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导学稿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教学目标:
1、识记商周时期文字的演变;夏商周时期的天文、历法、医学成就;屈原和“钟鼓之乐”。
2、3、理解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分析夏商周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通过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
本课重点: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本课难点: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所使用的文字是怎样发展演变而来的吗?秦朝以前我国在天文、历法、医学、文学艺术方面有哪些突出成就? 自主学习: 一.文字的演变:
1、阅读教材文字的演变,小组内讨论交流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甲骨文?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是什么朝代?
(3)甲骨文它是什么时候在哪儿发现的?它是一种什么文字?有什么意义?
(4)什么是金文、大篆?它们是什么时候出现的?(5)竹简、帛书出现在哪个朝代?
二、天文和医学的成就:
1、阅读课本了解我国古代都有哪些天文和医学方面的成就?并自制表格(类别、时间、主要成就、历史地位及影响)。
2、出示挂历: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公历?什么是农历?
3.我国古代人民很早就制定了比较完备的历法,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这个历史时期是什么朝代?战国时期,人们制定出一年24个节气,阴历里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三、屈原和“钟鼓之乐”
1、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人们都要吃粽子、划龙舟,相传是为了纪念谁?这种民俗反映了人们什么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阅读,回答问题 ⑴、屈原是战国时期哪国人?
⑵、其代表作是什么?如何评价此人?
⑶、现今已知春秋战国时期最盛行什么音乐?最珍贵的乐器是什么?
开拓思维:
1、文字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青铜器和甲骨文是商朝文明的标志。
2、24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独创,它反映了气候寒暖的变化,所以对农业生产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至今我国民间仍然沿用它来掌握农时,知道耕作。巩固检测:
(一)、单择:
1、到目前为止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尧舜禹 B、夏朝 C、商朝 D、西周2、商周时期的金文指的是
A、铸刻在铁器上的文字 B、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C、刻写在石器上的文字 D、刻写在兽骨上的文字
3、人类历史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是出现了 A、发达的原始农业 B、完备的历法 C、世袭制的确立 D、文字4、2004年,媒体报道韩国拟将“端午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此消息,立即在中国引起强烈的反响。“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相传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的世界文化名人
A、孔子 B、屈原 C、李白 D、关汉卿
5、下列著名文物中,出土于湖北随州的是 A、战国整套编钟 B、雅典娜神像 C、同奔马 D、秦始皇陵兵马佣
6、下列内容表述不正确的是()A、大篆出现于西周晚期 B、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C、竹帛书出现于春秋时期 D、金文比甲骨文更规范
二、材料分析题:
“长太息以掩涕兮,衰民生之多艰!” 请回答:
1、上述内容出自哪一作品?
2、这一作品是谁创作的?他生活在什么时期的哪个国家?
3、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4、如何评价此人? 展望历史:
《二十四节气歌》
(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是
六、廿一,下半年是
八、廿三。走进历史: 扁鹊
扁鹊姓秦,名越人,渤海群鄚(今河北任丘)人。为客舍舍长时遇隐士长桑君,得授异术,自此医术大进,曾经为晋大夫赵简子、齐桓公、虢国太子等治病(这与事实有些不符,扁鹊行医时间过长,可能是后人把许多事迹都附益到他身上了)、精通妇科、儿科、五官科,由于医术高明,处处受到时人欢迎。他创立了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法,即望色、闻声、问病、切脉;在治疗技术上,有砭石、针灸、按摩、汤药、手术等多种方式,而且汤药不是只用一种药物。而是多种药物互相配合。中医基本的内容和特点,当时可以说已都有了。扁鹊主张有病早治,无病早防。他发明的“导引”术类似今日的体操,起到健身强体、防病治病的作用。他还根据他的治病实践,总结出病有“六不治”。一是荒淫无度,二是轻身重财,三是衣食无节,四是阴阳已乱,内脏功能严重失调,五是形体瘦弱,不胜药力,六是信巫不信医。
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我国古代一位大诗人,后跳汨罗江自杀。相传,他在五月五日投江,当地人民驾舟前往救援,终于不及。但这一举动在后来却变成为一种风俗,就是端午节赛龙舟,现在这个风俗已发展得规模宏大,非常壮观。另外,汨罗江人每年五月五日都要用箸叶包了粟(黍)米做成“角黍”投入水中,使屈原死后免于饥饿。这一举动在后世也发展成为全国性风俗,就是端午节要包粽子。粽子便是古代所说的“角黍”。
屈原不仅是一位很有抱负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吸收南方民歌之精华,采楚国方言,创造了一种新体诗歌“楚辞”,写下许多优秀诗篇,《离骚》是其中名篇。
《离骚》是屈原被流放后用诗歌形式写成的自叙传,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诗中愤怒谴责王室的昏庸和贵族的腐败,表达了崇高炽热的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激情。作品想象丰富,夸张大胆,感情澎湃激越,开创了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
甲骨文:甲骨文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性,把有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
目前殷墟共出土甲骨15万片,单字约4500个,其中约有1500个单字已被释读。3000多年以来,甲骨文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至今,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仍在使用的方块字,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龙岭学校初一历史导学稿( 9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1.9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执笔:封莉萍审核:初一历史组课型:新授时间: 【学习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重点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
相信自己,你们是最棒的!第八课中国文化的勃兴(一)导学案编写人:茶店中学 岳斌【学习目标】1、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2、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3、知......
初一历史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执笔人:曲平参与人:王松【目标诠释】1.知识与技能:我知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了解我国古代科技、医学、音乐成就。 2.过程与方法:我通......
中华书局七年级历史上复习提纲 第八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文字的演变 甲骨文含义: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出土地点:商的殷墟概况: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意义......
第8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一)1.人们在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出自屈原的() A《论语》;B《离骚》;C《道德经》;D《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