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牧区居民生活状况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锡林郭勒盟牧区”。
锡林郭勒盟牧区居民生活状况
调查报告
2011-8-28
郝科 2008110
08HND2班
胡少宏 20081105796 08HND2班
王威 2008110
08HND2班
郭东霞 20081105809 08HND2班
柴娜 2008110
08HND2班
目录
一、题目
二、概述 1 调查目的 2 调查对象与内容 3 调查的时间与地点 4 调查意义
三、调查方法 1 调查对象 2 资料收集方法
四、调查情况分析牧区居民与城镇生活差距现状造成牧区居民与城镇居民生活差距的原因 3 缩小城镇与牧区居民生活水平的建议与对策
二、概述
一,调查目的进入21世纪,锡林郭勒盟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得到空前提高。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呈现出了不断扩大的趋势。虽然近年来盟委、政府在“三农”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各项惠农政策有效落实,使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仍然快于农民收入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仍在不断扩大,我们针对关注并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对建设和谐锡林郭勒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查对象及内容
调查对象:锡林郭勒盟牧区居民生活状况
内容:个人基本情况,日常消费状况,居住交通状况,医疗状况,生活状况自评五个方面。
三、时间及地点
2011年 8月1日——8月25日 在锡林郭勒盟东乌旗,西乌旗,阿旗,苏尼特左旗,兰旗,太卜寺旗六个旗县分别进行了考察。
四、调查意义
我们针对锡林郭勒盟牧区居民生活水平进行了有效的考察与统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党和政府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而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既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又是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关键环节。我们对于数据的统计与解析对建设和谐锡林郭勒与改善农牧区居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三、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针对牧区居民,我们采用家庭上门访谈的方式与之进行交流。这样的调查方法比较客观真实。更能反映出居民的生活状况与消费水平,同时,也能赢得牧民的支持与信任。
二、资料搜集方法
我们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总共发放了60份问卷,有效收回60份。所有问卷均当场填写,当场收回.有效回收率达100%。问卷分为五个部分:个人基本情况,日常消费情况,居住交通情况,医疗情况与生活状况自评。
除此之外,我们还采取了网上查阅资料,试点调查法,与文献收集法等多种资料搜集方法来补充说明一些基本的数据与信息。
四、调查情况分析
一、城镇与牧区居民生活差距现状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1、城镇居民收入情况。2011年全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419元,同比增长19.2%。收入水平是2010年的3.18。高于全区平均水平5688元,增速高于自治区0.6个百分点。工薪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城镇居民收入中所占比重分别为80.9%、6.7%、3.7%、8.7%,工薪收入仍然占主导地位。
2、牧民收入情况。2011年全盟牧民人均纯收入达5155元,同比增长11.8%,为2010年的3倍。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农牧民纯收入中所占比重分别为38.7%、50.3%、4.6%、6.4%,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逐年提高,牧民来自二、三产业所得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超过60%。
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居民收入差距从1990年以来,尽管个别年份出现短暂回落,但整体呈现拉大趋势。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419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155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率达到2.85(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下同),绝对收入差距达到1326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低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4个百分点。2010年与1990年相比:用收入比率衡量的城乡收入差距由1.96扩大到2.85;其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平均增速分别为18.3%和15.9%,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农民收入,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平均每年增加710元。我盟2.85的城乡居民收入比率虽然比自治区的3.10低,但已经超出合理范围(国内外公认的合理城乡居民收入比率应为1.5至2之间),而且从趋势上看,仍有进一步加大的可能,因此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另外,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和农村人口转移步伐的加快,大量农民进入城镇,由于这些农民大多没有固定职业,仅靠打工为生,收入不稳定,形成了城镇中一个相对贫困的阶层,这就增大了城镇低收入群体,使得城镇居民间原本较大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2008年全旗城镇居民最高收入组与最低收入组收入之比为5.3:1,到2010年拉大到6.3:1, 而居民的实际感觉可能会比这一统计结果更大。
(二)城镇与牧区居民消费差距
全盟城镇和农村消费市场商品零售总额分别由2001年的2.64亿元、2.4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8.11亿元和11.8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4.4%、21.8%。2008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额分别达到14821元和5993元,较2007年分别增长9.8%、8.1%。增速基本接近,表明全盟农村生活消费市场近年来呈快速发展态势,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逐步缩小,这既是缘于社会产品的日益丰富和农民消费观念的转变,更是缘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提高牧民生活水平带来的实惠。但总量相差却达到1.5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不足城镇居民的五分之二,相当于城镇居民2002年的消费水平。从消费支出情况看,全旗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由2001年的4712元、1008元增加到2010
年的14821元和5993元。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2001年的79.6%下降到2010年的72.6%;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占纯收入的比重由2001年的57.7%上升到2010年的83.8%,牧民生活消费需求增长较快,同时从另一侧面反映出牧民收入增长缓慢。另外,城乡消费支出结构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体现在消费层次上,城镇居民更加注重品质上的要求,吃讲营养,穿讲美观,用讲品牌,而农村居民则是首先改善基本居住条件和生存环境,有钱先盖房仍然是牧民传统消费模式。
二、牧区与城镇居民生活差距扩大的成因
城乡居民生活差距表现在诸多方面,但归根结底是由收入差距造成的,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消费水平决定供给水平,供给水平决定生活水平。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直接原因是农民收入相对于城镇增长较慢。制约城乡居民收入不能同步增长的原因,除农业效益比较低这一产业特性外,还有体制和政策等深层次的原因。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的历史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要素流动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城乡关系有所改善。但是,由于
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依然向城市倾斜,城乡结构的失衡状态造成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从农牧业流向工业,从农村流向城市,城乡“剪刀差”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工业的发展,也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资产等要素带来的非劳动收入可能还会增加,这就使可以取得非劳动收入的群体(城镇高收入者)与贫困群体(牧区低收入者)收入差距出现继续扩大的趋势,这是原因之一。第二,城乡劳动生产率差异导致城乡收入差距。城乡经济发展逐步形成两个经济单元和两种发展水平,牧民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城镇居民主要从事二、三产业,而第一产业由于生产周期相对较长,又受到自然因素的制约,采取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模式,劳动生产率低下,使牧民经营收入增长乏力。再加上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牧区只剩下中老年人和妇女,农村劳动力的低素质积累效应更加明显,导致城市劳动力价值远高于农村劳动力价值。第三,城乡劳动力就业待遇差异也是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城市劳动力就业相对稳定,有固定的工资和补贴,退休后还有社会统筹的退休金保障生活;而牧民就业则处于松散和放任状态,多数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移而不迁”,没有稳定的职业,收入不稳定。尽管这几年我盟牧民工资
性收入有了较大增加,但仍然只占总收入的约三分之一,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工薪收入则占到80%左右。
(二)基础建设投资和社会消费品及服务项目供应倾斜,是城乡生活差距拉大的现实因素
在市场配臵资源占主体的体制条件下,由于第一产业的弱质性,以及城镇建设发展步伐的加快,使流入农村的资金份额不断减少。就我盟而言,2007和2008年全旗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1%和0.8%,大量投资集中于城镇。在金融政策支持方面,现在的一些信贷政策给低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带来的机会并不平等。牧民贷款相对困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牧民的发展机会和增收空间。另外近年来物价的大幅上涨,增加了牧民的负担,直接影响到牧民的生活质量。相对而言,物价上涨对牧民生活所带来的压力远大于城镇居民。
(三)医疗卫生、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公众用品上的差别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居民生活差距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使城市建设越来越好,牧业发展进展缓慢。如果将城市居民所享受的社会公共用品进行量化,那么城乡居民生活差距将达到四至五倍。在牧区,卫生资源短缺,医疗设备不尽人意,师资力量和
教学设备质量低且配备较差,牧区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城市而言功能较弱,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与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缩小城镇与牧区差距的对策建议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是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很难在短时期内得到逆转。调整现有政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农牧区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发展目标,为缩小城乡差距提供了重要契机。
(一)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 从现阶段经济发展需求看,准旗城乡经济发展关系日益密切,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向牧区拓展,需要牧区土地、水资源和劳动力的支持,而牧业经济的发展也急需工业现代化的支持,广大牧民更是需要分享工业化和城市化成果。首先,要科学统筹发展,突破影响城乡一体化的体制障碍,将城乡发展纳入统一规划,明确定位城市建设和牧区建设的相互补充作用,整体推进城乡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城乡就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城乡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城乡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第二,继续落实“以
工促牧,以城带乡”政策,加大工业生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对与牧区经济发展相关的生产和企业实行优惠政策。统筹城乡资源配臵,搭建城乡共享的资源要素平台,加强城乡之间资本技术、人才和信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第三,继续加大牧区劳动力培训转移力度,加快牧区的城市化建设和农牧民的非农化、现代化转变,取消城乡户籍区别,建立生产要素自由流转机制,积极实现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通过牧区人口有序流入城市和城市建设向农村拓展,建立必要的牧民用工长效管理机制和劳动保障制度,实现工农平权,把农民变为产业工人,提高农牧民工资收入水平。此外,锡林郭勒盟城镇低收入阶层以进城牧民为主,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对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扶持和保障力度,使牧民能进城、能留下、能稳定。第四,大力发展牧区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让牧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务工,既不误放牧,解决牧民的后顾之忧,又可以消除因牧民从业的不稳定而带来的收入不稳定,同时还可以带动农村消费市场繁荣发展。
(二)提升农牧业生产水平,促进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提高
城乡居民生活差距拉大,不是因为城镇居民收入过高,而是因为牧民收入较低。牧区经济的滞后发展是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因此发展农村经济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捷径。一要加大公共财政向牧区倾斜力度,让牧民享有更多政策性收入;二要坚定不移实施集中发展战略,继续推进农牧业规模化经营,把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和产业集中,把现代化的大型工商企业引入农业开发领域,用工业化理念办农业,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提升生产效率,我旗在这方面已经有了有益的探索,对增加农牧民收入成效显著。三要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农产品价格,降低生产成本,保证牧民稳定增收。
(三)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按照我盟农牧业“三区”划分,找准突破口,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大牧区基础建设投入,从水、电、路、讯、医、教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改善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牧区社会事业,为牧区提供与城市均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牧民日益增长的生产和消费需求,提高牧民生活质量,促进牧区社会全面进步。另外,要加快对牧民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促其转变观念,提高素质,使牧区人口向城市转移具备相当于城市居民的文化基础和良好素养,提升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
锡林郭勒盟禁牧区养老保险实施办法(试行) (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盟农牧业局 盟财政局)第一条 为解决禁牧区牧民的养老问题,保障其达到退休后的基本生活,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关......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报告,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武汉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总结报告一、调查目标基本目标是通过调查,了解武汉市居民现在的生活状况,并对当前的现象进行分析、总结,从中挖掘出武汉市居民生活状况的共性,并以此为基......
《关于中山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实践课社会调查报告题目:关于中山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姓名:张芸莹学号:01080209班级:艺术系服装一班完成日期:2009年9月1日指导教师:邱实前言:我身为......
第1篇: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了全民覆盖的制度建设。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快速推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社区环境有明显改善:据我的实地考察,今年小区内供居民歇息的长椅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