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与《史记》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司马迁与史记简介”。
司马迁与《史记》
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有责任感的、有成就的史学家,都会以他们的心血凝聚起来的思想,留给后人许多有益的启示。对此,我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太史公司马迁。司马迁写的《太史公书》——后人称作《史记》,一方面展示了他那时的一部辉煌的中国通史,一方面凝聚了他对史学和历史的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扩了眼界,扩大了胸襟。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司马迁要坚持“实录”精神,就必须面对现实、记录现实,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忌讳”的问题。可是他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不为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想感情记录。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等等,司马迁当然不会抹杀他们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尤其揭露了汉代统治阶级的罪恶。他虽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他的过失,司马迁丝毫没有加以隐瞒,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在《封禅书》中,他把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正因为揭露现实的透彻,司马迁被处以宫刑。腐刑是个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司马迁在狱中,又备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几乎断送了性命。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资料,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要写部有关历史书的夙愿,因此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希图出现一线转机。司马迁用历史人物在不幸的境遇中著书的故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努力著述,把其余的一切均抛诸脑后。“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他连精神都有点恍恍忽忽了。内心忍受着痛苦的煎熬和无限的悲愤,“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霑衣也。”
只要坚持不懈,总会见到了阳光的。在司马迁53岁时,完成了《史记》的著述。他在给朋友的信上这样说道:“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记,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十二本记》、《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自此以后,司马迁的事迹已无从可考,只是在他的一篇《感士不遇赋》里,诉说道:“谅才韪而世戾,将逮死而长勒”。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饱经忧患,感慨而又深沉的老人,坚持理想、百折不挠的复杂而又痛苦的心情。所以鲁迅先生生前给予《史记》高度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论《史记》的历史意义两千多年前,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撰了一部记载了上至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的史学著作。然而当时为完成自己心愿而撰写这......
司马迁与《史记》简介一、司马迁1、游历天下 20岁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他的足迹到达会稽,访问夏禹的遗迹:到过姑苏,眺望范蠡泛舟的五湖:到达淮阴,访求韩信的故事:到过丰沛,访问刘邦......
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公元前90年),西汉著名史学家。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10岁开始诵读“古文”......
教案——司马迁与《史记》教学目标:1、司马迁生平与《史记》的成书2、《史记》的传记文学成就 教学重点和难点:1、《史记》的叙事艺术2、《史记》的人物刻画 教学方法: 讲授课......
第一节司马迁与《史记》1.司马迁生平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