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大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浅谈大学教师心理健康”。
探析大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邹蓉
摘 要:目前,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高校教师感受到的职业压力越来越大,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突出。关注高校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为了直面他们在现实中遭遇的主客观压力,寻求其已形成的心理问题的解决之法。从而提升这个群体的生命质量,维护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原因;压力;应对措施
一、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定义心理健康为:“指个体心理在本身与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则认为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成最佳状态。而高校教师健康的心理与教师个体对自身职业的认同和热爱、健全的人格、积极的情绪状态及客观清楚的自我了解是联系在一起的。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教师面临的职业压力也呈上升之势,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直接的冲击。国内相关课题的调研表明,多数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整体队伍中也有相当数量的教师程度不等地具有各种心理问题,因之而英年早逝甚至自杀的个案亦并非鲜见。
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实施的第二期上海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报告显示:上海高校女知识分子中,有失眠现象的占45%,有身心疲惫之感的占59%,时有烦躁易怒情绪的占55%,常感体力不足的有48%。陶芳芳等人对武汉地区三所高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83.62%的高校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暨南大学医学院于2002年6一7月以问卷方式抽样调查了全省19所高校的9600人,调查结果表明,广东高校教师不同程度健康状态比率为:健康占10.40%,亚健康占45.55%,前临床状态占23.63%,疾病状态占20.42%,全省高校亚健康发生率为69.18%。尽管这些调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反映出来的共同现象是:我国高校教师中确实有一部分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而心理健康状况不良势必对教师本人的发展、所教授的学生及学校的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不容忽视。为了下一代人,为了全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全社会应该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重视起来,大家都来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
三、引起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
台湾心理学家何永钰教授曾提出一个心理健康公式:B=P/E[4]。B指心理症状出现率;P指内外压力的总和;E指自我强度(个体对内外压力的承受能力)。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发现人的心理健康与内外压力和自我强度有关,即心理健康程度与自我强度成正比,与内外压力成反比。根据以上原理高校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有二:一是压力过大;二是自我强度不够,即心理素质欠佳。
(一)压力过大
1.社会压力。社会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和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教师作为知识、信息的传播者,要不断适应变化,迅速学习以充实自己,否则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社会、家庭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很高的期望,但教师的水平与不断发展的社会要求、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会出现相对滞后的现象,与社会期望之间存在着差距,从而导致教师社会中有着更深层次的压力和危机感。
2.工作压力。在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过程中高校教师的工作时间远远多于8小时,所耗费的体力和脑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容易产生身心疲劳症状和心理压力。在新的社会转型时期,高校正在进行着聘任体制改革,破除了“职务职称终身制”,改用“聘任制”,教师已经不再是安稳的职业,不同职称的收入也拉开了差距。这无疑较以往大大增加了高校教师的心理负担。因此,高校教师不管其现有职称、收入水平如何,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使他们不堪重负。本文作者(田 葳),请您在阅读本文时尊重作者版权。
3.生活压力。近几年,虽然教师的待遇有所提升,但从经济状况来看,高校教师依然是比较清贫的职业.他们的劳动报酬与其巨大的劳动付出、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之间存在严重的不相适应现象,导致教师产生不公平感。
(二)“自我强度”不够
在人的一生中,经常会有生活的变化,无论这些改变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都需要个体做出种种心理调整以适应新的生活模式。在这种调整时期,尤其是从人生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过渡时期,因“自我强度”即心理素质不够而导致心理问题发生。
据一些调查显示,高校教师往往比较固执,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容易走极端,自身的心理防卫机制起不到相应的作用,因此与其他人群相比,心理素质欠佳。
心理问题排解、疏导渠道的缺乏是教师心理问题严重的又一原因。以往,谈到心理健康,人们首先会想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却很少想到教师也有心理健康问题。人们往往只重视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只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与责任感,而忽视对他们心理健康的维护。教师心理服务机构的空白,教师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使教师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调整与治疗,从而也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因此出现偏差。
四、解决高校教师心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良好社会氛围的营造
教育行政部门要从政策、管理等多方面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社会环境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为了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要求全社会都要树立“尊重教师”的观念,创造一个融洽、温馨、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要尊重教师的劳动,理解他们的苦衷,切实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要多为教师办事,采取有效措施减轻他们过重的工作负担与心理负荷;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强教师的社会自豪感。
(二)学校管理中的重视
目前,从总体上看,许多高校管理层次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重视度还不够。高校可以首先请心理学专家分批、分期对高校教师进行培训和讲座,包括心理测评与实践、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策略、常见心理障碍的调适,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知识,增加教师心理宣泄的途径,促进教师的人格健全。其次,学校可设立专门的教师心理咨询机构和热线,为教师提供专门的服务,这样能有效缓解教师心理压力、诊治心理疾病。此外,学校在管理中应深化体制改革和推行人性化管理,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促进教师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教师本人的心理调试
作为高校教师要能正确认识压力,学会放松,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学习一些放松的方法,如听音乐和做运动等,使自己在每日忙碌的工作中能纾解紧绷的精神。人的抗压性不是天生的,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磨练人的意志力是增强抗压性的有效方法,也是减轻心理压力的重要心理基础。高校教师要加强意志独立性的培养,要明确自己行动的目的性,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现在,很多教师不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即使产生了一些情绪困扰,也很难认识到是心理上的问题。有的领导和教师还把心理问题当成品德问题和思想问题来处理,其结果往往因为没有找到问题的本质和根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教师了解了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就能自己进行心理疏导,或者求助于心理辅导教师或心理医生,这样就避免了因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所造成的身心伤害。为此,教师应该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经常倾听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使教师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另外,通过校内广播、校园网络等媒介了解心理健康常识和心理调适方法。
在当今社会改革与转型之时,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值得关注。无论从保护学生健康成长的层面,还是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角度,都必须认真研究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实施有效的安全措施,保障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它不仅是关系到教师个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的愉悦,更重要的是影响到国家人才的健康发展,不光是教师要及时地进行自我调适,全社会和学校也都有责任和义务来帮助高校教师度过变革期的心理危机,使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濮宁镇,奖春雷.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对策[J].中国初级保健,2002,16(10).[2]郑成思.知识产权法[M].北京: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3]王书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4]王洪刚.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新西部,2009(06).本文来源于(论文网)原文链接:
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与措施的研究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令人担忧。本文就目前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因素......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突出问题表现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偏执、敌意和精神症状。教师需要健康的心理,教育更需要健康的教师,只有心理健康、素质良好......
浅谈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现代教育已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素质教育领域,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的职能不仅仅是授业解惑、教书育人,还应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那么如何解决教师的这些心理健康问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劳动。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人类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方面的问题,以减......
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在鲜花盛开的五月,在这个播种希望的季节里,在各位领导老师的关怀和组织下,某某大学第六届心理健康月活动在今天拉开了帷幕。能有机会作为教师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