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导入_如何教好小学数学教学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14:58:3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导入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如何教好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导入

俗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发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要体现“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首先必须从导入教学开始。在数学课堂中如何有效导入,我认为应该结合课和学生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导入法。

一、开门见山法

开门见山法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直接导入法,新课一开始,就直接揭示课题,将有关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开始教学两位数加、减法时,就可以直接导入:“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个新内容——两位数的加、减法,在这里我们将学习到加、减法的新算法。”这样用简捷,明快的语言引起学生的注意。

此法多用于与前面知识联系不大的起始课,直截了当,为新课的学习保证充足的时间。应用此导入法时,要求教师语言精炼、简短、生动、明确、富有鼓动性,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感、紧迫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以旧引新法

巴甫洛夫指出:“任何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由迁移规律可知,当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紧密时,教师就可以把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抽出来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为引进新知搭桥铺路,形成正迁移。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教师先让学生复习“整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和“积的变化规律”如:在教7.8乘2.4时,先做复习题:

78×24=()

780×24=()

78×240=()

780×240=()

让学生分别计算出结果,找出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然后出示7.8×2.4提问:你们能计算出这道题吗?由于有前面的知识铺垫,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这种导入新课方法的应用,前提是必须有旧知识作为迁移,因此,在数学这一知识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中,特别是计算课的教学中应用得非常广泛。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快地接受新知识,加强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同时会使整节课教学结构紧密。

三、故事引入法

这是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好形式。它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联想,变好奇心为兴趣,引起学生的心理需求,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节课时,我就用了故事引入法。师:同学们愿意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猴妈妈分西瓜”的故事:小猴子一家可喜欢吃西瓜了,有一天,猴妈妈买了3个大小一样的西瓜分给猴爸爸、猴哥哥、猴妹妹吃,妈妈说:大家快来吃西瓜了。爸爸说:“给我来一块西瓜。”猴哥哥听见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妹妹更贪心,她抢着说:“我也要,我也要,我要比哥哥多吃一块,我要3块,我要3块。”,猴妈妈想了一想,有办法了,它先把第一个西瓜平均切成4块,分给猴爸爸1块,把第二个西瓜平均切成8块,分给猴哥哥2块。把第三个西瓜平均切成12块,分给猴妹妹3块。故事讲到这,教师提问说:“同学们,你知道谁吃的多吗?” 这无疑会掀起激烈争议的浪潮,教师便趁热打铁,组织引导,逐步导入新课。

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课堂上讲故事,其目的在于引入教学,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而不是为讲故事而讲故事。故事导入宜短忌长,故事本身要能说明问题,教师有时还需要启发引导,才不会使学生的注意局限于故事本身。另外,故事引入最好通过教师口述,与教师生动、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四、创境导入法

创设情境导入就是教师恰当、巧妙地利用音乐、幻灯、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把形、情、境、理熔于一炉,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从而用一种别具一格,饶有趣味的方式来达到引入新课的目的。如三年级《秒的认识》: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

师:(放映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课件)新年的钟声马上就要敲响,开始倒计时了,一起来。(师生一起倒计时)师:过年真好!我们又一次听到了新年的钟声。谁知道,刚才咱们倒数的5、4、3、2、1是用的什么时间单位?(秒)师:我们以前学过的时间单位是时、分。要计量很短的时间,就要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揭示课题:秒的认识)

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创境导入艺术,让学生“未入其文,先动其情”,能够达到“示之以形的形象性和动之以情的情感性”的交融统一,往往能产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强烈的情感共鸣和一定的理性思考,学生在导入教学中积蓄的情感,也会转化为他们探求知识的强大动力。导入时的情境创设要巧妙精当,贴近实际生活,能够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启发他们的情绪想象。

五、悬念导入法

悬念导入就是结合新课,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求知若渴的状态,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热情。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见过蚂蚁赛跑吗?有一只红蚂蚁和一只黑蚂蚁,它们准备在草地上赛跑,决一高低,大家看,红蚂蚁沿着圆形的跑道跑,而黑蚂蚁沿着正方形的跑道来跑。谁先跑完一圈,谁赢。比赛马上开始(多媒体演示赛跑过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些为红蚂蚁加油,有些为黑蚂蚁加油)最后红蚂蚁先跑完了一圈。这时,有学生提出:“这个比赛不公平”,我抓住时机提问:“为什么不公平”,大家看,红蚂蚁跑完一圈是圆的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在我所创设的悬念中积极探索。最后找到了答案。学生在新课的学习中不仅学会了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而且体验了知识形成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一个精彩的悬念导入,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操作导入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手与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脑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手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可以设计紧扣新知、过程简单、取材方便的操作内容,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操作过程中,使他们在操作中思考,探索知识,寻找规律,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养成从探索事物的根源去获得知识的习惯。如:“有余数的除法”。首先让学生动手摆学具:把8根小棒每4 根拼成一个正方形。学生很快摆好,摆出两个正方形;再摆:9根小棒还是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这时,学生发现剩下一根小棒不够摆一个正方形。在学生摆学具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日常生活中常遇到平均分一些东西,分到最后有剩余的情况,进而揭示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动手操作,对分的结果有充分的感知,为建立有余数除法的有关概念,掌握计算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动手操作获得鲜明、直观的表象,在操作中思考、探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操作是探索的手段,因此操作导入在教学中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特别在计算和图形教学中都必不可少,它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当然,新课的导入方式很多,如猜谜语、做游戏、听音乐、实物演示,简单的一个设问,普通的一声问候,甚至一句无声的体态语等等,只要运用适当、巧妙,都不失为好的或比较好的艺术形式。总之,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教师应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最恰当、最生动的导入情节,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在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导入设计

在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导入设计新课的导入好比一出戏的序幕,一篇新闻的导语,一部乐章的前奏,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好的开头,能让学生产生渴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发它......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教学新课改以来,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的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走出了很多由来已久的教学误区,课堂教学发生了明显改观。但与此同时,又出现了新的令人不......

有效教学导入心得体会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有效教学导入心得体会,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有效教学导入心得体会

有效教学导入心得体会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情境导入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情境导入冯敏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部电影、一本书,好的开头能一下子抓住观众、读者,让你非看不可。做事如此,讲课亦如此,小学低年级语文课的导入......

下载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导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导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