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设问”对学生的作用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关于课堂教学设问”。
教学中的“设问”对学生的作用
保小——Zhangzhengping [摘要] 教学设问环节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启发作用。因为设问是一种常用的启发方式教学。设问一出,学生就要动脑、动口和动手,所以教师在授课中要提问有高质量的设问,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以尝到思维飞跃之果,从而对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教学 设问 学生 作用
课堂设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它既是教师素质的体现(诸如知识面、驾驭教材、洞察力、控场技术等),也是教师教学观念的体现。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该如何设置问题以提高教学效果呢?
在>中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关于“如何做”“如何设问”的知识,特别应注意让学生在尝试,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对数学问题知识的体验和认识。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设意识与实践能力。
我在小学7年的教学中发现“设问”是这一教学环节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启发作用。因为设问是一种常用的启发方式教学。设问一出,学生就要动脑、动口和动手,所以教师在授课中要提问有高质量的设问,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以尝到思维飞跃之果。在教学中,本人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提出设问:
一、在教学中知识的关键处设问
要善于围绕教学中心抓住课堂教学的关键提问,能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如:在教学“求平均数”时,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我在引导学生做游戏(两队各三名同学挟珠子比赛),让学生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比赛不公平,我抓住学生的疑问进行设问:“怎么不公平”谁能举例说明:怎么不公平呢,如,学生说:淘气队是4个人挟的珠子,23+35+21+28=107个,而笑笑队是3个人挟的珠子:34+40+26=100个,就不公平了。就引出对平均数含义的进一步的了解,我可以继续提问:要做到公平又不能重新比赛了,该怎么办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呢?学生经过讨论,发现是要平均分?我继续提问:怎么平均分呢?请举例说明,淘气队:(23+35+21+28)÷4求出淘气队平均每人挟的珠子的个数是26个。笑笑队:(34+40+26)÷3求出笑
笑队平均每人挟的珠子的个数33个。我提问:26是那组数据得平均数呢?33呢?学生回答以后。继续设问:在参加比赛时人数不同的情况下,要是比赛公平,应该比较总数还是平均数呢?应该怎么求平均数呢?学生发现:总数÷人数(份数)=平均数。由于问题提在关键处,学生围绕关键处观察、思考,所以理解得深、记得牢,很快就能求出平均数的值。
二、在新旧知识探索规律中设问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数学知识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所以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突出数学知识的特点及规律,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才能使学生越学越有兴趣,从而正确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因为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是旧知的延伸和发展。在教学新知时,注意在知识的内在联系处设问,有利于学生建立和加深理解新概念。如在教学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时,先出示一道口算题是旧知的引出:6x4=(),学生算出结果是24,然后再出示60x4=(),600x4=(),在引出新知0.6x4=(),6x0.04=(),让学生算出结果后,可拟定如下设问:(1)积与因数变化有什么规律?(2)你发现什么问题呢?(3)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后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积就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从而在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中,也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由于学生发现了规律,就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愈加浓厚,使他们掌握这些知识就更加快捷。
三、在相似并且易于混淆处设问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形式相近、联系紧密的概念、法则、公式等极易混淆,影响学生准确掌握和运用。因此在这些相似易混处设问,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首先要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有无穷的奥妙,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激情,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形成良好的心理动力。如“平均数和平均分”是易混淆的两个概念,教师可以采用图解配合设问的方式辨折。借助平均分和平均数的意义设问:平均分和平均数是不是完全一样呢?引起学生好奇和激情性。举例说明如:把12块糖平均分给3个孩子,每人能分多少块糖呢?是什么意思呢?用什么方法计算呢?学生:(12÷3=4)。
算式每部分表示什么意思?学生知道平均每个孩子分4块,这个4块是每个孩子实际分得数,(如果说3个孩子一共有12块糖,平均每个孩子分多少块糖呢?)(12÷3=4算式每部分表示什么意思?)这4是什么数?学生:(平均数)。因为不一定每个孩子都分4块糖。通过以上设问,引导学生进行两种分法的异同点比较,经过对比,可以沟通过两种关系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数和平均分是不完全一样的。从而学生恍然大悟、在会心的笑中,我知道学生已体验到了数学的趣味和奥妙,学生真的理解了平均数和平均分的意义及区别。
四、在生活化练习中精心设计设问使学生主动学习
课堂教学中学生会有不同的参与程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与新知相关练习问题,有意识地去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不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课堂教学能取得较好的效益,例如,我讲整理与复习让学生做练习是,我给学生生动地讲“哥伦布竖鸡蛋”的小故事,并明确提出问题,你知道这篇文章约有多少字?是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解决问题地强烈欲望,教师提倡算法多样化,教师还可以继续问:同学有什么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并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 学生可能会有议论,教师索性就让学生讨论一下,然后说明各自的理由。如,有的学生可能一个字一个字的数,有的学生说我是先数每行有多少字.如,2,4,6,8„„22,每行有22个字,有13行.有的是 22≈20 13×20=260大约有260个字,还有的22×13=用竖式计算.在倾听学生的答案.教师知道学生在交流中再次熟悉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充满着数学得问题(设问),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设问数学问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十分注重创设教学情境中得(设问),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也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知识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以上是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小总结。教学实践表明:“设问”的恰切使用,不仅激发了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的兴趣、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而高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靠维持纪律来保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思维的活跃,而应该以学习内容和过程本身中的怎样精心设计设问来吸引学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设问精品源自语文科 【专题名称】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专 题 号】G32 【复印期号】2009年07期【原文出处】《教育艺术》(京)2009年4期第50~51页【作......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用对联就是一种方法。一、引用对联导入新课在学习《石壕吏》一诗时......
学生授课在教学中的作用为了迎合当今素质教育的大形势,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这一工具,培养听说读写诸方面能力,为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为此,我们学校语文教研组搞了《学生授......
在教学中运用“分组讨论法”对学生产生的作用(宁夏西吉县兴平乡赵垴小学小学 教师巩志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常常可以获得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