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0(全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模板期末考试大作业”。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大作业题目(内容):
1、试述真理及其真理检验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答:马克思认为:“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认识。”[1]科学的真理是利用逻辑的科学方法获得或经过验证而来。
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的辩证途径。”
[2]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们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彼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和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1977年底,中共中央党校1000多名高、中级学员研究“文化大革命”以来党的历史问题。当时主持中央党校日常工作的副校长胡耀邦在《理论动态》上发表文章,论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引起了很大反响。这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大讨论,最终一致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场大讨论推翻了“两个凡是”的政治标准,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念权威性的确立,无数冤假错案得以纠正,自农村起步的改革开始了,人们不再把发家致富当作一种罪恶,越来越多的新生事物让国人眼界应接不暇,当然更重要的是中国人从此踏上了务实的道路。这一标准彻底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
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即真理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5]列宁说:“当一个唯物主义者,就要承认感官给我们揭示的客观真理。承认客观的不依赖与人和人类的真理,也就是这样或那样地承认绝对真理。”[6]这表明了真理具有绝对性。任何真理由于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这表明了真理的相对性。但是真理有现实性即此岸性的一面(见[3]),还有前瞻性即彼岸性的一面。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彼岸性无法用现实的实践来检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也应该具有绝对性和客观性。这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在改革开放以来促进了中国的发展和改革,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被证明是正确的。但是其彼岸性不能完成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马克思主义中表述为引文[3],但是马克思并没有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胡耀邦在理论动态上最初提到的也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种表述是中国化的错误的马克思主义,是为了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标准。胡福明自称,如果不驳斥“两个凡是”那样的教条,邓就没有重新掌权的希望。个人认为“实践是检验的标准”。
当时全国范围类的舆论大讨论一面倒的支持这一理论,对纠正“文化大革命”带来的错误确有好处,同时也能促进中国未来的几十年的发展。但是在促进中国发展的同时更应该把这一讨论深入到中国国民性的文化研究之中,使中国人深入到对真理的持续性渴望之中。
2、结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的新提法分析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一针见血、鲜明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认真学习、全面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正确处理和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摆在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和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一、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简要回顾及其意义
从我国经济发展进程看,我们党对政府与市场关系这个问题的认识,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而逐步深化的。1978年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当时为了将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更好地调动广大工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我们开始强调物质利益的重要性。但当时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我们仍然沿用计划经济的思路,主要是采用行政的手段,依靠政府的调控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后来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也承认市场在资源配上的作用,但是还要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从党的十四大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二十多年间,我们党根据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化,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的认识也在逐步的深入。党的十五大坚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五次党代会对市场的作用虽然都提“基础性”,但对其科学定为的内涵是不断深化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鲜明地提出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两字之差,重若千钧,它将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政府职能。这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又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它将为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如何正确处理和把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从本质上说,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还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问题。经济学的原理告诉我们,经济发展就是要实现资源配置效益的最大化和效率的最优化。也就是说,要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而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和最优效率。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实践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所指出的那样“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同时,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还告诉我们: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并不是意味着政府无所作为,或作用最小化。任何社会都是指令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都是既有指令经济,又有市场经济,没有百分之百纯粹的市场经济。正如《决定》所说的那样,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二者紧密相连,相互作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此,对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学习和理解:
(一)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做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科学定位,表明了我们党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和驾驭能力不断增强,体现出我们党认识和把握市场经济的理论智慧。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正确理念。这一理论创新提升了市场的作用,把市场的作用由过去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加重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份量,对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必然要产生巨大的影响。过去市场起基础性作用,说的是它的作用还要受其他方面的影响,比如说政府的影响、社会的影响等等。而“决定性作用”则排除了其他方面的作用,更多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说,这一科学定为抓住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要领,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大家知道,在《决定》提出的“六个紧紧围绕”的六大领域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以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都会起着牵引和带动作用。比如说“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将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促进“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和“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这将对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和其他改革起着牵引和带动作用。同时,有了这条主线,经济体制改革所涉及的主要问题,如基本经济制度、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财税体制、价格机制以及经济领域的所有改革,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路径,都会围
绕这条主线来展开和推进。
(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但我们也不能把这个决定性作用理解成起全部作用。如,市场经济能解决效益、效率问题,但它不能解决公平、公正问题。又如,市场经济能解决惰性问题,但它无法解决诚信问题。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市场具有资源配置、优胜劣汰以及价值分配和经济评估等功能,但这些功能的发挥,毕竟是有限的,是有条件的。市场机制“有所不为”的负面必然导致“市场失灵”,导致经济危机。因此,强调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时,我们不仅不能削弱政府的作用,相反要注重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只有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要求我们仍然要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仍然要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只有这样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才能有强有力的保障,从而推动资源配置效益的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正如《决定》所指出的那样“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管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诚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我们不能把它理解为政府去包揽一切,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要发挥有为作用,对此《决定》明确提出“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可见,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更好发挥作用”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有机整体。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不仅不能弱化、小化政府作用,相反还要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只有这样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两个作用”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既是我国改革历史进程中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理顺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使改革有章可循。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在这关键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既要有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决心和勇气,更需要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和理论智慧。正确处理和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大作业题目(内容):1、试述真理及其真理检验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答: 真理的绝对性......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大作业题目(内容):1、试述真理及其真理检验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答:真理是个发展过......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大作业题目(内容):1、试述真理及其真理检验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答真理是个发展过......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大作业题目(内容):1、试述真理及其真理检验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答:同一真理的两......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大作业题目(内容):1、试述真理及其真理检验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答:1、真理的绝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