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_集合期末复习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16:12:1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期末复习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集合期末复习”。

期末复习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举行的时间()、地点()、会议通过了《》。内容:(1)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2)大会决定以()为国旗,以()为国歌,以()为首都后改名为(),采用公元纪年;(3)决定在首都广场建立一座()。

2、开国大典的时间(),毛泽东庄严宣告()。

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4、西藏和平解放:()年西藏和平解放,9月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

第2课最可爱的人

1、最可爱的人指()。()年10月,以()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2、战斗英雄()、()。

3、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军队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第3课土地改革

1、土改原因:()

2、中央人民政府于()年颁布了(),它规定()。

3、()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以外,全国大陆()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4、意义()。

第4课工业化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年至()年。

2、基本任务是:主要是集中发展(),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相应地培养()。

3、五四年宪法的颁布:()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宪法规定我国坚持(),坚持(),一切权力属于()。

4、性质:这是我国第()部()类型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5课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采用(),工商业采用(),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政策。

2、三大改造的意义:到()年,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和()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转变为社会主义()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从此,进入()。

2、一五成就:()。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年召开的八大确定的任务:集中力量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探索失误:()年,党中央提出(),发动了()和()运动。这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主要标志是()()()和()。

3、建设伟大成就:石油工人(),两弹元勋(),县委书记()。

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对文化大革命的态度: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性质)

2、*中最大的冤案是()案,可见民主法制被严重践踏。

3、粉碎江反革命集团和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时间:()年()月。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2、民主与法制建设: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的种种罪名。1982年颁布了第()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6年又颁布了《》,此后,全国人大有通过了《》《》《》等一些列法律。基本上形成了以()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国逐步走向()的道路。

第9课改革开放

1、改革先从()开始:采取()形式。

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目的是冲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人民公社,说明要保持社会主义制度旺盛的生命力,必须改革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采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对外开放:从1980年设立4个经济特区:广州的()、()、(),福建的();后来我们又开放了()()等()个沿海开放城市,增设了()经济特区,设立()开发区。()已发展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现在我们形成了()—()—()—(),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格局。

3、国企改革: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的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逐步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简称为()。

2、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和指导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因为第一次系统的解决了()()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3、在中国共产党的第()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十一届三中全会:()年底,内容:(),意义:()。

第11课民族团结

1、民族关系:中国是有()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2、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政策: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原则:()()()。

3、政治上实行()制度,在()时候提出的,正式确立是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建有()个省级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

4、意义:()。

5、经济上------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表现:西藏--我国五大牧区之一;()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国家商品粮基地;()--第二大橡胶基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又提出了()战略,使我国的西部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大批援藏干部的杰出代表是()被藏族群众誉为“活菩萨”。

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一国两制的构想是()针对()问题提出的。目的是实现祖国统一。

2、一国两制的含义是:()。

3、香港、澳门回归:

原因: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过程:1984年底,中英签署联合声明,中国于()年()月()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87年4月,中葡签署联合声明,中国于()年()月()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1、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对台方针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争取()方式解放台湾;改革开放后,形成了“(),()”的对台基本方针;1995年初,()提出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主张,这是新时期推进祖国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2、海峡两岸关系的变化:()年,台湾当局调整()政策,()年隔绝状态被打破;1990年,成立()(台),1991成立()(中);()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原则(即“九二共识”)。

3、1993年,汪()辜()会谈在()举行。双方将()()写入协议,标志着海峡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重要一步。

4、()年3月以来,台湾政局发生变化。

5、日益密切交往现状: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上()()的局面初步形成。

4、意义:()。

第14课钢铁长城

1、海军:新中国成立前夕,建立第一支海军();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舰队;1971年,自行研制出();()年,研制出第一艘核潜艇;()世纪()年代,海军现代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兵种: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站队等。

2、空军:空军建立初,参加()战争,击落敌军战斗机()多架,()击落美国王牌飞行员的战斗机;()年,仿制成功第一架国产(),又制造出歼击机、轰炸机、强击机。

3、战略导弹部队:担任任务是();20世纪50年代研制导弹核武器;()年组建战略导弹部队,导弹核武器包括中程、远程、洲际导弹。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背景: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国际形势:①第一个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是(),第一年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有()个,②以()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采取外交孤立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首次提出:()年,中印就()问题;正式确立是()年,中印(总理是)缅(总理是)发表联合声明。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4.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意义:()。

5、万隆会议:时间()年;地点();参加者:亚非独立国家首脑;特点:();议题:();贡献:周恩来提出“()”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同:都被帝国主义侵略过,面临的问题(议题)相同;异:社会制度不同,建设道路不同。)

5.万隆精神:()。

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一.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时间:()年()月()日,第()届联合国代表大会。

2.意义: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

二.中美关系正常化:

1.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形势变化;两国共同要求。

2.过程:⑴()年7月,()秘密访华;⑵()年2月,()访华,签署《》。⑶()年,中美正式建交。

3.影响: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

三.中日建交:()年,日本首相()访华。接着出现许多国家与中国建交热潮。

四.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简称:)

1.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2.时间:()年10月21日;地点:()科技馆

3.参加者:布什(美)、普京(俄)等()位国家领导人。

4.主题:()。

5.内容:()。

6.意义:()。

五.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年11月

意义:加入世贸有助于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个地区经贸联系,为我国对外开放扩展了新空间。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第17课科学技术成就

(一)1、()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同年我国设计的()在西北地区进行飞行试验,获得成功。1966年10月,装有()的中进程地地导弹点火发射成功。

2、()年我国成功的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为继(),世界上第()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3、我国多次发射()和(),又多次发射()卫星,将卫星成功的收回地面。

4、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年中国成功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5、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主席亲自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发给水稻专家(),以表彰他的突出贡献。

6、()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产()以上,被称为(),他本人也被国际农学界誉为()。

第18课科学技术成就

(二)1、1986年3月,四位老科学家联合向中共中央写了一封信,题为()。

2、《863计划纲要》选择()()()()()()(),1996年又将()列为计划的()领域。

3、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高度的信息化时代,以()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在改变着世界,引起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化。

4、2004年,全球上网用户已达到()亿,其中()以上是青少年。

5、中国古代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今天这种说法已经通过()变成了现实。

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提出来的。

7、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公约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青少年有了较为完备的网络行为道德规范。

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1、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党和政府尤其重视()的发展。

2、1986年颁布实施了(),到()年,全国基本上实现了普及()。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作为科教兴国的(),并要求实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4、20世纪90年代,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教育部启动了将()()等若干所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工作。

5、高等学校的科学技术工作成绩显著。他们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占()以上,获得国家发明奖,占全国()左右。

第20课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1、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的方针,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2、毛泽东对学生提出()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的体育课,被列为学校重点课程。(),国家把体育作为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内容,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3、1990年,中国首次成功地举办了()。

4、()是中国第一个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

5、射击运动员()获得了第一块奥运会金牌。

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1.()世纪末,中国整体进入小康社会。

2.改革开放后,衣食住行出现很大变化。解决了中国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3.解决交通堵塞的根本措施:()、()、()等硬件设施。

二.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保险、()(最引人注目)、失业保险、城市低保。

三.人们生活方式变化的原因:

1.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水平低,物质匮乏、单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

2.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社会经济发展了,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四.

1、北京申奥成功时间--2001年7月13日

2.名人名言:

“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两弹元勋”()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期末复习

期末复习一、按课文内容填空1、《雪》是一篇说明文。采用了列数字、举实例的方法进行说明。“燕山雪花大如席”套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2、《深山风雪路》的作者是张怀......

期末复习

八年级上期末复习基础句子你何不把正确的拼写和语法写在错的地方?And _____________________ write down the correct spelling and grammar next to the mistakes?还有什么......

期末复习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组复习指导重庆万州区沙河小学 熊建峰爱是阳光,给人温暖;爱是鲜花,给人芳香;爱是溪流,滋润万物;爱是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爱是理解,是宽容,是力量,是付出。让我......

期末复习

期末复习一神奇多义字,快乐ABC.花:A 供观赏的植物B 颜色C用掉1 完成这项工作得花整整一年的时间。()2 头发花白的老爷爷坐在墙根下抽着烟斗。 ()3 爱护花草树木是我们每个人应该......

期末复习

1.地下建筑结构包括衬砌结构和内部结构两部分。 2.衬砌结构主要是起承重和维护两方面的作用。3.地下建筑结构的形式主要由使用功能,地质条件和施工技术等因素确定。要注意施......

下载期末复习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期末复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