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在数学教学中的价值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论语与数学教学”。
《论语》在数学教学中的价值
陈斌杰
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眼界开拓。作为数学教师,我们都会关注与重视模式与秩序,读《论语》,可以帮助正在成长的教师找到出路,提高自己。而各科高端教师有时也会局限在专业视野所限范围内,很多时候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受,这些可以通过通识教育来走出心理学所谓的“失望高原”。就笔者而言,《论语》中有很多观点对于我做数学学科教学有很大帮助。《论语》中的许多思想仍拥有宽广的研究领域和丰富的文化内蕴,即使在经济腾飞、文化发展的时代大潮中,也是如此。
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在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的起点。传统教学中,“引例”是教学的起点,而“问题情境”仅仅是“引例”吗?显然不是,数学教学总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问题情境”就是“问题”?也不全是,《论语·述而》给出了一种另外角度的刻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是指学生特别想要探索,挖空心思去思考和研究:“悱”是指一个人心中若有所思,但表达不明白。这就是问题情境。愤、悱是对“问题情境”比较恰当地描述。它不只是“问题”,在问题的背后,还有一种内在需求,即一种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这正是我们一直提倡的“启发式”教学。进而,不失时机地再加以启发和引导,这必然也需要学习者能够做到“举一隅以三隅反”。当然,举一反三这种善于在事物之间建立联系的方法并不容易做到,需要我们努力去做,更好地去学。一个好的老师,并不非要苦口婆心,喋喋不休。要画龙点睛,因为他要让学生自己去完成那个思考和彻悟的过程。而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遇到如果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就不再教他了,这是不行的。为什么?因为学生的所得、学生的智慧,是在与教师的互动中生成的,教师提到的只是“一”,学生得到的则是“三”。然而,现在很多的数学教学不是这样的,我们不仅告诉了学生一,还试图告诉学生三,这就使得学生丧失了“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机会和能力。看来,为了改善我们的教学,《论语》之语是可借鉴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一章就明确表现了启发教学的思想。数学内容抽象,只有进行正确的启发引导,才能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深刻理解掌握数学知识,领悟数学思想和发展数学能力,使数学教学充满活力。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把所教的内容在学生思考后进行教导,让其领悟到。学生思考后不明白,不得解,教师这个时候要进行启示,学生有了想法,不知道确切表达,教师引导其确切流畅地表达。学生处于如此状态的时候,教师进行启发引导,教学效果最佳。教学时,教师举一,学生应以三回证,才能达到推广并融会贯通,真正领悟所学知识。学生不能举一反三,教师不能直接讲解,应该鼓励学生多思考,让学生“愤””悱”,然后再进行启发讲解。
2、参乎!吾道一以惯之
学科内容在基础教育阶段主要表现为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教材本身的系统性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小学、中学、大学,各个学习阶段的学习内容要有系统性;二是同一学科本身前后要有系统性;三是各科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四是每一节课所讲授内容的系统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教材的逻辑结构,系统、连贯地进行。通过系统性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结构,从而内化为认知结构,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因为,个人认知水平的高低是以认知结构的特点为标志的。斯卡特金认为:“系统的知识,是在学生意识中按‘基本科学概念———基本理论原则—一结论—一应用’这样一个公式排列起来的知识。”教师不仅要用实际理论知识武装学生,而且要用方法论的知识,即关于理论的基本因素和这些因素间的结构——功能关系的知识,把学生武装起来。虽然如此,但是知识的系统化是相对的,是经不起考量的。比如国内和国外的数学教材就有显著的差异,系统性是不同的,但是并不会影响我们的探究和深化及对全局基本理念的统领。《论语·里仁》给出了一种说法:“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这启示我们,教学应该确立“一以贯之”的理念。作为教师,教学的理念是什么呢?我们以为是“发现”和“创造”,通过发现去创造,从而实现教学的其他目的,包括提高教学效益、推进教学改革、弘扬教学文化。发现教师、塑造教师;发现学生,塑造学生,互相启发,教学相长,这正是以人为本的理念。我们必须站在这样的高度,因为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我们才可能真正地提高自己,尊重学生,敞开心扉,让真理为我们掌握。我们应该感谢《论语》,它给了我们教育者信念,让我们知道我们是需要理论,但是绝不因为理论的不完善而停止对教学问题的探索。
3、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孔子曰:君子对于天下事物,一定要这样做,还是一定要那样做,并没有确定的模式,怎样合情合理,合于正义,便怎样做。可见,教学的关键不是规定这个“适”、这个“莫”,而是探寻那个“义”,“义之与比”。
教学的“义”是什么呢?首先是教育功能、教学目标,我们实现得如何?其次是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规律,我们遵循得如何?正是受“义之与比”的启发。我们认为在我们的教学中,首先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和步骤,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教学方案。然后就是合作教学,这是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环境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的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为根本目标的教学。这就是我们认为的“义”。一旦抓住了这个“义”,其他的就好理解了。也正是受“义之与比”的启发。我们坚信,当我们点评一节课时,作为课的评说者,除了理论修养、教学经验、批判精神和表达艺术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了它也就把握了评课最根本的目标——以课为话题来塑造执教者。
而教师进行教研的方式,最直接的体现就在于我们对一节课的态度。如何对待一节课?是接受式好呢,还是探究式好?是教师讲解好呢?还是学生讨论好?是分析说理好呢,还是实验操作好?是独立思考好呢,还是合作交流好?是传统教具好呢,还是多媒体辅助好?通常情况下。我们总是贬抑前者,推崇后者。果真如此吗?比如集合如何表示,这是人类的规范,怎么探索,又如何讨论?又比如,运用多媒体,我们可以把在传统教具下无法表现的东西表现出来。但我们又注意到,正是在一个模型无法表现的情况下,才需要想像力,也才可以激发出想像力。在我们的教育元素中,有什么东西比想像力更重要呢?可见,并不是每节课都要用多媒体。既然不可以“非此即彼”,那么,我们如何对待一节课呢?《论语》提到了“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就是孔子的思想。
“情感”和“价值”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当前我国教育工作改革正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今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而课程改革注重“情感”和......
宽容在教学中的价值 作者:魏胜强沙河营镇上道院小学邮编:723206电话:7350122 摘要:宽容自尊心和自信心创造力融洽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教师给予学生的宽容教育意义:一、宽容有利于帮......
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价值摘要:良好数学观形成的阶梯;学习热情激发的养料;数学思想方法培养的载体;人文思想教育的参考;爱国情怀的培养我国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徐利治先生认为......
数学史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现在教师将数学史应用于概念教学的一般方法为:利用数学课本中的阅读材料,选取比较有意思的科学家的小故事讲讲,或者是“宣读”一下有关......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价值历史学科辅助的教学手段很重要,我经常应用历史教学挂图、运用幻灯等进行讲解,可有的内容难以用挂图和幻灯片展示,我开始研究多媒体,利用网络可以获得好多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