同。第一个“收容”可以解读为“接纳、安慰”,因为江南以自己独有的美丽接纳、安慰长久失落的诗人杜牧,给他提供了心灵的归宿。第二个“收容”可以解读为“收获、得到或重现”,因为江南还激发了杜牧的创作灵感,他的诗文重现了灵秀和浪漫。
(3)①杜牧的诗和江南的美是和谐统一的,引用、化用杜牧的诗句便于简洁凝练地表现江南的美景和神韵,增添江南美的感染力。②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加文章的文学情韵,与文中的抒情、议论协调统一,形成(或突显)本文典雅优美的语言特点。③借杜牧的诗句充分展现杜牧的才情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欣喜、忧伤、期盼、失望)。④借杜牧的诗句充分说明杜牧对江南的了解(或:充分说明杜牧已得“江南三味”),为文题“杜牧的江南”提供了充分的证明(或:突出了江南和杜牧相互依存、相互成就的密切关联)。
(4)①杜牧让长久沉寂的江南重新显现灵秀和浪漫(或:江南会因为缺少了杜牧而减少了神韵)。②杜牧读懂了多少人无法懂得的江南的美,并用自己的诗句定格再现了江南的婉约、繁华、神妙,让美丽的江南在岁月中留存。③长久失落的杜牧在江南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和安慰,杜牧的生命情感和江南融为一体。(只要言之成理,超出文本的举例亦可)12解析:(1)A项,“外国轮船公司垄断长江航运”的说法不准确,原文是“长江上游航运正被外国轮船控制”。B项,“一律采用„三段航行法‟”错,文中说的是“除了最重要的……外,其他物资一律分段运输”。C项,“由于创办民生实业公司的辉煌成绩和完成抗战时期运输任务的卓越贡献”的说法不太全面,他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北碚乡村建设实验。D项,完全正确。E项,“首要目标”的说法错误。
(2)解答本题应注意概括卢作孚在管理上大胆改革的措施,信息点集中在第一段,分点概括即可。
(3)解答本题应重点概括卢作孚在“北碚乡村建设实验”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答案信息点集中在文章的第三段,分点概括即可。(4)解答本题要结合全文概括卢作孚的思想观点和所取得的杰出成就,题干中要求分析概括卢作孚“被誉为„不能忘记‟的人”的原因,应侧重从对人物身份的界定的角度概括,据此再概括相应的成就。
答案:(1)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B、E不给分。
(2)①采取“人弃我取,避实就虚”的方针,使民生公司的航运业务从嘉陵江扩展到长江;②化零为整,逐步控制长江上游航运;③在长江沿线、中国沿海港口及海外都建立分支机构,使民生公司成为中国当时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
(3)①精心设计北碚的乡村现代化蓝图;②把北碚建成生产发展、文教事业发达、环境优美的重庆市郊重要城镇;③以北碚的实验作为“小至乡村,大至国家的经营参考”。
(4)①关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爱国者:提出“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的强国宏愿,动员民生公司员工英勇抗战;②脚踏实地、勇于实践的实干家:创办民生实业公司,致力于北碚乡村建设;③具有现代意识的改革家:认为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基本要求是建立良好秩序,注重基础建设,提高人民文化生活水平;④目标高远、不懈追求的理想主义者:把实现个人理想与改造社会有机结合起来。
13解析:A项,“而且”表示进一步,这里应用“反而”。C项,“一笔抹杀”比喻轻率地把成绩、优点等全部否定。与语境不符。D项,“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与语境不符。答案:B 14解析:B项,搭配不当,将“增加”改为“提高”;C项,句式杂糅,删去“据”;D项,语序不当,应为“安装、维修”。答案:A 15解析:⑤为中心句,③“欺骗自我”对应①“这种自我欺骗”,呼应④“由此”,“有些人自信”连接②“真正的自信者”,“怀疑及不满”对应⑥“为弱点苦恼”。答案:B 16解析:内容必须选择细微事物,最好能用到“看”和“听见”,但不能直接把声音作为描写对象,意思恰当即可。
答案:认真地看一棵草 可以听见它阐明的柔韧义
请摘来丰富自己的精神 默默地看一枚石 可以听到它叙述的朴实义 请取来充实自己的思想
17解析:解答“图文转换题”,要细心观察,图中的任何形体都是“要素”,都不可放过,如本图中的山、水、太阳、十环等;二是要有序地呈现出来,本图可以按“由内而外”的顺序来说明。解读寓意,一要注意同音相关,如“圆环”与“环境”;二要会联想,如由图中的“青山”“绿水”想到人们的生活环境等。
答案:(1)构图要素:“中国环境标志”的图形由中心的青山、绿水、太阳及周围的十个环组成。
(2)寓意:图形中心的组合象征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周围的十个环紧密结合,环环紧扣,象征公众参与,共同保护环境;同时十个环的“环”字与环境的“环”同字,其寓意为“全民联起手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18解析:思路点拨:材料里有这样几个关键词,“人生”告诉大家思维要放得开,写作范围遍及人的许多领域;“心结”是提示大家要选准的切入点;“以一种平淡的心情打开记忆”“心结便宛如天上飘动的云”“许多美好的或者不美好的感觉就会扑面而来”“便可以从容面对”提示大家如何面对,弱化了审题的难度;“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指明了大家可以选择的文体,或是记叙文,或是议论文。
“心结”究竟是什么?它是指心里解不开的疙瘩,是心里放不下的事情,是内心所受的一种压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种心病。心结会影响到一个人情绪和情感的变化。情绪和情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消极的情绪对个人有着不良的伤害。对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对自己的学习不利;对人际关系不利;对自己所在集体不利。正确态度是要联想到一切的真善美、宽容、豁达、淡定、淡泊等等,那么,与此相关的主题就范围更广了。
明白了平平淡淡才是真,那些回忆似轻烟拂面而来又随风而去,心中或许有一刹那的惆怅,但这种些微流动的感觉已不能再伤害我们了。正确对待这一切,我们在乎的不再是心结处那个莫测的世界了,满眼只是那种变幻的奇妙的美丽,满心是宠辱不惊的那种悠闲和快乐,也许我们的人生仍然充满波折,可是我们的心里已没有患得患失的懊恼和大悲大喜的起落情绪。日子如流水匆匆地逝去,站在现在展望未来回顾过去,总有一些留下,总有一些逝去,选择一个你喜欢并且感到舒适的姿势,心中有感动但已无言。
那么写什么样的心结呢?是学习当中的,还是生活当中的,还是情感上的?写谁的心结?是我的,还是他人的?是个人的,还是群体的?把这几个问题明确了,文章写起来才可能不会出问题。明确了题目的内涵,后面选材就好办了。
需要说明的是,名词性短语作为题目,可以选用记叙类文体。如果写议论文,就必须将名词性短语变成动宾或主谓式短语才可成立。比如“打开心结”“心结宜解”等。
答案:参考例文:
心 结
何为心结?使人不悦之物也。有人不吐不快,打开了心结,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心灵的安宁;有的人却将它死守一生,整天郁郁寡欢,真枉来到世间走一遭!心结又不是不可告人的秘密,为什么不将心结打开,重新拾起快乐的生活呢? 学会打开心结,别跟自己过不去。晋代文人陶潜开始总是不知该随心归隐,远离尘世,而是入仕为官,为父母妻儿带来富足的生活,结果深受其累。最后他终于释然,寄情于南山下灿烂的菊花海洋中。试想,如果他始终跟自己较劲,整天郁郁寡欢,无所作为,何来流芳百世的佳作,万世称赞的美名呢?反观我们自己,如果整天“沉湎”于自己的心结,怎么可能在课堂上聚精会神、课下专心学习呢?终日恼于这、烦于那,你从何处寻觅进步的阶梯呢? 学会打开心结,别跟他人过不去,要与人为善。廉颇自恃战功赫赫,认为“相如素贱人”,说出“吾见相如必辱之”的话语。孰不知,蔺相如对赵国也是功不可没。若无蔺相如,能有完璧归赵而二国又不交战的可能吗?能有渑池相会、赵王弗受辱的可能吗?看他人“拜为上卿”,也不究其原因,只知狂言。最终幸而廉颇及时醒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刎颈之交,共同辅佐赵王,传出将相和的佳话。其实,眼红的“廉颇”不仅古代有,现今社会也比比皆是。见他人比自己强便心生嫉妒,心里不平衡。别人优秀自有优秀的原因,不应盲目地去记恨别人,应与人为善,打开心结,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学会打开心结,不要跟社会赌气。经常听见有人抱怨社会上不公平的现象,可是事实如此,你又无法改变,何必让自己不悦呢?况且,你所言的“不公”并非真正的不公,也许这只是你个人的主观看法。任何事物都有两面,这样对你不公平,也许那样对别人就不公平,你却觉得理所当然。正如老子所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我们应该摆正自己的心态,努力地使自己变得更优异,为自己争取相对更公平的权利。
学会打开心结,用包容、平和的心态去看待一切,你会发现初升的太阳是那么明媚,生活是那么美好。学会打开心结,播下希望与梦想的种子,用汗水去浇灌它,最终,在浓荫蔽日时,你会看见六月盛夏的花朵最美。
点评:这是一篇比较成功的典范的议论文。文章的观点明确,三个分论点,涉及个人、他人、社会,层次感强。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从所学课文中取例,用得灵活。事例之后能紧扣材料,联系现实作分析。论证方法多样,事例论证、事理分析,引证都用得恰当,既增强说服力,又使行文有了变化。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综合测试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玉簟(diàn) 神妪(yù)奇葩(bā) 霰雪(xiàn)....B.聒噪(ɡuō) 鼎铛(chēn......
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试题语 文 试 题一、6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2分)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句是谁对谁的评论?(B)A、钟嵘......
2012学年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期末试卷注意事项:本试卷共10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将班级、姓名、座号及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卷指定处一、选择题(每题3分,......
厦门市2012~2013学年(下)高二质量检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试题(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考生注意: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卷”上。监考教师注意:只须装订“答题卷”,本“试题”让学......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试题满分;100分一、注音。(2分×9=18分)被十余创()鹧鸪()扁舟子()...1.词是在时期产生,从中唐后流行起来的一种新诗歌体。词是的简称,就是歌词的意思。2.第一单元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