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16辛弃疾词三首 Word版含解析_粤教版辛弃疾词三首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17:19:1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16辛弃疾词三首 Word版含解析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粤教版辛弃疾词三首”。

◆16

辛弃疾词三首

架桥以后

东村与西村之间隔着一条小河,由于这里没有桥,两村的人往来都得绕很远的道。这时,有个热心的年青人,用家里的横梁在河上架起一座独木桥,方便了行人。这很使东、西村的人高兴了一阵子,也称赞了一阵子。但三天以后赞扬声变成一片埋怨声: “哼,一根木头也算是桥?”

“平时走过它还要摇三摇,碰上雨天叫人怎么过?” “要是孩子、老人……”

“再譬如说扛一袋、拎一包什么的……” “骑自行车的就更没办法!” “……”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莫便乎近其人。——《荀子》

赏读:为学之道,再没有比接近良师更便利的了。一个好教师,胜过万本书。尊师敬师,拜师求学,是求知的捷径。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商君书》

赏读:打了胜仗不骄傲,打了败仗不埋怨。打了胜仗不骄傲,是因为胜利来自战术的高明,不值得自己骄傲;打了败仗不抱怨,是因为知道了自己失误的地方,不能再怨天尤人。不骄、不怨,有利于继续战斗。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赏读:伟大人物考虑问题,难免有疏漏的地方;愚昧人经过周密思考,也可能想出一点有益的意见。愚人不应该因圣人的存在放弃了自己的思考。

一、作者视窗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一生力主抗金。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

作品集《稼轩长短句》。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二、写作背景

《青玉案·元夕》:此词写于哪一年虽无定说,但最早也要在乾道、淳熙年间。大约写于他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之后。此时距靖康之变已有四五十年,而划江割据局面依然。敌虏仍隔岸肆虐,虎视眈眈,令志士仁人寝食难安。词人投笔从戎,弃家投南,实指望南宋当朝厉兵秣马,挥戈北征,收复失地。不料当局不思恢复,只图偏安;不念国破,只颂月圆;一心粉饰太平,灯节靡费无度。真个“直把杭州作汴州”。词人空怀壮志,请缨无路,回天乏术,只有“世人皆醉我独醒”之痛苦。幼安以深长的艺术语境,含蓄言情曲笔抒志。词中创造的艺术境界亲切生动,寓意隐而不露,似有若无。含蓄隽永,耐人寻味,亦增其强烈、永久的魅力,令人思索不已。王国维先生论及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之三种境界时,就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为第三境界,比喻凡事须经艰苦跋涉,往往“踏破铁鞋无觅处”,最后才能“得来全不费功夫”。

《鹧鸪天》: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其后方比较空虚,北方被占区的人民,乘机进行起义活动。山东济南的农民耿京,领导一支起义军,人数达二十余万,声势浩大。当时年仅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归附耿京,为耿京部掌书记。辛弃疾建议起义军和南宋取得联系,以便配合战斗。第二年正月,耿京派他们一行十余人到建康(今江苏南京)谒见宋高宗。高宗得讯,授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授辛弃疾承务郎。辛弃疾等回到海州,听到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投降金人,义军溃散。他立即在海州组织五十名勇敢义兵,直趋济州(今山东巨野)张安国驻地,要求和张会面,出其不意,把张缚置马上,再向张部下宣扬民族大义,带领上万军队,马不停蹄地星夜南奔,渡过淮水才敢休息。到临安把张安国献给南宋朝廷正法。辛弃疾这种忠心为国、智勇过人的传奇般的英雄行为,在封建社会的文人中是绝无仅有的。这首词的上阕写的就是上述作者这段出色的经历。本词是他晚年家居时,碰到客人和他谈起建立功名的事,引起他回想从青年到晚年的经历而作的。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淳熙二、三年间(1175-1176),词人提点江西刑狱,驻节赣州,书此词于造口。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辛幼安词》条云:“其题江西造口壁词云云,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哲宗孟后,高宗伯母)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因此起兴。”此一记载对体认本词意蕴,实有重要意义。陈寅恪《论再生缘》亦谓:“维系人心,抵御外侮……所以为当时及后世所传诵。”故史称隆祐“国有事变,必此人当之”。建炎三年,西路金兵穷追隆祐,东路则渡江陷建康、陷临安,高宗被迫浮舟海上。南宋政权存亡危急之秋。故当稼轩身临造口,怀想隆祐被追至此,“因此感兴”,题词于壁,实情理之所必然,罗氏所记大体可信。

三、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1)宝马雕车()

(2)黄金缕()..(3)蓦然()

(4)阑珊()..(5)旌旗()

(6)菩萨蛮()..(7)娖()

(8)银胡 .(9)髭须()

(10)锦襜突骑()..答案(1)diāo(2)lǚ(3)mò(4)lán(5)jīnɡ(6)sà(7)chuò(8)lù(9)zī(10)chán 2.词语释义

(1)玉壶光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笑语盈盈暗香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燕兵夜娖银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却将万字平戎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江晚正愁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精美的彩灯(2)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的香气(3)稀疏,零落(4)整理,在此是“取”的意思(5)拿(6)可惜(7)使我悲愁。愁,使动用法 3.名句背诵

(1)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此三种之境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第一境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第二境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吹落、星如雨。(3)蛾儿雪柳黄金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却将万字平戎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毕竟东流去。

答案(1)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2)东风夜放花千树

(3)笑语盈盈暗香去

(4)换得东家种树书

(5)青山遮不住

整体感知

1.《青玉案·元夕》

这首词借描写元宵夜赏灯的热闹情景,讽刺南宋朝廷偏安江左、不思进取的行为。亦借一位不慕繁华、自甘淡泊的美人,隐喻词人不愿与主和派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2.《鹧鸪天》

这首词深刻地概括了一位抗金将领的悲惨遭遇,表达了词人无比悲慨凄凉的沉痛心情和怨愤之情。

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此词表达作者对中原未能恢复的沉郁心情,驱敌救国理想不能实现的抑郁、苦闷和深沉的爱国情思,并坚信驱逐侵略者、收复中原、雪洗国耻总会实现。

文脉梳理

上片:元宵夜歌舞狂欢

《青玉案·元夕》 游人如织

那人:淡泊宁静、脱俗高雅下片

重点突破

一、辛弃疾《青玉案》和李清照《永遇乐》都是写元夕的,试比较二者在立意和表现方法上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在立意方面,辛词既写在元夕之夜苦苦搜寻意中人的执著与悲喜莫名之情,同时又托意中人这一形象言志,表达一种自甘淡泊、安于寂寞、坦然自信之襟怀。李词则一反常调,以今昔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抒发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一种饱经丧乱之人所产生的迷茫痛苦和孤寂悲凉。

2.表现方法上,辛词先是用浓重之笔墨写元夕之热闹,后用白描笔法写搜寻意中人之事。而大肆渲染铺垫只为结句服务,前后呼应,笔触细腻而用意良苦,大起大落,跌宕生姿。李词在艺术上除运用今昔对照与丽景哀情相映的手法外,还有意识地将浅显平易而富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造成一种雅俗相济、俗中见雅、雅不避俗的特殊语言风格。

二、请分析《鹧鸪天》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词以短短五十多个字,概括了一位抗金名将的悲剧遭遇。他青年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擒获金军将领带义军南下,威武雄壮,战功赫赫。然而皇上没有抗金决心,又畏惧起义军,义军被遣散,让义军半途而废。主人公处处受投降派的掣肘,报效国家的壮志难酬。多少年后,感叹年老不能回到青春、岁月虚度的可惜,可又不甘心年老,言外之意有壮志未能抛却之意。之后以鲜明、典型的形象,突出主人公的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突出他一生的政治悲剧,把上文的感慨引向更为深广极端沉痛的地步。总之,本文主人公文武全才,应有大的作为,由于昏君与投降派的干扰,壮志未酬,实乃悲剧英雄的典型,其悲慨程度使人扼腕不已。

三、《菩萨蛮》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方法?请细加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用比兴手法,极写深沉之爱国情思。它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比兴传统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上事则包举家国之悲、今昔之感种种意念,而一并托诸眼前景写出。显有寄托,又难以一一指实,但其主要寓托则可体认,其一怀襟抱亦可领会,此种以全幅意境寓写整个襟抱、运用比兴寄托又未必一一指实之艺术造诣,实为中国美学理想之一体现。具体比兴之处如: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在词人心中,此一江流水,即行人流不尽的伤心泪。当建炎年间四海南逃之际,不知有多少难民伤心落泪,痛不欲生。由此,此情此景又象征存亡危急之秋。同时,一江行人泪中,自然也有词人之悲泪,所有炎黄子孙之泪。“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无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又说它遮不住东流水,则其所喻当指敌人。在词人潜意识中,又指投降派。“东流去”,以江水东流喻正义所向,不可遏止,势不可挡。“江晚正愁余”句,又描绘出一暮色苍茫又具

封闭式意味之境界,无异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写照,而暗含起笔之郁孤台意象,可谓妙极。

四、请细细品味下列加□的词语的含义。

宝马雕车香满路。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笑语盈盈暗香去。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香满路:豪门富户之人前去观灯,其身上的衣饰之香,车马之香,洒满道路,指意气之盛,富贵之势。

骄满路:指掌权之后的宦官内臣的骄横神气,骄奢蛮横飞扬跋扈,不可一世之态充满道路。暗香去:本指花香,此指观灯女子们身上散发出的香气,意指众多女子装饰一新,衣香袭人;也暗指美人,即众多美人来来往往。

暗香盈袖:暗香,幽香。这里指菊花的香气。暗香盈袖既烘染了雅淡如菊的情怀,也隐含了“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的夫妇暌离之感。

名句品评

(1)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品评 在众多的仕女中苦苦寻找意中人千百次却没有发现,忽然回过头,却见心上人正娉娉婷婷、淡泊安静地站在灯火稀少的地方。人们都在尽情地狂欢,陶醉在热闹场景中,可是她却在热闹圈外,独自站在“灯火阑珊处”,充分显示了“那人”的与众不同和孤高。“众里寻他千百度”极写寻觅之苦,而“蓦然”二字则写出了发现意中人后的惊喜之情。这里作者以含蓄的语言,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活动。(2)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品评 此句申明“叹今吾”的主要内容,“春风不染白髭须”,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人的须发在春风中却不能由白变黑。年纪老大,青壮年时期一去不复返了;美人迟暮,英雄易老,喟叹一生的宏愿再也没有实现的机会了。词人无比悲慨凄凉的沉痛心情和怨愤之情跃然纸上。一个“染”字,运用移就手法,无比形象,让人心酸感叹。(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品评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写无数青山虽遮住长安,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此处青山,作者似有所喻,喻指敌人,则东流之水喻祖国一方。无数青山虽遮住长安,但遮不住东流水。东流之江水喻指正义的方向。“青山”能遮住行人的望眼,使他望不见“长安”,但是江水顽强地向东流去,毕竟是“青山”所遮不住的。两句用比,抒发了爱国志士和人民自始至终不放弃恢复的强烈情绪,表达了词人和广大爱国者对抗金恢复的坚定意志。

考点链接

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作者塑造的艺术形象(如琵琶女、刘兰芝)和抒情主人公形象(作者自己)。

古代诗歌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以下8类: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方法点拨】

1.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1)借助意向、重要词语或典故感知形象。如杜甫的《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要分析人物形象,就要分析“片云”“孤月”“落日”“秋风”等意象,还要了解“老马识途”这个典故。本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但仍然不忘报国思用的儒士形象。诗人不但用“片云”“孤月”写自己孤独漂泊之苦,还用“落日”“秋风”等意象比喻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明还可以为国家效力,也含有对朝廷的怨愤。

(2)抓住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诗人对诗中人物形象的描写,通过其语言、肖像、动作,特别是细节描写,体悟情感,定格形象。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结合诗中的“逢”“抱膝”“伴”“夜深坐”“说”等动词,再联想当时作者客居在外的情景,可以将形象定格为:刻画了除夕之夜客居旅馆、彻夜难眠、思念亲人的孤独的游子形象。(3)结合背景,展开想象,把握形象。

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就要联系作者的身世来分析。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唐代诗人,官至右拾遗,参与东征契丹,多次进谏,未被采纳,却被降职。幽州台:战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诗的前两句俯仰古今,不遇明君,第三句写出了空间的辽阔,第四句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突出孤独的诗人形象。结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概括为:塑造了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异常孤独苦闷的诗人形象。2.答题步骤

第一步,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

第二步,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如果诗歌运用到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可以概括所使用的描写手法; 第三步,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含的作者情感。

一、延伸阅读

愚蠢比可怜好

春光明媚的一天早晨,和煦的阳光撒满大地,晴朗的天空万里无云,无怪乎看见一位

等汽车的老人拿着一把很大的黑伞时,安德鲁斯先生会感到惊讶了。他问老人:“你认为今天会下雨吗?” “不会下,”老人答道,“我想是不会的。” “那么你带雨伞遮太阳吗?”

“不是,我干吗要拒绝春天的太阳呢!”

安德鲁斯先生迷惑不解地瞅了瞅那把伞。“我老了,腿脚也不灵便了,”老人忙着解释,“可我不愿旁人看着我拄着手杖,说我是可怜的老头;于是我就用雨伞作手杖,晴天也带着它。

二、写法迁移 角度一 诗歌鉴赏

题目:选取文中一首诗歌,对其进行鉴赏。角度自定,题目自拟。500字左右。示例

《青玉案·元夕》中“那人”形象品析

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多慷慨激昂之作,但风格多样,婉约含蓄的《青玉案·元夕》也同样出色动人。

此词写元宵节闹花灯的热闹场面。“花千树”喻万灯齐放;“星如雨”喻满天焰火;“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写整夜狂欢。“我”在“众里寻他”,找心目中的人儿,对坐着宝马雕车、穿着“黄金缕”、插着蛾儿雪柳、笑语盈盈香满路的富贵人儿不屑一顾,千百次苦苦寻找,满怀失望之际,“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暗淡)处”。词中那个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最是值得品味(古语无“她”字,“他”兼指女性)。

作者用两层比衬手法来描写她:灯火辉煌的场景正衬笑语盈盈的观灯妇女,而对孤高的“那人”来说则是反衬;对观灯的富贵人家妇女的描写也是对“那人”的反衬,突出了人物的形象。杜甫诗“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把“佳人”放在冷落“空谷”的背景里进行塑造;作者把“那人”放在热闹的场景里反衬突出,各有千秋。此词写于作者被逼退休之时,寄寓了辛弃疾心伤家国,却又不愿与南宋朝廷中苟且偷安的高官显贵同流合污,于热闹中甘于寂寞的高尚情操。梁启超评这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很可信。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名句。后人用它来比喻学习、做学问的第二层境界:经过苦苦追寻,寂寞奋斗之后突然获得惊喜的收获。说明只要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终能成功。角度二 走近辛弃疾

题目:请以“走近辛弃疾”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自拟题目,自选角度。不少于200字。示例

谁共我,醉明月?

那离我八百年的南宋,在我脑中,晃来晃去,却只有“风雨飘摇,偏安江南”这类的字眼。然而,偏偏在这飘摇乱世,稼轩横空出世,剑吼西风的高歌猛进,放荡不羁的孤高疏狂,诙谐幽默的田园野趣,宏图难展的壮志未酬,细腻清丽的春闺春愁,无一不是稼轩笔下靓丽的风景。

初识稼轩还是初中,读的是《西江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觉得真好,可又说不出好在哪里,只是心里喜欢,爱之诵之,出乎自然。读到“稻花香里说丰年”,仿佛鼻尖真真切切地闻到那股沁人心脾的香气,竟是欲罢不能。于是,“辛弃疾”这三个字印在我脑中挥之不去,似乎是与这恬静、舒适的乡村气息夹杂在一起的。

再后来,到了高中。知识多了,对稼轩的了解也多了。知道他是个爱国词人,读他的《破阵子》。好一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震撼了,可怜白发生,这是怎样的一种无奈与苍凉啊!

人总是善于遗忘的,正如王右军所说“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此后的高中,忙于高考,忙于奔波于数理化之间,对这个让我曾经倾心、曾经震撼的辛弃疾,渐渐地远去了,偶尔复习课文的时候读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之时,或是一笑而过,或是愣愣出神,心中泛起涟漪,却再也没有那种惊涛骇浪、汹涌奔腾之感了。再见稼轩,便是大学了。坐在图书馆里,不经意地翻起一本《宋词精选》,又是不经意地翻到辛弃疾这里,我才惊羡,才震撼,往日的激情,顿时流入心中!“将军百战声名裂”,是否稼轩意气风发、聚众抗金的肝胆写照?是否也想“剑指三秦,一战东归”?雄心勃勃、壮志凌云的稼轩,依旧是铮铮男儿,到死心如铁。恨只恨,蛾眉有人妒,君王谗小人。稼轩,纵然你是补天的经纶手,纵然你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却也只得闲饮酒,醉吟诗,憔悴赋招魂,蘸着血泪写一句“儒冠多误身”!那古来三五个英雄中,稼轩你是否也在其列?平生意气,只换得衣冠人笑,难怪稼轩感叹“知我者,二三子”。那个沉闷堕落的南宋王朝,意气如稼轩者,天下有几人?

后人把稼轩与苏轼并提,合称“苏辛”,且早有定论,“魄力之大,苏不如辛;气体之高辛不如苏”。但就是这排山倒海的魄力,是我最喜欢的。甚爱他一笑人间万事的洒脱,好个“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此等气魄心胸,叫人倾倒,此等乐观豁达,叫人钦佩。不愧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稼轩爱酒。李白说得好,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酒是稼轩一辈子离不开的。犹记稼轩有一篇戒酒的词《沁园春》,开篇便呼:“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如此金刚怒目,大下决心,真是不易。然读到后来,稼轩一改开始坚决之心,竟与酒杯达成协议: 麾之即去,招之即来。哈哈,不觉莞尔一笑,好一个可爱的稼轩。

稼轩不仅与酒杯有协议,更与鸥鸟是同盟。带湖新居游览之时,与鸥鸟结盟曰:“凡我同盟鸥鸟,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不但要与鸥鸟结盟,更要鸥鸟带来白鹤,好一个不知足的稼轩啊!

恨只恨此生无缘,不能与先生把酒一杯,共话人间万事空,共笑沙鸥满身愁,共与沙场秋点兵。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此生不能与您相醉明月,不能与您塞北江南,华发苍颜,真乃人生一大憾事耳!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5分)A.旌旗(jīnɡ)

.楔子(xiē)

.B.慨然(kǎi)

.憧憬(chōnɡ)

.C.肄业(sì)

.阑珊(lán shān)..D.老妪(yù)

.倦怠(juàn)

.答案 A 解析 B项“栈”应读zhàn。C项“肄”应读yì。D项“伛”应读yǔ。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5分)A.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B.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C.却将万字平戒策,换得东家种树书。D.青山遮不住,必竟东流去。答案 B 解析 A项风—凤。C项戒—戎。D项必—毕。3.下面对加点词的解释没有错误的一项是()(5分)A.星如雨

.蓦然回首

.. 星:焰火。

蓦然:无意中。

恫吓(dònɡ).

锲而不舍(qiè).栈道(jiàn).

人影憧憧(chuánɡ).嗫嚅(rú).相濡以沫(rú).伛偻(ɡōu).

缠绵缱绻(quǎn).B.灯火阑珊处

..平戎策

.C.壮岁旌旗

.. 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戎:对西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壮岁:少壮之时。

鹧鸪:鸟名。传说其叫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少年时事:年轻时期的时政。愁余:使我发愁。山深闻鹧鸪

..D.追念少年时事

....江晚正愁余

..

答案 C 解析 A项“蓦然”应为突然,猛然。B项“戎”应为当时的入侵者。D项“少年时事”应为年轻时期的事情。

4.下列选项中对词句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5分)A.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人们都在尽情地狂欢,陶醉在热闹场中,可是她却在热闹圈外;独自站在“灯火阑珊处”,充分显示了“那人”的与众不同和孤高。“众里寻他千百度”,极写寻觅之苦,而“蓦然”二字则写出了发现意中人后的惊喜之情。这里作者以含蓄的语言,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活动。

B.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此句中申明“叹今吾”的主要内容。“春风不染白髭须”,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人的须发却不能在春风中由白变黑。年老了,青壮时期一去不复返了,喟叹一生的宏愿再也没有实现的机会了。一个“染”字,运用拟人手法,使词人无比悲慨凄凉的沉痛心情和怨愤之情跃然纸上,让人心酸感叹。C.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平戎策”,指作者南归后向朝廷提出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很有价值的抗金意见书。上万字的平戎策毫无用处,倒不如向人换来种树书,还有一些生产上的实用价值,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政治现实?最鲜明、最典型、最生动的形象,突出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尖锐矛盾,突出了他一生的政治悲剧,把上一句的感慨引向更为深刻、极端沉痛的境界。

D.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喻指虽然收复中原困难重重,但爱国者绝不放弃追求,历史的车轮是不可阻挡的,爱国者的理想一定会实现。答案 B 解析 “染”运用的是移就手法,而非拟人。

阅读与鉴赏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2分)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词描写了一位思妇,即一位内心充满 “离恨”与“相思”的女性。她“眼底”充满 了“离恨”,明知视线已被青山遮断,心上人是看不到 的,但仍要情不由己地、一次又一次地倚靠着楼上的阑干远望,足见其情之痴绝。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4分)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4分)

鹧鸪天 陆 游

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缈,栌呕哑,酒如清露鮓如花。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注 ①公元1165年(乾道元年)夏,陆游调任隆兴(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通判;二年春,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免职归家。这首词就是这一年归家初期写下的。②“青门学种瓜”指学汉初的邵平在长安青门外种瓜。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词塑造了一位表面上享受渔钓生活、而内心却藏着苦闷的隐者形象。从诗歌内容来看,词人似乎很享受渔钓生活,但开头两句则已透露出了词人的无可奈何,“送年华”显示出了词人的无聊和苦闷。(意对即可)②

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19言情词三首 Word版含解析

◆19言情词三首芬克斯酒吧七十年代,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来到宗教圣地耶路撒冷,想去造访名声很好的芬克斯酒吧。他亲自打电话给店主预约,并要求店主届时谢绝其他顾客,专一为他们服务......

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18登临词二首 Word版含解析

◆18登临词二首草与禾秧苗孔子东游,见田里放着农具,而农人已去,便拾起锄头,围着一棵禾秧苗,费力地铲了起来。不一会儿,农人回来了,一见大怒,愤怒地说:“你为什么铲我的禾秧苗?”孔子感......

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14苏轼词二首 Word版含解析

◆14苏轼词二首责 任1920年,有个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时,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向他索赔12.5美元。在当时,12.5美元是笔不小的数目,足足可以买125只生蛋的母鸡!闯了大祸......

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13柳永词二首 Word版含解析

◆13柳永词二首用赞美“教训”你在非洲的巴贝姆巴族中,至今依然保持着一种古老的生活仪式。当族里的某个人因为行为有失检点而犯了错误的时候,族长便会让犯了错误的人站在村落......

语文选修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言情词三首》教案.

言情词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词人秦观和他的创作。 过程与方法:赏析《鹊桥仙》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鹊桥仙》缠绵悱恻的情愫,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赏析......

下载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16辛弃疾词三首 Word版含解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16辛弃疾词三首 Word版含解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