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本主义下的教师教育改革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教育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论人本主义教育下的教师教育改革
摘要:人本主义倾向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需要和方向。其观照下的教育思想打破了现存教育制度对人的束缚,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文章对教师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加以探讨,对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展开思考和讨论。关键字:人本主义教育 教师教育 改革
一、人本主义的教育观
人本主义教育思潮与其他不同于科学教育思潮的派别一起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人本主义者提出的“学校人性化”等观点,极大地影响了当代各国的教育改革。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人本主义者认为,教育应以人发展为中心,人、人的发展应该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反对把学生当作工具、当作。人力”来培养。
(二)教育的目的在于增长人的智慧,使人趋于完善
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教育应使他们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人生来就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心.但这种好奇心往往因他们在学校教育中的经验和扼杀而变得迟钝。只要具备合适的条件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释放出来的。教师应充分地相信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潜在能力,教育的目标应当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使他们能够愉快。
(三)课程的中心应该从重视知识、关注结果转到关注人生、人性即开发人性中心课程。教育内容不再局限于现有的人文学科,而是扩展到一切具有人性陶冶意义的方面(人际关系、生活情境、校园活动等),涉及到宗教教育、艺术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等许多领域。
(四)教学活动中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
提倡从实践中学习,鼓励学习者自由探索。人本主义者认为,若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就必须让他们面临具有个人生活意义的问题。对任何教师来说,明智的做法是要发现那些对学生来说具有现实生活意义,同时又与所教课程相关联的问题。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让学生意识到真实的挑战,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教育者的任务就是给学生提供应对这些挑战的机会。
(五)重视价值、态度、情感等因素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人本主义者认为,科学教育片面强调智育、知识的学习,单纯以考试方式衡量教育教学结果,虽然在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轻视德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技术教育。导致学生片面发展,与教育培养人全面发展的理想越来越远。
二、人本主义的教师观
(一)关于教育目的罗杰斯强调,意义学习不取决于教师的学识、讲解、教学技巧、课程计划和教辅手段;正好相反,教师应该避免确定教学计划,避免规定阅读材料,而且除非学生要求,教师也不应该用考试手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营造这种促进学习的气氛。教师不是专家,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的促进者”。教师的任务是创造学习条件,设计问题情景,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学习尽量赋有个人意义从而成为真正的意义学习。
(二)关于对待学生教师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料,包括书籍、地图、录音以及其它各种教学辅助资料。不仅如此,“教师本人,他的知识和经验”也是可供学生学习利用的资料源泉。但教师提供资料,是让学生选择而不是强加给他们。罗杰斯主张教师应以真诚、关怀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学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分享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体验,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对教学的看法,并尊重和信任他们。教师必须无条件地接受每一个学生,真诚地关心他,尊重他的独立人格。教师要有“移情理解”的能力,即能从学生的角度来体验教育对于他们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传统教育把教学过程侧重点放在传授知识上,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人格建构。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容器”。教师以传授知识为己任,把他们认为重要的知识或可能会考试的知识不顾一切地注入“容器”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是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不是分数,“教人”比“教书”更重要;认为“教学追求的结果主要是价值的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和兴趣的满足、情感的宣泄等,而不是掌握多少知识技能”。
(四)教学方法
人本主义教师观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猛烈的抨击,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教师只是学习的“促进者”、协作者或者说伙伴、朋友,学生才是学习的关键。主张教学工作要注意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课堂气氛,以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核心,把教学的活动的重心由教师引向了学生。强调教师的促进作用,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传统教育中。
三、我国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新形势下,我国教师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如:教师教育“教师教育优先发展、适度超前”的政策尚未很好的落实,在国家财政性教育投资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教师教育依旧投入不足,师范院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教师教育体系的布局和层次结构还不尽合理,培养培训相互衔接一体化程度较低,教师教育体系的开放程度不高,教师教育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师资培养模式比较单一,教师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不能适应教育现代化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小学教师学科结构不够合理,特别是小学外语教师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师严重缺乏,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总体上偏低,专业化水平不高等。······凡此种种使我国教师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也决定了加强教师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四、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策略
(一)提高中小学教师自主发展能力
1.提高小学教师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要具有终身学习理念,那种“一朝学成便受用终身”的时代早已过去,终身学习已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教师再也不能只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获得一辈子享用不尽的知识技能。只有当教师学会自我教育、学会自主学习时,才能提高自己、变革自己、使自己不断走向成熟。另外,在终身学习的社会里,学校教育要为学生以后一生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那就必须使学生成为具有自我教育、自主学习能力的个体,而教师应该在这方面成为一种楷模。
2.加强教师的专业自主能力
教师应当有权编制教学内容、对教科书进行处置、选订辅助教材、评价教育进行指导:在整体上,教师应当有权编制课程、教学自治、决定教育措施。教师只有有了自主权,其全面素质才能在工作中不断提高和发展。
3.培养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
若想谋求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教师必须具备自我教育能力,必须能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所以在教师教育过程中要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
(二)构建合理的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
1.明确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依据
弥补教师职前教育的不足,尽可能满足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考虑到学校发展的需要:更应该满足教师个人发展的一系列需要:如人生价值的实现,教师角色的变换,岗位竞争,职务、职称的晋升;这样的课程设置才能使培训具有针对性。
2.突出以解决具体的教育问题与课题为中心来设置教师培训课程
教师进行在职学习问题往往是有自己的预期,这种预期常常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这也是教师学习的原动力。
3.培训中要挖掘来自教师的丰富资源
在教师培训的过程中应该挖掘教师在自己职业生涯成长中所积累的成功和失败的教训以及处理许多疑难问题的智慧,使这些经验、智慧以及教训不仅为教师独享,更为重要的是创造条件让所有参与培训的教师能够在学习中分离和共享,从中吸纳对自己有益的方面,从而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共同探寻真理,丰富自己的知识宝库。
【参考文献】
[1][美]马斯洛著,成明编译.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2]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张玉雪.人本主义教育观述评[J].中小学教育与管理,2000(5).[4]许长青.超越人本主义:后人本主义哲学及其教育观解读[J].高等农业教育,2004,(10).
[5]黄济等.教育学原理[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3.[6]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路书红,张琳.试论当代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J].当代教育科学,2003,(15).[8]刘复兴.我国教师教育的转型与政策导向[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4).[9]洪明著.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10]王玉秋.我国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师教育改革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2(3).
人本主义课程论一、人本主义课程论产生的背景人本主义课程论(Humanistic curriculum orHuman-centered curriculum) 又称人性中心课程论,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到目......
论人本主义管理及其哲学基础一、人本主义。对于人本主义的内容,詹姆士的定义是:人本主义就是对“每一种思想都是一种个人的行为,作这个行为的是某个思想者,而对于这个行为是可......
论人本主义课程观及其启示摘要:人本主义课程范式是针对结构主义课程范式对课程教学的主体“人”的忽视与压抑而提出的,其主要理论观点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美国,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0100930107石佳蕾人本主义摘要:本文通过将人本主义与弗洛伊德学说和行为主义进行对比,大致论述了人本主义的产生原因、主要内容以及人本主义理论的应用等......
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摘要】 我国教育的改革方向是普及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实情却是职中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普高,职业教育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本文通过分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