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复习指导_美学概论期末复习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17:34:1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美学概论复习指导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美学概论期末复习”。

(一)单选

1、原始审美意识的特点:宗教性、装饰性、生活化。

2、美学学科的诞生:标志---1750年“美学之父”鲍姆嘉通《美学》第一卷的出版。

3、美学学科的界定:属于人文科学。哲学与艺术美形态的统一:艺术是美学研究的基石,哲学是美学研究的方向。

4、审美的文化动力:民族文化对审美的影响、地域文化、不同历史时期文化。

5、艺术具体分类:视觉艺术(直观性、绘画);听觉艺术;视听综合艺术;想象艺术;

6、美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的审美活动----人是审美关系的主体,人是审美价值的主体,人是

审美对象的主导者;

7、丑作为独立的审美形态存在:(第一部)卡尔·罗森克兰茨《丑的美学》1853年。

(二)名词解释

1、异化:人是主体是目的,变成的工具和手段,变得非人了。如科考对人的异化。

2、社会美:指存在于社会生活、社会事件中体现人类情感、理想和意志等生命意义的审美现象。

3、自然美:审美活动中对人具有特定审美价值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品质特征。

4、艺术美:指各种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美,本质是人为的用感性的形式来体现人的生命意义、活力的艺术形象等。

5、形式美:指自然社会和艺术中各种感性形式因色彩、线条、形体和声音的有规律组合所显现出来的审美特性。

6、丑:指一种不和谐,具有絮乱、嘈杂、破败、粗陋、畸形、虚假等特征。A.丑作为美的否定面而存在,表现在美与丑相对并举;统一度对象具有美丑的双重性特征以及时代、名族、文化因素的影响。B.丑作为独立的审美形态存在:(第一部)卡尔·罗森克兰茨《丑的美学》1853年;丑不存在美的范围内,艺术创作虽不可美化丑,但必须遵循美得一般规律来突出美的特征,艺术表现丑时,令人不快或讨厌的细节中的非本质的东西被消除了。罗丹《欧米哀尔》、梵高《包扎耳朵的自画像》、戈雅《战争的灾难》。

7、荒诞:是丑的极端化形式,是理性协调的颠倒,表现为极度的不合理、不正常,给人以无可奈何、哭笑不得的痛苦感受,是属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范畴。特点:无意义,不合情理,也不合理性,在荒诞艺术中通常的情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苦笑,用喜剧的面孔来表演悲剧性的主题,让人觉得生活无意义和孤立感。尤奈斯库《秃头歌女》《椅子》《未来在鸡蛋中》;贝克特《等待戈多》《哑剧》《美好的日子》。

8、审美经验: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形成的体验和感受,主客体相互作用产生的。

9、艺术审美接受:指主体对艺术作品在精神上情感上的认同和欣赏过程。

10、艺术:人类审美意识最集中最典型的物态化表现,是人类自由自觉创造审美价值、生命理想之境的实践方式。艺术分类的原则:审美感受和知觉方式。

11、共鸣:指艺术审美过程中,接受主体被艺术作品深深打动,以至于同艺术作品的情感和艺术创作主体的情感产生相同或相通,达到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心理状态。

12、移情:指接受主体主动把自己的生命情感投射、灌注到作品形象上,使之也染上接受主体的生命活动色彩,仿佛有了同样的思想、情感、意志,成为接受主体主观体验的情感表现。

13、内模仿:“由物及我”的内心运动。

(三)简答

一、审美发生论观点:

1、模仿说:A.人物:柏拉图、德谟克利特、亚里斯多德;B.核心观点:艺术与自然的关系;C.三人模仿说的不同之处:柏拉图是机械的模仿,德谟克利特是偶然的模仿,亚里斯多德是能动的创造性的模仿。

2、巫术与图腾崇拜说:A.人物:弗雷泽《金枝》;B.核心观点:原始艺术来源于早期巫术活动;

3、性本能说:达尔文把审美能力泛化,认为动物也可以进行审美活动;弗洛伊德把性欲等无意识因素在艺术中的作用泛化。

4、游戏说:游戏是自由的活动也是审美游戏。A.人物:席勒、斯宾塞(共性:无功利性);B.核心观点:审美活动与游戏的共性。

二、审美的劳动起源说:

1、人物:马克思、恩格斯;

2、核心:强调审美活动中人的重要性和生产劳动对人的重要性。

3、观点:劳动为审美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劳动为审美发生提供了现实素材;促进劳动生产成为艺术创造的动力。

三、审美活动的主体与客体:1.审美主体:A.定义:有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在审美活动中的人;B.性质: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主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时代性与发展变化性的统一;C.功利的态度;认知的态度;审美的态度;2.审美客体:A.定义:具备审美属性,被审美主体感受到的对象物;B.条件:对象物具有一定审美属性;被审美主体感受和体验到;

C.特征:发展性;由生活形态到审美意象再到艺术形象的变化;人自身成为审美客体。

四、审美关系及其价值特征:1.审美关系: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矛盾统一;2.审美关系的价值特征:主体:认识关系(合规律性)--真;实践关系(合目的性)--善;审美关系(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美;审美关系包括前两者。

五、西方古典美学中对美的本质的论述:1.美在心灵/理念/快感:柏拉图的美在理式;休谟尔的美即美感即快感;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的显现(运用辩证法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

2.美在比例/尺度/属性:a.毕达哥拉斯的美在数的和谐: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b.狄德罗的美在关系:一个物体它之所以美是由于人们觉察到它身上的各种关系;c.奥古斯丁美在完整、秩序;3.美是神秘(温克尔曼、歌德、丢勒)

六、当代中国美学:1.理论:a.主观论美学:高尔泰、吕荧:强调人的主体性意味、人的自主性,批判人的异化的现象;b.机械唯物论美学:蔡仪;《新美学》《新艺术论》;c.客观实践论美学:李泽厚《美的历程》《华夏美学》《中国思想史》d.主客观统一论美学:朱光潜《西方美学史》《谈美》《美学批判文集》2.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反映论;核心观点: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在个别中见出一般;3.美的本质是真与善的统一(李泽厚):核心观点:美是客观的,同时美又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4.由唯心主义美学到马克思主义美学:美学思想核心:美是主客观的辩证统一5.美学大讨论的意义:对美的本质问题作了各种尝试性的回答;

七、人的本质和美的本质:1.人的本质在于真正的劳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自然的人化:a.人的活动在自然中打上印记,并体现人的力量和创造;b.人的自然化:人将大自然的属性、规律内化到主体的精神,观念和思维活动中去;c.真正的劳动(自由性、创造性)与异化的劳动(强制性、敌对性);2.美是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a.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b.美是自由的形象。c.美在创造中;d.美是具有的历史的,永恒绝对的美是不存在的。

八、真善美的关系:

1、真指客观世界自身的变化、发展规律;“求真”寻求事物的本质状态、发展规律;

2、善指内在的目的性、功利性,指有用或有道德;

3、真、善、美得关系:

(1)、联系:美与真、善都是事物或事物属性相对于人的一种价值,美与真善在根本上是统一的;(2)、区别:美有特殊性,有感性生动的形式;真和善的内容在生动鲜明的形式上表现出来,成为具有感染性和新颖性的形象,才称其为美;从具体事物来看,由于它与人的关系和内容与形式间的矛盾,真的未必尽美,善的也未必尽美,而美的也未必尽真、尽善。

九、社会美及其类型:

1、类型:A.人的美:人的内在美(心灵美);人的外在美(动态美高于静态美);B.人文环境的美:(1).社会关系(精神方面):名族精神、社会风俗、民俗、制度等;(2).生活环境(物质方面):物质创造产品,历史文化遗迹;C.日常生活的美:人的衣食住行中;人的生活场景中;

2、特征:以内容取胜;具有直接现实性;具有相对稳定性。

十、自然美及其形式:

1、自然美的产生和发展:A.实用阶段:实用为主,审美为副产品;

B.比德阶段:自然美是道德情感的象征;C.畅神阶段:以在自然中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

2、特点:A.以自然属性为存在基础:以自然属性为特征的自然美会有普遍性特征;不同的民族对于太阳的相似审美体验;B.自然美侧重形式:直接与人的感官相适应,由感觉来把握;

C.自然美有特定的内容:与人的主体情感相关;D.自然美具有象征性、多面性和不确定性;

3、自然美的形式:A.形象美:以空间形式呈现以及在主体引起的心理感受;B.色彩美;C.动态美和声音美:以时间形式呈现以及在主体引起的心理感受。

十一、艺术美的特点:

1、是艺术家的创造性活动:由艺术感受到艺术构思再到艺术传达;由对生活观察到对生活的加工再到艺术表现;

2、艺术美是主客观的统一:审美活动中艺术家、审美个性和客观生活的统一;

3、艺术美具有非物质实用性;

4、艺术美具有超时空性。

十二、形式美的构成及其规律:

1、构成:色彩(具有情感性和象征性)、线条和形体、声音;色彩、声音、线条和形体所具有的表现力是构成形式美的基础,但还不等于就是形式美,只有当它们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才能组成美的形式,这“一定的方式”就称之为形式美。

2、形式美的构成规律:(1)、整齐一律:节奏感、秩序感,又显得构成规律单调呆板;(2)、对称均衡:对称指形式各要素在上下、前后、左右相同或相等,生物体自身结构的一种合规律的存在形式;均衡指事物在上下、左右、前后等两方面等量不等形的情况。(3)、调和对比:调和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相接近的形式因素并列呈现的外观形态,调和是在变化中趋向于统一;对比是两种或多种极其不同、反差巨大的形式因素并列呈现的外观形态,在变化中趋于差异;(4)、比例匀称:要求事物的各部分构成之间合乎一定的比例关系;(5)、节奏韵律:A.节奏:时间上的间隔与连续所产生的变化过程;力量强弱变化;B.韵律:在节奏的基础上赋予了一种情感,呈现出特有的韵味和情绪;(6)、多样统一(和谐):多样是整体所包含的各部分在形式上的区别和差异性;统一是各组成部分在形式上的共同性及整体关系。

十三、和谐为基础的审美类型:

1、优美:阴柔之美、秀美,给人的情感体验是力度平和、舒缓,在外在形式上小巧、光滑、圆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一种平静、舒畅、轻松好审美快感。

2、壮美:阳刚之美,审美意蕴、情感力度较强,具有宏大、奔放、雄浑等形式,给人的心理体验通常是张扬、激情、希望,在诗歌中多有体现;A.有博大的体态;B.磅礴的气势;C.动态的颈健、迅疾之力。

3、中和之美:介于前两者之间的范畴,兼具优美和壮美两种情感特征的审美类型,又低于壮美的激情,刚柔相济,阴阳相和变现为一种温柔敦厚、含蓄平和的审美体验。A.清理上适度;B.形式上多样统一;C.境界上追求天人合一。

十四、冲突为基础的审美类型:1.崇高:基于对立和冲突基础上的审美体验,强调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对立,情感力度非常强烈,在崇高产生中,人会产生痛感,人感到自己的渺小、压抑,而在对象物身上常表现狂放,无限模糊、神秘等令人感到压抑的形式特征。A.巨大的威力,超常的体积,给审美主体以巨大的威胁、压力;B.艺术形态,属于激情的艺术,其情感力度超出了理性规范而震撼人心;C.包含丑的因素,是由于丑的掺入而导致美的和谐形式的破裂,从而走向新的美学形态,是美在严重冲突中化合而成的一种复杂审美类型。D.崇高和优美的区别:崇高是以对立为基础,关注对象的内容,情感由痛感转化为快感;优美是以和谐为基础,关注对象的形式,情感直接是快感;2.悲剧:A.六要素: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思想(最强调情节);B.亚里士多德“悲剧是 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C.黑格尔认为悲剧是由同时具有合理性的工具相互对立的双方之间的矛盾冲突所决定的。D.马克思、恩格斯;悲剧的实质是由“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的冲突”所决定的。E.悲剧发展史:a.命运悲剧(古希腊时期):埃斯库罗斯《普罗米修斯》《阿伽门农》;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安斯戈涅》;欧里庇得斯《美狄亚》《特洛亚妇女》;b.性格悲剧(文艺复兴):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c.社会悲剧(19到20世纪):阿瑟·米

勒《推销员之死》;鲁迅《祝福》;F.悲剧的美感特点:a.悲剧美感的心理轨迹不是直线的,而是曲线的。先痛感——快感,被压抑感——到振奋感;b.悲剧美感的心理构成侧重于理智的因素;c.悲剧美感过程充满矛盾。

十五、审美经验的历史探讨:

1、将审美经验归结为主体意识:柏拉图“迷狂说”;夏夫兹博里“内在感官”“内在的眼睛”;休谟“人的特殊结构”;康德“主题的心意功能”“主体的先天共同感”;克罗齐“美感就是直觉”。

2、将审美经验归结为客观对象:亚里斯多德:美感是人对所看所听的对象特征的关注和兴趣;费尔巴哈:美感是由美的对象规定的。

十六、审美经验的本质和特征:

1、本质在于实践性:主客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心理体验,是人的高级精神活动现象,人对客观对象的积极把握。

2、美感和非美感的区别:A.美感和日常感觉的区别:日常感觉(无聊感、焦虑感);B.美感和认识感道德感的区别;C.美感与快感的区别:关系:a.快感由生理上得到满足引起的,美感由精神;b.美感包括快感,在快感基础上产生;c.美感是人特有的一种特殊的快感。.3、美感的特性:A.直觉性:直接被对象的感性特征所打动;B.超功利性与潜在功利性的统一:无功利就是超功利在自由的愉悦中实际潜在的存在着对主体功利要求的满足,即美的潜在功利性。C.心理和生理的相互作用:生理是美感的基础,心理会影响美感的产生。

十七、审美经验的心理构成:

1、审美感知:限制性、综合性、选择性、错觉和幻觉;

2、审美想象:A.审美联想:相似、接近、对比联想;B.审美想象:与情感密不可分,情感是其动力和内在逻辑;特点是自由性、创造性、客观制约性;C.审美情感:审美经验中最为活跃的因素,特点是超现实性、虚幻性;D.审美理解:用感性形式对审美活动的直接、整体把握和领会,是审美经验的理性因素;表现形式是悟、顿悟;特点具有非确定性、朦胧多义性和不可言传性。

十八、审美经验的过程(英伽登):

1、预备阶段(虚静):特点是日常生活经验的中断;

2、高潮阶段(会心和舒畅):特点是对生命本质属性的体悟和感性愉悦的产生;

3、回味(体验)阶段:特点是主体的情绪、情感、从审美的激动中趋向平静和缓和。

十九、艺术审美的创造过程:三个阶段:艺术感受、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

1、艺术感受:起点和基础;

2、艺术构思:核心是借助审美联想和想象产生审美意象。艺术构思中的灵感:突发性、迷狂性、创造性;

3、艺术传达:实践活动的过程,完成阶段;两种形式:再现/表现;再现特点:侧重对象的形象和特性,以复现模仿为主要表达方式;表现特点:侧重主体情感和审美需要,以象征、夸张、变形等为主要表达方式。

二十、创造过程流程:物象通过想象和联想到审美意象,然后通过表现再现到艺术形象;物象是起点,审美意象是核心,艺术形象是完成。

二十一、艺术审美接受:

1、艺术作品与接受主体的相互关系:接受主体的能动作用;艺术作品的制约作用;

2、艺术审美接受的心理特点;各种心理因素的统一;是一个“情理交融”的过程;审美接受是各种心里现象;共鸣、移情、内模仿;

3、审美接受与艺术作品层次:艺术作品包括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意蕴;审美接受包括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升华;艺术语言----审美直觉、艺术形象---审美体验、艺术意蕴---审美升华;

二十二、当代艺术的审美变迁:

1、从古典到现代(越来越远离日常生活的过程):A.现代艺术中艺术意义发生了新变化;B.现代艺术反形而上学,反传统,反理性,反审美;

2、从现代到后现代:A.从“精英”式的艺术向大众的艺术转变;B.消解了艺术的主体价值,危及了艺术存在的本身。

二十三、美学学科的发展及现状:

1、古典美学由繁荣走向解体:席勒“游戏说”、老子“虚境说”;

2、现代主义美学:a.唯意志论美学(叔本华、尼采);b.表现主义美学(克罗齐);c.符号论美学:苏珊朗格;d.精神分析美学:弗洛伊德;

3、后现代主义美学的诞生:特点:反深度性、反中心性、反体系性;

二十四、美学学科界定的意义:提高对审美活动的重要性认识;提高参与审美活动的各种能力;正确理解美的本质以校正审美价值观念。

二十五、外观的美和形式的美:

1、外观的美:事物非实用的外在形式体现的美;

2、形象的美:主体主观想象所创造的美的形象;

3、两者的关系:A.联系:在非艺术中外观的美可以成为形象的美的条件,在艺术中前者可以成为后者的表现手段和构成部分。B.区别:前者依附事物的实用价值,属于依附美,广泛存在于客观世界中。

二十六、美与现代科技的一致性:现代科技提高了人类劳动和生活的审美层次和质量;提供了新材料、新手段,开拓了审美空间;提供了更多的新的审美形式,为人类展示了更多审美内容。

二十六、喜剧:

1、古希腊文:狂欢游行之歌;悲剧源于神话,喜剧源于生活,先有悲剧再有喜剧;阿里斯托芬《鸟》《阿卡奈人》《蛙》;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

2、原因:社会形态的制约;

3、喜剧性冲突的两个条件:丑失去了它的庇护手段,成为愚蠢的丑,可笑的丑;美对丑的戏谑、讽刺是机智的,有创意的,出人意料的,因而它所创作的笑是爆发的,令人忍俊不禁的。

4、喜剧的类型:滑稽、对比、讽刺(条件是必须具有真实性、柔和型)、幽默。幽默和讽刺的区别:讽刺带有攻击性,幽默可以对自己和自己亲近的人。

5、“笑”的理论:霍布斯“突然荣耀感”、康德“预期失望说”、柏格森“生命机械说”。

(四)论述

一、1、书法艺术:A.书法源于自然(以自然为师);B.审美特征:形态的完成、情感的表达、意境的创构;C.线条:主体感、力感、动感、情感、呼应与对比;

2、建筑艺术:具有象征性的视觉艺术;审美特征:功用和审美,技术和艺术的统一。

3、摄影艺术:技术支持下的视觉艺术;审美特征:纪实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梅生先生:《古都寻梦》皇家文化;《高原阳光》西部文化;《残河遗韵》心理情感;核心:真正去认识题材,把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

4、音乐艺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来表现主题情感世界的方式。审美特征:抒情性、象征性。

5、电影和电视艺术:审美特征:逼真性、技术性、综合性;

6、舞蹈艺术:人的身体按一定节奏进行连续性动作的艺术形式;审美特征:抒情性和表现性、重视造型、抽象性和概括性;

7、戏剧艺术:演绎矛盾艺术的冲突的发生、发展和解决的艺术;审美特征:各种艺术形式的有机融合、以矛盾冲突为核心、直观性、更接近现实生活;

8、文学艺术:一种想象艺术,用文字来诉诸人的想象力构建审美意象;审美特征:形象性、总体性、间接性、深刻性;文学原著和影响改编。

美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 美它是美学研究的中心范畴,能引起人美感的客观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是内容与形式,真与善,规律性与目的性,形象性,感染性,社会性,主观性,客观性,新颖性等属性的统一。A.......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期中作业 姓名: 杨瑾 班级: 13税收一班 学号: ***7 2014年11月3日1..你喜欢花吗?花是大自然的象征吗?你再什么情况下会送花给朋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接受别人......

《邓小平理论概论》复习指导

西南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1 -《邓小平理论概论》复习指导张吕兴导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出发......

语言学概论复习指导

语言学概论复习指导一、选择题( 本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1分,满分20 分)复习指导:课本中涉及的定义、概念、术语等二、判断题( 本题共 2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 20 分) 复习指导:课本中涉......

语言学概论复习指导

语言学概论知识要点1.2.3.4.5.语言学的功用4-5 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14-16 语言的符号性质,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25-30 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系统性?31-34 人的语言能力与......

下载美学概论复习指导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美学概论复习指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