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模式的研究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百度文库农村小学教育”。
农村小学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模式的研究
实 验 方 案
振安区九连城镇中心小学
二O一二年四月六日
农村小学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模式的研究
实 验 方 案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时代背景:
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把“促进公平”作为未来十年中国教育发展的工作方针。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其重点工作就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的《义务教育法》中也提出了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近年来,各级政府在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区域内学校校际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共性问题。学校的发展不均衡有硬件方面的原因,更多的是软件方面的原因,特别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的同步跟进、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过程评价、教研活动开展、校本课程开发、参与式校本培训等方面差别很大。
客观上我们无法改变农村小学教师年龄老化现象日益严重,生源逐年减少,教师总体超编,但又存在结构性缺编;学校办学规模虽小,却又不能立刻撤并,造成了乡镇区域内的小学教育,出现了严重的教育失衡现象。
主观上教育发展的不均衡,致使多数学生和家长深陷择校怪圈:强校在师资、生源、硬件等方面优势明显,便引来更多优秀师资与生源;而弱校则因软、硬件均无竞争力,陷入“条件差-生源差-质量差-生源更差”的恶性循环。
2、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首先,开展这一课题研究能紧跟时代步伐。“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形势下,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战略选择,“教育的公平、公正”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命题。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渐扩大,加之由于城乡差别、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带来的教育的不公平、不公正,严重影响了教育的总体质量。大学区办学正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满足弱势群体需求的重要战略。
其次,我市农村学校普遍办学水平不高。教学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跟不上去,学生素质良莠不齐,与市区内学校相距悬殊。在市教育局“小学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会议精神的鼓舞之下,结合我校(一所中心校、六所村小)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职权范围和研究能力,将“农村小学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模式的研究”作为课题进行实验与研究。启动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于发展我区,乃至于我市其它地区的农村小学教育具有普遍现实意义的借鉴意义。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国内外同一领域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就开始派出优秀教师,到内地欠发达地区支教,以促进东西部教育的均衡发展。到90年代以后,支教工作蓬勃发展起来:一方面,到东西部去支教的老师数量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同一地区的城镇学校也向本地区的农村薄弱学校派出支教教师,以推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2、我市小学教育课程改革失衡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从我市课改实验区现状看,各区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现象主要有如下几类:
(1)区际间的不均衡:中心城区和外围区域学校之间的不均衡。
(2)本地区内的不均衡:同一地区内,乡镇与区直校、乡镇与乡镇之间的不均衡。
(3)同一乡镇内不均衡:①中心校与村小不均衡;②村小与村小不均衡;③同一所学校内因教师自身素质不同,对课改的理解不同,导致不均衡;④同一所学校内不同学科教师,由于管理部门对不同学科管理的力度的偏差,使教师对课改关注程度不同,也使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情不同,因而导致不均衡。
(4)某些制度的制约。如:职称的评聘→众多的教师由于无望解决职称而消极懈怠;评优评先与骨干教师挂钩:评先的先决条件是必须得是市级骨干教师→而市级骨干教师评聘的年龄又不能超过45岁,许多45到50岁的教师,因骨干超龄,评先无望、职称评聘无望,所以,就消极怠工,一心就等退休回家;恰恰这部分教师中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属于经验丰富、水平很高的中坚力量,这部分人的消极懈怠情绪对教育的稳定产生了很大影响,更谈不上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5)影响课程改革均衡化发展的原因很多。经济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教育发展整体的失衡;教师工作热情懈怠导致教育发展失衡;城乡差异而导致的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特别是教师资源的差别;城乡、中心校、村小资源配置的落差;还有校长的管理水平高低、新课程的培训不到位等原因引出的差别。
3、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
本课题将在借鉴、参考上述有关大学区办学的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展开研究,对于现有的成型模式和理论的高度理解和把握将直接影响本课题研究的高度和水平。
现有的成型模式和理论成果仅仅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一个“平台”。而在本课题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将把已有的理论个性化并创新实践,探索出适合广大农村中心小学在区域内通过带动辐射作用,最终达到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概念界定:
教育均衡: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平等待遇的教育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其最基本要求是在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并最终落实在人们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
2、系统理论:
将一个学区或几所学校看成一个系统,将所属各成员校看成子系统,各子系统在学校工作方面既有独立性,又有互补关系,相辅相成;各个子系统中的人,就由原来的“单位人”变成了“系统人”。
3、现行国家教育法规:
(1)、新《义务教育法》要求各级政府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包括经费、课程、教学质量、办学基本条件、教师问题等。同时明确提出了要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要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改造。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教基[2005]9号)提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制度,定期对辖区内义务教育学校间的差距进行监测和分析,并以适当方式予以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
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科研目标
1、建立适合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校本培养模式,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建立区域内办学模式相关的制度、措施和促进区域内小学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
3、形成以中心校与村小一体化管理,中心校带动、辐射村小的区域内的办学模式。
(二)师生发展目标
1、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普遍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2、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均衡发展,学生全面发展。
(三)学校发展目标
以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校本培养模式为切入点,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在普遍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基础上,达到大幅度提高区域内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最终形成“设施资源共享、人力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共享、文化资源共享”的区域内小学教育均衡发展格局,为农村小学教育均衡发展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模式,也使我镇教育发展步入全区先进行列。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措施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探索适合农村中心小学一体化管理的教研模式,建立适合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校本培养模式。
2、建立区域内办学模式相关的制度、措施和促进区域内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
3、探索形成农村小学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办学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行动研究法;
3、经验总结法。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
1、区域内教研一体,创新应用集体备课和主题式系列教研模式,实现教科研资源共享。全学区按学年学科组成大教研组,定期进行集体备课和“主题式”系列教研活动。
(1)实施“精炼设计”的大集备模式
①“同伴备课”就将一册教材有计划地分工给全镇同学年的全部教师,每学期放假前分配好备课任务,教师在假期中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精细备课。开学前学校统一安排时间集中备课,每位教师根据分配到的任务,担当主讲教师,把自己对教学内容的充分理解和挖掘,与同伴们备课进行更科学、更合理的探索。这种备课模式的好处在于:一方面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以好带差,达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促进了教师提高备课质量,达到少而精,同时为教师减轻了备课负担,改变了以往机械照抄教案的低效率备课形式,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集中研究教材。
②“精炼备课”的“精炼”体现在让教师在备课主要把握住教材中的两点:重难点和训练点。“重难点”是根据知识体系的前后关系、结合学生实际和单元重点等进行确立。数学要
把每课的知识点定准,定全;语文要把每课的核心问题定准,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典型写法或者特殊修辞方法、句式、符号用法等找全,并有机融合在阅读教学之中。“训练点” 数学方面是结合练习题进行基本训练、发展训练和拓展训练;语文方面主要是结合单元训练重点、语文园地和课后习题来确定,按“字、词、句、特殊提示”四个方面进行。“重难点的措施”主要是阐述在教学中如何对重难点进行分解、突破、拓展和强化。“训练点的措施”主要体现习题题型、考核目的或者编者意图等,突出针对性与实效性。同时逐步细化每课的“保底”目标,实现“下要保底”的纠偏功能,只有“下保住了底”,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创造,实现“上封不了顶”。这种精炼备课的模式,省时高效,有效地解决部分教师不熟悉教材、备完课后得不到实践的弊端,使参与备课的教师能有效地在一起交流教学心得,研究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集体备课结束后就能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中,提高了集体备课的实效性。
(2)实施“主题式系列教研”的大教研模式
“主题式”系列教研活动模式主要是把学校和教师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困惑,教师比较关注、相对集中的问题,作为一个活动主题,开展群体合作的教学研究。它的基本程序是:问题—计划—行动—总结—调整计划—行动—总结—再调整计划,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在主题的统领下,教研活动从随意走向问题,从形式走向内涵,从经验走向科学。而在“问题——计划——行动——总结”的不断循环中,我们引导每一个教师主动参与问题有效解决的全过程,关注每一个教师对问题的思考,给教师以真实的收获,从而使我们每一个教师在教研组活动中得到发展,实现教师个体的自主反思与专家、同事诊断、指导、经验共享的交互作用,促进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
①大教研活动:我们把全镇教师按学年、按学科分成十二个大教研组,间周进行一次“主题式”系列教研活动。每组由一名中层以上领导任组长,学年组长任副组长。活动前制定好学期教研活动计划,主要体现本学期的教研主题和具体周次主备人名单和教学内容。活动中主备教师带领大家进行集体备课,组内教师评议后,主备教师综合大家的智慧,再次构建教学设计地;教研活动时主备教师上课汇报,课后教师进行综合评议,形成对本课的最终也是最佳创意的教案。每一个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都要形成课后反思,填写评课意见书。
这种活动模式很好地解决了我们农村小学校本教研中的“低效、重复、形式化”的问题,提高了教研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全面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了教研品位。
②小教研活动:“一课三评三讲”活动,所谓“一课三评三讲”就是指每个备课组教师在制定计划时,根据主题需要,共同确定一个具体课题谓“一课”;大家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分头进行个性设计,然后由一位老师先上一课,课后马上评议谓“一评”;大家共同反思、再建构,再由第二位老师上课,如此反复三次谓“三评三讲”;基本流程概括起来就是:“集备—异构—上课—评课—反思—再构—再上课”,从而达到不断完善,瑧于完美的效果。
中心小学按低、中、高三个教研组进行,时间安排在大教研组的轮空周进行。一般一课要在一天中完成,分别在一、三、五节进行,其中前两节课在学年中进行,第三讲为汇报课在教研组中进行。
③点式教研活动:各单位每月组织教师学习名师录相课、经典课例或者骨干教师指导课研讨课等,作为大教研的补充活动,及时跟进新的教育理念或者个案研究,增强教研针对性和实效性。
④构建区域内教研网络信息化平台,通过博客和电子信箱等手段,实现教研资源共享,增强教研活动的及时反思性,公开、公平的交流,大大提高教研活动的广泛度和深远影响力。
2、配合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体制建设,保证区域内教育均衡逐步落实并全面铺开。
(1)、构建区域内设施资源共享
①设施设备资源主要指各种设备、专业教室、图书资料等。从校情出发,在中心校建立设施资源共享制度,在全镇建立统一的设施资源管理平台,全镇各校的所有设施资源有计划地进行调配。
②实行“书香校园”计划,全镇范围内最大程度地将图书室里藏书流动起来,解决农村
学生读书难问题。
③充分发挥农村远程教育设备,建立中心校网页、博客等,实现网络上的资源共享。
(2)、构建区域内人力资源共享
①构建区域内人力资源共享,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充分调动我镇现有的市级学科带头人、市区级骨干教师及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开展骨干教师带普通教师的“结对子”活动;实行专业特长教师跨校兼课。
②构建区域内“名师”资源共享,学校之间教师定期交流。
(3)、构建区域内课程资源共享
建立健全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体系,同时在全镇范围内建立共享的典型的教案、网络课件、备课资源、优秀远程课程、优秀题库。
(4)、构建区域内学校文化共享
中心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用先进的理念、先进的管理模式、先进的文化传统、良好的校风全面带动“区域”内学校的发展,提高学区内的文化软实力。与此同时,还鼓励每所学校个性发展和特色发展,充分挖掘学校内在潜力,形成各自不同的学校品牌。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实验拟定周期是2012年5月——2014年4月,分准备阶段、实验阶段、总结验收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2年5月——2012年8月)
1、选题、申报、确定研究课题,撰写实验方案。
2、确定实验人员、对象、职责分工,制订制度、计划,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广泛地相关理论经验学习。
3、研究制定实验相应的量表、制度、标准及操作办法。
(二)实验阶段(2012年9月——2013年12月)
1、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确定课题开题会,明确研究任务、方法、途径、人员分工等。
2、按方案计划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3、对课题实施以来的相应评价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争求专家、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各方面意见,对实验进行必要的调控,召开中期报告会。
4、根据中期意见,及时调整实验内容,并进一步实施。
(三)总结验收阶段(2014年1月——2014年4月)
进行课题的总结并形成《农村小学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模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振安区九连城镇中心小学
2012年4月6日
项荣:推动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领头羊通讯员 丁星凡 刘红旗人物小档案:项荣,男,1986年参加教育工作,1987年走上教育行政岗位,长期担任连河冲中学、灰山港镇中学校长,镇中心校业务副......
实现九镇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一、前言“择校”问题近年来一直困扰着义务教育,也多为家长、社会人士所诟病。如今“择校”问题也困扰着我们这些农村的乡镇中心小学:一方面......
农村小学教育均衡发展例谈党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指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个大课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都要朝着均衡方向发展......
我国教育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高度,它要求我们在巩固提高教育普及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教育内涵发展,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小学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整体教育质量提......
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摘 要:促进小学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能够推动民主平等,保障公民权利,实现教育的全面深入。农村教育发展不均衡会导致教育水平低下,学生无法得到教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