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风筝》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第二十一课风筝”。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1课
《风筝》导学案
编写人:
时间:2010.1123
审稿人:
班级: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1、借助网络,了解鲁迅生平及重要作品等信息
2、解读课文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说出你的感悟
3、学习文章对人物的描写方法,并积累、运用。
【学习重难点】
1、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
2、体会鲁迅对亲情的感悟;学习作者的自省精神。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风筝”是少年儿童喜爱和向往的,但当年作者就不理解弟弟喜爱风筝的童心,不仅不允许他放,还毁坏了他的风筝,到后来想补救却为时已晚,表达了作者深深的反省和自责。
2、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12月,发表《阿Q正传》。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而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3.相关资料
本文选自散文诗集《野草》,写于1925年1月24日。鲁迅在写作这篇《风筝》的五年前,还写过一篇《我的兄弟》。五年多以后,鲁迅以为先前所作的《我的兄弟》“散失”了,所以又以《风筝》为题再写一次。这前后两篇文章,虽然字句有所不同,但所叙的反对小兄弟放风筝的事却是相同的。这就告诉我们,这件令他内疚的事事长久地萦回在鲁迅记忆之中的,是他曾经亲历的实事。文章在袒露悔恨感情的艺术描写中,贯穿着自我批判的意向,同时也包含着对虐杀儿童天性的封建礼教的批判。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作业设计 1.生字扫描卡
风筝()
惊惶()
瑟缩()
憔()悴()
宽恕()
什()物
笑柄()
嫌恶()
吐蕾()
苦心孤诣()
nüè()杀
jué()别
伶dīng()
huǎng()然大悟 2、词义快译通
诀别:
傲然: 肃杀:
笑柄: 恍然大悟:
苦心孤诣: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1课
3、资源库
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他不仅有深刻的思想,犀利的文笔,战斗的精神,更有细腻的情感和善良的爱心。很多人都在研究鲁迅,今天,我们也来做一回小小研究员,走近鲁迅,了解鲁迅。预习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选做以下作业,上传到本年级语文资料库。(1)网上检索,了解鲁迅生平,制作“鲁迅简介”知识卡。
(2)夯实基础,找出文中重点字词及你喜欢的句段,读读写写。每小组以幻灯片形式出一页基础检测题。
4、读熟课文,可借助网络资源,进一步了解课文,并提出你的问题。
第一课时
一、教师展示优秀预习作业。
二、学习探究
(一)用研究的态度自读课文,与作者对话,体会“悲哀”之情。(方法指导:先自学,后小组交流。)
1、小声读课文,拿起笔,用你喜欢的符号做好圈点勾画,把你的理解或者疑问记在某个句子旁边。
2、用精练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3、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深深的自责与忏悔,文章的开头结尾有哪些词句相互照应,说明了这种心情?
4、联系上下文,说说划线词语的含义:
(1)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3)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1课
【学习小结】
我的收获:
我的疑问:
【课堂检测】
1、听写生字词
3、以“亲情是„„”的格式说一句话,表达你对亲情的理解。
第二课时
【学习探究】
(二)用研究的态度品读课文,与文体对话,品味浓浓的亲情。方法指导:选择一项任务,小组合作探究,然后在班内交流。任务一:回忆往事,再现当年情境。
1、找出“我”和弟弟对风筝的不同态度,并思考:我为什么不喜欢?
2、找出这部分内容中对“我”和弟弟的描写方法,品一品其妙处。
3、想像一下弟弟偷做的风筝被“我”发现并毁坏时的心情怎样?写一段话表达。
任务二:补救过错,展现浓浓亲情。
1、“我”什么时候开始省悟的?“我”为了补救过错想到了哪些方法?
2、你认为“弟弟”还记得这件事吗?如果你是弟弟,你会怎么面对哥哥的道歉?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1课
2、学习完本文,你有何感受?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3、【课堂检测】
阅读辛弃疾《青玉案》这首词,完成以下题目。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 ①玉壶:指月亮。②鱼龙舞:指舞鱼、龙灯。
③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的首饰。这里指盛妆的妇女。
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2、元宵节盛况的描写中既写景,也写人。作者词中的主角是谁?请分析概括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拓展延伸】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有丰富的内涵,不同阅历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读,可能会有不同的感悟。今天我们在课堂上是从“亲情”的角度解读鲁迅的《风筝》的,你是否还有其它的理解呢?或者,你想更深入地了解这篇短文,更深入地了解鲁迅吗?课后请你借助网络多方查询,看看别人是如何解读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的,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解读,写一篇读后感,发表到你的博客空间或者班级论坛上。
【学习反思】
风筝我的风筝哪去了?线断了,愿绝了,残余的线从空中无情地落下来。风筝却溜走了,被蓝天无情剥夺了。四周变得黯然了,前方变得渺茫了,眼睛变得模糊了,我不知所措,那放了两年的风筝没有......
《风筝》六、内容研讨第一组问题。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明确: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理解。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
《风筝》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本文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后编入散文诗集《野草》写了他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是社会的抗争。《风筝》写于19......
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风筝》一、教学内容分析:《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亲情是人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