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导学案——概括主题 教师版_概括文章主题学案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16:23:2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散文阅读导学案——概括主题 教师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概括文章主题学案”。

现代文阅读——概括主题

一、学习目标:能准确概括作品的主旨或思想感情。

二、真题体验:P143《木车的激情》。

三、考点解读:P142。

主题指作者的思想、观点、意图在文中的体现。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此考点是现代文阅读的重点,在近十年的高考中出现率达百分之百,且分值较高。

概括作品的主题可以遵循从文内到文外、由主观到客观的原则,它主要考查两个方面:

1、概括文章的中心。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写了什么。二是文章为什么要写。

2、揭示文章的意义、价值或目的、用意。归纳概括中心,提倡整体阅读,只有把握了全文内容,掌握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才能抓住本质,进行联系。

四、知识储备及答题规范:P144基础

二、P147答题规范三。

(一)概括作品主题类答题模式

1.本文描写了„„(记叙„„事情,借„„事物),抒发了„„的感情(揭示了„„哲理,寄寓了作者„„的愿望)。

2.文章通过„„的描写(本文以„„为主线,描写了„„),揭露了(赞扬了、表扬了)„„,启示(呼唤)人们„„

(二)“概括作品主题”解题要领

1、整体锁定。即将重点锁定在主要“形象”上,即主要物象,主要意境,主要场景等。

2、综合句意。有些文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重点段(句),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的句意或对几个相对重要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内在的“公因式”,由面而点,概括出内容要点。

3、去粗取精。即要紧扣材料中的关键文句,重点理解关键词、重点段,由点带面,概括出作品的主题。

4、整体透视。有些文章(特别是写景抒情类的文章)其内涵往往通过整体来显示,甚至借助“弦外之音”或“潜台词”来表达。这时就必须统观全文,整体把握,概括出主题。

5、关注文末注释。

五、课堂讲练(2010广东卷)

面包

沃尔夫冈·博歇尔特①

(1)她突然醒来。两点半。她寻思,为什么会突然醒了。哦,原来是这样!厨房里有人碰了一下椅子。她仔细地听着厨房里的声音。寂静无声。太安静了,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发现是空的。这就是为什么如此特别安静的原因了——没有他的呼吸声。她起床,摸索着经过漆黑的房间来到厨房。在厨房两人相遇了。表针指着两点半。她看到橱柜边上有个白的东西。她打开灯。两人各穿衬衣相对而立。深夜。两点半。在厨房里。

(2)在厨房餐桌上是一个盛面包的盘子。她知道,他切过了面包。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桌布上留下了面包屑。每晚他们就寝时,她总把桌布弄干净的。每天晚上如此。然而现在桌布上有面包屑,而且小刀还在那里。她感到地上的凉气慢慢地传到她身上。她转过头来不再看盘子了。

(3)①“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他说,并环视一下厨房四周。

(4)“我也听到了什么。”她回答,这时她发现,他夜晚穿着衬衣看起来这是老了。跟他年龄一样老了,六十三岁。白天他看起来还年轻些。他看起来已经老了,他在想,穿着衬衣的她看起来相当老了。不过也许是头发的原因。夜里女人显老总是表现在头发上。头发使人一下变老了。(5)“你应该穿上鞋子的。这样光着脚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6)她没有注视他,因为她不愿意忍受他在撒谎。他们结婚三十九年之后他现在撒谎了。(7)②“我原以为这里有什么事。”他又说了一遍,又推动了自制,把视线从一个角落移到另一个角落。(8)“我也听到了什么。于是我想,这里出了什么事了。”(9)“我也听见了。不过,大概什么事也没有。”

(10)她从桌上拿起盘子,并用手指弹去桌布上的面包屑。(11)“没有。大概没什么事。”听到他不安地在说。(12)她赶紧帮他说:“过来,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13)“走,睡觉去。站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14)他向窗户望去。“是的,一定是外面出了点什么事。我还以为是在这里。”

(15)她把手伸向电灯开关。我必须现在就关灯,否则我必定还会去瞧盘子的,她想。我不能再去瞧那个盘子。“过来,”她说,同时把灯关灭。“这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刮风时檐槽常常碰墙壁。这肯定是檐槽之故。刮风时它总是哗哗乱响。”

(16)两个摸着走过黑黢黢的过道来到卧室。两双光脚在地板上拍击作响。(17)“是有风,”他说,“已经刮了一整夜了。”当她睡在床上时,她说“是的,刮了一夜的风。刚才大概就是檐槽在响。”(18)“是呀,我刚才还以为是在厨房里。大概就是檐槽吧。”他说着话,仿佛已沉入半睡中。她注意到,当他撒谎时,声音多假。(19)“真冷,”她说,并轻声地打着哈欠。“我可钻被窝了,晚安。”(20)“晚安。”他回答,又说了一句,“是呀,可真冷啊。”

(21)随后就是寂静无声。许多分钟后她听到,他在小心、轻声咀嚼。她故意深沉又均匀地呼吸,使他不致发觉,她尚未入睡。然而他的咀嚼节奏均匀,倒使她慢慢进入了梦乡了。(22)当他第二天晚上回家时,她分给他四片面包;平时他只有三片。(23)“你可以慢慢吃,吃四片。”她说着离开了餐桌。“我吃这面包消化不了。你多吃一片吧。我消化不好。”

(24)她注意到,③他把头深深埋在盘子上。他没有摔跟头。就在此刻她对他非常同情。(25)“你可不能只吃两片面包。”他对着盘子在说。(26)“够了。晚上我吃面包消化不好。你多吃吧,吃吧!”(27)过了一会儿,她才又坐在桌旁的灯下。

(选自《外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包智星译)

[注]①活尔夫冈·博歇尔特:西德废墟文学的先驱和重要代表作家。小说《面包》写的是一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

1.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

答:①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②丈夫撒谎掩饰。→③妻子替丈夫圆谎。→④第二天晚餐,妻子多分了面包给丈夫。

2.文中的划线部分分别表达了丈夫怎样的心理?(6分)

答:①撒谎想掩饰自己偷拿面包的行为。②感觉妻子可能发现,继续撒谎时慌乱不安。③面对妻子的宽容,感到羞愧。

3.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答: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理解、宽容、尊重,并无私奉献,才能度过困境。分析:(1)在深夜的厨房,结婚三十九年的夫妻突然都发现对方“老了”,表现出相互之间的爱怜之情。(2)丈夫偷吃面包后撒谎,是不想增加妻子的精神负担。(3)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本可当场“揭露”,但为了维护丈夫的尊严而替丈夫圆谎。(4)第二晚餐,妻子善意撒谎,多分给丈夫一片面包,进一步传达了对丈夫的爱。丈夫深感愧疚。

六、课后作业

双琴祭

梁晓声

⑴那两棵树,是生长极慢的树,其材最适合做琴。那位老制琴师呢,他的经验是,一棵那样的树,只能锯取一段,做成一把音质优良的小提琴。所以他打算用那两棵树同时做两把小提琴,使它们在音质上不分轩轾。

⑵琴取于材,材取于树。老制琴师当年亲手栽下的两株小树苗,在十余栽里,不但增加着年轮,也像少年和少女渐渐长成健壮的青年和标致的女郎一样,深深地相爱了。它们彼此欣赏,彼此赞美,永不厌倦地诉说着缠绵的情话。

⑶但是,琴还没做,老制琴师却病倒了。他临终前对儿子说:“我一直想要制成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我想做的事是做不到了,你一定要替我做到„„”

⑷后来,他的儿子伐倒那两棵树,锯取了它们各自最好的一段,制成了两把音质同样一流的小提琴。他把琴送到了琴店,郑重地交代:“如果有谁在这两把琴中反复比较、挑选,那么无论他最终选择了哪一把,都不卖给他。如果有人说它们是同样好的琴,那么可以将两把琴都送给他。如果是两个人,那么一人一把。”

⑸有一天,琴店来了两位父亲,带着两名少年。两位父亲是好友,他们是陪儿子来选琴的。两名少年不约而同地看上了那两把小提琴,于是店主取出琴让他们试一试。

⑹他们各拉一曲后,都说以他们的耳听来,两把琴的音质同样优良。为了使大人们相信他们所选的不后悔,他们还毫不犹豫地交换了琴。于是他们幸运地接受了赠予。

⑺后来,他们果然都成了“家”,声名鹊起。无论何时何地,他们一直合奏着。

⑻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的。不久,就有了他们之间孰高孰低的种种说法。而寂寞的传媒则一口咬住那纷纭众说,推波助澜。

⑼最后,他们不能再合奏下去了,只能迫不得已地分开,各自独奏。但他们都是那么眷恋合奏,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合奏才能发挥出他们的演奏天赋。

⑽比他们更眷恋合奏的是那两把小提琴。只有合奏的时候,它们才有机会相见。

⑾但自从分开后,它们再没“见到”过对方。它们被思念折磨着,它们的琴音里开始注入了缕缕忧伤,正如苦苦相思着的情人的信上有泪痕一样。

⑿然而两位由合奏而独奏的演奏家,心里竞渐渐地相互生出嫉恨来。他们不知不觉就坠入了别人的“阴

谋”。他们曾经的珠联璧合引起了别人的嫉恨。别人想要离间他们,想要看他们成为仇敌。

⒀终于,他们中的一个心理崩溃了。他摔毁了他心爱的小提琴,跃下阳台,一命呜呼。

⒁那时,另一个正在舞台上演出。他提琴的几根弦,随弓皆断。弦断之际,小提琴发出类似哀号的最后一声颤音„„

⒂悲剧的发生使人心趋于冷静,对死者的同情超过了人心对其他一切的表现。有同情就有憎恨,另一个还没来得及从惊愕中悟到什么,已然懵懂地成了罪魁祸首。最后,他疯了。

⒃他那一把琴被按了弦,又摆在琴店里了。然而,无人问津,因为它已被视为不祥之物。只要琴弓一搭在弦上,便会发出号哭一般的声音。

⒄是的,那真是一把小提琴在号哭——在为它不幸的爱人而号哭。(选自《2011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有删改)

1.小说的结局是悲剧性的。造成悲剧的外在原因有哪些?请概述。(4分)答:①“世人”妄评两位演奏家演技的高低;②“传媒”对世人的各种评论推波助澜;③“别人”嫉恨两位演奏家合奏的珠联壁合;④“世人”将悲剧归罪于活着的演奏家。【解析】注意本题强调的是“外在的原因”。外在的原因自然应归咎于外部的环境,本文所指的外部环境为世人对两位演奏家的评判和看法,故只要筛选出有关世人对演奏家的行为的句子加以分点概括即可。

2.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6分)答:①惋惜双琴一毁一废;②同情两位演奏家一死一疯;③哀叹美好的事物被世人的“古怪心理”毁灭;④悲悯世人毁灭了美好事物而始终不自知。

【解析】这是一个探究性的,很开放的题目,理解可以是多元性的。答题时可从琴、演奏家、世人、社会等角度挖掘和思考,透过文学性的语言,发掘作者隐含在句里行间的深层含义,进行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结合文本,表达自己的观点。

散文阅读导学案——概括信息要点

散文阅读——概括信息要点一、学习目标:准而全地提取、概括信息要点。二、真题体验:P141《针挑土》。三、考点解读:P142。该考点包括概括段层意、概括特点、概括原因。四、知识......

散文阅读导学案——概括信息要点 教师版

散文阅读——概括信息要点(三)教师版一、学习目标:准而全地提取、概括信息要点。二、真题体验:P141《针挑土》。三、考点解读:P142。该考点包括概括段层意、概括特点、概括原因。......

散文阅读专题导学案(教师)

201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阅读专题-----散文阅读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考纲中关于现代文阅读的相关要求。2.熟悉现代文阅读的相关基础知识。3.把握高考关于现代文阅读的出题......

散文《白鹭》导学案

散文《白鹭》导学案散文《白鹭》导学案学习目标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内容,并说说作者的见解。在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见解。2.感受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在......

渔父导学案(教师)

《渔父》导学案 【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

下载散文阅读导学案——概括主题  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散文阅读导学案——概括主题 教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