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文化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闽都文化”。
作业1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简述闽文化的成因?
答:闽文化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其过程是极为复杂的。从总体上看,它的成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古越文化的遗风;②中原文化的传入;③宗教文化的传播;④海外文化的冲击;⑤台湾文化的交融;⑥领域文化的渗透。
2、闽文化的特点哪些?
答:闽文化的独特形成过程使闽文化具有以下特点:;①多元性;②难融性;③双向性;④不平衡性;⑤延伸性;⑥易移性。
3、闽学特点有哪些?
答:闽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①闽学从其产生到终结,始终是呈动态,是不断发展的;②包容性;③注意节义,勤政爱民;④勤于著述,并轻训重义理 ;⑤注重收徒讲学,热衷于教育。
4、简述闽学在历代的发展状况?
答:闽学是福建最大的哲学学派,北宋仁宗时期是闽学的萌芽阶段。代表人物如:陈襄,郑穆,陈烈,周希孟等“闽中四先生”注重对儒学经典研究。北宋末和南宋初是闽学的创始阶段,代表人物如“南剑三先动推波助澜,韩愈称其“志在古文”(《题欧阳生哀辞》)。词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为柳永和张元干。诗歌理论方面,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一部体系完整而具有多方面建树的诗歌理论专著,在各领域都作出贡献的最具代表性的刘克庄,一代名医蔡襄著有《蔡忠惠公文集》,明代福建著名的作家有林鸿为影响广泛的“闽中十才子”之首,著有《鸣盛集》。近代福建作家在全国享有盛誉的有陈衍,著有《石遗室诗话》等。还有著名翻译家林纾,一生翻译了四十余种世界名著。
3、福建民间舞蹈产生和形成的原因?
答:①产生于本地的劳动生活中;②外地传入;③脱胎于戏曲;④宗教的影响;⑤多方面的影响。
4、简述福建五大地方戏剧种名和所在区域?
答:福建最主要的五大剧种是: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芗剧。①闽剧俗称福州戏,流生于福州方言地区及宁德、建阳、三明等地;②莆仙戏主要流行于莆田、仙游两县及邻县的兴化方言区;③梨园戏流行于泉州等闽南方言区;④高甲戏流行于闽南方言区,渊源于明代泉州地区民间街头妆扮游行;⑤芗剧也称“歌仔戏”流行于闽南漳州地区。
5、福建石雕的特点有哪些?
多与佛教有关的诗词和楹联;⑧建造了许多有特色的寺庙和佛塔;⑨对福建的音乐、舞蹈、戏曲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⑩推动了福建刻书业的发展。
3、简述福建伊斯兰教特点?
答:①穆斯林来源广泛;②居住分散;③汉化程度较高;④同中有异的风俗民情。
4、简述历代福建道教发展概况?
答:道教正式形成于东汉,传入福建时间很早,福建道教在唐五代有很大发展,福建道教在宋代达到鼎盛。宋代统治者追封大批道教神庙和民间信仰神庙,福建极多,推动了道教在福建的普及。元明时期,福建道教虽然不以宋代那么鼎盛,但由于元代统治者对道教两大教派的支持,明代统治者对道教采取推崇和利用控制相结合的方法,使福建道教依然久盛不衰。清代,福建道教开始衰微,不仅新建道观少,以往大部分重要道观因得不到维修而久久湮没,著名道士也寥若晨星。
5、简述福建民俗丰富多姿的原因?
答:①各种文化的兼容并蓄;②地处偏僻的自然环境;③极强的家庭观念。
二、论述题
生”杨时,罗从彥,李伺。此阶段洛学入闽得到很好的传播和阐发。南宋绍兴至康熙年间,是朱熹思想形成的时期,也是闽学成熟发展阶段,靠天时地利,闽学进一步发展,明代,由于统治者提倡和推崇,朱熹学说在全国曾极为盛行,嘉靖初年出现王明阳学说后,朱熹学说由盛趋衰。但闽学在福建不但长盛不衰,还有创造性的发展。清代福建理学更为盛行,乾隆皇帝曾称福建为理学之乡。
5、简述闽籍史学家著述特点?答:闽籍史学家著述其主要特点有以下三个方面:①著述面广泛,各种体制,无所不包;②体制上突破创新,开一代风气;③提出新颖的史学思想,表现出卓越的知识。
6、福建史学兴盛的原因?
答:原因是除了刻书业发达,重科举,读书蔚然成风,教育普及等原因外,还在于福建地外一隅,战乱较少波及,书籍相对保存完好,不少闽人以藏书为乐,使史学家有书可查。宋代福建藏书家多集中在闽中和闽北。闽中以莆田为多,闽北以建安、崇武、邵武、建阳、顺昌等为多,这与闽北印刷业繁荣和理学兴盛有关,明代福建藏书家喜欢筑楼藏书,并多给书室取名,一时成为风气。清代福建藏书人数剧增,藏书者以此为乐,如侯宫人冯缙一赴礼闱,即不复出,家藏书万卷,日以自乐。
二、论述题
1、试论述闽文化研究的现状和意义?
答:闽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其它区域文化研究相比,闽文化研究显然还较为沉寂,还不是那么热火,也没有形成某种阵势,但九十年代以来有了很大的进展。
闽文化研究的意义:第一,有利于进一步发掘福建民间工
艺。如德化瓷业科研人员将古瓷重放异彩,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第二,有利于进一步开发旅游文化资源,推出有文化特色的旅游专业。如“93福建山水风光游”,“94福建文物古迹游”,“95福建民俗风情游”等。第三,有利于进一步采撷福建民风。如建瓯排幡等曾被称为“华夏绝艺”“天下第一”。第四,有利于开发闽地精神文化资源。如近代侯宫文化中敢为天下先,以身许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当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第五,有利于进一步发挥闽地艺术优势。如文化部曾先后任命福建的龙海、同安、晋江、莆田、漳平新桥、诏安、建瓯等为“书画之乡”,可由此推动书画在农村的普及。第六,有利于建立海峡西岸文化走廊。海峡西岸的闽东南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发这些资源,有利于闽东南的建设。第七,有利于沟通与台湾关系。台湾80﹪为福建人,闽台同属一个文化区,闽台血缘相亲、地缘相近、语言相通、民俗相同。第八,有利于增强海外侨胞对闽地的凝聚力。福建省旅居海外乡亲有1030万人,各种同乡会、联谊会活动的开展加深了与福建的联系。
2、试述为什么在学《闽文化概论》这门课?学习后对自
己有什么启发和帮助?
答:答:闽文化与其它区域文化有不同之处,是它的影响已不仅仅在福建、在国内,而是步出国门,具有一定的国际性,祖籍福建的海外华侨、华人有1030万,占全国海外华侨、华人总数的三分之一,颁布在全世界5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不仅在所在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地保存着闽地的习俗,还千方百计回到故里,寻根访祖。此外,台湾80%同胞祖籍福建,闽台文化同源,语言相通,民俗相同,血缘相亲,地理相近。台湾文化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闽文化的移植,因此研究闽文化也有益于进一步研究台湾文化,为早日实现两岸统一做出文化战线上的贡献。
面对如此色彩缤纷、博大精深的闽文化,它带给我的最大启示便是一切行动一切文化都要扎根民间。从老百姓中学习最朴素的道理,并将此富含浓厚文化气息的知识进行提纯,然后仿效闽学的兴旺教育之风将闽文化在高校间传播。我愿成为传播闽文化的一员排头兵。
《闽文化概论》这门课对我最大的帮助是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无论当今世界如何变化,它都是建筑在深厚的民间文化的基础上的。如果脱离现实而去空想一个不切实际的所谓近现代世界,那无异于想在虚幻中建立空中楼阁,注定难以有所作为。《闽文化概论》作业2参考答案
1、简述福建文学的特点?
答:长于文论,是福建文学第一特点,擅长写山水诗,是福建文学的第二个特点。
2、简述福建历代作家创作情况?
答:福建在唐初还没有完全开发,由于地处偏远和闭塞,与中原各地蓬勃兴荣的文学盛况相比,福建前期几乎没有出现作家。唐中宗时期,福建进士第者络绎出现,唐统治者的诗赋取士制也使福建文人开始活跃。唐五代福建较为著名的作家如:欧阳詹,字行周,晋江人,贞元八年(792年)进士,与韩愈为好友,文学上也是同道。他为古文运
答:福建最著名的石雕是惠安石雕和寿山石雕。惠安石雕包括建筑装饰、人物、动物、用具等,包罗万象。共分四大类:①圆雕。②浮雕。③沉雕。④影雕。寿山石雕艺术特色是“石”,即根据石质、石及、石形和石色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题材,也称“因势造型”有“一相抵九江”之说。
6、简述福建各地剪纸特点?
答:福建剪纸比较突出的如泉州、漳浦、柘荣、浦城等地。泉州剪纸相传始于唐代而盛于宋代,春节时流行刻红签,如“福符”一般贴在厅门上楣,五张一堂,宽四寸,长六七寸,刻以麒麟鲤鱼跳龙门等字样,四周饰以古钱图案。漳浦剪纸在北宋时就流传于民间,被称为“铰花”,风格纤细秀丽,典雅大方。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情趣,内容多取之于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是柘荣剪纸随意性很强,风格粗犷而抽象。
鞋帽花是柘荣剪纸中常见的形式,剪纸明朗、简洁。蒲城剪纸样式多样,大小不拘,或方或圆,画中有物,物中有字,具有独特的风格。
二、论述题
1、试述福建地方戏的主要特点?
答:福建地方戏的主要特点有五个方面:①保存了全国最多的南戏剧目和中原古剧,被称为“南戏遗响”和中原古剧的“活化石”。特别是莆仙戏、梨园戏在传统剧目、音乐曲牌、脚色行当等方面都与南戏关系密切。梨园戏不仅保留了大量宋元南戏剧目,在音乐和演奏上也都保留了唐代古乐的结构特点和演奏遗风。②剧种的形成过程复杂,汲取营养丰富。福建戏曲所以难以明显区别外来剧种、本地剧种则因为它所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是各种艺术、各种剧种互相融汇的结果。如潮剧传统剧目《荔镜记》曲文即以泉州方言杂潮语写成的。③保留不少稀有剧种。这是福建的封闭所致。如过去许多戏剧史家们认为。“四平腔”作为一个独立的剧种已以绝灭。④赴东南亚演出频繁。剧种为高甲戏、闽西汉剧、莆仙戏、戏园戏,闽剧、芗剧等。赴外演出时间之久,戏班次数之多、剧种之多,为全国地方戏中所不多见。⑤演出习俗繁多。福建各剧种演出习俗之多、之细、之繁,实为罕见。开演前、演出中、演出后各剧种都有一种详尽种序。总之,福建戏曲以其独到的表演艺术而令人赞叹。
2、你所在地域有哪些民间文艺样式,试述之?
答:我所在地域是泉州,泉州州的民间文艺是十分多姿多彩的。1.笼吹;2.拍胸舞;3.车鼓;4.大鼓吹;5.泉州民间文艺-十音;6.彩球舞;7.火鼎公火鼎婆;8.泉州民间文艺-说书;9.泉州民间文艺-弄狮;10.泉州民间文艺-弄龙;11.跳鼓舞;12.泉州民间文艺-踩高跷;13.捉鸭;14.采莲;15.泉州民间文艺-笋江泛月16.南音17.提线木偶 1.泉州南音2.梨园戏3.泉州提线木偶戏4.高甲戏5.惠安石雕6.南派布袋戏19.李尧宝刻纸20.永春纸织画福州:
如音乐方面:福州比较流行水上渔歌,充满豪情,节奏整齐。结构均称。福州流行的民间器乐最具代表性的是“福州十番”,曲目有万余卷,曲调来源分为:曲牌、小调、哗牌、打击乐四类。
舞蹈方面:福州的民间舞蹈也是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如连江城关一带流行跳“灯舞”还有族舞蹈,宗教舞蹈等。
戏曲方面:福州最流行的就是闽剧了,俗称福州戏。传统剧目丰富多达1500多个,青乐曲调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绘画艺术方面:福州也是人才辈出,有元代最著名的福建画家是由南宋入元的连江人郑思尚,代表作《墨兰图》使“露根兰”成为一种绘画流派,在福建一直盛行到清末。
《闽文化概论》作业3参考答案
1、简述福建佛教特点?
答:①福建佛教自唐代后,虽然发展不平衡,但从全省范围上看,至近代的持入不变;②福建许多著名高僧或开宗立派,或持一家之说,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产生了深远影响;③外省高僧与福建关系密切,他们或云游福建,或是长期驻锡弘法于福建,有的成为开山祖师,大大促进了福建佛教的兴盛与发
展;④与海外交往密切;⑤寺庙兼有其它功能;⑥独特的出家形式;⑦寺藏佛学经典浩繁。
2、简述佛教对福建经济文化的影响?
答:①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寺院经济在福建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②寺院承担了种种徭役和较多社会公益事业;③对福建士大夫的思想产生了几位深远的影响;④寺院成为读书讲学之处,推动了教育的普及;⑤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⑥保存了许多稀世石雕佛像;⑦留下了许
1、论述道教对福建民间文化的影响?
答:道教在福建的久盛不衰,对福建民间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影响表现:①产生了一大批道家金石和书籍,进一步丰富了福建地方文化史料和道家经文典籍。②道教在福建的传播与渗透,还繁衍了许多道教有关的民间故事,丰富了福建民间文学的宝库。③福建有许多道教或与道教有关的歌谣。④道教音乐具有独特的乡土味,它从福建民间音乐和戏曲中汲取营养,又给福建民间音乐以多方面的影响。⑤福建道教舞蹈极有特点。⑥道教在福建的普及,促使闽地出现了一大批以宣传教义与神仙思想为主要内容的造型艺术,一些已成为全面的宗教艺术珍品。⑦福建道教对福建民俗也有很大影响。
2、论述福建教育久盛不衰的表现及原因?
答:福建教育久盛不衰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地方官吏的支持和倡导。地方官吏对教育是否重视,对教育的兴衰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②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师。这些教师主要是一些以教书为业的教育家。每个朝代都有这样一批教育家。③科举的久盛不衰。我国正式开始以策取士,始于隋,唐代开始大兴。科举业的兴旺,大大推动教育的普及。④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福建的家族大都注意族人的教育,形成了以读书为光荣,以不读书为耻的族风。而子弟靠科举出人头地后,又不忘荫蔽本族,或出资赞助,或激励中士子苦读,大大推动了教育。⑤多种类型的学校。福建历代办学有多种形式,除了官办的府学、州学、军学、县学、或官、或民、或半民半官的各种书院、私塾等外,还有多种类型的学校,以满足各种不同阶层人的需要。⑥刻书业的繁荣和藏书的丰富。闽刻书业始于五代,后随着读书应试风气与日盛行,再加上福建造纸原料丰富,所以刻书业鼎盛于宋元明。无论宫刻本、家刻本、坊刻本都在同行业中独占鳌头,长期不衰。
启示:政府应大力支持教育事业,使活到老学到老成为风尚。千方百计吸引和留住优秀师资人才。对于家族式教育的重视应予保护。兴建各种学校,开放图书馆或网络、书籍经典共享。
《闽文化概论》作业4参考答案
1、简述福建土楼的独特魅力?
答:①楼址选择灵活多变②充满人性味的内部构造③就地取材不费能源④突出中心,凝聚力与内围空间结构的向心力⑤杰出的实用功能⑥楼中多层次和房间作用统一⑦一般都有附属建筑,⑧外观布局合理美观。
2、简述福建古代寺观在建筑史上价值?
答:福建古代寺观在我国建筑史上具有两个方面的价值:第一,门类齐全,年代久远,无论佛教道教,伊斯兰教,都有最古老的寺观保存。第二,具有独特的建筑艺术。在继承古制上有所创新,较为灵活,大大地丰富了我国的宗教建筑艺术。
3、简述福建经济特点?
答:福建经济特点是:经济开发的多样性,海外贸易的兴盛,与台湾贸易交往密切促进了两地的经济发展和繁荣,始终活跃着规模庞大的商人队伍,推动了福建经济的发展,集市贸易的繁荣,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寺院经济在福建经济中占有重要比重。
4、简述历代福建造船业的发展?
答:造船业在福建有着悠久的历史,古闽越族以“习于水斗,便于用舟”著称。早在石器时代,他们就发明了独林舟。三国时期,孙吴把福建当作造船的基地。南朝时期,福建已能制造远洋木船,驶往印度和南洋。宋代福建造船业达到新的高峰,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元代造船业随着海外贸易的频繁而更加兴旺。泉州为元代四大海舶建造基地之一。明代福建仍是全国造船中心之一,在全国继续居领先地位。清初,统治者实施“迁界”,打击了福建航运业。造船业也被殃及。后随着海禁松弛和迁界撤销,福建造船业逐渐恢复。
5、简述福建雕版印刷的特点?
答:福建雕版印刷在中国印刷史上有重要地位,对中国文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其特点有:
一、历史悠久,分布广泛;
二、规模宏大,种类繁多;
三、多种方式的刻书途径:如①书坊刻书②官府刻书③其它类型刻书;
四、在刻书上形式多有创新,如:①经注合刊②书封面装饰和实用相结合③多有附带内容④字体多样⑤图文并茂。
6、简述苏颂对我国科技的贡献?
答:苏颂:泉州南安人。北宋进士。他对我国科技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天文学机械制造学、药物学三方面。苏颂撰述的《新仪象法要》是我国现存详尽的古代天文仪专著,集中反映了11世纪我国天文学领域的新成就。他主持创制的水运仪象台,把浑仪,浑象和报时装置结合在一起,并以水力驱动,通过多级变速,传动系统各部件,使上述各机构的运转,保持与天上日视运动同步。集计时,天文观测和天象演示功能于一体。苏颂还增补《开宝本草》并奉旨编撰了《本草图经》21卷,不仅为辨识近似的药物而绘制了近千幅药图,还系统地收录了大
量的单方、验方、详述其炮炙,配制的方法和用法,集中反映了北宋中期医学成就
二、论述题
1、论述闽台贸易特点?
答:闽台经济贸易的特点主要有四:①双方长期互补在贸易初期就明显地表现出来。②多渠道的贸易。由于诸如“海禁”官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闽台贸易一直是以多渠道形式进行。总的有合法贸易和违禁走私贸易两种,其中合法贸易又分官商和民商。③多港口的对渡。多港口的对渡进一步促进了闽台贸易,繁忙之时行驶在台湾海峡的闽台货船多达千余艘。④郊行的兴盛。闽台两地的郊行组织,对海峡两岸的经贸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
2、结合辅教材《闽文化述论》上的有关知识,谈谈你所熟悉的福建某个区域的文化特点?
答:晋江的《陈嘉庚择婿》故事说,爱国华侨陈嘉庚在南洋开办的橡胶园里有一位新来不久的年轻杂工叫李光前,不但做工勤劳,学习也很努力,他不贪享乐,拾金不昧,把橡胶园当成自己的家一样来爱护。陈嘉庚非常赞赏李光前这种勤奋忠实精神,在众多的青年中选为自己的女婿,表达出华侨在海外薪传中的高尚情操。永定《建造华人池》故事讲述了爱国华侨胡文虎得知上海外国租界的公园门口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非常气愤。他在巴烈班次建造了一座游泳池,命名“华人池”,门口挂一块牌子,写着“只准华人入内游泳”。有两个外国人偷偷摸摸进入池内游泳,被一群中国人扭送到门外,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上面两个故事都是与海外华侨有关的,形成的原因是因为福建东临大海,漫长的海岸线为与海外相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福建侨民侨居世界各地,使福建成为著名侨乡,广大华侨为他们所在国经济的发展和增进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作出了卓越贡献。福建民间故事中反映侨乡民俗与华侨爱国爱乡,薪传中华文化与吸收城外文化的传说故事数不胜数,许多故事脍炙人心,传承不衰,成为鼓舞后人奋发向上的口传教科书。这些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学作品,使福建的民间故事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动人的艺术魅力。
2.你所在的区域有哪些独特的民俗文化现象,请举例说明。(1)闽南民俗文化圈至今保持着古朴的民风,具有奇特形态与神异功能的“风狮爷”成为众多辟邪物中最重要的一种。
“风狮爷”正是融合风神、瓦将军之灵异和狮子之威武于一体,从而形成神、兽合一的偶像,成为闽台民间用于止风、辟邪、制煞、压胜的镇物。
根据其造型及功能分类,金门“风狮爷”一般分为三类。
其一是村落型风狮爷,这类风狮爷造型高大,呈直立状,甚至采用拟人化手段雕刻而成,一般为石制。安放在村落外围或入村路口,或村中较为显著的位置,是整个村落的保护神。民众为之设立“神诞日”,届时必将举行较为隆重的祭祀仪式。
其二是墙壁屋脊型风狮爷,这类风狮爷包括小型石狮雕像;砖制或陶制“瓦将军”;各类石敢当;或者是上文提到的神兽及其他图案、咒语的结合体。造型较小,石狮雕像一般采用蹲坐式。其主要目的是辟邪镇煞,保护居室平安。
其三是观赏型风狮爷,这类风狮爷较为晚出,主要是适应观光旅游之需而出现。造型各异,有的极尽夸张之能,追求奇特的艺术观赏效果。有的是适应随身携带的工艺美术品,造型小巧玲珑,形态活泼可爱。金门风狮爷的独特表现形式说明,闽南民俗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信仰地域地理、人文因素的影像,必然出现有别于其他地域的特点。(2)泉州人崇拜的关帝,乃是家喻户晓的三国历史人物关羽,是一尊全国性俗神。泉州崇拜关帝的庙宇很多,其中香火最盛的是泉州城内涂门街的通淮庙。善男信女们来庙焚香求签者络绎不绝。
泉州崇拜的地方性俗神甚多,除关帝外,还有保生大帝、天后妈祖,以及惠安的青山王(张悃)、永春的乐山王(即九日山的通远王,原为乐山隐士),安溪的清水祖师(陈普足)、晋江的对山夫人(苏六娘),等等。
泉州曾是朱熹过化之区,又有“世界宗教博览馆”之称,故其俗神崇拜的融合性特征甚为突出,主要表现为儒、道、释的渗透,从而使其文化内涵更为丰富。(3)南音演唱
一条古音乐的河流,从中原古韵中流淌而来,弥散在辽阔的泉南大地。
千年的音符成为翡翠般的活化石,不老的宫商角徵羽,历久弥香。袅袅南音,时而像岩洞滴水那么飘逸悠闲,时而像林间啼雀那么婉转多情,时而像骤雨叩窗那么激起欢悦。一首《梅花操》,一首《八骏马》,如此的勾魂摄魄!
从闽南的古厝下启程,以超越时空的方式漂洋过海,播下的种子,生长一种思念,在游子心中发芽。(4)泉州拍胸舞
带着古闽越人对蛇图腾的崇拜,从岁月深处舞动起来。剽悍的男子汉组成舞队,赤脚,袒胸露背,没有任何乐器伴奏,随着领舞者一声吆喝,齐刷刷地抬起左掌,向着自己的右胸猛力拍击,接着,是右手拍向左胸,而后扬起手臂和手掌分别下击肋部和大腿,变幻有序,发出响声——噼啪!噼啪!
玉驴颠步、金鸡独立、蟾蜍出洞、半月斜影。边歌边舞,情绪热烈,风趣浪漫,粗犷明快。矫健的舞姿,舞出侨乡豪迈的气概。(5)提线木偶
这鲜活的精灵,插上秦汉、晋唐的翅膀,穿越历史烟云,翔舞在历史文化名城。
粉彩工艺的木偶头,线条洗练,继承了唐宋雕刻、绘画风格,独具匠心,巧夺天工。艺术家灵巧的双手,高超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16条纤细悬丝,牵出700余出传统剧目。上至帝王将相,下到丫环奴仆,乃至雄鸡、小猴,无不形神毕肖。
一个王朝的兴衰,一段别离的故事。那小小的戏台上,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
(6)笋江泛月
笋江泛月也是泉州特有的民俗文化活动,即每当中秋佳节,明月当空,笋江桥的每一个桥孔都映出一轮皓月,轻舟自金鸡桥沿江而下经笋江桥至顺济桥。桥上和两岸,游人成群结队,与舟中游人共赏江天月色,南音幽雅,管弦悠扬,笋江泛月充满诗情画意。
1.泉州民间文艺民间文艺笼吹
2.拍胸舞:表演拍胸舞人数不拘,但都是体魄强壮的男子汉,头上戴着圆形草箍,上身裸露,腰系彩带,随着《风打梨》、《三千两金》等伴奏曲的慢、中、快三种节奏和舞步阵式跳路表演,自如不拘地颤头、投足、拍胸、扭腰;双手起落,有节奏地拍胸挟腋、偶而又投足拍腿、屈臂击肘。时而跳跃、时而跪蹲、时而抬腿、时而踢腿。边歌边舞。豪迈矫健、情绪热烈、风趣浪漫。3.泉州民间的车鼓
4.在泉州民间甚为流行,每逢盛事庆典迎神赛会,迎宾或出殡,都请大鼓吹乐队临场吹奏,以示隆重。
大鼓吹原是古代封建王朝的宫廷鼓乐,有多种用途:用于皇帝出巡,日出巡鼓吹;用于皇帝宴请群臣,日黄门鼓吹;和于将帅征战凯旋;日祝捷鼓吹;用于迎接外国使臣来访,日迎宾鼓吹。
明代嘉靖至清代乾隆年间,南安英都洪氏科第蝉联,仕臣不绝,为了流传荣誉,即将宫廷鼓乐与民间礼乐融为一体,建成大鼓吹乐队,于是随着岁月迁延而在民间传播开来。
5.十音是由南北管、弦乐、打击乐等多种乐器即“双箫一嗳”(洞箫、品箫、唢呐)、“三倒”(三弦、月琴、双清、)、“ 三竖”(二胡、京弦、瓢弦)及板胡、北琶、大广弦、壳仔弦;打击乐为五音配硬鼓(百鼓)、响盏、小叫等组成的合奏。主要演奏《跳龙门》、《贵子图》、《上下楼》、《十八板》等民间歌曲和小调,曲调通俗明快,节奏轻捷热烈,是民间音乐活动的主要形之一,深受群众欢迎。6.泉州民间文艺-彩球舞
彩球舞又名“踢球舞”或“贡球”,是逢年过节、迎神赛会、婚丧喜庆等表演的民间文艺活动主要形式之一,出自梨园戏 《李亚仙》。表演形式是以一位男演员为中心,他头包武生巾帕,身穿箭袖排扣衫,腰间紧束帛带,膝弯处缚束裤筒,脚穿软底鞋,双手舞弄长柄彩球。另有4位妙龄少女丫髻簪花,彩衣绣鞋,伴随乐曲,&127;婆娑起舞,表演出踢球、碰球、抛球等等身段动作,载歌载舞,唯妙唯俏。7.泉州民间文艺-火鼎公火鼎婆
《火鼎公火鼎婆》是泉州民间在春节元宵期间和寻常喜庆佳节、迎神赛会经常表演的一种舞蹈。扮演老公公者身穿羊羔黑裘,下穿宽筒裤,裤脚束紧,脚穿圆口软底布鞋,腰束长绸巾,一手拿着桔木长烟管,一手执着芭蕉扇,属“破衫丑”打扮;老婆子身穿镶边大襟红衫,下着镶边宽筒大红裤,头顶盘起高高的发髻,脚穿厚底绣花大红布鞋,一手拿红手帕,一手执着大圆蒲扇,属“家婆丑”打扮;乡村少女身穿青绿色的镶边大襟衣和宽筒裤,脚穿绣花软底布鞋,肩挑一担用绳子扎系的木柴,属“丫环”打扮。另二人(或由扮公婆者替代)抬着一口架在木框上的大铁鼎,鼎中柴火烧得通红。伴随着民间小调《十花串》(又称《流水板》)等乐曲的节奏,在“人巷”中或快步飞穿或缓缓踯,舞姿神态随意变化,颠而不狂,醉而不痴,不时用蒲扇煽火鼎,一路上,做出种种滑稽逗人的动作或用幽默语言惹得观众捧腹大笑。挑木柴的跟随其后,亦步亦趋。这个舞蹈寓意是盼望日子过得兴旺火红。8.泉州民间文艺-说书
说书俗称“讲古”,是泉州城乡常见的一种文化活动形式。城市说书艺人大多收费,而农村讲古,则居多义。所说书目,多为《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岳》、《封神榜》、《西游记》和《七侠五义》等章回小说。
9.泉州民间文艺-弄狮
弄狮又叫舞狮,有“文狮”、“武狮”两种,但都需要揉进武功技巧。“文狮”通常以“双狮抢球”形式表演,两头狮子争夺一颗彩球,把狮子耍闹逗趣、天真活泼的憨厚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创新的文狮套路有:出洞、伸腰、伸脚、刷洗、喂果、单狮戏跃、双狮抢球,并配京调鼓介(冲头、四介、四槌半、紧鼓、慢鼓)及十音曲《贵子图》、《牡丹图》、《双贵图》、《跳龙门》等。时表演者用古代兵器打斗擒杀狮子,显出威猛雄浑、争拼格斗的凌厉气势。1946年泉州码头工人成立武狮队、有108名,以龙虎两面旗带队,队员用单行、阵排官刀对练,打鸽仔、大刀杀狮、大刀单打狮、仙剑与单枪对打等“武术套路”,结合绕龙门、一字长蛇、蝴蝶、螺阵等绕阵变换队形,煞是壮观。
解放后,弄龙、弄狮技艺有了新的发展,而且改变了“东佛打狮”、“西佛打龙”的对峙陋习,结束了封建械斗。1951年“五一”节,搬运文工团第3分团五堡舞龙队与第2分团富美武狮队在体育场同场表演,在中山路同队踩街,开创了团结合作的新风尚。10.泉州民间文艺-弄龙
弄龙亦称舞龙,是民间娱乐的一种重要形式。泉州的弄龙从造型、套路到配手,都颇具特色,分有男龙队、女龙队、儿童龙队。龙的身长大致为20至60米、20至50节、操演者20至50人。龙的造型:头凸、鬓长、睛睁、鼻长、耳展,全身涂饰蓝绿色磷片,显得威武雄壮、活龙活现。弄龙时,龙珠掣动全局,举珠者,要有武功,翻、滚、打、斗都运用戏曲武打程式,龙头随珠舞动,龙身节节相随,龙尾摆动殿后。弄龙时,一般是男队只打击乐,女队加奏管弦。弄龙的全程为:“青龙出海”、“腾云驾雾”、“龙游鲤城”、“跳跃龙门”、“龙盘礁石”、“青龙滚珠”等。
11.泉州民间文艺-跳鼓舞
跳鼓舞在泉州的流传,据说已有六、七百年历史,主要用于谒祖、晋寿、佛诞、庙会、祈雨等宗教信奉活动,它的特色在于以鼓为主,而鼓的敲击形式别致多样,有软鼓、硬鼓、单鼓、慢鼓和紧鼓。相传跳鼓舞是根据《水浒传》中的故事片段编成的舞蹈。它表现的是梁山泊好汉化装成杂耍戏班,以卖世为幌子,伺机混进城门,去劫法场,抡卢俊义的这段情节;人物有鲁智深、顾大嫂、孙二娘、阮小
二、时迁、燕青等六人,他们各执道具,逗趣取乐,动作轻快,配合默契。整个舞蹈在清脆悦耳的各种击乐音响的动人旋律中进行。12.泉州民间文艺-踩高跷
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乃民间节日在广场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不但扮演的人身着戏装,浓妆艳抹,且歌且舞,而且往往装扮戏曲折子,如《管甫送》、《闹天宫》、《八仙过海》、《水漫金山》等等。踩高跷的角色,因为各自身份不同,所以造型各异,高低不一,《水漫金山》中的法海木脚高达4尺,小沙弥2.5尺,鱼兵虾将因要翻滚起扑打,所以木脚只高1.5尺。13.泉州民间文艺-捉鸭
捉鸭是一种民俗文化活动,即每年端午节在划龙舟的同时,在江河中浮游着一根涂了油脂的长圆木,圆木的另一端挂着鸭笼或小猪笼,笼子有门,谁能沿着浮游的圆木走到末端拉开笼门,那笼子里装着的鸭子或小猪即归于他,俗称“捉鸭”。但是赤脚走浮动的油木谈何容易,往往走不到一半,即“噗通”掉下水去,惹得观众哈哈大笑,江中岸上,一派欢乐。
14.泉州民间文艺-采莲
采莲俗称“唆罗连”,也是一种民俗文化活动,意在驱邪消灾、祈求吉祥平安。端午节这一天,一伙人扛着木雕的老龙头,举着旌旗为前导,吹奏唢呐、串乡游行,到各家各户“掸尘”,口唱“龙王出世除灾难啊,唆罗连哪,罗连里罗连啦……”,主人则把准备好的红包送给他们,以示答谢。《泉州府志》载:“五月初一采莲,城中神庙及乡村之人,以木刻龙头击锣鼓迎于人家,唱歌谣,劳以钱和米”。15.泉州民间文艺-笋江泛月
笋江泛月也是泉州特有的民俗文化活动,即每当中秋佳节,明月当空,笋江桥的每一个桥孔都映出一轮皓月,轻舟自金鸡桥沿江而下经笋江桥至顺济桥。桥上和两岸,游人成群结队,与舟中游人共赏江天月色,南音幽雅,管弦悠扬,笋江泛月充满诗情画意。
谈谈你对闽南婚嫁习俗的看法
男婚女嫁,是每个人都要关心的问题,婚姻幸福,是众多年轻人的憧憬。据了解,闽南地区高嫁妆婚俗可谓历史悠久。早在西周时期,“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就是婚姻六大程序。
这种婚俗就是这样沿袭下来,即使有小小变动,却“万变不离其宗”。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各种传统的风俗礼仪保存得较为完备,其中当然包括这一项重要的风俗。
随着社会的变迁,婚嫁之风又呈现出不同的特色,被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时至今日,当市民生活已迈上小康之路时,当精神文明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时,我们吃惊地发现,社会的日益富裕带来了新的婚嫁问题:
其一是男方重高嫁妆,女方贪高聘金。就聘金而言,已经从200元、400元上升到现在的8万元、10万元、20万元甚至更多。嫁妆由自行车、14英寸电视机到现在的小车、甚至住宅。因此,很多普通家庭一到子女谈婚论嫁时,就犯愁了。有些人因没钱而无法结婚。其二是讲排场。很多人为了讲排场,设立很多名目,订婚宴、女婿宴、结婚宴、还亲宴,每一场宴席都铺张浪费,几十桌、上百桌的大场面比比皆是,并且攀比严重,规模不断扩大,宴席的规格也不断提升。泉州目前的酒席价格,高、中、低三档分别是一桌2000元、1500元、1000元,这使一些家境不好的不得不“阉鸡跟凤飞”,硬撑着。
竞相攀比的高嫁妆、高奁资,已在我们周围催生了不少悲剧。表面的风光无限,常隐藏着深深的无奈。
在新时代中,我们更该关注实实在在的婚姻、生活质量,更该追求婚礼的个性和品位。那种一味追求面子、排场,把婚姻的风光乃至基石建筑在金钱之上的高嫁妆之风,是到该悬崖勒马的时候了。
为什么说闽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点
闽文化的多元性主要表现在各区域差异鲜明、人的性格特点千差百异、方言复杂、民间信仰神灵众多、民俗民风不同、各种艺术难以交融。如闽中三山文化,莆田妈祖文化,闽东畲族文化,闽西客家文化,闽南侨台文化,闽北理学文化等争奇斗艳,平分秋色。这些文化都无法很好的融合,最典型的是闽语的复杂性。福建流行的方言就有七种。并且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戏曲,如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芗剧等。
造成闽文化的多元性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三个方面:(1)地理环境因素。福建依山傍海,高山急流把福建分隔成几片自然区域,各区域内又由于山脉河流走向,再被划分为若干个闭塞的小区,因此难以交流、沟通。
(2)构成闽文化的成份极为复杂。从前面“闽文化历程”中可知道,闽文化的形成与闽越文化的遗风、中原文化的传入、宗教文化的传播、海外文化的冲击关系密切,而其中各种情况也异常复杂,并不都是集中在某个局部,因此闽文化不会长期在某区域发展,其发展中心容易转移。如秦汉闽越文化、唐代漳州文化、五代闽国文化、宋代建州文化、元代泉州文化、明代月港文化、晚清侯官文化等都曾各领风骚。因此谁也垄断不了谁,谁也取代不了谁。
(3)中原文化延伸至福建后不同程度受到闽地文化影响,无法形成坚强内核。虽然中原文化一次又一次的进入福建,时间之长久、内容之丰富,是全国其它省所罕见的。但由于中原文化分期分批进入,且闽地又较封闭,中原文化进入后又被隔绝,因此显示出寄居性质,难以一统闽地文化。
综上所述,我们对闽文化多元性的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正是这种多元“兼容”,才构成了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无比璀灿。深入开发这种文化资源,必将对福建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单选1、由于( )对闽学有重要贡献,人称他为“闽学干城”。蔡元定 黄干 陈淳 真德秀( 2 分)2、( )不是关闭在书斋里的学者,他关注国家民族兴亡,关心民间疾苦,强调当官要廉洁奉公,认为:“官......
2011年4月15日下午,在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下,福州市闽都文化研究会在福州人民会堂隆重举行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成立大会。近200位从事闽都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提升自己在某个领域的专业素养。写心得体会时,要注重逻辑结构,将自己的观点和体会进行条理化组织,清晰明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优秀心得体会......
客观题 共50题(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第1题(已答).明代晋江人( )对肖像画有独到贡献,能突破成法,创造出一种新的表现方法,人称凹凸法。A.周文靖 B.郑文林 C.郭汉......
第 1 大题: ( 得 40 分 ) 单项选择题 1 .( 应得 2 分, 实得 2 分 ) 在“闽中四先生”中,( )最为重要。A .B .C .D .陈襄郑穆陈烈周希孟 正确答案: A .2 .( 应得 2 分, 实得 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