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暗与立体的表现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明暗和立体的表现”。
《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教学设计
(湘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第十一册第三课)课型:绘画——造型•表现 课时:1课时
授课对象:简泉小学六年级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暗色调的形成及多种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方法,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和工具,尝试以不同的明暗表现手法创出具有一定创意和立体效果的素描作品。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体验、和动手操作等活动,体会明暗与立体表现的关系,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明暗色调表现技能,表达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张扬自己的个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用明暗塑造立体物的过程中,感受绘画造型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敢于探索、发现的激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认识明暗形成的基本规律和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将观察中获得的明暗规律,运用多种明暗表现方法进行有创意的表现物体的立体效果。
教学关键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一是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使静态的课本内容动态化、直观化;二是运用课件展示不同的表现方法,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努力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尝试以视觉化的符号图示在画面中展示出来。
(三)、教学策略:
教法选择:以直观欣赏、分析引导为主线,主要运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方法进行教学。
学法引导:以观察分析法、自主探究法为主要学习方法。课堂组织形式:我主要采取“体验为主、启发为辅”的教学手段,以实例为线索,结合运用投影、实物展示,采用启发、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看看、听听、谈谈、做做等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完成本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现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课本、课件、范例、写生射灯等;
学生:
1、要求学生先阅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爱好,力所能及地搜集、准备一些图片或实物(自然物:如树叶、花草、石块)等相关资料,上课时请同学带1—2样到学校。
2、表现明暗所需的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画笔(普通铅笔、彩色铅笔、水彩笔、钢笔等)、画纸(素描纸、水彩纸、卡纸等)、画板、小物品等学习用具。
3、上课前按各自搜集的材料进行分组,组成合作小组,推选出小组长。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体验引入,初识明暗
欣赏启发,体验发现:媒体展示一幅线描、一幅明暗作品。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观察下面这两幅素描作品,它们分别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在视觉上有什么不同?请大家加以描述。图
1、线描作品 图
2、明暗表现
学生活动:学生欣赏范画,思考平面的形到明暗立体的形成,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感受。
教师因势力导:对!线条所塑造的形象简练生动,当一个物体在空间受到光线的照射,他的表面就产生了明暗色调,有明显的明暗区别,也就是说:在光线的照射下,物体产生了明暗,光照的地方是白色的,阴影部分是黑色的,还有一些地方是灰色的,这种明暗色调会加强这个物体的立体感,是线条难以达到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素描的一种基本表现方法——《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感受明暗素描的独特魅力。揭示课题:《明暗与立体的表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得出客观结果,直接从学生的角度来加强学生对明暗运用的认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对明暗与立体表现的理解,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二.、观察思考,实验明理 观察训练,发现新知:
教师活动:那么,明暗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请同学来观察观察吧。
1、利用写生射灯对石膏球体的照射,说明明暗产生的原理。(物体受到光的照射,产生了受光面、背光面、侧光面,从而产生了黑、白、灰的明暗变化)光与明暗的关系:“三大面、五大调”
三大面:亮面(明部)、灰面(半明部)、暗面(暗部); 五大调:亮调子(高光)、灰调子(中间调子)、明暗交界线(结构转折线)、反光和投影。
2、明暗变化的基本规律:
设问:光的照射使物体形成明暗色调,那么,明暗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让我们实验一下:
①光线的强弱和远近不同,明暗色调是否相同? ②我们距物体的远近不同,明暗色调是否相同? ③光线和物体的角度不同,明暗色调是否相同
„物体本身的色彩、质地、肌理不同,明暗感觉是否相同? „物体所处的环境不同,明暗色调是否相同?
学生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调节写生射灯,利用射灯的光线,从不同的距离、灯光的强弱和角度照射不同的物体,细心观察物体在光线照射下产生的明暗变化,发表见解┅┅从光的强弱变化、角度的变化中认知明暗变化的基本规律。
归纳:光线的强弱和远近不同,明暗色调不同:光照越强,物体越亮,光照越弱,物体越暗。同样的道理,距光源越近,物体越亮;离光源越远,物体越暗。光线和物体的角度不同,明暗色调不同 物体本身色调不同,明暗的感觉不同:物体固有色越亮,物体的明暗部分区别越明显;物体固有色越暗,其物体的明暗部分区别则不太明显。
图
3、明暗五调子 图
4、物体本身的色彩不同,明暗不同 图
5、距光源远近不同,明暗也不同。
3、观察感受,巩固认识
学生活动:为了加深学生对明暗规律的认识,这个环节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学具,如水果、口杯等小物品拿出来,进行明暗变化的探究,加强对明暗的理解。
图
6、生活中的明暗实例
设计意图:本环节提倡师生共同构建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利用电教化教学手段,学生观察聚光灯照射下的物体,通过互动交流、讨论分析,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感受,老师补充并帮助学生较为理性地观察与总结明暗造型的规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明暗与立体表现,从而拉近“教”与“学”之间的距离,来加强对明暗与立体表现的理解,与传统教学中教师单方面的说教相比,学生的参与度更高、主动性更强、兴趣更浓厚,把课堂推向第一个高潮。三.、探知风格,研究技法
教师活动:在光的照射下,物体产生了明暗变化。那么,不同的明暗色调,我们怎样去表现它呢?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呢?大家一起来看看。(课件展示)
运用课件展示各种明暗表现方法的绘画过程,如块面表现法、线条排列法、点绘法、水墨法等等。师生共同欣赏,引导学生体会各种不同的明暗表现方法。学生活动:学生交流、讨论„„
师生互动:重点和学生共同分析使用什么工具,运用什么方法,达到什么效果。
设计意图:用flash动画的形式,帮助学生体验作品不同明暗处理的表现方法,引发学生的创造力,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无疑是绝佳的选择,克服老师示范,而学生看不清楚的弊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认认真真,彻彻底底的了解明暗的各种表现手法,激发创作激情,从而把课堂气氛推向第二个高潮。
四、创作表现、巩固新知
教师活动:提供表现明暗的参考图片。
教师对题意进行必要的诠释,在表现过程中,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不同媒材,不同手段,抓住对象大的特征,透视不准也没有关系,进行大胆想象,大胆创作,给学生空间,让他们自由去探索、寻求不同的视觉效果,形成独特的作业风格。
学生活动:
1、基本的要求,根据教师课前设计好的图片,在已有的图片上添加明暗;
2、较高的要求,利用自己所带来的小物品完成一张具有一定创意、一定立体感的、以明暗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设计素描作品。
作业形式:可小组合作完成,也可独立完成。
图
7、课堂提供给学生的参考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将所学的技法运用到制作中,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培养学生们的探索意识,挖掘他们的艺术创新的潜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体验表现的乐趣。
五、互动评价、巩固小结
教师活动:评价时注重强调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只要能用明暗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不管采用哪一种表现方法都是可行的;同时鼓励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多留心,想想有的对象该怎样表现。这样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带到生活中,同时本课的教学也得到延伸。
学生活动:
(1)学生分组讨论。
(2)学生评价自己喜欢的表现方法。
(3)教师总结现代素描的表现,构成过程和方法(4)师生探讨还可发展的素描表现方法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建议借助同学互评的方式来检测教学效果,增强明暗塑造空间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六、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我们的课到此结束了,但我们学到的知识却不能随着课的结束而结束,我们应如何将所学知识(明暗与立体的表现)应用起来呢?只要我们多留心观察生活,你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的明暗与立体的表现的例子,大家不妨课后再进行新的创意,创作出更多有个性的作品。
1、收集图片资料。
2、创作有个性的作品。
教学反馈:
附:
板书设计:
明暗与立体的表现
一、光与明暗的关系:“三大面、五大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十六册明暗与立体表现一、备课时间:2013年4月24日,上课时间:2013年4月29日。二、课时:1课时,授课教师:蔡永盛。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
《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教学设计 王文明中学 刘振勇1、教材分析: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按照新课程大纲的要求,这一领域应适当淡化专业技能的训练,而注重引导......
明暗与立体的表现课题:明暗与立体的表现 适用学段:八年级 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明暗色调的形成及物体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方法,知晓利用明暗色调表现物体立......
《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教材分析: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有意图地运用形、色、肌理、空间和明暗等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
八年级美术课题:明暗与立体的表现(40分钟)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讲授石膏形体的明暗关系,使学生初步了解在光线的照射下,物体明暗变化的基本原理和变化规律,掌握在特定的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