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_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16:48:2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而进行德育教育,空洞乏味的宣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各个学科的渗透教育。事实上,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只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德育的渗透,使许多宝贵的德育资源白白浪费了。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如果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溶入到一种积极上进的思想道德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就不失为一块培育品学兼优人才的沃土。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知识与道德孰轻孰重?这个问题的提出并非是多余的。相信大家不会忘记,大学生马加爵丧心病狂地向朝夕共处的同窗举起利刃,清华学子刘海洋残酷地把硫酸倒向无辜的黑熊。这一切,犹如一把利刃,深深地刺痛了我们这些教育者的心。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曾告诫我们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三字经》里也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些妙语哲思,让我们明白:孩子的品行完全是从后天获得的。可以说,教育环境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对才能与道德的关系已作出了精辟的论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意思是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好比果树,道德是树之根,才华是树的花朵与果实,如果没有根的滋润,它是不可能开出鲜艳的花朵和丰硕的果实的。如果没有道德之根的滋润,任何人的才华都不可能得到发挥和施展。人才的核心是人而不是才,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完整的人格,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反之,一个没有德行的人拥有的知识越多,那么他为人类所做下的缺德事也会越多。“只教给孩子知识,而不培养其心灵,只能给社会培养一堆麻烦。”(美·罗斯福)人才的含金量最主要在于他的德性而不是他的才能。我们让学生学会做人,然后再去做事,只有德才兼备,才是一个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作为一名教育者,他的崇高使命就在于培养一个完整无缺的人;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具备德育观念,时刻准备把德育教育渗透进语文教学中。

二、德育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学科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德育教育可谓重中之重,因为“最终代表人类进步和文明高度发达的绝不是原子弹和经济指数,而是道德指数。”(《中国教育调查》)人们常说:智育抓不好要出次品,体育抓不好要出废品,美育抓不好要出低档品,德育抓不好要出危险品。人就像一只木桶,道德就是其中的一块木片,只要缺损了这一块木片,桶里的水将会全部流失。所以,如果我们只注重知识而轻视德育,那无疑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我国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则明确规定学校德育工作的任务是: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中国近代史、基本国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民主法治教育;把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同积极学习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结合起来。中华民族曾经以优秀的道德文化而著称于世,然而随着时光的流转,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道德文化却黯然失色、光华不再了。语文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应当主动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力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几千年的灿烂文化重新焕发出它的生机。也许基于这一原因,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深化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个要求并不过分,因为,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本所选文章都是极具典范性的,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它融汇了古今中外最优秀的语言文化和经验,涵盖了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精神的,还是文化的。我们不仅要学习它的文化内涵,还要学习创造这些文明的大师们洞察事物、思考问题、探求真理、憧憬未来的美好人生经验。

三、德育教育应采用正确有效的方式方法

语文教学虽说是把德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但语文毕竟不是政治,不适合直接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而应以教材为依托,全方位,多角度地立体推进,使其有血有肉,学生方可容易接受,乐意接受,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中国有一句古诗也能生动地揭示它的内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所以,教师应该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能力培养之时,抓住契机将德育教育内容渗透进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接受,也就是说,应当注意运用科学有效的德育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以下几点意见仅供参考。

1、突出文中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美,乃至热爱美追求美。

语文教学中,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课文中的字、词、句,才能透彻地阐述课文内在的思想内容,才能使学生学到知识,提高技能,受到深刻、生动的思想教育。在教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我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从几个方面描写长沙的秋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首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句,如:染、透、争等,当学生对长沙秋景有了具体的认识后,再引导学生推敲文中的重点字词,以深化对长沙秋景的热爱。这样,一幅美丽的长沙秋景图不但带给他们感观上的慰藉,而且让他们在心灵中激发起热爱自然的炽热之情,再由此转化为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

2、巧妙利用教学语言,激发兴趣,陶治情感。

法国作家巴比塞·昂利说过:“宣传最崇高的理想,如若得不到通往这个理想的正确道路,也是无济于事的。”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的德育功能,教师要巧妙利用好各种教学语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陶治情感的目的。这些教学语言包括导语、过渡语、点拔语、结束语、教师范读等。现以导语和教师范读为例,说说它们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中,一个好的导语,特别是生动、形象、富有诱惑力的导语,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热情。在教沈括的《活板》一文时,我首先问学生的课本等书籍是怎么印刷的,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己见,我以此为契机让他们阅读课文,并要求他们思考:我国古人是怎样印刷书籍的?这样就自然地过渡到活版印刷术的介绍,从而教育学生以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为骄傲,以作为一个中国人而自豪。另外,教师还可利用朗读达到教育的目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读得好,可以深切地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在授课之初,教师的范读是调动学生情感的最有效、最快速的方法。如朱自清的《春》一文,比较适合于朗读,富有感情的朗读能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乃至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分析好人物形象,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中学语文课内介绍了许多高深品德和人格魅力的人物,为使课文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能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使他们的光辉形象铭刻在学生的心灵中,我利用课堂上对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不仅教会学生学会描写人物形象,更让学生在一些人物崇高理想和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下,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在学习《纪念白求恩》一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言行来分析,通过分析白求恩的形象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国际主义精神,什么是共产主义精神。在学习臧克家的《有的人》时,让学生懂得有的人的死轻如鸿毛,有的人的死重如泰山,人应该怎样活才有意义。这样,学生受到的感染和教育不再是肤浅的、空洞的,而是具体的、深刻的。又如教授《论语八则》一文时,我让学生分析子路等人的言行,让他们在比较中明白言行要谦恭礼让的道理。再如教授《岳阳楼记》一文,重点让学生了解作者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形象,向我们袒露了深沉的爱国的赤诚之心。

4、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创新人格。

一个人的素质像座冰山,露出水面容易被人看到的只是一个小面积,而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取得创造性成就的则是那水下不容易看到的一个大面积——进取性、独立性、坚韧性、责任心等创新人格。培养学生的这些创新人格是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格意识,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使他们具有勇于开拓、敢于吃苦、乐于思考、一丝不苟、团结协作、胸怀广阔、坚忍不拔以及自尊自信的品格。中学语文课本中能培养学生上述品格的篇目很多,可作德育教育的诱机。如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周国平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等,对这些教材,或深追细究,以“渐入佳境”,或质疑讨论,以明辨主旨。初中教材《荔枝蜜》是一篇对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高尚精神的讴歌之作。教学时,可把注意力放到对劳动的认识上,让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劳动是平凡的,但精神是可贵的。

除上述方法外,还可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如举办读书会、朗读会、话剧表演、古诗鉴赏等活动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努力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努力培养出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当然,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过硬的业务本领,“肚里知识多,手中钥匙多”、“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做到“求之有给,问之有答,授以真知,解以真谛”,有了过硬的业务素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才能自然得体、生动有力。别林斯基说过:“感性是先于知识的,谁没有道德的感情,谁就不懂得道德。”语文教材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只要我们的教学语言运用得当,必能使学生移位入情,达到教育的目的。总之,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既有利于促进语文教学,又有利于培养新世纪的有用人才。

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工作总结本学期我结束了我的班主任生涯,开始了单纯的教学工作,我觉得德育工作好像离我远了,当我真正作为一名科任教师走进课堂的时候,我才明白,教育和教学是分......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内容提要: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处于改革与开放的社会中,青少年面对的是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接受着广泛的社会影响。社会价值观念的变......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德育以其方向性贯穿与诸育之中而居主导地位,决定着培养人才的方向,起统帅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显得尤为重要。学期开始拿到语文课本后,要通览教......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案例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案例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

下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