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参与式课堂有效学与教研究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先学后教高效课堂”。
《主动参与式课堂有效学与教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政史地音体美电教研组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大家好!
《主动参与式课堂有效学与教研究》课题,我们组申报的课题。作为本课题主持人,我代表总课题组,把课题的准备情况和研究规划做个汇报,请大家审议。在本课题正式开题之前,我中心业已完成了以下五项准备工作:①成立了《主动参与式课堂有效学与教研究》课题研究小组;②确定了一批与本课题研究项目相关联的课题实验学科。
一、选题背景与相关文献 1.课题的缘起
自2001年秋学期起,国家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新课程的先进理念逐步深入教师头脑之中,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我国教育界广泛关注的话题。近年来,我国有效教学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普及教学“新思维”、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作用。同时,随着有效教学研究的深入,其所生成的质疑、反思及亟待解决的问题,也使其自身的发展进入了。
《主动参与式课堂有效学与教研究》课题正是基于这种思考,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课题成果基础上继续深化和拓展的结果。它是我们组“关注课堂,聚焦课堂,推进有效教与学”活动深入进行的载体。
2.历史的传承
(1)2007年,我校开展《创新教育》课题研究。
(2)2009年,我校进行《差异构建“4+1”课改实验活动》。
我们的观点: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主战场;每一堂课上好了,每一堂课有效了,教育教学质量自然能得到提高,素质教育也就真正能落实到实处。
3.课题核心概念及课题诠释
主动,指教学主体在课堂上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包含两层涵义:一是主动参与,涉及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关系和教学对话,本课题主要是指学
生基于原本的生活经验及学习基础,在主体交互中情感、思维和行为自觉地融入教学活动,实现认知与情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二是主动学习,学生在教师引领和同伴互助下自主选择,以认知发展为中心,主动地建构关于现实知识的过程,并达成相关课程的学习目标。
参与式课堂,是以“学”(学生和学习)为中心,在发展性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主动参与的能力,引导以自觉性和选择性为特征的指导学习。依据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关系的心理学理论以及弗洛姆的期望理论,以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情境为前提,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唤起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为核心,以教学对话促成课堂主体间性的交互,创设思维时空,力图使教学活动中每个人的情感、思维和行为都投人到学与教的活动中,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自主建构意义,提高师生的批判意识和反思能力,由此产生新的思想和认识,进而提高改变现状的自信心,形成自主发展的智慧。有效学与教(effective learning and insruction),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在学习者分析和教学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情境,开发和调用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课程资源,以“置身于其中的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ing with-in)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的所有行为,以及学生在教师及“助学案”的引领下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态度,自主进行意义建构并获得发展的全过程。以学的绩效来评价教的成效。有效学与教是一种有效教学策略,也是课堂上主体对话、共同参与的发展过程和结果。主动参与式课堂有效学与教的基本特征是,学生在情感、思维、行为等方面积极、主动、愉悦地参与学习过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差异性的主动发展的机会。
4.文献综述
(1)从“有效教学”到“有效学与教”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作为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和策略,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五十年代起,有效教学研究受到学界的普遍重视,并开始从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技术。1975年,以“肯普模型”为代表的第一代教学设计问世,形成了以“教”为中心的有效教学课堂操作样式。奥斯丁(Ornstein, Allan C.)著《有效教学策略》于1990年出版,列举有效策略达11种之多。美国教育多样性和高质量研究中心(CREDE)于1998年提炼出关于有效教学的5大原则,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有效教学是学生高度参与的教学”。
加涅著《教学设计原理》一再修订重版(1974,1979,1988,1992),其中一个重要观点是:“学生的学习是学生参与教育经验而产生的行为变化”。八九十年代,课堂“双主体论”开始盛行,以“史密斯—雷根模型”为代表的第二代教学设计(ID2)提出“有效教与学(effec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的理念和教学策略。
新加坡在有效教与学研究和实践方面进行了非常务实的有效探索,与无锡市开展多次教研合作与互访交流,成功举办了三届“中新(无锡)校长圆桌论坛”。
上世纪末,“有效教与学”(effective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开始成为香港基础教育课程文化转型的新理念。在《21世纪教育蓝图》中正式将“教与学”变更为“学与教”。进入新世纪,香港教育局课程发展议会在不同学习领域相继编订了各学科的“课程及评估指引”,建议学校采用。其中,“学与教”和“学与教资源”是各学科不同领域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的主要内容,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有效实施学与教的可行性教学建议。香港地区成立“学与教伙伴协作中心”,构建“课程为本学与教研究共同体”,实施“课程为本学与教资源库协作计划”。
在中国大陆,一些研究者认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支持有效学与教,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这两条重要的学习原理及教学原则指导课程的生本开发和课堂教学设计。
(2)从“主体参与”教学到“主动参与式教学”
参与式的理念起源于二十世纪40年代,60年代以后逐步形成参与式发展理论,至80年代初,“参与应当作为人的基本需要”的主张成为一种世界性的人权宣言。西方学者如克利伯格(Klingberg, L.)和波依尔(Boyer, E.L.)等认为,学校应当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主体“交互作用”形成的“学习共同体”,课堂主体间“相互作用的对话是最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归纳了数十种有效的参与式教学方法(Participatory Teaching Method)。80年代中期,参与式教育发展的理念和教学方法被“引入”中国。裴娣娜认为“发展性教学,一个重要特点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形成“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她开始反思课堂中“主体参与”的深层次问题: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是实践性参与还是形成性参与,是全面、全体参与还是局部的和部分的参与。陈向明于2009年主编出版《参与式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西部基础教育发展项目”的经验与反思》和《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参与式方法培训指南》两本专著。在此期间,有些学者和一线教师开始探索学科性的参与式教学探索,关注学生的课堂行为参与,有的研究成果不过是冠以“主动参与”字样的新瓶老酒,深度还显不足,其针对性还有待提高。如卡尔·布兰切所言,“参与式发展”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有学者认为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和《经验与自然》等著作及其教育思想,为学生的参与式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思潮的目的、手段、理念及思想认识等方面与“参与式教育”有着诸多的相同和相异之处。
本课题认为,“主动参与式学与教”是当前新课程改革教学实验的应然追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然途径和基本方式。
二、课题研究意义和条件 1.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研究主动参与式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技术,推动专业发展。吸纳国内外有效学与教研究实验成果,加强教学论和实践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探索主动参与式课堂有效学与教的新理论、新模型、新策略,提升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教学新技术和专业新发展。
研究主动参与式课堂有效学与教,促进教学改革,深化课程改革。以有效学与教的理念引领教师转变课堂教学技术,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有效学与教是课程改革成功的技术策略和目标指数。
研究主动参与式课堂的助学案教学设计,引领主动学习,促进素质教育。我中心长期以来一直关注课堂,聚焦课堂,推进有效教与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教学反思和提升空间依然很大,有待于进一步提炼研究成果。
2.条件分析
本课题关注课堂有效教学,理念先进,目标明确,设计思路清晰,研究方法选择得当,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三、课题目标与研究内容 1.研究目标
树立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观,初步建构主动参与式课堂有效学与教的理论模型,包括“以《课程标准》为本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以学习活动为本的课堂教学操作体系”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在核心学科中形成若干可以在实践中推广的操作性策略,积累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课例和案例,提高广大教师的有效教学技术能力及新课程实施水平。
以主动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及“助学案”设计为抓手,构建主动参与式的课堂形态,研制参与式课堂有效学与教行为规范、课堂观察和考评细则,引导课堂主体情感、思维和行为的自觉互动,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自主意义建构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研究内容
(1)有效教学策略和主动参与式课堂教学的文献研究。开展文献和课例研究,调研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关因素并作归因分析,吸纳成功的科研成果,运用课堂观察技术和成分显示理论等微策略理论,包括传统课堂对资源、注释、评论进行规划的建议,探索本课题研究的切入点、生发点和创新空间。
(2)主动参与式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结构、体系和模式研究。包括支撑性理论、支持环境、课程资源开发及利用、课堂主体间性及“内部对话”、“助学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课堂观察的建议。
(3)主动参与式课堂学与教行为规范、策略及效度评价的研究。运用激励和期望心理学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研究包括教学准备、课程资源、传播媒体、学习问题的发现、学习评价和辅导、实践拓展等方面的建议,以及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需要分学科开发单独的微型课程(minileons)。研制主动参与式课堂有效学与教行为规范、课堂观察和考评细则。
(4)主动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及“助学案”设计的研究。总结本市前期《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的研究实践成果,以学为中心,研究设计基于问题、基于差异或专题学习的教学计划,激发学习内驱力,引领学生自主建构。(5)主动参与式课堂有效学与教的课例和案例的研究。以观察主动参与式课堂教学现场的方式,在课题实验中积累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真实案例,在教学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微格分析,提出改进建议,建构有效的主动参与式课堂。(6)主动参与式课堂有效学与教实验教师现场培训的研究。分学科和课题实验学校,根据子课题研究项目及主动参与式课堂建构的实践需要举办主动参与式课堂教学现场研讨会,邀请课程与教学论专家深度介入课例教研活动,开展课题实验教师培训的研究。
3.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1)主要观点
主动参与式课堂有效学与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心理学和教育学发展的必然产物。主动参与式课堂,强调教育服务,倡导以学为主,继承了以卢梭为代表的浪漫自然主义教育思潮和以杜威、陶行知为代表的生活教育理论,鼓励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获得认知和身心的和谐发展。
主动参与式课堂有效学与教,反映了新课程改革实验进一步深化和有效教学的新的诉求。主动参与式课堂,建构讲课和分组活动相结合的学习共同体,以教学对话引领主体间性情感、思维和行为的互动,实现相互激励、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和相互统一,充分发挥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作用,发扬教学民主、学术自由、创造师生之间平等、和谐、愉快、健康的学习氛围,是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融合和统一。
主动参与式课堂有效学与教,是国际上正在探索并推崇的一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主动参与式课堂,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其引发学习动机的激励策略,指向学习创新的反思,研究学生学习的教学支持环境和社会支持环境,研究教学主体间的互动和对话。主动参与式“助学案”教学设计是多元性的,将创新基本教学设计、综合教学设计、差异教学设计、问题导向学习设计四种基本范式。
(2)可能的创新之处
理论模型的实践创新。在课堂实践的基础上,理论建构主动参与式课堂有效学与教的新模型,包括“以《课程标准》为本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以学习活动为本的课堂教学操作体系”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三大教学论新体系,并在课堂中验证成效。
研究机制的多元创新。加强与教育科研机构的合作,重视项目或主题式的课例研究和助学案设计的行动研究,激发一线教师基于课堂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开展主动参与式课堂有效学与教的国际合作与校际交流。
四、研究方法与过程设计 1.研究思路
参与式有效学与教研究属于应用性教学理论与探索性课堂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三条主要的线路图如下:
(1)在新课程改革实验深化的背景下,学习学与教的心理学和有效教学理论,将新的理论迁移和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分析和架构与新课程相互适应的主动参与式课堂有效学与教的应用性理论与一般操作方法;
(2)从新课程教学实验改革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多视角调研课堂教学的效能,探索课堂主体主动参与的教学对话和互动模式,研究更有实效的解决课堂有效教学问题的新思路、策略和新方法;
(3)反思主动参与式教学的典型课例和案例,提炼出具有推广价值的课堂有效学与教的新模式。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以课题研究与课堂实验相结合、理性演绎与实践归纳相结合、典型经验与理论提升相结合作为参与式课堂有效学与教研究的基本原则,把这三种研究思路和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思考。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对话,不断务实深化课题研究。
2.协作网络 与其他教研组资源共享
3、研究视角与方法
本课题运用多维的研究视角,从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论、教育技术学、教育心理学、哲学、文化学、生态学、社会行为学等诸多学科中选择研究视角,汲取理论支撑,多学科、分学段地挖掘主动参与式课堂有效学与教的理论深度,全景式展现主动参与式课堂有效学与教的教育实践。从上述学科视角出发,总课题与子课题之间、各子课题之间紧密衔接、相互支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研究课题体系。
本研究主要使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课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4.过程规划
(1)选题论证(2010年9月—2011年8月)
提出课题假设,确定研究内容,组织专家论证,完成课题申报。
组织指导我中心学科教研组和有关学校根据本课题目标和内容,申报相关的子课题教研项目。
(2)课题准备
整理并编著相关文献,做好课题文献研究综述。
招募课题实验学校,架构研究网络,组织理论学习和课题辅导。举办开题论证报告会。(3)研究实验
每学年确立研究专题,举办课题研究论文、案例和课例评比,组织主动参与式课堂教学赛课活动。
(4)总结提炼 成果整理与提炼,举办课题结题鉴定报告会。
五、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主动参与,创建有效课堂(政史组章文珍)【摘要】我们总是太高估自己的教学力量,总是期望着凭三寸不烂之舌、滔滔不绝地满堂教学说动学生,使其心悦诚服地认同我们的理论,而事实经常......
《小学语文主动参与式课堂教与学研究》中 期 研 究 报 告《小学语文主动参与式课堂教与学研究》于2011年12月正式批准为是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年第九期课题,2012年9月12......
主动参与,创建有效课堂我总是习惯于讲课时的面面俱到,总是担心有哪一句话没点到而使学生失去了一个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总是担心着放手后的课堂会失去方向,总是把课堂......
主动有效课堂心得“有效的课堂”即“有效的教学”,这是每个教学活动的追求,也是每个老师的追求,更是一堂好课的标志。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一直在探究如何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更好......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为数学课堂生成智慧奠基让学生喜欢,让学生期盼,让学生激动,让学生振奋,让学生逻辑,让学生聪明,让学生发现,让学生创新,让学生思维,让学生收获,是每位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