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_赣州旅游业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17:29:5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赣州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赣州旅游业”。

赣州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赣市府发„2011‟24号

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赣州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赣州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市属、驻市有关单位:

《赣州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已经2011年6月28日市政府第6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七月六日

赣州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旅游业发展情况和特点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市紧紧围绕“培育大品牌、开拓大市场、发展大产业”工作思路,抓住旅游产业发展新机遇,破解体制机制新难题,转变旅游产业发展方式,提高旅游产业服务质量,构建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呈现又好又快发展态势。

(一)旅游业扩大消费、拉动内需的作用明显

“十一五”期间,我市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甲型H1N1流感等严峻挑战和考验,迎难而上,旅游产业实现了较快增长,较好地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2010年,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1400万人次,“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18.17%;其中,国内旅游人数1388万人次,入境旅游人数11.92万人次,“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分别为18.18%和16.9%,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增长15%和12%的目标。2010年,旅游总收入96.37亿元人民币,“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19.2%;其中,国内旅游收入93.61亿元人民币,旅游外汇收入4050.88万美元,“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分别为19.3%和19.4%,国内旅游收入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增长17-18%的目标。

(二)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目前,以食、住、行、游、购、娱等主体要素全面发展的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至2010年底,我市A级旅游景区有12家,其中4A景区10家,3A景区2家;星级旅游饭店48家,其中四星级饭店7家,三星级31家;旅行社57家,其中三星旅行社7个, 二星2个;旅游从业人员11849人,其中景区1821人,星级酒店5462人,旅行社433人,旅游车队254人,旅游院校775人,乡村旅游3104人;有旅游车队3家。完善了旅游娱乐设施,开发了系列旅游商品。同时,旅游业加快与各行业的融合,创建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5个,省级乡村农业旅游示范点25个,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1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点44个,三星级以上农家旅馆19家,三星级以上农家饭庄65家。

(三)旅游开发建设呈现良好态势

“十一五”时期,先后有9家单位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家被批准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瑞金被评为“江西省旅游强县”;赣州市陡水湖景区管理局挂牌成立,加快了该景区的规划、开发和管理;完成了以章贡区水东至赣县湖江山水资源为依托、以和谐钟塔为主题的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的总体规划;启动了瑞金景区和通天岩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区工作;赣州市旅游集散中心已奠基开工,石城通天寨、赣江源生态旅游区、大余丫山、兴国三僚、宁都翠微峰和会昌汉仙岩景区通过了省级4A初评并向国家评定机构申报评定。红色旅游得到较快发展。兴国“六园”(苏区干部好作风纪念园、官田中央兵工厂纪念园、毛泽东农村调查纪念园、名人公园、烈士陵园、将军园)、石城九寨温泉、龙南武当山、大余牡丹亭景区、梅岭古驿道、定南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园等景区开发建设有了新进展;安远三百山景区及东江温泉旅游度假区旅游开发建设已初具规模;瑞金景区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通过了省级评审,中心城区城市中央公园、章江南岸滨江公园、城展馆、赣县客家名人(樱花锦绣)公园等旅游休闲资源开发利用迈出新步伐。

(四)重点项目规划有序开展 《赣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全市的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已由区域性规划向景区规划、由总规向控规、修规等下一级规划延伸。编制了红色旅游二期规划报国家、省有关部门。《赣州市以和谐钟塔为主题的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通天岩景区旅游总体规划》、《通天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陡水湖区域旅游规划》正在编制中。各县(市、区)陆续编制完成了旅游总体规划。目前,我市初步形成了以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为基础,各级地方旅游发展规划和重点旅游区规划相结合的旅游规划体系。

(五)旅游节庆会展效应显现

“十一五”时期,组织参加了五届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瑞金成功举办2006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开幕式;已经建立了以“中国?赣州国际脐橙节”和“赣州生态旅游文化节”为品牌的旅游节庆会展推介体系。全市各县(市、区)能充分发掘本地特色,通过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举办各种形式、各类主题的节庆会展活动,有力地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比如,瑞金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联席会议、龙南的客家围屋文化旅游节、崇义的阳岭养生旅游节、上犹陡水湖赏枫节、赣县樱花节、会昌汉仙岩生态旅游文化节、大余生态旅游文化艺术节、东江源三百山生态旅游节、赣江源头〃江西石城生态旅游节等。

(六)旅游区域合作步伐加快

2007年至2009年,每年举办“赣港迎新座谈会”、“赣澳迎新座谈会”,推动了与港澳地区区域旅游合作与交流。2009年,市政府与广东省旅游局签订了全国第一个跨省区的局市旅游合作框架协议,与赣、粤、闽、浙四省19个设区市共同签署了《海西区域旅游营销福州宣言》,联合共铸海西旅游品牌。2010年,在台北成功举行了2010年赣州(台北)旅游推介会,成功搭建了与台湾地区旅游合作的桥梁与平台,开拓了台湾旅游客源市场;与韶关、清远、郴州、永州、贺州拟定了粤北湘南赣南桂东(四省六市)区域旅游合作框架协议,致力于打造区域旅游联盟,推动无障碍旅游。同时,“赣粤闽千里客家文化旅游长廊”、“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协会”、“红三角”区域旅游协作机制更加健全,区域合作能力不断提升。

(七)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加强

旅游人才总量不断增加,人才队伍整体素质逐步提高。建立起了市、县(市、区)企业三级培训体系,在全行业开展了岗位资格培训,经营和服务理念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旅游教育培训工作全面展开,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培训各类人员上万人,全市旅游行业职工服务技能水平不断提高。

二、当前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滞后,旅游产品单一。我市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没有叫得响、在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旅游吸引物。

(二)旅游功能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现有的城市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功能没得到很好的整合利用,旅游公路、高速(国道、省道)公路旅游标识标牌、旅游餐饮、旅游购物、旅游娱乐、旅游厕所等方面管理和建设亟待加强。

(三)旅游商品开发力度不足。缺乏能代表赣州整体旅游形象的特色商品,民间工艺品、地方特色小吃等亟待开发利用。

(四)旅游服务行业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全市星级旅游酒店高级管理人才以及旅游景区、旅行社高级导游人才十分匮乏,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三、“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

(一)发展环境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十二五”期间,我国旅游业进入大众化的全面发展阶段,面临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将更加凸显。

1.有利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

我市正在全力推进特大型、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对接与融入珠三角(包括港澳)地区、海西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长三角地区,为“十二五”期间旅游发展带来许多有利因素:

一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民生基础更加稳固,国内外旅游市场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显著提高。

二是在国家和地方旅游发展战略等影响下,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发展旅游的积极性更加高涨,资源和要素短缺的矛盾将得到有效缓解。

三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速交通体系的完善、信息化在旅游业的普及应用,使游客的旅行、居住和相关消费变得更加方便。

四是旅游标准化建设和政府对游客满意度的重视与保护,让游客消费更加明白和放心。五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国际合作的深化等,为旅游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

尤其是伴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稳步增加,持续增长的大众化和多样性消费需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2.面临的矛盾和挑战

一是解决人民群众持续增长且不断变化的旅游休闲需求与相对滞后的旅游生产力之间的基本矛盾。

二是面临后金融危机时期的世界经济不稳定、全球气候变化等中长期挑战。

三是各种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等不利事件对旅游业的阶段性冲击。

四是区域性成熟旅游目的地的影响。

总之,“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是战略性的,但所面临的矛盾和挑战也是空前的。

(二)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围绕赣州特大型、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的要求,突出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的理念,加强统筹协调,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推动产业融合,拓展产业功能,推动赣州区域性旅游中心建设步伐,全面推进生态旅游大市、旅游产业大市和著名旅游目的地建设,推动赣州旅游业发展提速、提质、提效,实现发展规模、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的新跨越,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做出积极贡献。

(三)发展目标

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打造区域性旅游中心。整合旅游资源,编制精品旅游路线,提升旅游产品的内涵和竞争力。依托赣州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宋城文化资源优势,推行“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赣南特色文化和生态休闲旅游,加快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体系建设,形成文化休闲中心和会务商务中心。充分利用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和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打造对接粤港澳、闽台地区的旅游后花园,“十二五”期末,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总收入要翻两番以上。

(四)主要任务

1.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转变旅游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加强新要素投入和现代产业运行方式运用,改变以往仅注重景区和宾馆等接待设施建设的发展模式,按照战略的思维和把旅游业打造成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龙头产业的要求,积极探索新的旅游发展模式。重点是结合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着力推进特大城市(现代都市)、旅游强县、旅游强镇和精品旅游景区等建设,推进旅游业集聚发展,提高产业素质,提升产业竞争力。

(1)以打造旅游目的地为重点,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区现代都市(含城郊)旅游休闲发展步伐。重点是着力推进以和谐钟塔为主题的文化休闲度假区建设,促进我市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大力支持章贡区和赣县整合中心城区旅游资源,积极创建江西省旅游强县(目的地);大力支持客家旅游集团的发展,不断增强其融资能力;加快赣州市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步伐,发挥其游客集散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中心城区休闲场所、酒店、购物中心、公园绿地等城市功能设施的作用,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旅游休闲度假的要素功能。

(2)着力推进通天岩风景名胜区建设,加快创建国家5A级旅游区步伐。按照程序加快推进景区各项规划;尽快确定景区开发建设主体;解决好景区林权流转和农户搬迁安臵问题,坚决制止景区内违章建筑;把通天岩景区打造成“文化+旅游”的经典景区。

(3)以提升旅游强县素质为重点,进一步加快瑞金打造红色旅游名城步伐。在完善和提升现有旅游设施、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基础上,一是加快建设瑞金次中心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粜米巷休闲街区、春江花月休闲绿堤等三大城市游憩类项目;二是加快建设、配套、完善和提升叶坪旅游区、沙洲坝旅游区、云石山旅游区和纪念园片区等四大红色经典类项目;三是加快罗汉岩旅游区、赣江源乡村旅游、赣江源头生态旅游区等三大生态度假类项目建设步伐。

(4)以创建旅游强县品牌为重点,进一步加快龙南打造“中国客家围屋第一县”步伐。在完善和提升现有旅游设施、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基础上,一是加快龙南次中心城市游客集散综合接待服务中心、龙南县客家历史展示陈列馆(包括客家人迁徙历史文化展示馆、客家围屋建筑艺术展示馆、客家民俗服饰展示馆、客家生产艺术展示馆以及客家民俗风情展演馆)等项目建设步伐;二是加快龙南县九龙湾国际温泉休闲度假区(包括开发建设温泉主题公园、室内外温泉泡池及游泳池、渥江沿江10公里景观大道,兴建五星级温泉宾馆、综合公益等服务项目)建设步伐;三是进一步拓展龙南客家围屋风情旅游区,按照国家创A的要求,兴建客家历史博物馆、客家特色美食商贸一条街,对横黄线乌石围、燕翼围进行维护维修;四是加快龙南武当山景区开发建设步伐,完成景区和谐广场、生态果园、养生基地、自驾旅游基地、旅游学院、五星级旅游饭店等项目的开发建设,完善景区内配套设施和标识标牌体系建设,规范景区管理,申报省级地质公园,将武当山景区打造成国家风景名胜区和国家4A级旅游区;五是充分发掘九连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休闲度假功能。此外,拥有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纪念馆、梅关古驿道、丫山、牡丹亭等旅游资源和钨矿资源丰富的大余,以及将军县——兴国、“长征出发地”——于都、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和国家森林公园翠微峰所在地——宁都、“江南小蓬莱”——会昌、中国白莲之乡——石城等县,应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创建旅游强县工作。

(5)以凸显兴国特殊的政治优势和区位优势为重点,进一步加快兴国做大做强“将军故里,模范兴国”旅游品牌步伐。积极争取将兴国纳入国家红色旅游二期规划。争取将厦蓉高速公路江口至兴国的快速连接线建设、梅窖三僚“风水文化第一村”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等项目作为“十二五”规划前两年的重点项目向上申报。按照打造旅游重点城市的要求,加快完成游客集散中心建设;大力推进苏区干部好作风纪念园、毛泽东农村调查纪念园、将军园改造、烈士陵园、官田中央兵工厂纪念园、名人公园等“六园”项目建设;依托三僚独树一臶的风水文化资源,加速推进三僚风水文化景区建设,全面完成三僚景区二、三期工程建设,把三僚景区打造成集风水文化研究、风水作品欣赏、风情民俗体验于一身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6)以打造赣南中央苏区举世闻名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旅游品牌为重点,进一步加快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长征旅游品牌建设步伐。一是着力开发打造长征品牌旅游拳头产品,加快建设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旅游景区”。二是发挥资源优势,加快红色旅游互补性项目开发。抓好盘古山铁山垅国家级矿山公园旅游开发,为赣州旅游增添一张亮丽的名片;抓好黄麟温泉旅游度假村建设,增强康体保健休闲度假功能;抓好具有“江南第二大高山草场”特色的屏山旅游区创4A级景区工作,进一步突显长征出发地于都多姿多彩的旅游形象。三是加快城市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善配套功能,建设城市旅游集散中心、自驾游信息系统,抓好于都河水上旅游开发和滨江湿地公园、五星级酒店建设。

(7)以彰显“中国白莲之乡、千里赣江源头”特色和发挥赣闽边城区位优势为重点,进一步加快石城打造“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步伐。一是进一步扩大荷花园规模,加快荷花研究院、游步道、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提升景区服务水平,将大畲荷花园打造成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精品;二是加快赣江源漂流、赣源八瀑、农庄、漂流木屋等项目的开发,同时进一步完成景区接待中心、游步道、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三是完成通天寨景区内游步道、餐饮、住宿、购物等服务设施以及旅游标识系统建设,把通天寨风景区建成设施完善、服务一流的国家地质公园及国家4A级景区;四是在完善九寨温泉度假庄园一期项目的基础上,加快开发水上乐园、生态农场、体育公园、度假公寓、生态住宅小区、娱乐城、亚健康疗养中心等项目,把九寨温泉度假庄园发展成为一个温泉旅游特色镇。

(8)以突出打造景区依托、城市带动、农业观光、民俗风情等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为重点,重点建设一批特色旅游示范区(镇、村)和示范户,培育一批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充分利用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挖掘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在保持乡村自然人文环境原真性的前提下,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等优势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种类丰富的农村旅游产品体系。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启动乡村旅游消费市场,形成新的社会消费热点,使广大乡村发展成为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和客源输出地,建成统筹城乡的国民旅游消费大市场,推进我市乡村旅游实现消费大众化、产品特色化、发展产业化、服务规范化、效益多元化发展。

(9)以旅游强镇和精品旅游景区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快在全市打造“世界橙乡游”和“生态赣州游”步伐。一是加强与筹建的中国(赣南)脐橙研究院、建设赣南脐橙(信丰、瑞金)产业园等方面的对接,在进一步提升脐橙产业规模和层次的基础上打造“世界橙乡游”精品。二是依托陡水湖国家森林公园、赣南树木园和京明度假村等旅游资源,加快陡水镇打造旅游强镇步伐;依托三百山4A旅游区(含东江源温泉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示范点和脐橙采摘园等资源,加快三百山镇打造旅游强镇步伐;依托汉仙岩生态旅游经济区、汉仙温泉、会寻安中心县委旧址等资源,加快筠门岭镇打造旅游强镇步伐;依托宝莲山、湖江夏浒、白鹭古村等地资源,努力推进湖江等旅游强镇建设步伐。三是加快章江源头生态旅游区、齐云山原生态旅游区建设步伐,积极推进崇义聂都溶洞景区、上堡梯田景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进程;加快中国老区〃汉仙岩生态旅游经济区生态度假区项目建设步伐。四是开发钨、稀土矿山资源,积极创办矿山公园;整合重点丹霞地貌资源,积极申报省级地质公园和国家级地质公园。五是加大温泉资源开发力度,重点建设温泉旅游度假(示范)区、温泉旅游特色镇、温泉旅游度假村,大力推进温泉旅游产业发展进程,进一步突显“生态赣州”的品位和特色。

(10)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进一步加快打造旅游龙头企业步伐。一是推动旅游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加快培育旅游业市场经营主体,鼓励和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促进旅游业的集团化、网络化和品牌化发展。二是加强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和商业模式在旅游业中的广泛运用,推动旅游企业的自主创新。三是促进旅游业与金融、保险、信息、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的广泛融合,推动旅游业现代商业模式发展。充分发挥国有旅游资产控股集团公司的载体功能,整合旅游资源,搭建融资平台,提高信用等级,通过银行贷款、资金信托、发行企业债券、资产支持证券、产业投资基金以及上市等方式扩大融资。同时,积极争取中央、省资金支持,并以重大旅游基础设施项目为载体,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推动旅游景区社会化投资和经营。四是推进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升级,满足多样化的现代需求。

(11)以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和重点旅游乡镇为重点,进一步加快增强旅游城镇服务功能的步伐。一是进一步完善疾病监控、卫生防疫、金融服务、互联网服务、供水供电、邮政通讯、环境检测等配套设施建设。二是着力推进旅游集散体系建设,构建旅游集散地、旅游目的地、景区三级旅游空间网络,完善旅游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重点旅游乡镇和景区四级旅游集散系统。加快建设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加大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安全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三是实施旅游厕所建设与提升工程,逐步使各地主要旅游景区、旅游餐饮场所、旅游城镇、服务中心、旅游线路沿线的旅游厕所达到国家星级旅游厕所标准。四是建立旅游解说系统,完善导游服务系统,主要旅游景区逐步实现无线导游和多语种自动导游机服务。五是完善旅游景区的导览标志设臵,改进与完善各级景区内部场所标志系统。六是大力改善景区旅游步道设施,提高参观游览的安全性、舒适性。七是重点景区、酒店宾馆推荐使用电子门票、电子监控系统,在有危险性的景区优先使用监控设施。八是建立健全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重点抓好标志服务体系、交通沿线配套服务设施、自驾车旅游基地建设。

(12)以健全旅游安全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处臵机制为重点,进一步加快加强旅游目的地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步伐。积极打造集旅游安全法规、旅游安全预警、旅游安全控制、旅游应急救援、旅游保险“五位一体”的旅游安全保障机制,加强旅游目的地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旅游安全管理机构,形成各级旅游部门安全责任落实、信息渠道畅通、上下联运的协调机制。依托现有公共安全系统,以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沿线、旅游服务基地为重点区域,加强旅游景区预警系统、服务场所防范系统、自驾车救援系统、旅游紧急救援队等公共安全项目建设。加强旅游安全知识宣传,增强旅游者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一线从业人员应急救护能力和旅游者风险意识,减少旅游者安全事故的发生。进一步完善安全设施,制定游客分流预案,合理组织安排景区内游览线路。加大公益性旅游安全设施投入,使旅游安全服务的重点逐步向散客转移。

2.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推进中心城区旅游休闲场所建设

顺应旅游休闲市场的需求,加快旅游业与文化、农业、林业、体育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形成新的优势领域,建设和完善与区域中心城市、特大城市和现代都市相匹配的旅游休闲度假体系。一是积极融入统筹城乡发展实验区开发建设,打造现代都市的滨水客厅。二是在河套老城区,依托古城墙、八境台、郁孤台、蒋经国故居、灶儿巷、古浮桥、福寿沟、文庙和南市街等旅游资源,重点发展江南宋城游。三是在章江新区,依托城市中央公园、城展馆、自然博物馆、市民中心、章江南岸滨江公园、章江大桥桥头公园,以及将兴建的钨与稀土集散中心、商务中心、流转中心以及赣州钨业大厦、赣州稀土大厦,大力发展商务休闲游。四是依托马祖岩文化生态公园,建设集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养生、佛教朝圣为一体的风景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东南亚有影响的佛教文化胜地。五是依托赣州植物园、中国(赣州)国际花木城、体育公园和赣州美食城,为市民及游客提供一个集休闲、健身、观光、购物于一体的理想去处。赣县宝莲山景区应与峰山片区对接。六是依托赣州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加快发展演艺娱乐业,丰富旅游文化休闲配套产品。组织编排并在固定场所演出特色综合节目,使之成为文化旅游的精品。七是在陡水湖景区,依托陡水湖国家森林公园、赣南树木园、京明度假村、上犹园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森林小火车等旅游资源,打造中国的(奥地利)“月亮湖”,成为境内外游客和市民的休闲度假胜地。

3.按照规模化发展的要求,构建旅游产业集群

按照规模化发展的要求,通过实施集群工程,促进旅游品牌做特做大做强,积极打造世界橙乡、红色故都(长征出发地)、客家摇篮、江南宋城、生态赣州和堪舆文化等六大旅游产业集群,即以筹建的中国脐橙研究院、脐橙产业园等为核心的世界橙乡旅游产业集群,以瑞金为核心的(包括瑞金、兴国、于都、会昌、宁都、寻乌、石城)红色旅游产业集群,以赣州中心城区为核心的江南宋城旅游产业集群,以龙南-赣县为核心的客家风情旅游产业集群,以会昌-安远-寻乌-定南和上犹-崇义-大余为核心的生态旅游产业集群,以及以兴国三僚-章贡区杨仙岭-定南布衣文化为核心的堪舆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为旅游业成为我市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夯实基础。

4.按照主要客源市场的需求,重点打造旅游休闲走廊 依照构建开放式网络模式和与主体市场对接的原则,重点打造对接北京、长珠闽及泛珠三角的旅游休闲走廊。(1)培育重点旅游产品。旅游资源丰富的县(市、区),要加大投入,培育精品旅游区。要重点扶持上述县(市、区)积极构建纳入全国、区域、本省和本市重点的“红色经典之旅”、“共和国摇篮之旅”、“长征集结号探秘之旅”、“客家摇篮〃东江探源之旅”、“纵情绿色生态之旅”以及“江南宋城之旅”等产品。鼓励开发跨行政区域的旅游专线,条件成熟的开通定线旅游客运班线。

(2)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一是全国红色旅游赣州精品线路(赣州-于都-会昌-瑞金-长汀-上杭-古田);二是江西旅游赣州精品线路(红色经典体验之旅线路:赣州—兴国—于都—瑞金—赣州,共和国摇篮之旅线路:赣州—兴国—宁都—石城—瑞金—会昌—于都—赣州);三是赣粤闽客家千里旅游文化长廊(梅州-惠州-河源-深圳-韶关-赣州-龙岩-三明);四是赣州千里自驾走廊(深圳

(五)主要措施

1.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

(1)建设、完善旅游重点基础设施。一是策划包装、建设一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建立文化旅游项目库并及时更新。大力开展文化旅游项目招商,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我市文化旅游开发。二是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大项目建设,包括旅游交通设施、旅游通讯设施、重点城市游客集散中心、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安全设施以及资源环境保护设施等旅游基础设施。三是加强旅游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中心城市、干线公路、机场到重点旅游景区的旅游支线公路。加快景区间公路网建设,特别是通向重点景区的公路以及景区之间的公路,积极建设旅游景区间连接道路。积极支持建设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和红色旅游景区道路。把A级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通往高速公路的道路连接线,按道路属性分别纳入各地交通建设规划并申报计划,争取国家补助。对部分旅游公路进行升级改造,提升道路等级,改善路面质量。以开发旅游公交线路为重点,实现航空港、火车站、汽车客运站、公交站点、旅游集散中心等与景区的无缝对接。四是发展城市旅游公交,有效整合旅游发展与公共交通,使城市公交服务网络逐步延伸到周边主要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引进城市观光巴士,开通“旅游直通车”,提升城市旅游交通能力,开通城市通往各旅游景区的旅游观光车辆线路,实行公交化运行。五是完善景区内交通设施,推行低碳绿色交通,兴建景观道路和旅游专路,保障景区间旅游顺畅。六是积极推动景区到集散中心的短程交通线路建设,建立快捷的交通换乘系统,在各种方式交通站点间开辟旅游换乘绿色通道,减少换乘时间。科学规划旅游交通线路和站点。七是大力推进旅游道路交通指引标识系统化、规范化,建设便捷、实用的旅游道路引导系统,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交通指引服务。与此同时,做好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估,做到防治结合,以防为主,提前治理,确保各个景点安全。(2)鼓励和支持投资开发建设重大旅游项目。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整合有旅游开发价值和潜力的重点工程项目,配套和完善旅游要素。对符合赣州市旅游业发展规划,在我市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新建、扩建的旅游项目(如: 旅游景区景点、四星级以上旅游饭店、大型旅游休闲娱乐设施等),各地要给予优惠政策,各地在制定土地利用和城乡建设总体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对利用存量土地建设的旅游产业项目,依据有关政策优先办理建设用地供地手续。

2.大力提升全社会旅游休闲意识,发挥旅游休闲度假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1)贯彻落实“十二五”期间将实施的国家《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形成有利于旅游休闲发展的舆论氛围。大力开展旅游休闲的公益宣传,加强各类人群的旅游休闲教育,树立科学的休闲消费观,倡导健康文明的旅游休闲行为,挖掘国民潜在的旅游休闲消费能力。

(2)保障国民旅游休闲权利。把城乡居民旅游休闲状况作为衡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加大政府旅游休闲投入,强化政府旅游休闲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加强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的优惠政策,加大针对性产品开发力度,提供便利化的设施和服务。将开展旅游修学活动作为青少年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予以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旅游休闲纳入社会保障,发展福利旅游。

(3)开拓居民休闲市场。组织开展“赣州人游赣州”活动,各县(市)要创造条件开通至旅游景区的旅游专线车,赣州中心城区要开通到全市各主要旅游景区的旅游专线车,积极引导旅游景区推进广告互换、信息互通、客源互送,实现市场共享、互利双赢;倡导机关事业单位为干部职工“赣州人游赣州”购买景区年票,鼓励企业将“赣州人游赣州”纳入职工福利和奖励范围;全市各景区(点)对持有赣州市范围内身份证的游客减半收取门票费。

(4)贯彻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协调好职工工作与休息的关系,各单位尤其是窗口服务部门,应以适当形式对外公布干部职工的年度休假信息和休假安排,统筹安排生产或工作任务,做到工作和休假两不误。依法保障在职职工法定休息时间,鼓励根据个人意愿将带薪假期分段灵活安排。

3.加强假日旅游工作管理、办好旅游节庆活动,发展假日旅游休闲经济

(1)发挥节庆活动的魅力和影响力,不断掀起旅游人气高峰。一是在政府主导下加大市场运作力度,与中国赣州国际脐橙节、高品位新春音乐会、高品质新年焰火晚会等节庆活动结合起来,举办好“赣州生态旅游节”,做到届届有主题,年年出新意,使之成为国内国际有影响的旅游节庆活动。二是有条件的县(市、区)要根据自身特点和传统,举办有特色、有影响的旅游节庆活动。

(2)加强假日旅游工作管理,让市民和游客度过幸福、欢乐、祥和的旅游黄金周。一是加强假日安全信息引导和服务,提高游客自我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引导游客理性出游。二是不断健全假日旅游协调机制,完善旅游安全保障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投诉处理机制,加大假日旅游市场的执法检查和监督力度,完善旅游预警和突发事件处理机制,提高统筹协调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三是提升假日交通、餐饮、住宿、景区、娱乐场所等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四是加强对交通集散地、旅游住宿设施、旅游景区、大型游览游乐设施、旅游餐饮场所等游客密集场所的旅游安全检查,提高旅游企业的安全意识和服务水平。五是加强假日旅游的市场监测和统计工作。

4.按照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拓展旅游休闲宣传营销空间(1)围绕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开展旅游网络宣传营销。一是发展与新一代互联网特征相适应的多元化旅游营销模式。加强旅游服务机构与大型互联网企业的合作,鼓励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通过综合性门户网站、网络论坛、博客、微博、定位服务、社会性网络服务等互联网应用模式,开展旅游宣传和营销活动。构建三网融合机制下的旅游目的地营销体系,建立跨网络、跨终端的多元化旅游营销能力,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旅游企业互联网预订系统和网上博览,发展以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为支撑,充分满足现代需求的质量高、效益好的旅游信息网络系统。二是加强旅游公共信息发布。建立健全假日旅游预报制度、旅游警示信息发布制度和旅游价格信息发布制度,积极利用传统媒体和现代网络媒体加大旅游公共信息发布力度,及时公布自然灾害、旅游安全、旅游价格、接待能力、重大事件、旅游气象等有关信息。对境内外主要旅游区域发生自然灾害、流行疾病以及可能危及旅游者人身和财产安全情形的,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发布旅游警示信息和目的地安全预警等级。加强旅游企业、旅游投资方面的信息引导和信息服务。三是构建目的地旅游信息服务模式。通过示范引导等方式建立以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目的地营销为核心的目的地综合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各级目的地旅游网站,为旅游者提供便利的咨询和指南服务。完善12301旅游服务热线,拓展服务内容,探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模式和运营模式。积极探索和推动目的地旅游综合信息服务示范建设,加快区域旅游资源营销、旅游代理、电子支付和安全认证的一体化服务,形成点面结合的区域数字旅游体系和产业链。

(2)围绕优化出行方式的要求,形成旅游立体宣传格局。一是加强在京九铁路、韶赣龙铁路、武广高铁、大广高速、厦蓉高速、韶赣高速、鹰瑞高速、石吉高速等道路交通网络的旅游标识标牌建设和旅游信息发布。二是加强与央视、中国民航报、北京首都机场、赣州航空发展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加大赣州形象宣传力度,特别是城市形象、品牌形象宣传,扩大赣州旅游的影响。三是充分运用与赣南日报报业集团、赣州电视台、赣州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的合作机制,与赣州晚报合开旅游专栏《旅游直通车》栏目,与赣州电视台《民生一线》栏目共推《周末列游》节目,与赣州人民广播电台合办《赣州旅游》栏目,构筑文字、图像、声音三位并举的立体宣传网络。四是发挥固定媒体和流动媒体的作用,在主要公共场所、出入交通要道设臵赣州旅游宣传公益广告,在赣州城际巴士(出租车)上做赣州旅游宣传广告,以及在各大星级宾馆、重点景区内设臵触摸屏和宣传资料架,统一宣传赣州旅游。同时,在改版的赣州旅游网上宣传推广赣州旅游,分阶段有重点进行专题宣传、节庆宣传、热点宣传和内外宣传,多形式报道我市旅游,全方位、多角度扩大宣传营销力度。

5.加速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

(1)支持旅游院(系)面向社会,为旅游产业发展服务。发挥本地高等院校、中等职业院校以及其它旅游培训机构的作用,加强同境内外旅游院校和培训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强化对旅游人才的培养和旅游从业人员的上岗前及在岗培训,逐步实现持证上岗。

(2)加强旅游业人才队伍建设。以旅游业各类领军人才为重点,着力提高旅游人才素质,加快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各类旅游人才,建设以旅游行政管理人才、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导游人才、旅游技能型人才、乡村旅游服务人才为核心的人才队伍体系。按照专业化、职业化、品牌化和国际化的要求,鼓励引进国内外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旅游职业经理人和职业管理团队。

(3)加强旅游部门执政能力建设。一是进一步增强依法行政能力和行业管理能力,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尤其要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常态化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二是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不断加强旅游创新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市旅游专家库专家在旅游创意、项目策划、产品营销等方面的作用。三是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旅游政策服务保持与“长珠闽”的快速对接。重点加强与“长珠闽”地区的政策措施、体制机制、产业发展、市场开拓和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对接;积极探索与北京市场、泛珠三角(尤其是港澳地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快速对接机制。五是增强全局意识和整体意识,积极稳妥地探索旅游跨行业跨区域的融合与合作。

6.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力量,统筹推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完善各级政府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将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各级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建立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目标责任制、业绩考核制度、评估机制和激励机制。建设旅游公共服务社会化的参与机制,鼓励旅游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促进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和运营市场化,吸引社会投资主体开展公共服务,积极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建设以政府为主导、各种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公共服务格局。

(2)加强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坚持规划先行,集中专业力量,促进社会参与,做好各级各类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注意不同层次、不同类别旅游规划之间的统筹安排。在编制和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村镇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要,注重各类规划与旅游规划的衔接。将旅游规划列入法定规划序列,增强旅游规划的执行力。

(3)合理保障旅游发展用地需求。做好旅游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衔接,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合理安排旅游产业发展用地,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大、市场前景好的重点旅游项目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支持旅游企业利用荒山、荒坡、荒水、荒滩、荒岛、采矿塌陷区和可开发利用的石漠化土地开发旅游项目。对利用存量土地建设的旅游项目,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依据有关政策优先办理建设用地供地手续。对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旅游成片绿化用地,在不改变农用地用途和性质且承包农户自愿的前提下,允许有偿流转使用。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以合作方式与开发商共同开发中小型旅游项目。研究制定集中节约集约用地政策,科学划定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合理利用岸线资源,保证重大项目建设需要。

(4)完善监管体系,提高游客满意度。以建设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出发点,按照平民视角、科学评价的原则,创新服务质量提升的工作手段和监管方式。在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框架下,进一步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以游客满意度为核心,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全面、可持续地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努力推进生态旅游大市、旅游产业大市和著名旅游目的地建设。

(5)加大政府引导性资金投入。各地要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市本级和各县(市、区)要将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列入年度预算安排,并且每年的预算安排要与地方财力增长相适应。专项资金用于编制旅游规划、补助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举办节庆活动、旅游宣传营销、旅游队伍培训、表彰奖励先进等。

【http://xxgk.ganzhou.gov.cn/fgwj/qtygwj/201107/t20110712_289928.htm】

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通辽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草案)通辽市旅游局《通辽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组二〇一〇年六月第一章 通辽市“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回顾一、“十一五”旅游......

四川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探索开发跳伞、滑翔、游艇、私人飞机等高端旅游产品,打造世界遗产、熊猫故乡、蜀山之王、蜀汉三国、大爱无疆等8条精品旅游线。”昨日,四川省旅游局正式对外公布了四川省“......

荆门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旅游发展回顾“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加强组织领导,理清工作思路,增加资金投入,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步伐,旅游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

贵州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贵州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贵州省旅游局中国旅游研究院二〇一〇年十一月......

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x医院创建于1950年,历经半个世纪的变革与发展,现已成为集医疗、预防、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xxx等医院,是xx县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技术力量最雄厚的综合医院,是xx县急救中......

下载赣州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赣州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