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答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季氏将伐颛臾答案版”。
学案
(一)答案
曾学过的孔子的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一、字音 lún zhuān jì sì dú rǎn xiá bì xiàng fū fú wãi wâi
二、2.是①助词,前置宾语的标志②代词,这
过 ①责备,动词
②过错,错误,名词
3.①状语后置句 ②宾语前置句 ③省略句 ④判断句 ⑤宾语前置句
三、(一)、①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无乃尔是过与?”一句。特别是“过”字确切而又传神地表达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是对作为家臣的冉有、季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极大反感。孔子明确指出了不应攻打颛臾的理由:
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
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
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板书]
这三条理由体现孔子一向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以力服人的思想主张,也再次对冉有、季路提出含蓄的批评。
(二)、①在上文中孔子含蓄地批评了冉有,但他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图推卸责任 ②指出二人没有尽辅佐之责。一是列名言。孔子先列史官名言,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据理力争,劝其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可一味苟同。二是用比喻。运用比喻阐释深刻道理。
学案
(二)答案
二、3.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4.忧,动词活用为名词。来、安,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三.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先批判冉有找托词,再提出自己的治国安邦的原则,然后批评冉有违背了自己的这些原则,最后,指出季氏之忧,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四、归纳总结: “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仁”的含义主要有两层,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之仁”(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1、反对攻打颛臾,说明孔子反对武力。
2、引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引用两个比喻,说明孔子提倡做事要尽职尽则、忠于职守,要自知、自醒。
3、批评冉有强词夺理,说明孔子提倡为人真诚
4、提出自己的政治观点,说明,孔子提倡以国家为重
5、结尾指出季氏之忧在萧墙,说明孔子提倡要有忧患意识
五、成语:陈力就列
既来之则安之
分崩离析
祸起萧墙
七、课堂巩固训练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
一、1.A 2.B 3.①作为 ②语气助词 ③成为 ④替 4.①引进动作对象,不译
②对③从,介 ④在,介 ⑤引出对象⑥在,介
5.B 6.D 【能力提高】 1.A.xǐng B.chuán
2.A.谋划,出主意 B.忠诚,忠实 C.交往 D.讲信用 3.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有没有不忠诚的地方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的地方呢?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关于朗读的提示:
冉有三句话闪烁其辞,观点含糊,学生应该读出这种感觉。
孔子三次直呼其名“求”,次次各有特点。四次反问句式犹如急风暴雨,劈面打来,使得冉有理屈词穷,毫无招架之力。第三段义正词严地批评冉有态度不端正,批评冉有、季路违背了自己的治国之道,慷慨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
1、季氏将伐颛臾(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语录体散文的特点,积累两种句式:表委婉语气的‚无乃…… 与‛和表示反问语气的‚何(以)……为‛。 2、理清本文在谈......
《季氏将伐颛臾》同历史散文不同,先秦诸子散文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诞生了大批的思想家,形成了多种流派,这些派别及其代表人物纷纷著......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季氏将伐颛臾》教案A.课时安排:2教时。 B.教学目的: 1.了解《论语》语录体散文的特点,积累两种句式:表委婉语气的“无乃„„与”和表示反问语气的“......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目的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2.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教学设想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掌握和课文的脉络层次,难点在于对孔子......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答案参考答案:一、1.A2.C3.B4.C5.C二、1.语录2.丘、仲尼、春秋、儒3.仁4.虎兕龟玉5.为政以德三、1.把……作为2.岂不、恐怕3.通“欤”,语气词4.危:站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