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李白山水诗的成就
李白山水诗的成就
李白诗中的山河颂歌,是同慷慨激昂的壮阔胸怀、豪放浪漫的奇想交织合一的。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是杜甫对李白诗的精确评价。李白不仅善于学习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更善于大胆的创新。他根据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创新格调、创新手法,也创新了语言。他的浪漫主义诗篇足以惊风雨、泣鬼神,不愧为诗歌史上的艺术瑰宝。
李白的山水诗善于展开神奇想象的翅膀,刻画磊落不羁的自我形象,在山水诗中自树一帜。他向来不拘泥于山水形貌的细描实写。不在乎叙述观赏山水时悠然自在的闲情,更不受山水境界的制约,而是凭着自己的审美理想,怀着炽热的感情,塑造前人诗中罕见的极富个性神采的非凡形象。他随意写景,随意抒情,驰骋万里、纵横捭阖。唯其如此,更能表现山河一统的帝国气概,更能透彻表达怀才不遇的一代知识分子心灵的愤懑。李白突破了传统的表现手法,在山水诗中刻画敢于同命运之伸较量,不甘屈服的形象,在奋力拼搏中,苍莽的群山,奔腾的江海,都成为他的知音,成为他的依靠,成为他的力量和勇气的源泉。李白有意把山水神奇化、人格化,不这样不足以显示祖国壮美山河的气势,不这样不足以刻画顶天立地的人格和刚正不阿的坦荡胸怀。请看《登太白峰》: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迎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更复还?
诗人对太白峰的描绘,不重形貌,不重记游,而是选取夕阳晚照,从奋攀峰巅这最后一段下笔的。一个穷字,写出了登山至此已筋疲力尽却毫不懈怠的情状。诗人赋予太白峰以神人的灵性和威力,唯太白峰与诗人相知,唯太白峰理解他的困境与追求,为他打开通向自由的天关。诗人想象自己乘着泠风,冲出浮云,,遨游太空,获得自由的情景。雄伟高绝的太白峰,同挣扎于困境而不屈的诗人结成了挚友。经过奇思遐想,为大自然增添了性灵的彩色,使它成为正义和力量的化身,可以对它畅抒理想的激情,获得精神的寄托。李白运用这种化实为虚、借虚写实的写意手法,突出了情愫高洁、立志登高的自我形象。同时,太白峰那高峻幽邃的景象,读者亦自可心领神会了。
李白天才横溢的奇思妙想,使广阔无垠的宇宙充满生命力。他热衷表现磅礴飞动的山水之美,像《梦游天姥吟留别》、《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鸣皋歌送岑征君》等名篇,就是李白创新意境、创新手法的代表作。与李白同时享有盛名的王维,同样与山水相知,但他着重表现的是山水的画意、神韵和清幽闲静的意境,从中透露出孤寂自适的心情。可以说,李白的诗以气势取胜,王维的诗以技巧取胜。他们以不同的追求,取得各自的成就,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增强了山水诗的写意特征和艺术魅力。
李白喜爱乐府歌行体裁,因为乐府歌行不拘平仄,句式自由,富于节奏感的特点,更适宜于他的个性创作。李白摆脱乐府旧题的陈套,自由地表现巍峨的山岳、奔腾的江河、胸中的激情、心底的狂澜。他以呼风唤雨、移山倒海的'宏肆气魄,作为乐府歌行的创作灵魂,写出了《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梁甫吟》等古朴铿锵而又内涵博大的古题乐府,为这种古老的诗歌形式,注入了新时代的色彩和生命力。例如他所写的《北上行》就是对曹操写的《苦寒行》从形式到内容的扩大与创新。不仅题目有所改变,而且内容从写征戍跋涉之苦,变为因见太行而思及北方领土被安史之乱的烽火造成的灾难。这是熔山水与时事于一炉的开先,后来杜甫由秦入蜀,途中写了许多这类的山水诗。
《鸣皋歌送岑征君》属于自立新题的歌行,诗人当时身居梁园,却神思远去,想象友人在旅途中经历冰封雪阻、霜崖洪河的险情以及鸣皋山中万壑幽深,素月相对的雅境,并通过一连串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决不与权奸为伍的耿耿忠怀。
清人王世祯云:唐三百年以绝句擅场,即唐三百年之乐府也。李白是新体乐府的圣手,他写了大量绝句式的乐府山水诗,如《夜下征虏亭》、《望天门山》等,这些仅仅四句的小诗,在李白手中,竟成了一幅幅意境不凡的图画,又是一首首优美无比的抒情诗。总之,李白的乐府歌行,不论长篇短制,不论古题新题,都是诗人创造性劳动的结晶,它们带着各自的特色,进入唐代诗坛的百花园中,焕发着诱人的艺术光彩。
李白山水诗的语言是完全个性化的。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江上吟》)天赋其才,兴到诗来,自然而不加雕琢,这是李白山水诗的独到之处。当然,他的语言风格也是多样化的,时而瑰丽夸张,时而清丽自然。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
这里诗人用瑰丽夸张的语言,热情咏赞黄河、西岳的神威。古来写河岳的诗很多,但在语言的气势上,很少能与李白匹比。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李白高远豪放的胸怀,因为在李白的心目中,五岳是神州大地的神圣标志,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豪迈奋进的象征,非如此不足以显示其万千气象,不足以令人肃然起敬。李白写不同风格的山水,就用不同风格的语言。他有许多著名的山水绝句,就是用清新流畅的语言写成的,如: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洞庭湖五首》)这类诗所以能如实绘出秀丽山川的本色,正是得力于诗人清丽自然的语言。李白珍视语言的天然之美,反对过于雕饰的绮丽之风。他重视汉魏乐府的刚健古朴,也吸收六朝乐府的清新流丽,并融化到自己的天赋个性中去,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语言艺术。
第2篇:李白山水诗创作的艺术成就
李白山水诗创作的艺术成就
导语:李白是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诗人,他身处唐代鼎盛时期,秉承和代表着时代精神,同时在初唐开始的诗歌革新与演进的基础上,以自己独特的诗歌创作实践,有力地推动了当时诗歌的发展,为诗歌革新事业的完成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诗歌以其理想主义和反抗精神的完美结合、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树立起一座新的丰碑。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作为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其中山水诗在其诗歌创作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李白的山水诗善于把瑰丽的想象、奇诡的夸张和曼妙的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并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文化内涵,因而超越了一般意义上对山水的描画。李白的山水诗创作因为自身遭遇的不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从前期的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到后期的报国无门、壮士暮年,均在其山水诗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李白通过赋景以情来表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一
中国山水诗源自《诗经》、《楚辞》,古人喜欢借山水草木抒发情感。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官场残酷、人生变幻无常、士人怀才不遇甚而惨遭戳害的现实,促使消极避世的黄老思想得到广泛的发展,逃避现实的游仙诗频频出现,这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山水诗取代玄言诗,意味着山水诗主体地位的确立。东晋以来的玄言诗,因其“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宋初的谢灵运由于政治上的失意而优游山水,并创作了大量山水诗以泄其忧愤,于是山水诗终于成为独立于玄言诗的一个全新的诗歌领域,并最终取代了玄言诗。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说, “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就是对这一演变做的精当概括。继后有鲍照、谢 山水诗的传承,同时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另一种返朴归真的面貌独树一帜,平凡无奇的乡村景象,被诗人作为审美对象进行描写和赞美。情、景、理的融合统一,使得陶渊明的诗意境高远,并成为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到了唐代,陶渊明、谢灵运等前代诗人的创作及其成就,启发了盛唐诗人的文学情思,并且为唐代山水诗的大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思想渊源和素材借鉴。在盛唐气势磅礴的时代气象中,山水田园诗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达到了中国诗歌难以企及的高峰。李白以其飘逸的诗风,成为盛唐诗坛的一朵奇葩,而由于李白骨子里对道家自由思想的无限推崇,使得他的诗歌有很大一部分是寄情于山水之间的。
二
在李白现存的900余首诗里,除了占篇幅大半的政治抒情诗,吟咏自然山水的诗歌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这些诗歌中,既有《梦游天姥吟留别》那样气势奔放、惊心动魄的长诗,亦有婉约含蓄、明丽秀奇的短韵,甚至还有散落于各种篇什结合着抒情和叙事进行描写的佳句。如《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描写钟山:“群峰如逐鹿,奔走相驰奔”;《西岳云台歌》描写黄河:“黄河如丝天际来”;《公无渡河》又云:“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这些均极有气势。无论是完整的篇幅,抑或是零散的珠玉,都颇具感染力,且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李白不是一个单纯的`山水诗人,但其山水诗之所以超出一般的山水诗人的成就,关键在于他的诗中有着丰富的思想。这种思想,当然不是通过抽象的议论,而是通过生动的形象构思呈现出来的。李白一生游历极广,大江南北、黄河上下,所有的名山大川,几乎没有他没到过的,历代诗人无出其右者。被与李白同时代的殷潘称之为“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也”的《蜀道难》,则是李白不可多得的山水诗。在诗中,李白以水墨笔法,传神地刻画了蜀道之难,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蜀道古老、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这里有缥缈的神话故事,有远古的历史传说,有天梯石栈相钩连的崎岖山路,有咆哮如雷的飞流,有百步九折的崇山峻岭,有枯树倒挂的悬崖峭壁,有猿猴、黄鹤、杜鹃,甚至猛虎、豺狼。如此多的意象,给读者的是眼花缭乱、惊心动魄的阅读感受。
李白山水诗除了有对景物的精工刻画,更重要的是其中融贯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驰走风月,鞭挞海岳”,从蚕丛开国说到六丁开山,从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的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惊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李白的另一首为人熟知的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同样以想象贯穿其间。此诗气派虽不如《蜀道难》雄伟,但同样具有富于想象力和纵横变幻的特点,别有一种清新的风格。此诗作于天宝五载,时去谗离宫不远,寄情山水,原为不与那些权贵同流合污,抒发诗人的傲岸风骨。结尾句“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可谓是李白山水诗中的名句,对于我们了解李白的思想有很大的作用,它一语道出了李白创作此诗的动机:游山也罢,寻仙也罢,其实都只是托辞,真实的目的是为了排遣政治失意所带来的苦闷罢了。对于李白来说,他虽然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和良好的政治愿望,但在那样一个社会现实中,也只能是一个美好的幻想罢了。他的政治苦闷始终是无法排遣的,其结果倒是给他的山水诗增添了些许人间烟火,这使得诗人区别于一般的山水诗人而自立于诗林。
以上所举的两首诗,均是诗人想象虚构的产物。除此,李白山水诗中占数量最多的,是写实的作品,但这种写实同样是经过了想象加工的艺术创作,并非刻板写生,如《望庐山瀑布》二首: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无论漱琼液,且得洗尘颜。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两首诗,从“西登”、“南望”、“仰观”、“遥望”这些字眼,可以看出诗人由远及近的观赏过程,说明诗人确实是身临实地观赏瀑布;“三百丈”、“数十里”、“三千尺”恰当地夸张了瀑布的规模,以“飞电”、“白虹”、“银河”作比,用“海风”、“江月”烘托,使景象陡然生色;“飞珠”散霞、“流沫”沸石,情景联翩,读之令人心清气爽,产生美好的激情。前一首的后六句,则是诗人即景所抒的情:他之“乐名山”乃为“洗尘颜”,歌咏山水实为寄托对现实人生的不满;“永愿辞人间”系愤激之语,炽热的感情恰好说明他离不开人间。
第3篇:李白山水诗的特点及成就
李白山水诗的特点及成就
李白漫游一生,也为世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山水诗。其成就之高,在中国诗史上是空前的。他的山水诗具有独特的个性,鲜明的特色,这是以往山水诗人及同时人所不及的。首先,李白的山水诗描绘的地域之广是前所未有的。
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浪游一世,祖国大地的名山大川大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也留下了他的壮丽诗篇。他写山,蜀中的峨眉山壮丽隐约,具有神秘风韵;庐山娇媚灵秀,宛如出水芙蓉;泰山雄伟奔放,充满奇情壮采;华山险峻奇伟,显得神奇莫测。总之,这些山都在诗人的巨笔挥洒之下各成异彩。他写水,有咆哮奔腾“天上来”的黄河,雄伟壮阔“随荒而流”的长江。同时,李白还写下了许多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山水,像“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的戴天山,“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悠悠汾水”,“浩浩灞水
第4篇:李白山水诗创作的艺术成就
李白山水诗创作的艺术成就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诗人,他身处唐代鼎盛时期,秉承和代表着时代精神,同时在初唐开始的诗歌革新与演进的基础上,以自己独特的诗歌创作实践,有力地推动了当时诗歌的发展,为诗歌革新事业的完成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诗歌以其理想主义和反抗精神的完美结合、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树立起一座新的丰碑。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白山水诗创作的艺术成就,欢迎阅读与收藏。
李白山水诗创作的艺术成就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作为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其中山水诗在其诗歌创作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李白的山水诗善于把瑰丽的想象、奇诡的夸张和曼妙的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并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文化内涵,因而超越了一般意义上对山水的描画。李白
第5篇:李白山水诗汇总
李白山水诗汇总
1、《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2、《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4、《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5、《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6、《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7、《登太白峰》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