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五邑龙地名及龙文化趣谈(下)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江门五邑侨乡文化”。
江门五邑龙地名及龙文化趣谈(下)
江门五邑民间,历来有舞龙和龙舟竞渡之风俗,每逢端午节或神诞赛会,都举行大规模的舞龙或龙舟竞渡盛会,热闹非凡,万人空巷。这些活动及其载体,不仅参与人数众多,一些还成为了侨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国家主席杨尚昆曾亲为点睛的荷塘纱龙,2008年就登上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世纪八十年代,鹤山龙舟队曾获得广东龙舟赛大赛季军、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国际龙舟邀请赛”季军等荣誉,声名远播。
●荷塘纱龙 “全国民间艺术(纱龙)之乡”蓬江区荷塘镇的纱龙名扬海内外。荷塘纱龙始于南宋,明代时由四川传入,以工艺精湛、表演花式多样、表演技巧难度大以及普及程度高而闻名。
●潮连纱龙 蓬江区潮连纱龙已有800年历史。传说陈氏先祖陈所翁得童颜鹤发老人托梦,令其喜见腾龙,随即绘就轻纱腾龙。后陈所翁仿做57米纱龙,舞动后果真梦龙再现,从而形成舞龙套式。
●香火汇龙 蓬江区棠下镇良溪村每逢节庆都要舞龙,曰“香火汇龙”。龙身用草藤、榕叶扎成,外包蕉树皮,燃香插满后,“龙身”舞动,风助香火,闪烁明灭。火龙追逐“龙珠”,在夜幕中倒海翻江,煞是好看。
●白沙茅龙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沙茅龙笔”,是新会著名特产,始于明代,至今已500多年历史,发明者是“岭南一人”、大儒陈献章(白沙)。他用当地白茅草制作的笔,笔划阳刚硬朗,飞白生动,故名“茅龙笔”。
●龙舟竞渡 “四月龙头随街绕,五月龙船抢大标。”江门五邑历来有端午龙舟竞渡的传统,具有300多年历史的礼乐龙舟更是闻名于珠三角。船首龙头分红、黄、白、黑、银、金、绿、灰等。桡手纱衫、桡桨均与龙同色。
●岭头蕉龙 农历七月最后一晚,新会区岭头村都有舞蕉龙的习俗。据传,500年前村中长老言,龙王托梦,将在每年这日降临,永保村民平安。村民即用蕉树制成蕉龙,于这晚在蕉龙头和身上插令旗燃大香,舞龙祈福。
●仁和金龙 传说清嘉庆十八年(1813),一老叟突然现身新会三江仁和乡,教会乡人扎得金龙一条后消失,于是舞金龙遂成传统。每年大年初四和元宵节,村民高举“仁和里金龙”高照牌和“风云际会”锦旗,舞龙贺春。
●司前金龙 新会区司前镇逢端午节都要举办舞金龙活动。相传司前石步河一度洪水泛滥,给人们带来苦难。大家认为是“河神”作怪,于是制作金龙来镇压“河神”。“司前金龙”已成为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泮村龙灯 别具特色的“泮村灯会”是开平市水口镇名闻遐迩的民间习俗,始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每年正月十三,40多条村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村民们清早便簇拥3米多高的大花灯,以罗伞开路、龙狮伴随,周游全乡,直到黄昏。
●广海打龙船 “打龙船”是台山市广海镇的著名风俗。每年端午,“打龙船”队便敲着铜锣、托着插有纸扎“公仔”的龙船,唱着龙船歌,穿街过巷,逐户祝福人康寿、粮满仓、福满堂、人旺铺兴,被祝福的户主、店主则以礼回赠。
●陈山火龙 鹤山雅瑶镇陈山村每年农历八月廿
三、廿四日前后的月黑夜,都要举行盛大的舞龙活动,一连3晚。陈山龙叫做香火龙,不点灯烛,而是在龙身上插满点燃的香火,夜幕中,宛如繁星万点的银河,十分壮观。
●三夹腾龙 “三夹腾龙”是鹤山最知名的龙舟民俗。“三夹”是沙坪、古劳河交汇地。五月初
三、初四日,龙舟过“龙门”进场,主持人把鲤鱼抛入江中,寓意“鲤鱼跳龙门”,这时鞭炮锣鼓震天,龙舟竞渡开始。
●竹朗金龙 鹤山市桃源镇竹朗的舞龙民俗久负盛名,竹朗金龙相传已有200多年历史。由于该龙从头到尾都用金黄色装饰,故称“金龙”。龙身全长102米,龙头龙尾各重五六十斤。金龙舞动起来时,场面壮观,气势宏伟。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10篇龙文化趣谈作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龙文化趣谈作文今年是壬辰年,生肖排列属龙,又称龙年。龙是象征着吉祥瑞气之物。梅州客家人自中原迁徙来到梅州为抵御外来侵犯,而独具匠心地建造了围龙屋,从此梅州客家人祖祖辈辈......
龙母文化——西江民俗摘要:民俗属于文化的一种,深深烙印在人们日常生活以及精神世界中。龙母文化是西江民俗的核心文化,对西江流域以及港澳的人们影响深远。本文探讨龙母文化的......
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观后感 这周的星期六早上,我们按学校的要求,全班一起参观了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从学校北门出发,一路上同学们欢声笑语。不多时,我们便来到了五邑华......
中国民间的龙文化中国民间的龙文化 摘要在中国龙文化中,龙不仅被视为一种通天的神兽,而且还被视为一种吉祥瑞兽。在古人看来,龙既然能沟通天地,当然也能代表天或神,给人庇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