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
目标的设定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八个字既是诗歌欣赏的目标,也是诗歌形象鉴赏的方法之一,是考纲“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这一能力要求在课内的具体再现,也是必修课诗歌鉴赏的延续。它起到了课内外衔接的作用,起到了平时训练与高考规范答题的过渡的作用,所以对这一单元的诗歌既注重诵读欣赏的教学,也要注重欣赏方法的探究。2.
课堂的构建
选修课注重的是学生自主探究,所以,教师根据学生在必修课的所学实际进行分析整合,启发引导,授以探究的方法是制定单元课堂结构的前提。单元课堂结构可形成系列:师生共同探讨——学生自主探究——学生交流整合——学生拓展应用。每一课时:学生前半部分把握探究方法,后半部分,用此方法自主探究,得出个人的认识,完善诗歌意境鉴赏的思路方法,获得审美体验。3.
教材与学情的分析
本单元主要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
特有的意境美。但在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我们还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如: ①针对意象较为丰富或典型的《春江花月夜》《扬州慢》《菩萨蛮》可采用抓典型意象分析感情的方法把握意境;②对整篇优美、浑成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夜归鹿门歌》《积雨辋川庄作》《新城道中》可采用整体把握再现情景的方法把握意境;③对诗中人物形象较为鲜明的《登岳阳楼》《旅夜书怀》可采用分析人物形象挖掘人物感情的方法把握意境。【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背诵本单元要求背诵的篇目
2.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像,品味诗歌的意境
3.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学习重点】
把握意象,探究方法,品味意境 【学时安排】
8学时 【学习过程】 第一、二学时 【活动内容】 单元介绍
学习《春江花月夜》《菩萨蛮》《扬州慢》 【活动过程】
一、单元介绍
学生了解“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的内容及学习目标。
二、学习《春江花月夜》 1.诵读全诗
2.从赏析示例《春江花月夜》中师生共同寻找鉴赏突破口,探讨鉴赏思路和方法。
这首诗作者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尽情赞颂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扩展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精神的探究结合在一起,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优美深邃的意境。越是复杂深邃的,越要找准切入点,可从小处入手,以小见大。
例如:可从春江、落花、明月这三个意象入手,分析意象的固定含义,把握诗的感情哲理,从而体会优美意境。
(1)
调动所学知识,联想与江花月有关的诗句,明确三个意象的常见含义。(2)
结合分析本诗中三个意象所在诗句,把握诗句含义,理解诗句感情和哲理。江:“但见长江送流水”——时间流逝——引发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明月1:“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明月常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明月2:“可怜楼上月徘徊”——思妇望月——相思 落花:“昨夜闲谈梦落花”——游子思乡惜春——相思
(3)整合三个意象的含义,全面把握诗的意境。
三、用以上方法学生探究讨论《扬州慢》(1)
阅读全文寻找典型意象: 荠麦青青 清角吹寒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2)分析意象含义
战乱 物是人非 黍黎之悲
(2)
学生组织表述本词的意境
四、用以上方法学生独立探究《菩萨蛮(其二)》
(1)
结合歌曲《江南》把握“江南”这个意象的含义(2)
学习本首词进一步把握“江南”的含义和作者的感情(3)
组织表述本词的意境(4)
互相交流 第三、四、五学时 【活动内容】
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师生共同探究欣赏方法 运用所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夜归鹿门歌》《积雨辋川庄作》《新城道中》意境 【活动过程】
一、诵读《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读懂文意
二、想像联想,再现仙境
(1)重点阅读“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先之人兮列如麻”,结合所看有关仙境的电视剧拓展想像李白的梦中仙境,并用自己的的话表述出来。力求具体形象,真正置身诗境。(2)用贴切的词语综合仙境的特点(3)仙境与现实比较得出作者感情(4)组织表述本诗的意境
三、有感情诵读全诗
四、学生运用以上方法,自主鉴赏《夜归鹿门歌》《积雨辋川庄作》《新城道中》 第六课时
【活动内容】
学习《登岳阳楼》师生共同探讨诗歌欣赏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旅夜书怀》意境,巩固所学方法 【活动过程】
一、诵读全诗
二、学习《登岳阳楼》师生共同探讨诗歌欣赏方法(1)
抓关键诗句、关键词语分析景物特点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开阔壮丽(2)
抓神情动作表述人物形象 老病
涕泗流
(3)
由神情追根溯源挖掘人物感情 伤己悲国,忧国忧民
(4)
综合表述本诗的意境
三、学生运用以上方法学习《旅夜书怀》,鉴赏意境。第七、八学时 【活动内容】
学生交流整合,理清每一种诗歌欣赏思路方法 相关链接拓展阅读,学生灵活选择诗歌欣赏方法 【活动过程】
一、教师选择适合与所教方法的学案练习或高考题,对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训练
二、交流学习心得,质疑问难,查漏补缺,理清每一种诗歌欣赏思路方法,鼓励学生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其他方法。
三、学生自主选择一道训练题,自主选择鉴赏方法,鉴赏诗歌意境,形成文字,师生互评。附: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教案 教学设想
4.目标的设定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是诗歌欣赏的目标,也是形象鉴赏的方法之一,是考点“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在课内的具体再现。另外,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不可或缺的手段。所以目标定为“背诵;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感受诗的意境”。5.
课堂的构建
选修课侧重的是学生自主探究,所以,教师启发引导,授以探究的方法是课堂前半部分的内容,后半部分,学生用此方法自主探究,得出个人的认识,完善诗歌意境鉴赏的思路方法,获得审美体验。6.
教材与学情的分析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意象不够典型,不宜深究典型意义。意象不多,组合的画面变化不大,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体验,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将诗人描绘的画面再现在自己的脑海中,是可以做到的。《登岳阳楼》《旅夜书怀》两首诗的精妙之处不在整个诗篇的精妙浑成,而在于颔联营造的意境之美,所以突出对这一联的涵咏品味,从此入手,联系全诗,缘景明情,感受意境,理解诗歌内涵。
教学目标
1.背诵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感受意境 教学重点
学习缘景明情的方法,探究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联想想象诗人形象 课时安排 1课型新授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明确目标
欣赏古典诗歌,品味优美意境,就要缘景明情。今天我们通过诵读《登岳阳楼》来学习一种缘景明情的方法。
二、诵读《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朗读全诗和注释,理解诗句,学生质疑、解疑
师:同学们大声读一遍全诗和注释,读懂诗句,有疑问请提出。学生读后生:“凭轩”的含义 师:谁能帮他解答?
生:靠着窗子。或靠着栏杆。师:根据词义读出诗句的停顿。两名学生读。其他评价,有缺点再读、齐读
三、分析缘景明情的方法
师:哪位同学给我们读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生: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师:颔联具体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或颔联描绘了洞庭湖怎样的自然景
生:吴楚两地被洞庭湖水划分开来,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描绘了一幅浩瀚壮阔的自然景象。师:“坼”和“浮”是如何体现这个特点的?
生:坼,分裂,引申为划分、有力度。仿佛洞庭湖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洞庭湖包容了天地万物,比天地还广阔。
师鼓励学生读出颔联的气势(声高、速慢)。
师:诗人也是这是幅图的景,只占一隅,却是点睛之笔,关键之处,不容忽视,那么,这幅图里的诗人的外貌神情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根据最后两联想象诗人形象。指名一学生朗读颈联、尾联。生:孤、老病、涕泗
师:诗人流泪的原因是什么? 生:“戎马关山北”,忧国忧民。(对当时动荡时局的担忧,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师:同学们根据板书提供的关键词,添加适当的词句,系统地组织一下这首诗的意境。生:诗人描绘了一幅洞庭湖水划分开吴楚两地,天地日月都漂浮在湖水之上的浩瀚壮阔的图景,自己孤单无依、年老多病,却仍担忧战乱,抒发了忧国伤时的伟大胸襟。师:置身诗境,大声诵读,试着背诵。背诵。
学生总结缘景明情的方法:先找景物抓特征具体描绘自然图景,然后联想想象景中诗人形象,最后追根溯源就可以理解诗人感情。
三、运用这种缘景明情的方法阅读《旅夜书怀》,体会意境。师:同学们自由朗读《旅夜书怀》然后从颔联入手缘景明情。学生朗读后
一学生上黑板演示,其他学生写在课本或笔记上。星、平野
阔 月、大江
涌
似沙鸥名岂
官应
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 漂泊无依的凄苦
学生组织表述诗的意境:明星低垂、平野无际、月随波涌、大江东流的壮阔景象中,诗人呆江边孤舟上像一只天地间无所依存的沙鸥,渺小孤寂,抒发了漂泊无依的痛苦和罢官后理想不得实现的悲愤之情。鼓励学生有感情朗读。齐读
五、延伸读本,自我实践
师:杜甫的这些诗能用这种方法感悟意境,其他人的诗能否也可以?(探究)阅读《赋得暮雨送李曹》,锁定颔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缘景明情体会意境。学生朗读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学生分析:
能用。细雨分飞,打湿船帆、鸟翅,营造阴沉压抑的氛围,雨中岸边,诗人清泪沾襟,对朋友离别依依不舍,表达离别愁绪。师:这种方法适合写景抒情的诗。
六、布置作业
背诵《旅夜书怀》体会意境 朗读《倦夜》,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板书:
缘景明情的方法
描绘自然图景
星、平野
阔
月、大江
涌
人形象
似沙鸥
追溯诗人感情
名 官
岂 应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
一、在熟读课文基础上,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文言句式、通假及词类活用。
二、了解本单元作者散文的特点及各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三、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和抒情性,培养自主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四、通过反复诵读,提要钩玄,因声求气,感受作者情感的起伏流动(气脉),认识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五、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流露的情感和阐述的道理。
【单元导读】
本单元所选文章,照顾到不同体裁和风格。
《六国论》是苏洵写的一篇政论文,文章围绕“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利用对比推论,最后告诫北宋统治者不可重蹈六国破亡的覆辙。语言多用对偶、排比,感情愤郁,沉痛激切。
《伶官传序》是议论文,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章通过总结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语言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气势旺盛。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是韩愈为悼念其侄写的一篇祭文。文章在抒写对亡侄的哀悼和人生感喟中,隐含着对生死祸福难明难测的理性思考。作者很重视语言的复沓重叠,回环转折,多利用排比句式和语气助词来强化悲痛之情。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记叙了作者苏轼与文与可之间的深情厚谊,并阐述了文与可的创作理论,是有回忆、有议论、深情缅怀亡友的文章。虽为悼文,语言却凝练生动,活泼幽默,乐中寓悲,凄恻动人。
本单元推荐作品《狱中杂记》《陶庵梦忆序》杂叙所历所见,或痛心于刑狱黑暗腐败,或忧愤于家国破亡,也是通篇情感贯注、情理兼胜的优秀散文。【学法导引】
本单元主要从形与神的关系角度欣赏古代散文,通过提要钩玄、沉思力索与反复诵读、因声求气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文气、意脉和情感,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和抒情性;另外,要继续进行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并关注背景、了解作者,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写作特色及创作风格。
总之,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多读、多品味,注意不同作者、不同文体散文的风格特点及语言韵味,逐步培养自主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同时,还应有质疑问难的精神,大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从而获得对文章内容的更深刻的理解。
【课时安排】 8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内容】
1.学习单元“赏析指导”,理解本单元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2.初步了解本单元散文特点,并进行本单元学法指导。
3.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六国论》文意,做《学案》“积累整合”
4.通过“赏析示例”,初步了解《六国论》文章脉络及主要思想内容。
【活动过程】
1.自主阅读单元“赏析指导”,谈谈对本单元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特点的认识。
2.教师讲解本单元散文特点,提出单元教学目标,并进行学法指导。
3.教师指导预习“赏析示例”,作《六国论》一课的《学案》“积累整合”。
第二课时
【活动内容】
1.通过提要钩玄,梳理归纳,弄清《六国论》的论证结构。
2.通过反复诵读,因声求气,把握文章意脉、情感及写作特点。
3.通过探究讨论,认识苏洵观点的片面性。
【活动过程】
1.自主朗读课文,列出《六国论》的结构提纲。
2.齐读第一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提出论点的。
3.齐读第二、第三自然段,弄清二、三自然段是如何分别论证两个分论点的,这与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
4.指名朗读最后一段,归纳比较的内容,理解比较的意图。
5.重点朗读第二、第三、第四自然段,体会对偶句、排比句、对比句在增强文气、体现情感方面的作用。
6.探究讨论:六国破灭,真的弊在赂秦吗?如果你认为本文观点欠妥,对你今后读书有什么启发?
第三课时
【活动内容】
1.通过质疑解难,归纳梳理《伶官传序》一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作《学案》“积累整合”。
2.通过反复诵读,提要钩玄,把握《伶官传序》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3.通过反复诵读、因声求气,体会本文语言特点,了解欧阳修散文语言的多样性。
4.通过探究讨论,理解本文观点,明确写作目的。
【活动过程】
见“教案示例”
第四课时
【活动内容】
1.通过质疑解难,归纳梳理《祭十二郎文》一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完成《学案》“积累整合”。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本文抒发的骨肉之情和宦海人生的感慨。
3.品味本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语言。
【活动过程】
1.默读《祭十二郎文》,利用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归纳梳理本课的文言基础知识,完成《学案》“积累整合”。
2.自由朗读课文,说说本文和一般的祭文有什么不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指名朗读课文,并从文中画出句子说明韩愈对侄儿的死为什么会这样悲痛欲绝? 4.重点朗读第五自然段,揣摩语气助词在表达感情上的重要作用。
第五课时
【活动内容】
1.通过提要钩玄,归纳梳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完成《学案》“积累整合”。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贯穿本文其中的感情逻辑和思想逻辑,把握形散神聚的特点。
3.通过诵读品味本文语言凝练生动、活泼幽默的特点。
【活动过程】
1.自由诵读,提要钩玄,梳理归纳,完成《学案》“积累整合”。
2.朗读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说说本文记叙了有关文与可的哪几件事?分别表现了文与可怎样的个性?
3.朗读第一自然段,概括本文阐发了怎样的创作思想,并谈谈你对这些思想的理解。
4.巩固练习
⑴完成《学案》“学练平台”第5题。
⑵完成《学案》“拓展应用”
(三)第4题、第5题。
第六课时
【活动内容】
单元拓展巩固
【活动设计】
⑴
比较阅读《六国论》和《伶官传序》(或《祭十二郞文》和《祭妹文》),分析其异同,看看是不是比分别阅读有更多收获。把自己比较阅读的心得写下来。
⑵
回顾本单元课文,体会它们紧紧围绕中心取材、“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模仿其中一篇文章的写法,自己写一篇小论文或抒情性的文章互相交流展示。
第七、八课时
【活动内容】
单元小测
【活动设计】
作《学案》“单元检测”,教师讲解部分题目。
附:教案示例
《伶官传序》教学思路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通过赏析示例《六国论》,学习了提要钩玄,逐层梳理文章脉络的鉴赏方法,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来继续认识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课文写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观点呢?
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把课文中的观点句划出来,并试着翻译。
三、品读欣赏
欧阳修散文作品有很多,体裁也丰富多样,我们接触到的就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泷岗阡表》、《朋党论》等,可是据说欧阳修认为,《伶官传序》是他平生最得意之笔,文章好在哪里呢?
再次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对本文的看法。
(一)问题导读:
1、《古文观止》的编者认为本文“起手一提,包括全篇之意”,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呢?
明确:本文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这句话,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全文都围绕它进行论证。
2.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吗?
重点是强调人在主观上是否努力
小结:本文观点鲜明,条理清晰,很值得我们在作文中学习和借鉴。
3、文中哪几个词语最能表现庄宗忧劳?
受、藏、遣、告、请、盛、负、前驱、纳
欧阳修为什么极力渲染庄宗忧劳得天下呢?
明确:欧阳修极力渲染庄宗忧劳,就是为了突出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这个主题。
4、作者在文中是怎样论证观点的呢?
明确:使用正反对比举例的论证手法
(二)朗读品味
1.读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和“及仇雠已灭这两个句子”
注意感情和语气。
第一句赞叹,庄宗意气风发,应该读得激昂、振奋;第二句惋惜,庄宗败绩可叹,读得低沉、缓慢、哀伤。
2.将这些句子改为两两对偶的句子让学生评价
优点:使用对偶,朗朗上口;使用短句,干脆利落。
缺点:呆板,无变化。
在表达情感上平淡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句子的特点。
明确:(1)本文有陈述句,有感叹句,有反问;有骈句、有散句;有长句,有短句。句式错落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
(2)第三自然段“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巾,何其衰也!”
这是两个感叹句,用词不同,却包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壮哉,在赞叹中有轻蔑;衰也,在惋惜中有谴责,都表达了作者对这件历史事实的鲜明的观点。接着又用“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和“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反诘语气的选择复句强调后者,说明成败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文章感情充沛,语言富于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
3.同学们再齐读一遍体会。
4.回顾《醉翁亭记》中的句子:明确欧阳修散文的语言特点:
骈散结合、行文流畅,“也”字的运用构成反复咏叹,却毫无拖沓之感。
(三)探究讨论
1.本文是欧阳修为《伶官传》作的序,可为什么本文的主人公却并不是伶官而是庄宗呢?
明确:本文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2.欧阳修为什么要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呢?
(四)拓展提高
让学生发表对课文的观点的个性评价。
(五)结语:
正所谓“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欧阳修在乱世中,在仕途多舛中,肝胆忠心昭日月,义正词婉劝君王。《伶官传序》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从庄宗的悲喜人生中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经常看到散文吧?散文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你知道写散文的精髓是什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古代诗歌......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散文的身影吧?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你有了解过散文的写作吗?以下是小编为......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名句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天旋日转会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春风桃李花......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赏析指导赏析示例长恨歌/白居易自主赏析湘夫人/屈原拟行路难(其四)/鲍照蜀相/杜甫书愤/陆游推荐作品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