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复习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语言学概论总复习”。
知识点
1.共时语言学:从横的方面,以同时的、静态分析的方法描写分析语言在某一时期或阶段的状况。2.历时语言学:从纵的方面研究语言发展的历史,各个观察一种语言的各个结构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演变。涉及到一种语言的叫历史语言学,涉及到多种语言或方言的叫历史比较语言学。
3.语言的定义: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4.言语的定义:指说话的动作或说出来的话(行为动作的结果)5.语言的任意性:指语言符号的音和义的结合是任意的,它们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本质的联系,也就是说它们的结合是不可论证的,完全是使用语言符号的社会约定俗成的。任意性又叫约定性。
6.语言的线条形:指在交际过程中,语言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在空间的面上铺开。
7.组合关系:语言符号顺着时间顺序前后相续,构成高一级单位。
8.聚合关系:言语链上每一个符号可以换成别的符号以构成新的符号序列。9.音素:从音质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记录音素的符号叫音标[a] 10.音位:音位是特定的语言或方言中从语音的社会功能角度划分出来的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位的标写方式:/ a / 11.音位变体: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或具体代表。音位的作用是区别意义的(辨义)功能 12.音位条件变体:指出现的语音环境各不相同而又同属一个音位的两个或几个音素。有辨义功能,例:[a、A、、、]是 / a /的条件变体。
13.音位自由变体:指可以在同一语音环境里出现而又不能区别意义的两个或几个音素。福州话声母 [n][l]。/ n / 的自由变体:[n][l] 14.音位划分的方法:
对立原则:指不同的音素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它们的差别会引起语素或词的语音形式的改变,进而区别语素或词的意义。处在对立关系中的音素都具有辨义功能,因而分属不同的音位。
例:普通话 度[tu51]-兔[t‘u51 ] -怒[nu51 ] -路[ lu51 ]
互补关系:指几个不同的音素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它们从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和互相替换。具有互补关系的几个音素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是互相排斥的,因而不能起区别意义的作用,可以归并为同一个音位。
[p]只出现在[s]后,不送气音 sport [p‘]只出现在词首,送气音port 语音相似:是指说某种语言的那个语言社团的人们感觉若干音素发音上有相似之处。几个处于互补位置上的音素是否可以归并为一个音位,还要看它们在发音上是否相似。既互补而又语音相似,才可以归并为同一个音位。汉语/a/:[a]、[A]、[]、[]、[]英语/p/ [p][p‘]
15音质音位:以音素为材料,通过音质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音质音位在语音组合的线性序列中都各自占有一个时间段落,例:[kuan]
16非音质音位:通过音高、音强、音长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 非音质音位包括调位(音高的不同)、重位(音强不同,轻重音不同)、时位(音长的差异)17音节的定义:音节是音位和音位组合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的单位,也是听觉上最自然、最容易分辨的最小语音单位。18.音节的基本结构类型:以元音为核心的音节的基本结构类型有四种:(V代表元音,C代表辅音)①V、② C-V、③ V-C、④ C-V-C 开音节:以元音收尾的音节。闭音节:以辅音收尾的音节。19音节结构的分析方法:
①元辅音分析法:以元辅音为基本分析单位。如:V、C-V、V-C、C-V-C。②声韵调分析法:以声母、韵母、声调为基本分析单位。20语流音变现象
同化:两个邻近的不同的音位,受到影响而变得跟它相同或相似。异化:两个邻近的相同或相近的音位,其中一个受到影响而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弱化:较强的音位由于所处的地位或受邻近音的影响而变成一个较弱的音。元音的弱化表现为发音的用力程度减弱、辅音的弱化表现为发音阻力减小。脱落:有些较弱的或不重要的音在发音时丢失了,或为了发音的方便而省去。增音:语流中有时加进了原来没有的音。-i +[A]→[iA] 来呀 21.语义的概念:思想内容,情感内容
理性意义:是语义中反映思想的部分,是人们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非理性意义:是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态度以及语体风格等方面的内容。22.语言意义和言语意义 言语意义(语境意义)是语言形式在特定的交际场合和知识背景等语境因素的作用下所表达的个别的、临时的意义。
语言意义是语言形式本身所表达的一般的、稳定的意义。23.词义的构成:理性意义、非理性意义 词的理性意义:也叫概念义,它是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客观对象的关键性特征的概括反映。(通俗意义,即人们对客观事物非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科学意义,即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词的非理性意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
24.义素分析的原则:对等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简明性原则
25义素分析的步骤:确定对比范围、比较词义的异同、整理和描写
26语言意义:是语言系统中社会公认的、固有的意义,它是抽象、概括、相对稳定的,不受上下文和语境影响的,常常是多义的。
语境(言语)意义:是在言语使用中,因具体语境不同而产生的特定意义和临时意义,它具有个别的、单义的,多变的等特点。27单纯词和合成词(按语素划分词类)
单纯词就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如英语的:bus(公共汽车)come(来)合成词就是由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如:icebox(冰柜)gentlemanly 28单音节词和(双)多音节词(按音节划分词类)
单音节词:只有一个音节的词,例:sun太阳,只有[s n]一个音节 多音节词: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的词,water水,有[w ][t ] 29同音词和同形词三种关系(按音形关系划分词类)同音不同形:机、基、击、肌、公式、工事、公事、攻势 同形不同音:乐(音乐/快乐)
同音又同形:花(花店/ 眼花/ 花钱)
30基本语汇和一般语汇(按地位用途划分词类)
基本语汇:人们常用的,表达日常事物现象的,构成新词基础的那一部分词。一般语汇:基本语汇以外的其他词,包括新造词、古语词、方言词和外来词。31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体。例:“姐jie214”就是语素,不能再分解。例:books中的book有实在的意义,其中的“-s”表复数的意义,都是是语素。“thinking”、“talked”、“friendly”中的“-ing”、“-ed”、“-ly”等都是语素。32语素与音节和字符的关系
汉语:通常是一个语素对应一个汉字,也对应一个音节。外语:互不对应
33词根语素:是表示基本词汇意义的语素,是词的核心部分。在单纯词的结构里,词根表示独立和完整的词汇意义。如:天、葡萄、走、红、girl、warm、red 34词缀语素:指词中不具有独立词汇意义但又能构成新词的语素。词缀语素不能独立成词,只有联结于一定的词根才能起构词的作用。词缀往往用来表示辅助意义或表征词类,者:读者、编者、作者 er:worker、teacher、reader 35词尾语素:是位于词末的一种构形语素,用来表示一个词语的形态变化。一般不能构成新词,仅增加一些抽象的语法意义,如英语词worked中表示过去时的-ed、workers中表示复数的-s都是词尾语素。36自由语素和黏着语素
自由语素:指既可以单独成词,又可单说的语素。人、天、好、跑、谁、他 黏着语素:是永远不能单独说出来的语素。如:A类、B类、C类。37构词语素和构形语素
词根语素和词缀语素可以用来构成新词,所以又可以合称为构词语素 词尾语素可以用来构成形态变化,所以又称为构形语素 38语的固定性和整体性
固定性:不能随意颠倒成分、不能插入其他成分、不能置换原有成分
整体性:语表达的意义不一定就是词语的搭配结果,往往有引申义和比喻义。39语法的定义: 是组词造句的规则。语法规则:直觉知识和约定习惯。40语法规则的特点
高度的抽象性:指的是对具体东西进行类的概括。
强大的递归性:指的是相同的规则可以在一个结构里重复使用,语法作用不变。严密的系统性:指的是语法规则具有制约性和解释性。相对的稳定性:指的是语法的变化发展比较缓慢。41语法规则:
组合规则:指的是语法单位一个接着一个组合起来的规则。如语素组成词 聚合规则:指的是处在语言链条的某一个环节上的语法单位相互替换的规则。42语法形式:是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是语法意义的外部标志。
例:英语表示复数的语法意义,在词干后面加上词尾s表示复数的语法形式。43语法意义:是语法单位在组合中所产生的意义,是词进入组合之后由语法结构所赋予的意义。例:“红太阳”是偏正结构,表示修饰关系,这里的修饰就是语法意义。44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比较和关系
例:高级汽车:语法意义→修饰与被修饰 语法形式→定语+中心语
语法意义是语法形式建立的客观依据,语法意义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表现出来。45语法手段:是指把具有相同性质的语法形式概括起来所形成的一些类别。如:动词“see”附加上词尾ing,表示进行体,英语名词“books”附加上词尾s,表示复数,语法形式不同,但语法形式的性质是相同的,属同一语法手段。46语法范畴:是指把具有共同内容的语法意义概括起来所形成的一些类别。如英语中单数、复数可概括为“数”的范畴,阴性、中性可概括为“性”的范畴。47语言起源的基本条件
心理条件:人类的思维能力必须发展到一定的水平。
生理条件:人类的发音器官必须进化到能够发出各种清晰的声音。社会条件:人类社会必须发展到有使用语言的渴求的阶段。48语言发展的外因: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
语言作为社会的交际工具,是社会成员之间最重要的联系纽带,是人类组成社会的条件之一,因而它和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⑴ 社会的进步推动语言的发展
⑵ 社会的分化和统一推动语言的发展 ⑶ 社会的接触推动语言的发展
49地域方言:同一种语言由于语音、语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差异而在不同的地区形成的地域分支或变体就叫作地域方言,简称方言。如北京话、广州话、上海话。50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具有历史同源关系,这种语言就叫做“亲属语言”。
51社会方言:使用同一种语言的社会成员因阶层、职业、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宗教等社会因素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使用语言有各种差异,这些差异就是同一种语言的社会变体,一般称为社会方言。
52方言成为基础方言的条件:由客观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决定的。53借词:也叫“外来词”,指的是音和义都借自外语的词。
例:汉语的“沙发、拷贝、逻辑、雷达、巧克力”等就是从英语借入的借词。54意译词:词义来自外语,而词的语音形式和构词方式则都是本族语言的。例:汉语的“电话”(telephone)就是意译词。
55仿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语素逐个对译外语原词的语素造成的词,这种词不仅把原词的词义翻译过来,而且保持了原词的内部构成方式。例:汉语的“黑板(black-board)、蜜月(honeymoon)”等就是仿译词。56双语现象:是指不同民族的杂居地区,一个民族或其中的多数人能同时讲两种不同语言的现象。
57双言现象:指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方言或分别使用共同语和方言的社会现象。
58语言融合:指的是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的语言现象。例如,我国的北魏时期,汉语取代了鲜卑语。
59语言混合:指来源于不同语言的成分混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一种与这些语言都不相同的新的交际工具的现象。语言混合现象有两种:洋泾浜语和克里奥耳语。60语言融合的条件:
主观条件:统治者推行语文政策来学习语言,使得语言融合成为现实。如:北魏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就是典型的例子。客观条件:
社会历史条件。在民族融合过程中,一方发生语言融合,该语言能够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共同的交际工具,主要取决于语言使用者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上的优势,语言使用者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并不是决定的因素。各民族的杂居。同人口数量占优势的民族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密切的联系,形成语言融合。例如鲜卑族的语言汉化。61产生双语现象的原因
使用不同语言的人杂居在一起,由于社会交往的需求,容易产生双语现象。如:我国少数民族同汉族杂居,少数民族中的成员除了讲本族语外,还会讲汉语。外语教育也会促进双语现象的产生。不少人通过外语教学可以在本族语言之外还能学会一种或几种其他民族的语言,从而获得双语能力。62语言融合的方式
自愿融合:在语言的接触中,有些民族的统治者,顺乎历史发展的规律,自觉地放弃本民族的语言,选用经济、文化比自己先进的民族的语言。例:满语与汉语 被迫融合:有的民族的统治者,为了保持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了艰苦的斗争,但是迫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最终还是不得不放弃本民族的语言,选用经济、文化比自己先进的民族语言。例:金女真语与汉语的融合。63文字的作用
1.扩大了语言的交际职能。
2.文字通过书面语能更好的记录人类的文化活动。3.文字能促进思维的发展。64口语和书面语的联系
1.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
2.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口语的加工形式。3.二者有共同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65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
1.口语强调说和听,而书面语强调写和看。
2.口语的使用中变化多和简单,书面语用词范围宽,将就句法结构。3.口语的发展变化较快,书面语发展缓慢,具有稳固性。
二、填空题
1.语言学三大发源地:中国、印度、希腊-罗马 2.传统语文学包括:文字、音韵、训诂
3.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
4.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别: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5.语言的社会功能:交际工具、思维工具 6.语言的定义: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7.语言具有:任意性、线条形
8.语言的社会文化功能:交际功能、文化录传功能、语言是信息的载体、人际互动功能
9.语言的心理功能:有思维功能、心理调节功能、认知功能、智力开发功能、审美愉悦功能
10.语言系统包括:语音、语义、词汇、语法 11.布洛卡失语症:大脑左半球前部(“布洛卡区”)受损伤后,能听懂别人说的话,可自己基本上不能说话了。(说话机能受损)12.维尔尼克失语症:(感觉性失语症)大脑左半球后部的(“维尔尼克区”)受损伤后,能够说出一些词语,发音也很准确,但词语之间在意义上没有联系,构成不了完整的句子,而且也听不懂别人说的话。(理解说话机能受损)13.儿童获得语言的假设:模仿说、天赋说、认知说
14.语音的定义: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负载着一定的意义,并作为语言符号系统载体的声音。15.声音的四要素:音高(声音的高低,频率)音强(声音的强弱,振幅)音长(声音的长短,振动时间)音质(声音的品质或个性,发音体、方法、共鸣器)16.语音的四大属性:物理属性、生理属性、心理属性、社会属性
17.元音和辅音的区别:气流是否受阻、发音器官紧张的状况、气流的强弱、声带是否颤动。
18语义的性质:概括性、模糊性、民族性
19基本语汇的特点:全民常用性、稳固性、三是能产性(即构词能力强)20语的分类:专有名词、惯用语、谚语、歇后语、成语、减缩词语 21构词法:直接成词、转化生词、语汇构词、语法构词 22语的总体的特点:结构的固定性和整体性 23语法单位:语素、词、词组、句子 24单句和复句
单句:主谓句、非主谓句
复句:联合复句(并列复句、连贯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解说复句)
偏正复句(因果复句、转折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目的复句)
25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26文字与语言: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又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27文字的起源:实物记事(结绳、刻木)画图记事
一、语言和言语的区别与联系。
(一)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1.语言是表达思想的交际工具,言语则是使用语言工具的行为和结果。就这一点而言,它们是工具与对工具运用的关系。
2.言语是个人的,语言是社会的。言语是个人的言语行为,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言语具有个人因素。每个人使用的词语和句子结构等方面都有个人的特色。语言是属于社会的,语言要遵循一个原则:全社会都能顺利地进行交流。3.语言是有限的、封闭的,言语是无限的、开放的。语言的材料、规则是有限的,相对稳定的,因而也是相对封闭的。如现代汉语有400多个音节,上千个语素,几十万个词,语法规则更加有限。
(二)语言和言语的联系
1.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言语是语言存在的形式。语言是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没有言语就无所谓语言。
2.语言是对言语的规范,语言来源于言语而又作用于言语,言语或言语行为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语言规则。如果不遵循这些规则,就会造成交际的障碍。
二、如何理解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1.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它打破了语言交际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增强了语言的交际功能的发挥。但是,文字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远不能和语言相比。(1)文字是辅助性的,处于从属地位。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但不能没有语言;没有语言,社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2)人类语言的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一样漫长,而文字仅有数千年的历史。今天世界上没有文字的语言比有文字的语言多得多。
因此,文字是在语言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旗语、电报代码、数学符号等交际工具,大多是在语言和文字的基础上产生的,离开语言和文字,它们就不能独立存在。这些交际工具使用的范围相当狭窄,表达的内容极其有限,而语言的服务领域非常广阔。所以旗语等只是适用于某些特殊领域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3.脸部表情、手的动作乃至整个躯体的姿态都可以参加到交际中来,起到交际工具的作用。如汉族人用点头表示“肯定”,用摇头表示“否定”。在特定的场合,使用体态语方式进行交际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但是体态语充其量也只能作为语言交际的一种辅助性交际工具,它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语言的交际功能。总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旗语身势等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不能取代语言的重要交际的功能。
三、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同时语言也离不开思维。1.思维离不开语言。
(1)思维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思维要以语言作为工具。一个正常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脱离语言进行思维。
(2)思维活动的成果需要依靠语言才能得以巩固和存在。没有语言,没有句子,概念也就无所依托,推理也难以进行,思维恐怕也不存在了。
所以,语言在思维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作用,既参与形成思想,又参与表达思想。2.语言也离不开思维。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只有具有思维活动,只有在思维过程中运用才有存在的意义,如果没有思维活动,没有思维活动的结果和认识活动的成果,无所谓交际和思想,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所以语言和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
四、语言和思维的区别
抽象思维与语言有密切关系,不能把语言和思维完全等同起来。
1.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物质的,而思维是使用工具的主体,是一种精神活动。因为语言的所有单位——语素、词、词组、句子等,都是以声音为物质外壳的,思维作为大脑的特质是观念的,它没有物质性,没有质量、重量、长度等。2.语言和思维的构成方式不同,且构成形式并非一一对应。思维的组成成分是概念、判断和推理,它是按照逻辑规律构成不同的判断来进行推理的;语言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组成的,语言是运用词语和语法规则构成种种不同的句子。3.语言与思维的生理机制不完全等同。人大脑的左半球是掌管语言和抽象思维的,被称为“优势半球”。而人脑的右半球则是掌管形象思维和直观动作思维的。语言的生理机制在左半球,而思维的生理机制与左右半球都有关。
4.语言具有民族特点而思维是全人类共同的。这是语言和思维最根本的区别。思维是大脑的功能,人类大脑的生理构造都是一样的,没有民族性,因而大脑的功能——思维能力也没有民族性,全人类一样。但是由于思维的方式不同,所有语言具有民族性特点。
五、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即语言符号的音和义的结合是任意的,它们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完全是使用语言符号的社会约定俗成的。2.语言符号任意性的具体表现
(1)音义的结合是任意性的,完全是约定俗成的。
(2)不同语言有不同的音义联系,汉语的语音形式和英语的语音形式不相同。
(3)不同语言音义联系不对等,如long,汉语表示“龙”意义,英语表示“长”。(4)同一语言的音义关系也有任意性,如同样的事物在有不同的读音。3.语言符号的强制性
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是就创制符号时的情形来说的,指最初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来表示什么样的意义内容是任意的。但是语言符号一旦进入交际,也就是某一语音形式与某一意义结合起来,就具有了强制性,谁也不能任意改变它。六.语言的层级系统及特点
(一)语言的层级系统:语言是一套层级装置,这套层级装置包括两层三级。1.底层是一套音位,一种语言的音位是有限的,这些有限的音位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组合而构成语音,基本上就能满足意义表达的需要,构成语言符号。
2.语言的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序列。第一级是语素,它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是构词材料;第二级是词,它是造句材料;第三级是句子,它是交际的基本单位。
(二)语言层级系统的特点
1.语言的上层和底层之间有质的区别。底层语言单位(音位)只是符号的形式,本身没有意义;而上层语言单位则既有形式,又有意义。所以,从音位到语素具有质的飞跃(音义结合)。
2.下一级语言单位与上一级语言单位有量的区别。任何语言中音位都是很少的,一般只有几十个。到语素这一级,数量多达几千。
3.在语言底层和上层中,语言单位都是通过一定的组合规则生成的。通过一定的组合规则,可将上一级语言单位分析为若干下一级语言单位的组合。整个语言层级装置的奥妙就在于以少数有规则地组成多数,一级一级地翻番增量,就可以从几十扩大到无穷。
七.如何理解音位的定义
音位是特定的语言或方言中从语音的社会功能角度划分出来的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1.辨义功能
音位是从社会功能角度划分出来的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语音单位,音位的这种区别意义的作用叫做“辨义功能”。凡彼此的差别能起区别意义作用的音素,就属于不同的音位。如:[]和[]不属于同一音位,[a]、[A]、[]是一个音位,2.音位是具有辨义功能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所谓“最小的”是指从中不能再切分出更小的语音单位。如汉语普通话的[A]、[an]、[]具有辨义功能,切分成更小的语音单位:[]、[A]、[a]、[]、[]、[],其中[]、[]、[]属于一个音位。
3.音位总是属于特定的语言或方言的音位总是属于特定的语言或方言的,总是特定的语音系统的成员,不存在超语言或超方言的音位。每种语言或方言的音位都形成一个具有自己特点而不同于其他语言或方言的系统。处于不同系统中的音位是各不相同的。
1.不同的语音系统各有不同的音素,因此具有不同的音位。
英语有舌叶辅音音位//、//、/ /、/ /,汉语普通话则没有。2.相同的音素在不同的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不一定相同,因而不同语言或方言表面上相同的音位实际上并不对等。普通话里[a]和[]的差别不能区别意义,它们同属于/a/;法语里 [a]和 []的差别能够区别意义,它们属不同音位。
八、归纳音位的基本原则 1.对立原则
对立关系是指不同的音素可以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它们的差别会引起语素或词的语音形式的改变,进而区别语素或词的意义。处在对立关系之中的音素都具有辨义功能,因而分属不同的音位。“度”[51]—“兔”[51]—“怒”[51]—“路”[51]中的[][][][]4个音素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 51])中,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的作用,它们分属4个不同的音位。如果不同的音素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不能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那么它们是非对立的关系。“爸”[A51]读成[A51]意义没有改变。
2.互补原则
互补关系指几个不同的音素各有自己出现的环境,它们从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具有互补关系的几个音素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是互相排斥的,因而不能起区别意义的作用,把它们归并为同一个音位,使它们成为这个音位的几个条件变体。如,在英语里,[]和[]也各有出现环境,如sport和port,[p]只出现在[s]后,读成不送气音,[]只出现在词的开头,读送气音。[p][]出现的位置不会相同,它们没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的作用。因此可以把它们归入同一个音位 / /。互补关系是归并音位的一个重要原则。3.语音相似原则
所谓语音相似,是指说某种语言的那个语言社团的人们感觉若干音素相似(发音部位、方法,以及舌位、唇形等比较接近)。几个处于互补位置上的音素是否可以归并为一个音位,还要看它们在发音上是否相似。既互补而又语音相似,才可以归并为同一个音位。例如[a]、[A]、[]、[]、[]不但互补,而且在语音上也相似,不区别意义,就可以认为它们是同一音位。
九、语义民族性的含义和表现
由于不同的民族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所不同,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分类也会存在着差异,因而不同语言的语义也会有所不同,这就是语义的民族特点。
1.词语的理性意义方面。不同的民族语言会有所不同,因为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固定词义,完全由不同民族约定俗成,因此在两种语言中,词义上完全对应的词语不是很多。汉语用“哥哥”、“弟弟”,英语用brother表示哥哥或弟弟。
2.词语的非理性意义方面。说不同语言的人有时对同样事物会作出不同的主观评价,反映在词义上,形成了不同的感情色彩。如汉语的“狗”与英语的dog,两个词的理性意义基本相当,但感情色彩有很大的差别。
3.词语的多义化过程方面。各个民族的生活环境、劳动条件、风俗习惯、历史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具有不同的特点,英语的“cat”本来指“猫”,后又衍生出“心地恶毒的女人”的意思,而汉语的“猫”则没有衍生出这种意思。
十、举例说明义素分析的价值。
1.义素分析可以清楚、简洁地说明词义的结构,便于比较词义之间的异同,便于揭示近义词、反义词等词义关系。
高:[+距离、+离地远]
低:[+距离、-离地远 ] 2.义素分析还有助于说明词语组合的语义限制条件。
语言中词与词的组合不是任意的,必须遵循一定的组织规律,而且要受到语义的制约。例如,“我喝饭”是病句,它虽合乎“主动宾”的结构,属于语义搭配不当上。“喝”的语义是“把液体咽下去”,其宾语须具有[+液体]的义素。3.有助于解释句法歧义现象。义素分析法的成功运用解决了“台上坐着主席团”这个长期争论的语法难题。
4.义素分析可以使语义的描写形式化,因而对机器翻译、人机对话等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具有重大的意义。例如亲属称谓的词语义特征(义素):男性或女性、直系或旁系。这些义素分别用符号的正反来代表。如以A代表男性,A代表女性,B表直系,B表旁系。
十一、词语搭配的语义条件限制
词语搭配的语义条件限制是多方面的。1.要符合现实的理据。
语言中有些词语和词语的组合,如“月亮吃月饼”虽然合乎语法规则“主—动—宾”(名+动+名),但却违反了客观现实中的实际情况。2.词语的搭配还要合乎语言表达(社会使用)的习惯。
有些词语的搭配,很难从情理上加以解释,这只是跟社会成员使用语言的习惯有关。比如汉语的“繁重”和工作任务相配,“沉重”和实物或心绪相配。3.受语义场中其他成员的制约。
处于同一语义场中的成员,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北京话中“吃”的对象只限于固体食物,只能和表示固体食物的词语搭配;而上海话中的“吃”的对象除了固体食物之外,还包括流体食物、液体饮料(如“吃粥”、“吃酒”等)。4.受词义的附加色彩和修辞需要的制约。
词义组合不但要求逻辑事理前后一致,还要求感情褒贬、语体风格等相一致。例如带褒义的词不能用于贬义,常用于口语的词不大和书面语词相配等。
十二、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语言发展的外因)
语言是社会成员之间最重要的联系纽带,是人类组成社会的条件之一,因而它和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1.社会的进步推动语言的发展
(1)社会的进步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新事物、新概念不断出现,这些都要求语言不断产生各种各样的词语来适应交际的需要。
(2)社会的进步带来了人的思维的发展,人类的思维变得越来越复杂、精密。而思维的发展则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使语言表达在形式上更多样化,在结构上更严密,在表意上更精确,在效果上更趋向完善。2.社会的分化和统一推动语言的发展
(1)社会的分化和统一会推动语言的分化和统一,语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随着社会的统一而统一。社会出现地域分化时 形成不同的地域方言。
(2)在一个社会的内部会形成不同的社会集团,产生社群分化。如知识分子说的话不完全同于工人所说的话,年轻人说的话不完全同于老年人所说的话。
(3)如果不同的社会之间交往增多,也会使不同语言或地域方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得到加强,其间的差异逐渐减少,语言也就会逐渐趋向统一。普通话。3.社会的接触推动语言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的社会、民族之间的接触频繁起来,各方面的交往越来越多,必然引起从而引起语言的变化,推动语言的发展。五四以来的西学东渐。
十三、语言发展的内因
1.语言发展的内因是语言结构各要素的相互影响引起语言的发展。2.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语言系统下面的子系统及其要素处在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相互间呈现出一种平衡的状态,它们分工合作,构成一个严密的系统。如果其中的某个要素因某种原因发生了变化,破坏了原有的平衡,那么系统内部有关的要素就会重新调整相互间的关系,使其达到新的平衡。
3.例如,古代汉语词语结构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汉语词语结构以双音节为主。这种词汇系统的变化,却是由语音系统的变化引起的。在古汉语中,语音系统比较复杂,如塞音、塞擦音等声母有清浊之分,声调分平、上、去、入,韵尾有两套:-m、-n、-ŋ 和-p、-t、-k,因而单音节词之间可以保持有效的区别。
而汉语大量双音节词的产生又引起了语音、语法的一系列变化,如轻声、儿化的出现,一些实词的词缀化以及构词规则的复合化等。
十四、语言发展的特点
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发展的两大特点。
1.渐变性。指语言是逐步发展演变的,不允许采用突变的方式发生巨大变化。(1)语言是人类须臾不可脱离的工具,这一根本属性决定它必须是稳固的,不能以突变的方式演变和发展,否则社会的交际活动难以顺利进行。
(2)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这又促使语言要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而不断发展。例如“网吧”、“网虫”就是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出现的新词汇。
(3)稳固和发展这两个互相对立的要求决定了语言一方面不能不变,一方面又不能变得过于急剧。语言只能以渐变的方式来进行变化。
又如“他”由先秦的无定代词演变成第三人称代词则经历了大约一千多年。2.不平衡性。不平衡性是指在语言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以及在不同的地域之间,语言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是不一致。
(1)语言系统内部各个组成要素发展变化的速度不平衡。(2)同一组成要素内部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发展速度也不平衡。(3)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不一致。
十五、语言融合的社会条件
语言融合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的,在语言融合过程中,哪一种语言在竞争中获胜而取代对方,也是由相关的因素决定的。
1.主观条件 :统治者推行语文政策来学习语言,使得语言融合成为现实。如北魏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就是典型的例子。2.客观条件
(1)社会历史条件。在民族融合过程中,一种语言能够替代其他语言主要取决于语言使用者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上的优势,语言使用者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并不是决定的因素。如少数民族政权被汉化。
(2)各民族的杂居。同人口数量占优势的民族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密切的联系。例如鲜卑族鲜卑语才逐渐被汉语替代。
十六、说明语言接触的具体表现形式。
1.语言成分的借用与吸收。不同语言之间相互影响一般总是从引进借词开始,语言成分的借用与吸收是语言接触最常见的现象。说法语的日尔曼人曾长期占领和统治英格兰,在长期的接触和交往中,英语从法语中吸收了大量的语言成分。2.出现双语现象。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如果在同一个社会杂居,还可能产生双语现象。例如,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由于壮族人长期和汉族人生活在一起,大部分壮族人都是壮语和汉语的使用者。
3.出现语言融合现象。在一定历史条件及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的接触和融合还会出现语言融合现象。例如 鲜卑族的统治者提倡鲜卑人学习并使用汉语,结果汉语取代了鲜卑语,成为鲜卑族和汉族共同的交际工具。4.出现语言的混合。
(1)在不同语言频繁接触的地区,会出现语言混合现象。例如,在旧上海外国商人聚居的地方出现的混杂着汉语成分的“洋泾浜英语”。
(2)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洋泾浜语有可能转变为“克里奥耳语”被当作母语来学习和使用。例如,海地有以法语为基础的克里奥尔语。
语言学概论复习一、填空题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我国古代学者为读懂古书而建立的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组成了我国的(传统语言学......
语言学概论复习指导一、选择题( 本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1分,满分20 分)复习指导:课本中涉及的定义、概念、术语等二、判断题( 本题共 2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 20 分) 复习指导:课本中涉......
语言学概论知识要点1.2.3.4.5.语言学的功用4-5 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14-16 语言的符号性质,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25-30 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系统性?31-34 人的语言能力与......
(0126)《语言学概论》复习思考题一、选择题。每小题有四个备选答案,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它的番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1、[ i ]是一个(2 )①舌尖元音②舌面元音③卷舌元音④舌根......
第一章 绪论1.1 什么是语言 1.2语言的性质(1)语言具有系统性(systematic) (2)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符号是一种象征符号。(3)语言符号的任意性(arbitrarine)与理据性(motivation) (4)口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