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慧 30142042 论李白的山水诗分析_论李白的山水诗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15:40:1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李美慧 30142042 论李白的山水诗分析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论李白的山水诗”。

唐山师范学院本科学年论文

论李白的山水诗 学

李美慧

指导教师

景红录

2011级 专

汉语言文学 系

中文系

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2015年3月

目 录

题目…………………………………………………………………………1 摘要…………………………………………………………………………1 正文…………………………………………………………………………1

一、李白山水诗中的思想感情………………………………………2

(一)赞美自然山水的神奇瑰丽……………………………………2

(二)借自然山水讽喻现实政治……………………………………3

(三)表达自己寄身世外、遨游天地的人生理想…………………4

二、李白山水诗的艺术成就…………………………………………5

(一)情景交融、物我合一…………………………………………5

(二)想象出奇、变幻莫测…………………………………………6

(三)语言清新、自然流畅…………………………………………7

(四)意境或清幽明丽、或宏放高远………………………………8 注释…………………………………………………………………………9 参考文献……………………………………………………………………10 致谢………………………………………………………………………… 外文页………………………………………………………………………

论李白的山水诗

李美慧

摘 要

李白山水诗有着自己独特之处,他不仅仅赞叹大自然的神奇瑰丽,他还借大自然的山水讽喻当时的现实政治,表达自己寄身世外的人生理想。他用独特的语言风格加上大胆的想象,将自己的情感与山水风景结合,达到物与我的统一,将山水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

李白 山水诗 影响

李白的诗歌创作有三百多首,而本文要研究的山水诗在他的诗歌中占得比重也比较大,但也是最能凸显他诗歌特点的创作类型。李白一生都在漫游天下,他所到范围之广,游历时间之长,历代诗人无出其右者。李白20岁前后已经将蜀地的多处风景领略了,并且用他的才华将这些景色记录了下来,他的山水诗不仅仅描绘了大自然的魅力,而且在游历中,李白还培养了自己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性格和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25岁后,他开始离开蜀地去漫游,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培养了对大自然的渴望和对前途的美好憧憬。在他被放逐之后,他又再度开启漫游,游踪遍及齐鲁、江浙、燕赵等地。

李白每到一处,不仅饱览祖国大地神奇美丽的风光,而且用他出神入化的诗笔把这种美丽神奇展现出来,可以说山川风光给了李白诗歌以灵感,李白又以他的个性和想象赋予了山川风光以灵性,李白与自然山水是相互成就的,他与大自然的山水融为了一体,不再局限于欣赏者与被欣赏者的的关系。李白的山水诗不似前人,只是简单的描写他所看到的景色,而是以他壮阔的胸襟,非凡的想象,为壮丽的景色留下影子,为雄伟的山水传神,描绘着一幅幅祖国山河的画卷,并且画中的风景各具特色,大到长河巨壑,小如一溪一丘,无不得到他彩笔的渲染。并且在这些景色之中,无不蕴含着他的情感,他的理想,他的美好愿望这篇论文蛀牙是研究李白的山水诗,在掌握李白山水诗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继续探讨其艺术表现上的独特之处,以便全面理解和掌握李白山水诗对古代山水审美文学与文化的影响及贡献,有助于我们今天继承并发展中国传统的山水审美文化。

赞美了大自然山水的神奇瑰丽,让未曾见到如此美景的我们生了向往大自然的渴望。

(二)借山水地理讽喻现实政治

李白是热爱祖国山水的,然而他不仅仅赞叹大自然的神奇,他还借自然山水讽喻当时的政治,表达了自己的愤慨。李白所处的当时的唐朝虽然繁荣昌盛,但是也有他腐朽黑暗的一面,他不仅有直接表达对当时社会不满的诗词,然而更多的是借山水地理风雨当时的社会政治,由此想到的诗词是李白的《清溪行》,作者虽然是以清新流畅的语言,赞颂了大自然的明媚秀丽,然而事实上他想借这种青山秀水抒发自己对社会黑暗腐朽的愤慨之情: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诗人着重描画的是清溪的水,不真正是自己看到的清水,而是指这种风景治愈了自己的心灵,并将这种纯洁之景与当时黑暗腐朽的的社会作对比,借此景寄抒发了他对社会污浊混沌的愤慨,表达自己的无奈与悲伤,勾画出一个情调凄凉哀婉的清寂境界。清与浊,静与乱,自然与社会,这种种的对比更加讽刺了当时唐朝社会的黑暗腐朽。暗讽是他的一种表达方式,直接表达也是他的一种表达方式,举一例,李白的《金陵新亭》,诗文如下:

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顗情。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倾。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

这首诗是天宝十五载(公元七五六年)李白在金陵所作。安史之乱破坏了国家的安定和统一,使中原一带百姓惨遭蹂躏,李白在诗中借用东晋王导等在新亭集会上的故事,批判“不忧社稷倾”的苟且偷安的态度,也反映了自己要求统一的愿望。李白借新亭这一地方表达自己对当时社会的愤懑不满,不在意他人的态度与眼光,直接表达自己的希望,这种肆意便只有李白才能拥有。

魅力。李白用清新明朗的语言、宏放高远的意境、结合想象等手法将自己与自然景物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达到完美统一。展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成就。

(一)情景交融,物我合一

李白描写山水不是站在纯粹欣赏的角度来刻画,而是用他自己的独特表达方式,将景物和自己结合,将山水诗有推向了另一个制高点。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中,最擅长以自身的情感描写所见所想之景,李白将景物作为自我抒发情感的辅助,借山水之色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并且李白没有把景与情分离,而是情与景相互交融,即物与我达到完全统一。李白在山水诗的艺术表现上,诗人常常选择自然景物中最具有特色,自己感受最深刻的某些方面加以突出的描绘,在具有浓重的主观色彩的氛围中,蕴涵了无穷的意。,宋晋诗人在创作山水诗的时候都有一些固定的模式,而李白的山水诗不拘泥于形式,而是将景与情相互交融在一起,物我不分,达到完美统一,使得感情表达的更为真挚,韵味更加悠长。

例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这首诗在我们学习的时候就被告知它是李白山水诗中公认最优秀的诗词,本诗作于乾元二年(759)春,先此李白因永王璘谋反一事牵连得罪,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遇赦,故乘舟东返。本诗笔势流转,正为当时欢快心情写照。前二句一写起点,一写终点,见心情急切。第三句稍作顿留以蓄势,第四句再宕开,便觉饱满充沛,回荡有致,而无剽疾轻滑之弊。白帝城,三峡猿,历来都用作凄哀的意象,而李白此诗中一派欣欣向荣气象,一切为我所用,以情兴驱遣万物。正是李白的特色,全诗情与景相互交融在一起,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完美统一,精妙至极。明朝杨曾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再以他初期的一首山水诗《别匡山》为例,在这里我们分析一下李白是如何将景与情融合在一起,达到物与我的统一。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全诗八句,虽然前六局都是写匡山景色,但全诗的重点却在最后两句。前六句实际

再如获得贺知章最高赞誉的《蜀道难》,殷璠编《何岳英灵集》,力赞李白《蜀道难》“奇之又奇”。这首诗是李白入京之前的作品。诗人采用乐府旧题,以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蜀地山川的雄伟险峻。诗中也渗透着作者对可能出现的军阀割据的担心。这首诗气势雄伟,声调铿锵,句法富有变化,而且韵散兼用,是李白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之一。

整首诗始以悲壮的咏叹凭空起势,继以浩渺混茫的古蜀国传说为引,以下描写山水景物,辟阖纵横,变幻超乎,要之,均为突出一个“险”字。对整首诗分析过后,即可以看出在千变万化的描写中,李白所体现的艺术天才并不是表现于对自然景物的精琢细磨,反复咏唱,而是表现在“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2]的卓越想象力。唐代殷璠评此诗“至如《蜀道难》灯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3]明著名论家胡麟称此诗“出鬼入神,惝恍莫测” [4],这些都是针对李白《蜀道难》的想象力所言。

以上这一类的山水诗是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中创作的结晶。它们想象奇特,气势磅礴,寄托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魄,表现了诗人向往雄伟不凡事物的精神风貌,具有一股积极向上的激情。就中国山水诗发展而言,魏晋南北朝是山水诗的开端,唐宋是山水诗成熟和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李白之后有韩愈、刘禹锡、苏轼等,但他们作品的山水形象和所表现出的气势,都不及李白《蜀道难》等杰作。就是金代的元好问、明代的高启以及清代袁枚的山水诗,也是不能与之匹敌的。倪其心撰文指出:“道家的自然思想使李白对人生抱有一种朴素的唯物观点,认为人的生死荣辱如同万物。兴歇皆自然。这就使他的山水诗形象不仅表现自我形象,而且融化为自我形象,使山水形象具有理想化、狂想化和个性化的突出特点。”[5]这就是李白在山水诗创作上超过前人,启迪后来的功力所在。

李阳冰曾说:“太白不读非圣人之书,耻为郑、卫之作,故其言多似天仙之辞,凡所著述,言多讽兴,自三代以来,风骚之后,驰驱屈原,鞭挞杨、马,千载独步,唯公一人。” [6]这段话,是对李白山水诗想象奇特,气势磅礴的艺术成就的确切评价。

(三)语言清新明朗、自然流畅

每个诗人都有自己创作诗词的独特之处,李白也是如此。而李白山水诗的独特之处首先体现在他山水诗的语言上,李白的山水诗语言“清新明朗,自然流畅”例如他初期的山水诗《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等都是他诗作的题材;其二是指他山水诗的时间跨度大,年代久远,空间高远,即所谓的“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8]李白写山水常常会寻求历史的开端。就如我们已经分析过的《蜀道难》一诗,诗人开篇便从秦蜀远古的隔绝之时起笔:“蚕从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接着就写到蜀王派人去开山,壮士们在此地牺牲了性命,才建成了一条衔接秦蜀两地的天梯栈道:“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时间跨度大这一特点,由此看来也是其他诗人所不能及的。

而空间的高远则又是指李白善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山水进行整体的观察和描绘。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西上太白峰,夕阳穷攀登,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登太白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水从天汉落”(《赠崔秋浦三首》)等等,这些诗句均是山高水远,如同一幅幅远观的山水画卷,具有构图宏大,视野开阔,境界高远的特征。这既是大自然恢宏放高远的写照,又是诗人胸襟豁达的反映。

综上所述,李白热爱大自然。站在同样景物面前,有人生情,有人无动于衷,生情者所生之情也不尽相同,原因便是彼此思想基础不同。李白有强烈的政治抱负,但他不愿和宫廷权贵同流合污,因此虽曾一度入宫却终生没有做官。李白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与大自然的山水融合在一起,将他所看所想之景通过清新流畅的语言,想象的手法描绘出来,让我们抬头仰望。李白的山水诗,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和他的时代精神,将山水诗推向了一个新的浪漫主义巅峰。

注释:

[1] 《永乐大典》 卷2,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455页 [2] 陆机《文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124页。[3] 殷璠《河岳英灵集》,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67页。[4] 胡应麟《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23页

[5] 《读〈文心雕龙〉杂文》,《国学研究》(第二卷),1994年版:223页。[6] 李阳冰《草堂集序》:16页。

[7]葛景春.《李白与谢眺的山水诗》,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112页。[8] 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245页。

致谢:

在撰写本文的过程中,指导老师 景红录 在确定选题(收集资料、整理思路等)方面给了我细心的指导,在论文完成之际,特此向尊敬的老师表示诚挚的谢意。

论李白的山水诗

论李白的山水诗李白是盛唐诗人中在山水诗创作方面用力最勤、开掘最广、变创最多的诗人。李白各体山水诗都有其独特的渊源与风格特点,在承与变、承与创之间有不同的表现。以下......

论文—论李白的山水诗

浅谈李白的山水诗李春华【摘要】“盛唐风骚绝往昔,更添风华一谪仙”,李白的诗歌无论是在唐代以及唐以后,都有着特殊的内涵和特殊的魅力。山水诗以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当然也在不......

李白山水诗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李白山水诗,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论王维和李白的山水诗

论王维和李白的山水诗 (原创)作者:戴汝光日期:2005-8-12 23:41:00 7 推荐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在唐代诗歌的天空中,流派纷呈,群星闪耀。其中就有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

李白山水诗汇总

李白山水诗汇总1、《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2、《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3、《登......

下载李美慧 30142042  论李白的山水诗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美慧 30142042 论李白的山水诗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