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重点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土地利用规划学重点”。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基础上,针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要求,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
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的依据:
1、区域土地及其相关资源状况;
2、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要;
3、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区域生产力的布局;
4、保障人民生活与社会安定的需要等。
土地质量评价:
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或类别,以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评价原则:
1、针对性原则
2、永续利用原则
3、效益原则
4、因地制宜原则
5、综合性原则
6、当前适宜性与潜在适宜性兼顾原则
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投入条件下,土地所具有的潜在生产能力和提供效用的能力。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表现为在一定土地资源总量约束条件下,依据既定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调整和转换,最终达到土地资源在地区间和部门间的有效分配和再分配。
土地利用分区: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土地利用分区与土地利用布局 :
相似:它们都是在某一区域内,对工业、农业、城镇、交通运输线路等各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利用方式在空间上进行安排;都是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并确定土地的不同功能和区域分工。
不同:土地利用分区主要任务是划分各种用地区,规定各种用地区土地的基本用途或主导功能,土地利用原则和管理措施,而土地利用布局主要任务是确定各类用地的比例、规模、空间位置和界限。它们紧密相关,互为依据,互相联系。
分区方法
(1)综合分析法(2)主导因素法(3)叠置法(4)聚类法
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主要内容:
(1)分析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2)城乡居民点体系的基础条件分析;
(3)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4)城乡居民点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 ;
(5)城乡居民点体系职能结构;(6)城乡居民点体系空间结构 ;
(7)农村居民点体系的结构与布局
居民点规模:居民点规模依据不同的目的可以有不同的衡量标准,一般来讲,居民点规模具有人口规模、用地规模、活动规模和辐射规模。
城市规模弹性 :是指城市的人口与占地规模应有一个变化幅度。
城市规模弹性自由度:规模的最大与最小两者极限值的变化幅度。
居民点用地规模的预测
1.历史推断法2.规划指标法
3.分区测算法方法4.模型预测法
居民点布局方法:(1)线性规划法;(2)力多边形法
居民点布局方案择优:
(1)指标比较法(2)运输重心法(3)分级评分法(4)费用比较法
交通运输用地指居民点以外的各种道路及其附属设施和民用机场、港口码头用地,包括护路林用地。
规划的内容:
交通运输量预测、交通运输方式选择、交通运输网络布局和交通运输用地规模的测算。公路选线:根据路线基本走向和技术标准,结合地形、地质条件,考虑安全、环保、土地利用和施工条件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通过全面比较,选择路线方案的全过程。
选线原则 :
一是要适应远景交通流向和运输量的需要;
二是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地形条件,使路线布置在地势高燥、地质良好,便于施工的走向上,并符合工程技术要求;
三是要根据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状况,做到路线顺直短捷,节约用地;
四是要与其他交通线路布局协调统一,形成一个较为完善合理的交通网;
五是要经济合理,一方面要在不增加工程造价的情况下,尽量提高技术标准,或在不降低技术标准的情况下,尽量降低工程造价;另一方面要综合考虑提高工程经济效益和运营经济效益,选择既经济又合理的选线方案。
选线方案择优 :
公路选线时往往会出现几个方案,必须通过对整个路线或某段路线的不同方案进行经济评价,以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最优方案。
评价时可采用下列三项指标:
①道路的工程造价 ②年度运营费用③占地面积损失
第十章 水利工程用地规划
水土资源平衡就是综合考虑地区内水资源的供应能力和需求状况,分析本地区水资源的余缺情况,合理协调水资源的供求关系,以寻求水土资源的平衡。
水土资源平衡的重要作用:
(1)水土资源平衡是进行水资源的区域再分配,是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重要依据。
(2)水土资源平衡是确定水量调节措施,兴修水利工程措施的基本依据。
(3)水土资源平衡是确定土地利用方式的重要依据,土地资源的利用是受水资源制约的,通过水土平衡计算,可以根据水量的余缺情况改进土地利用方式,以达到水土资源的最佳配合。
一个完善的灌排水工程系统应包括渠道取水枢纽、输水配水系统、田间调节系统、排水汇水系统和灌排渠系上的建筑物。另外,在丘陵山区,包括塘坝蓄水工程;在平原低洼地区包括堤防、圩垸和排水枢纽工程。
骨干渠道输水工程用地规划
常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干渠沿等高线布置,采用较小的纵坡,支渠则垂直等高线布置
(2)干渠垂直等高线布置,其纵坡比降视地面坡度而定
(3)合理穿绕布置(4)河网化布置
耕地详细规划 :
耕地组织形式:
指实施作物种植结构和作物轮作制度的耕地利用方式。
(一)轮作田区组织形式(固定轮作或分区轮作)
所谓轮作田区是指作物轮换种植的基本单元。在轮作田区之间按照一定的顺序,在时间和空间上轮换种植作物。
(二)耕作田块组织形式(单田轮作)
耕作田块组织形式是在同一块耕地上按时间先后安排作物的轮换顺序,各田块之间不存在作物的轮换关系
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
基本农田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原则:
1、切实保护耕地原则
2、综合协调原则
3、双轨并行原则
4、区域完整性原则 程序:
1、耕地现状和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分析
2、耕地需求量预测
3、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确定
4、基本农田的分布
5、规划成果整理和绘图
主要成果:
①乡(镇)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图
②行政村土地利用现状图
③乡(镇)区域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
④行政村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
⑤土地分等定级图
⑥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工程建设规划图
⑦乡(镇)和行政村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说明书
土地整理规划 :
土地整理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调整与治理。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生态景观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
土地整理的范畴和程序
(一)土地整理的范畴
可分为农地整理和市地整理;农地整理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农田整治、农地改造、地块调整、土地结构调整、宜农荒地的开发、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二)土地整理的规划程序
1.选择土地整理单元
2.编制土地整理规划
3.审批土地整理方案
4.组织土地整理实施
5.土地整理成果检查验收
废弃地复垦规划
(一)复垦规划的原则:
1、复垦应因地制宜,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协调发展
2、弃地复垦要和生产建设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并结合生产情况逐年实施。
3、复垦规划要与城镇(村)、道路水利等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做到地区建设布局合理化,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美化环境,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4、复垦要与矿区和邻近企业的排矿、排土、排灰、排渣等统一规划充分利用排放的废弃物充填挖损、塌陷的土地和地下采空区,既避免排放的废弃物另行占压土地,又解决了挖损、塌陷土地和地下采空区的充填物。
(二)复垦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1.现状调查 2.复垦预测3.确定复垦方向和治理目标4.编制复垦总体性规划
5.编制矿区土地复垦小区试验规划 6.编制复垦实施计划
7.开展复垦效益评价8.编制复垦规划成果
土地整治规划 :土地整治系指改变土地利用的不利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措施。土地整治规划是指为了使土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人为地创造土地生态良性循环的途径和措施的总体安排,称做土地整治规划。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
1、规划分析
2、现状调查、分析、评价
3、环境影响识别
4、环境目标确定
5、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规划方案影响预测、分析、评价
7、提出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8、评价结论和说明
9、监测与跟踪评价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① 规划分析② 环境现状调查、分析与评价 ③ 环境影响识别、环境目标确定、评价指标;④ 环境影响预测、分析、评价 ⑤ 拟定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
⑥ 公众参与 ⑦ 监测与跟踪评价
土地利用规划成果资料内容;
1、土地利用规划图
2、土地利用规划说明书
3、技术和法律文件及其他调查资料
4、施工图及实施计划
土地利用规划图的编制:
(一)土地利用规划图的编制程序
以复制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工作底图。在设计程序上,分为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两个阶段。初步设计阶段,规划人员将所规划的内容,从“骨架”性项目到具体项目,逐项绘制到图上,要求界线基本准确,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出整个规划设计的意图。要求对整个规划方案或某些单项(部分)设计项目,提出几个不同方案,以供进行比较选择,并经过领导审 议和群众讨论,形成规划草图(初步设计图)。技术设计属精确设计,在优质复制图上进行,要求对各规划项目进行精确的设计。无论是界线或面积,在图上都应准确无误,并可按技术设计图来计算面积和进行现场定界工作。
土地利用规划说明书的基本内容
(1)前言。(2)基本情况。
(3)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包括土地利用战略目标、任务、措施等。
(4)土地利用供需平衡。包括土地需力、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等。
(5)居民点、交通运输、水利工程等
(6)农业用地规划。包括耕地、园地用地规划。(7)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8)土地利用规划效益预测。(9)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措施。
土地具有多功能性,土地功能集中表现为土地的有用性。土地的特性:土地物质的自然性;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质量的差异性;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土地属性的两重性;土地位置的空间性。土地......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核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8号)《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
班级:09资环学号:姓名:尤超仙林大学城土地利用规划现状调查摘要: 高等学校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但随着高校占地规模越来越大,以大搞基本建......
土地的功能: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P7)土地的特性:1、土地物质的自然性2、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3、土地质量的差异性4、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5、土地位置的空间......
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