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论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关于葡萄酒的论文”。
中西葡萄酒文化
关于葡萄酒的起源,古籍记载各不相同。大概是在一万年前诞生,已远至历史无法记载。葡萄酒是自然发酵的产物,在葡萄果粒成熟后落到地上,果皮破裂,渗出的果汁与空气中的酵母菌接触后不久,最早的葡萄酒就产生了。我们的远祖尝到这自然的产物,从而去模仿大自然生物本能的酿酒过程。因此,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酒的起源是经历了一个从自然酒过渡到人工造酒的过程。
据史料记载,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濒临黑海的外高加索地区,即现在的安纳托利亚(Aratolia)(古称小亚细亚)、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都发现了积存的大量的葡萄种子,说明当时葡萄不仅仅用于吃,更主要的是用来榨汁酿酒。多数史学家认为,葡萄酒的酿造起源于公元前6000年古代的波斯,即现今的伊朗。对于葡萄的最早栽培,大约是在7000年前始于前苏联南高加索、中亚细亚、叙利亚、伊拉克等地区。后来随着古代战争、移民传到其它地区。初至埃及,后到希腊。但是,有真正可寻的资料中还是从埃及古墓中发现的大量遗迹、遗物。在尼罗河河谷地带,从发掘的墓葬群中,考古学家发现一种底部小圆,肚粗圆,上部颈口大的盛液体的土罐陪葬物品,经考证,这是古埃及人用来 装葡萄酒或油的土陶罐;特别是浮雕中,清楚地描绘了古埃及人栽培、采收葡萄、酿制步骤和饮用葡萄酒的情景,这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此外,埃及古王国时代所出品的酒壶上,也刻有伊尔普一词。西方学者认为,这才是人类葡萄与葡萄酒业的开始。以葡萄酒为主题的著名作家休·约翰逊(Hugh Johnson)曾描写到:“古埃及有十分出色的品酒专家,他们就像二十世纪的雪利酒产销商或波尔多酒经纪的酒样,可以自信并专业地鉴定酒的品质。”
葡萄酒是罗马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曾为罗马帝国的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罗马帝国势力的慢慢扩张,葡萄和葡萄酒又迅速传遍法国东部、西班牙、英国南部、德国莱茵河流域和多瑙河东边等地区。在这段期间,有些国家曾实施禁止种植葡萄的禁令,不过,葡萄酒还是在欧陆上大大风行。其后罗马帝国的农业逐渐没落,葡萄园也跟着衰落。古罗马人喜欢葡萄酒,有历史学家将古罗马帝国的衰亡归咎于古罗马人饮酒过度而人种退化。
四世纪初罗马皇帝君士坦丁(Constantine)正式公开承认基督教,在弥撒典礼中需要用到葡萄酒,助长了葡萄树的栽种。当罗马帝国于公元五世纪灭亡以后,分裂出的西罗马帝国(法国、意大利北部和部分德国地区)里的基督教修道院详细记载了关于葡萄的收成和酿酒的过程。这些巨细靡遗的记录有助于培植出在特定农作区最适合栽种的葡萄品种。葡萄酒在中世纪的发展得益于基督教会。圣经中521次提及葡萄酒。耶酥在最后的晚餐上说 “面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基督教把葡萄酒视为圣血,教会人员把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作为工作。葡萄酒随传教士的足迹传遍世界。
“饮少些,但要好”(Drink le but letter)是葡萄酒的一句不朽的谚语。不过从那时起至今,上等的红勃艮第的确从来没有大规模发展过;它的历史不如说是科尔多省地优良土壤长出的黑品诺得以尽善尽美地表现出其品质。用小桶小批量地生产,是他们的游戏特色。尤其是1789年法国革命后,由于修道院的解散和旧制度的贵族庄园被清算,勃艮第地区的葡萄园也化整为零。
中餐与葡萄酒的搭配理念还是源于西餐的。如果中外酒菜配抛开西餐的影响,那葡萄酒与菜肴选配就是个新问题,新问题可以用老办法解决,就是延用中国的白酒配菜的理念来套用了。中餐是酒为君,菜为臣的理念较为普遍。如今朋友相聚,坐下来第一句是“今天喝什么?”甚至是早就预备好了自己带酒赴约赴宴,要不怎么出现酒楼开瓶费一项“小”事闹到中国消费者协会去仲裁,甚至消费者与酒楼闹到对簿公堂呢?坐下来,甚至未坐下来之前已经定下来了“今天喝什么”,酒在一餐饭中地位就不言而喻了。通常情况下大家明确了“今天喝什么”之后,一般是主人客气地请大家“各人点各人爱吃的菜”——全没有请大家斟酌与酒的匹配的意念。然后主人最后平衡一下菜单的荤素搭配、席面贵浅档次之后写几个菜。细心观察番后,你会发现酒是酒,菜是菜,全然可以不搭不配。中餐的八大菜系也好,十大菜系也罢,全可与各种各款中国白酒同饮同食。把这套中国白酒与中餐互不影响平等出席宴会的习惯和理念用在葡萄酒与中餐的合作上,出现在宴会上的场面是百花齐放式的。富豪们只顾上各庄贵酒加山珍海味全在一个“钱”字上作文章,酒家自然兴高采烈地何候着老爷太太们,把最贵的搬上席面,博老爷太太们一笑,刷卡、走人、分小费。何酒配何菜是没人关心的,更不能给老爷太太们介绍,“小的们”岂能岂敢比老爷太太们懂得多?如今的有钱人全是精英呀!冯小刚的贺岁片中就这么说:只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当然富豪阶层懂葡萄酒的想必不少,但都是按西餐配酒的原则处理了。
如今中国葡萄酒文化尚在推广普及阶段,对葡萄酒知识的了解还是初级阶段,所以在酒楼点酒点菜,一看酒楼服务员的介绍,是服务员与消费者双方态度的搭配,二看消费者裤袋里的钞票,是饭价与自有资金的搭配。酒一开瓶,菜全上桌,全然不顾酒菜搭配上桌的顺序,大家也就举杯“感情深一口闷”了,不向酒里渗七喜就算内行了,很难再找到葡萄酒的色、香、味与某款菜肴的色、味、香、形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如果再把中国传统酒场上的酒词酒令,特别是劝酒文化搬过来,罗曼尼 康帝也成可口可乐了。归根结底,我认为中餐酒与菜的君臣关系使酒成为唯一的桌面饮食文化的主角,是中国聚饮文化中以沟通感情为主以品菜品酒为辅的功利文化的反映。“聚饮”不在“饮”而在“聚”,饮只是聚的一种道具。现在的日常口语聚饮活动简称为“坐一坐”,连“道具”的名字“饮”或“吃”都不提了。目的就是“坐一坐”,聚一聚沟通沟通,喝与吃全在其次。“坐一坐”后面的戏就多了。难怪不少人“坐”下来就发愁,说:“想来想去不知道吃什么好!”顺序就是分别点几样自己认为合适的菜凑成一桌席。有些地方更加实惠实际一点,菜品齐上桌后大家先垫一垫肚子,然后进入“主旋律”——开喝了。
在酒场上有一条定律,就是“酒品如人品”一说。意思是在酒场上通过某人喝酒是否爽快看其为人是否仗义。这真是毫无根据的一种推理。据说越往北,越推崇这条酒场定律。现在大家也把这条“定律应用到葡萄酒为主要饮品的宴会上了。以至于选用葡萄酒配餐的宴饮就出现“斟满”、“干掉”的场面,全然提不上“观色、闻香、品味”的葡萄酒品尝程序了。如此饮法,什么产地、品种、旧世界酒,新世界酒,又能有什么区别呢?!
我国的这种饮酒方式和习俗倒是很有传统的,从葡萄酒的葡萄两个字的源头就反映了饮而应醉,以饮为君的传统。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谈及葡萄这种植物的名字时写道:“葡萄、汉书作蒲桃,可以造酒,人酺饮之,则醄然而醉,故有是名”。“酺”即“聚饮”的意思,“醄”即大醉的样了。当然葡萄酒的醉用魏文帝曹丕的话是“醉而易醒”,仍是有优势的,不影响大家第二天早晨按时上班,打卡。曹丕先生就应该是深有体会的,从做“太子”时要晚醉早醒赶去上他老爷子曹操的早朝,到自己做皇帝了要醉而早醒去上班监督下属臣子们上朝应仰,他是深知葡萄酒比谷物酿造酒有这点好处的。
几千年来我中国人这种不管什么酒,全做为追求一种人际关系的和谐的工具的习俗,实在是辜负了酒本身作为人类一种创造的本义。当代作家高晓声说过:“美是一种创造,而酒能帮助我们创造美”。高作家讲这句哲言时忽略了一个约束条件,那就是酒的喝法。在喝法的程式仪礼上,我们是应该学习洋人中的法国人的葡萄酒喝法。法国人从十八世纪才逐渐形成的宴会饮酒礼仪是有益健康又不失为增进友情的。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背后体现了主客之间的平等和尊重。我中国人的这种酒宴文化,往往在盛情的背后藏有一种主客之间的尊重质疑:“客随主便就往往意味着一方不便”。
在中外酒习俗中都有独酌与聚饮的区分。独酌的时候是否就能避免醄然的结果呢?这在中外习俗中也许有些差别。我国人引为自豪的酒仙李白就“花间一壶酒”的独酌中“对影成三人”了,醉眼看世界悟出“大道通自然”。全不见对着壁炉或沟火的红光慢举杯轻呷酒深吸气的品味生活场景。我们只看到了诗仙“对影成三人”憨态的可爱,却体验不到诗仙自己内心感受——那是一杯寂寞的酒,一杯思乡的酒,诗人应该从一杯西域美酒中看到了儿时在西域天鹅湖畔生活的影子,对影成三个李白——一个西域的李白,一个蜀中的李白、一个长安的李白„。只有醉眼中才能勾画出这一动漫又浪漫的场景,这也是中外文化差异的一个侧影。
关于长株潭葡萄酒行业差异化策略研究摘要:有人说,葡萄酒是外来文化,因而它长期被列入“洋酒”之列,但实际上,我国是世界人类和葡萄的起源中心之一,因此,葡萄酒应是“古而有之”了。......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学 院:植物保护学院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课程论文题目:中国葡萄酒历史与文化 课程名称:葡萄与葡萄酒文化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高雅的葡萄酒酒杯摘要: 酒杯的材质、形状和杯品直径都会影响葡萄酒的品尝效果。没有合适的葡萄酒杯,再昂贵的葡萄酒都会成为一潭死水。关键词:葡萄酒杯 文化历史 工艺 形状 材......
主题公园是现代旅游业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所孕育产生的新的旅游吸引物,是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一个或多个特定的主题,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多层次空间活动的设置方式,集诸......
桃红色葡萄酒的发酵酿造工艺班级:食品科学与工程 姓名:学号:摘要:葡萄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水果,曾有言:葡萄全身都是宝。那么与葡萄密切相关的葡萄酒又有什么特殊之处呢?本文选取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