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旅游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6 02:10:5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我国城市旅游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

我国城市旅游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秦 学

(中南林学院旅游与管理学院,湖南株洲 412006)提 要:本文在简要分析国外城市旅游研究的基础上,回顾了我国城市旅游研究的状况,重点论述了研究的领域和内容,理论和方法。指出了城市旅游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就我国城市旅游研究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城市旅游;城市旅游研究;旅游发展;城市化;发展前景 中国分类号:F59

2文献标识码:A

人类有意识的外出旅行活动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并依次经历了古代旅游、近代旅游和现代旅游三个阶段[1]。现代旅游自19世纪40年代出现以来已经有一个多世纪了,国外对其研究已近百年。但旅游研究的真正发展还是20世纪60年代的事情,就城市旅游研究而言,更加滞后,其真正开展起来则是80年代初。国外城市旅游研究的历史要先于国内,研究的成果和水平要高于国内。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城市旅游的经济理论(需求与供给),城市旅游对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生态的影响,城市旅游的规划和管理,以及城市旅游的市场营销等方面[2]。但是,国外的旅游研究是在缺乏一个统一的学科理论体系(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指导下进行的,因而显得分散、独立、凌乱。大部分学者都将重点放在城市旅游的实证研究上,比较轻视基础理论研究。并且至今尚未见到城市旅游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迹象[3]。所有这些都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到国内城市旅游研究。我国城市旅游研究的回顾

与国外相比,我国城市旅游研究起步更晚。我国旅游事业的正式大规模发展是改革开放近二十年来的事,旅游研究活动与国内旅游业发展同步前进,其间为适应蓬勃发展的旅游事业的需要,旅游界和学术界开展了一定规模的科研活动,尽管与国外相比晚了数十年,但仍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国的经济成长、旅游发展是伴随着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而进行的。城市作为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和信息活动中心日益发挥出其生产、生活、流通、组织和游憩等综合功能。城市旅游正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综合现象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城市旅游研究也日益广泛而深刻地得以开展。1 研究领域和内容

从笔者进行文献检索和获取资料的情况来看,目前国内许多学科对城市旅游现象都有所研究,如经济学科、地理学科、旅游学科、生态学科、社会学科、建筑与规划学科、心理及行为学科等。大量有关城市旅游的文章见于各类报刊杂志,其中以地理类、旅游类、城市类、财经类学术期刊所刊载的学术论文居多。1980—2000年关于城市旅游方面的论文大约有80多篇。研究的领域主要包括:城市旅游有关理论探讨、城市旅游形象和定位研究、城市旅游发展模式探讨、城市旅游结构与系统分析、城市旅游开发规划与建设研究等。其中以城市旅游开发规划与建设方面的研究居多。下面分别加以叙述,以期与各界人士共同探讨。1 1 城市旅游有关理论的探讨

这方面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旅游的涵义与构成要素、城市旅游的性质和地位、旅游城市特征、条件和类型等,如宋家增(1996)对都市与都市旅游、都市旅游业与都市旅游、都市旅游的内涵、模式和定位等几个问题进行了论述。指出都市旅游是以都市风貌、风光、风物、风情为特色的旅游,都市旅游多以接待商务旅游、会议旅游和国际国内交流活动为主[4]。于英士(1994)最早在国内讨论了大城市发展与旅游业的关系以及国际旅游城市的界定和类型定位。认为现代旅游不仅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而且是城市化的产物;没有现代化的城市,不可能有现代化的旅游业,大城市的功能、性质、作用左右着小则一个区域,大到一个国家的旅游业的发展方向[5]。张广瑞(1994)也以北京为例论述了国际旅游城市应具备的条件[6]。吴本(1999)分析了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条件和目标模式[7]。王兴斌(1996)初步论述了休闲与都市旅游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8]。陈传康、吴承照(1996)以上海为例对都市旅游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进行了探索[9]。彭华(1999,2000)对城市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对现代城市发展旅游,提高其竞争能力具有重大指导意义[10,11]。1 2 城市旅游形象和定位研究

旅游形象是目前我国城市旅游研究中探索得比较多的问题。学者们一般都认为城市旅游发展的核心是建立独特鲜明、有招徕力的旅游形象,依靠形象来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需求,形象研究可以说是现代城市旅游研究的新起点和主方向。金卫东(1995)、张学荣(1996)和郭廷建(1996)都对城市形象、城市文化、城市旅游形象等几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为后来的城市旅游形象设计建造提供了理论框架[12—14]。李蕾蕾(1995,1997,1999)在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和设计研究中作了大量的工作和重要贡献。指出今天城市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已不能单纯依赖孤立的旅游景点,而必须推出城市整体的旅游形象,通过形象定位、主题口号的提出、视觉形象的设计与推广等战略来全面发展城市旅游[15—17]。聂献忠(1998)以香港和上海为例,论述了城市旅游产品及配套设施等旅游视觉要素的建设,旅游行业管理及服务质量和水平所表现出来的旅游行为形象在城市旅游中的重要性,比较了沪、港两地在这方面的差异[18]。屈海林、邱汉琴(1996)详细分析了香港旅游形象的构成要素,香港在城市旅游形象促销方面的成败,为内地城市旅游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19]。宋章海(2000)从旅游者角度探讨了旅游目的地形象问题,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20]。白祖诚(1994)则以国外许多城市的旅游定位为例,说明一个国家、地区和城市,其总体的旅游形象一旦较为鲜明丰富,并广为人知,就将成为巨大的吸引力[21]。1 3 城市旅游发展模式的探讨

这类研究以李海瑞、道书明、保继刚、马勇等为代表。李海瑞(1996)、潘洪萱(1995)、金辉(1998)、道书明(1996)等人以上海为例提出了几种城市旅游的目标模式:商务旅游、会议/奖励旅游[22—25]。吴国清(1996)研究了上海郊区旅游后指出市场导向是城市旅游发展的关键[26]。保继刚(1997)和彭华(1998,1999)以广州为例提出了经济中心型城市旅游的商务主导模式[27—29]。这些研究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马勇、董观志(1996)则以武汉为例论述了城市必须选择大旅游圈模式才能得以持续发展[30]。此外,张跃西(1996)从风景区旅游发展模式探讨角度对旅游城镇的布局与发展进行了研究[31]。卢晓(2000)针对上海大都市地位,指出发展国际化旅游产品、大力发展购物与观光型国内旅游产品和率先发展市民的度假产品是上海旅游资源产品化的模式选择[32]。李力(2000)则分析了城市旅游节庆的构成要素与牵动效应[33]。1 4 城市旅游结构与系统分析

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重点放在城市旅游客源(包括市民和外来游客)的旅游行为特征上。吴必虎(1994,1997)两次分别对上海城市游憩者流动行为特征和市民出游力与目的地选择评价进行了大型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助,这是对城市旅游结构(客源)进行科学调查、定量分析、实证研究较成功的案例[34,35]。万绪才(1998)等以南京为例分析了城市旅游客源市场结构,为南京市旅游市场营销提供了科学依据[36]。董观志(1999)通过对深圳几大旅游主题公园的实地调查进行量化分析,揭示了特定城市的旅游客源市场分异规律[37]。张红(2000)通过调查分析了我国旅游热点城市境外游客旅游流空间分布特征,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38]。此外员疆(1998)系统分析了城市游憩产业结构[39]。1 1 5 城市旅游开发、规划与建设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

在我国已越来越多,这些研究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一是城市旅游某一个项目建设、某一项产品开发、某一个区域规划或一种模式运用的专题研究;二是城市旅游全方位的综合开发、规划、建设研究。(1)专题研究。保继刚(1994,1994)对城市大型主题公园开发布局进行了系统研究,从而掀起了我国城市主题公园建设的高潮[40,41]。董雅文(1996)以南京市为例说明了生态防护建设在城市旅游开发中的重要性[42]。吴人韦(1998)则系统介绍了国外城市绿地在旅游中的作用[43]。粟娟等(1998)论述了广州市应加强森林建设,渗透岭南文化,创造广州旅游新形象和风格[44]。潘宝明(1999)从文物保护的角度谈到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发展[45]。城市中心商务区和滨水区的演变规律与再开发和城市旅游休闲服务网络建设受到修春亮(1998)、徐永健(2000)和郑杨(1998)的重视,他们分别对这几个方面从中西方差异上进行了比较研究,对城市内部职能区的旅游再开发作了有益探索[46—48]。魏卫(1997)以武汉为例深入探讨了城市旅游产品开发的问题,其结论非常值得旅游界人士借鉴[49]。旅游地文化开发是旅游发展中的重点,对于城市旅游来说,更是重中之重,彭华(1998)在这方面作了深入研究[50]。熊玉梅(1999)对如何开发北京市日本客源市场进行了专题研究[51]。

(2)综合研究。在城市旅游开发规划的理论建设和实践研究上,陈传康(1996,1996)作了开创性工作[52,53]。尚文生(1998)探讨了城市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协调发展[54]。彭华(1999,1999)从创建优秀旅游城市的角度对旅游开发与城市规划一体化问题进行了论述[55,56]。杨新军(1998)从旅游可持续发展角度研究了城市旅游开发[57]。李蕾蕾(1996)通过景观生态学的原理构建城市旅游开发应用理论模式,在理论建设上迈出了第一步[58]。梅均(1996)和王大悟(1996)对上海如何进行旅游开发提出了宝贵意见[59,60]。李立勋(1997)对广州旅游特色和旅游点建设进行了实证研究[61]。刘卫东(1998)、王云才和郭焕成(2000)论述了怎样投资开发大城市郊区的旅游业,具有实际指导价值[62,63]。凌申是(1987)较早对我国中小城镇建设与旅游开发问题展开研究,为中小城镇旅游发展开创了研究先河,促进了我国城市旅游研究体系的完善[64]。此外,罗丹(1996)、郭叔周(1998)、贺辉扬(1998)、黄安民(1998)、杨从杰(1998)、郑天祥(1998)、张进福(1999)符全胜(1998)、西安市政府(1998)、罗志军(2000)聂献忠(1999)、李娟文(1998)、骆静珊(1993)和屠强(1998)等分别以长沙、厦门、泉州、香港和澳门、锡山、西安、南京、武汉、昆明等城市为代表,系统探讨了建设优秀旅游城市、国际旅游城市所应选择的政府政策、战略对策与措施[65—78]。这些研究成果既是对我国近年来城市旅游开发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也是为未来我国城市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这充分说明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空间极化效应日益增强,城市越来越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区域。城市旅游必将成为推进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优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以及社会文明全面进步的强大动力。

此外,我国城市旅游研究还涉及到其它有关内容,如杨新军(1998)研究了加拿大城市旅游开发的历史与现状为国内城市旅游发展提供了经验[79]。曹小曙(2000)探讨了城市旅游摄影的功能以及城市旅游摄影的文化内涵,为城市旅游研究开拓了新视野和新方法[80]。郑天祥(1998以港澳地区为对象探讨了我国大都市区发展成为世界级旅游区的前景与对策,是国内目前较少的区域城市旅游研究的例子[81]。2 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我国城市旅游研究的领域逐渐拓展,研究内容日益丰富。研究者用不同学科的概念与理论,不同的研究方法来描述、解释、研究城市旅游中复杂而综合的现象和规律,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旅游发展和研究之路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城市旅游是围绕城市地域所产生的所有旅游现象和过程,表面上它是一种经济产业,实质上它是一项包含丰富文化内涵的高层次的人类精神文化活动。城市旅游的开展必然牵涉到经济、文化、科技、政治、教育等许多行业部门,城市旅游研究也必然涉及到经济学、社会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环境与生态学、建筑学、区域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概念。因此,一些较成熟的理论与概念相继被运用到城市旅游研究中来。

宋家增、于英士、张广瑞等运用系统论的思想和方法从旅游吸引物和基础设施、旅游服务、旅游形象宣传、旅游环境等方面对城市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进行系统分析;学者们根据世界旅游业发展趋势、世界城市化和社会现代化的规律,提出我国城市旅游的发展前景和旅游城市的发展方向与对策,其中运用了社会学、城市地理学的有关理论。从而在理论上阐述了城市旅游的内涵、条件、性质、特征、构成要素以及类型。城市旅游形象和定位研究是学者们运用理论进行分析最成功的方面,李蕾蕾是这方面的代表,其在博士论文基础上的专著《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在国内首次对旅游形象策划的理论和学科基础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作者运用心理学、感应与行为地理学、区位论、市场营销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大众传播学相关理论系统分析了旅游形象的概念体系和时空变化规律,并分别以城市、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主题公园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随后兴起了旅游形象研究的热潮。城市旅游形象研究改变了过去旅游研究中重物质实体建设轻形象品牌宣传、重开发轻营销、重客体轻主体(人)的倾向,无论是在旅游理论研究上还是在旅游发展实践中都具有革命性的意义。随着旅游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数学方法得以广泛应用,吴必虎、万绪才、董观志、张红等学者对城市旅游客源、旅游者的流动行为规律进行了数量描述、图形显示和模式分析,在严格的数理分析和逻辑推理基础上客观科学地揭示出城市旅游这一复杂现象的内在规律。这种社会科学研究计量化革命反映了我国学者研究思想与方法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吴必虎等人的《中国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系统研究》一书是此方面的代表作[82]。借鉴区域科学的原理从宏观区域范围内开展城市旅游研究,是近年来的新趋向。研究者将考察对象由城市中心区扩展到城市地域(包括城市郊区)乃至大都市区、由单个城市扩展到区域城市群(带)、由中心城市和旅游城市扩展到一般的城市,使我国城市旅游研究体系日趋丰富和完善。此外,对我国城市旅游发展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是两个并行的方向,虽然目前以业务性总结为主,但理论上的研究越来越多,这必将进一步指导我国城市旅游的更健康发展。3 评述综上观之,我国城市旅游研究呈现出阶段性不平衡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研究断断续续、分散独立,尚未形成理论体系和框架。9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飞速发展,旅游空间和范围日益拓展,旅游形式和内容日益更新,旅游活动和现象日益复杂。使得旅游研究变得异常活跃起来,研究的领域和范围迅速扩大,城市旅游的成果也日渐增多。与国外相类似的是国内城市旅游研究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许多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没有完全明确。研究的结果也大多是业务性议题,并多是诠释性论证,理论探讨、学术水平高的作品不多见。在没有理论统一的现实情况下,方法论也远未建立起来,因而城市旅游的定量研究和数学方法的运用较少。同时,学术界和旅游界对城市旅游学科建设、城市旅游理论与方法论体系构建、城市旅游综合管理、城市旅游的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影响、不同区域的城市旅游现象与活动的差异、区域城镇体系(城市群、城市带、大都市区)旅游发展等领域的研究尚不够深入。但是,我国城市旅游研究的对象由传统的山水城市、历史古都、文化名城如桂林、西安、泉州、北京、南京等,扩展到各类城市首先是区域中心城市如香港、澳门、上海、广州、武汉、厦门、昆明、长沙、汕头等。说明了城市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识。尽管目前国内城市旅游研究只局限于单个城市而没有辐射到区域城镇体系,但城市旅游研究毕竟已经展现出了美好的前景。我国城市旅游研究的发展前景与展望 2 1 发展前景

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经过五十年的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进展时期。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城市将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主战场和生力军。据专家预测,到2030年,我国设市城市数将接近1万个,市区非农业人口将增至5亿,城市化水平可达到55%[83]。城市规模和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的综合功能进一步加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加强城市综合实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文化内涵将是城市建设的核心。优化城市的人居(居住和游憩)环境,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满足人民对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提出的较高要求,是摆在政府各级部门和各界人士面前的重大问题,城市旅游会有巨大发展。据统计,目前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三个城市的旅游外汇收入占了全省的82%[2];1998年我国首批参加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75个城市,其旅游经济总量占全国的90%[84]。旅游—中国21世纪的“朝阳产业”已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必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未来的产业分布格局将是集中分布于以城市为中心、由城市及其所依托的区域组成的产业密集区内。因此以旅游为导向和纽带、以城市为中心所形成的旅游业将成为中国未来极具潜力的产业。这一产业不仅会加速我国旅游发展高级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城市化与现代化的步伐,而且会促使人们生产、生活、消费、文化、思想观念不断更新, 城市旅游研究也将会全面深入地展开,并促进城市旅游的持续发展。2 2 发展展望

由于我国城市旅游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许多领域还不完全成熟甚至是空白,城市旅游有着广阔的天地,旅游研究也将显示出美好的未来。在此笔者结合以上研究,略谈一些看法,以期与各界人士磋商。2 2 1 研究组织问题

我国旅游学术活动还没有形成像国外那样的独立、高效的专业科研组织体系。已有的一些研究机构无论是其行政归属、管理和运作模式、经费来源都需要进行创建、改革、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旅游研究的正常、规范、高效地开展,并服务于旅游业发展。为此,笔者倡议,在旅游学术界和城市学术界分别成立专业性“城市旅游”研究组织,以集中优势兵力开展研究,形成规模效益,这是头等大事。2 2 2 城市旅游研究各领域的问题

(1)学科建设问题。有必要建立一门独立的城市旅游学科,在这门学科统一的范畴内开展基础研究,弄清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范畴、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等,这是开展城市旅游研究的首要工作。

(2)城市旅游理论和方法论构建问题。研究城市旅游,要对城市旅游现象的内涵、外延、及其形成演进规律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对“城市旅游”的界定、城市旅游实质、旅游者行为、城市吸引力等都急需理论指导。研究城市旅游现象必须吸收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如经济学理论、区位理论、社会学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等等。同时形成指导本学科开展实践和研究的方法论在城市旅游开发规划和建设中也是极其重要的,这是任何一门学科发展都必须解决的问题。

(3)研究方法。城市旅游研究要借鉴并运用其它学科的方法,如区域调查、抽样统计、规划设计、遥感测量、地理信息系统、比较研究等方法都是必不可少的。我国城市旅游的研究应注意定性与定量结合,更多地要运用定量方法和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定量研究。同时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方法,不断丰富和完善我国旅游研究的方法体系。

(4)区域实践研究。今后城市旅游研究不仅包括大城市、旅游业有较大发展的城市,而且还要面向我国广大中小城市乃至处于广大农村包围之中的中小城镇(包括县城和集镇)。特别是要大力加强我国西部地区城市旅游的研究,学者们要将我国城市旅游研究的成果服务于中华大地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把研究的范围由点扩展到线到面,开展区域城镇体系旅游研究,为我国城市化、区域一体化和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5)开发规划和管理方面。我国城市发展、旅游业具有与外国不同的特点,旅游开发与规划首先应适合我国国情;同时要学习、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在城市旅游开发规划中的先进成果,这是在我国建设优秀旅游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必须做到的一点。城市旅游开发规划要与城市规划协调发展,同时加强城市旅游管理, 尤其是法制管理和信息系统管理,把旅游管理纳入城市系统管理之中。

(6)城市旅游的社会影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旅游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生态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为人熟知。在人口密集、生态脆弱的城市发展旅游更容易对城市环境造成污染、生态破坏,我国目前的城市环境质量令人担忧,经济发展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太大了。同时伴随旅游业发展而带来的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已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持和延续,而这些在城市里表现得最为集中。为了城市、旅游业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进行旅游开发与经营时要切实加强旅游的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的研究和控制,使发展旅游的“代价”减轻到最小程度,使旅游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都得到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天元,王连义.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5—20.[2]古诗韵,保继刚.城市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1999,14(2):15—18.[3]申葆嘉.国外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1996,11(1):62—66.[4]宋家增.发展都市旅游之我见[J].旅游学刊,1996,11(3):23—25.[5]于英士.北京建成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J].旅游学刊,1994,9(1):13—15.[6]张广瑞.简谈国际旅游城市应具备的条件[J].旅游学刊,1994,9(1):16—19.[7]吴本.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建设[J].旅游研究与实践,1999,(2):14—18.[8]王兴斌.旅游产业规划指南[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205—214.[9]陈传康,吴承照.都市旅游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6,12(2):47—51.[10]彭华.汕头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驱动机制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5(3):75—81.[11]彭华.关于城市旅游发展驱动机制的初步思考[J].人文地理,2000,15(1):1—15.[12]金卫东.城市旅游形象浅析[J].城市规划汇刊,1995,(1).[13]张学荣,元名杰.论城市形象建设[J].城市问题,1996,(2).[14]郭廷建.城市文化形象塑造[J].城市问题,1996,(2).[15]李蕾蕾.旅游点形象定位初探[J].旅游学刊,1995,10(3):29—31.[16]李蕾蕾.城市旅游形象设计探讨[J].广东旅游,1997,(1).[17]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181—252.[18]聂献忠.旅游形象建设与都市旅游业发展[J].城市规划汇刊,1998,(2):59—61,44.[19]屈海林,邱汉琴.香港都市旅游的形象及竞争优势[J].旅游学刊,1996,11(1):24—28.[20]宋章海.从旅游者角度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探讨[J].旅游学刊,2000,(1):63—67.[21]白祖诚.建设北京雄美迷人的旅游形象[J].旅游学刊,1994,(2).[22]李海瑞.都市旅游与上海模式[J].旅游学刊,1996,11(1):20—23.[23]潘洪萱.试论上海都市旅游的发展及其定位[J].财经研究,1995,169(2):29—33.[24]金辉.抓手在哪里—上海都市商务旅游[J].国际市场,1998,(3):15—18.[25]道书明,等.论上海会议/奖励旅游的发展趋势与对策[J].旅游科学,1996,(2):1—5.[26]吴国清.市场导向与上海郊区旅游开发初探[J].人文地理,1996,11(3):65—67.[27]保继刚.商都地位:广州旅游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N].羊城晚报,1997.9.7(7).[28]彭华,钟韵.浅谈广州城市旅游的商务主导模式[J].广东旅游,1998,(6):9—12.[29]彭华.论经济中心型城市旅游发展的商务主导模式[J].地理科学,1999,19(2):140—146.[30]马勇,董观志.武汉大旅游圈的构建与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1996,16(2):99—104.[31]张跃西.风景旅游区发展模式探讨-兼论旅游城镇的布局与发展[J].人文地理,1996,11(1):56—58.[32]卢晓.上海旅游资源产品化的一般模式研究[J].旅游科学,2000,(1):17—19.[33]李力,崔卫华.城市旅游节庆的构成要素及牵动效应[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0(2):11—14.[34]吴必虎.上海城市游憩者流动行为研究[J].地理学报,1994,49(2):117—126.[35]吴必虎.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J].地理学报,1997,52(2).[36]万绪才,等.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分析[J].人文地理,1998,13(3):70—75.[37]董观志.深圳华侨城旅游客源分异规律的量化研究[J].经济地理,1999,19(6):118—122.[38]张红.我国旅游热点城市境外游客旅游流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人文地理,2000,15(2):56—57.[39]员疆.城市游憩产业系统分析[J].人文地理,1998,(2).[40]保继刚.大型主题公园布局初步研究[J].地理研究, 1994,13(3)83—89.[41]保继刚.城市RBD初步研究[J].规划师,1998,(4).[42]董雅文,赵荫薇.城市现代化发展的生态防护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6,(1):20—23.[43]吴人韦.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J].城市规划,1998,22(6):39—43.[44]粟娟.试论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广州城市森林建设[J].热带地理,1998,18(3):216—220.[45]潘宝明.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J].旅游学刊,1999,14(3):50—53.[46]修春亮.对中国城市中心商务区演变规律的初步研究[J].人文地理,1998,13(2):49—52.[47]徐永健.城市滨水区旅游开发初探[J].经济地理,2000,20(1):99—102.[48]郑杨.城市旅游休闲服务网络的建设[J].旅游学刊,1998,13(2):34—37.[49]魏卫,李娟文.都市旅游与旅游产品开发[J].经济地理,1997,17(4):98—102.[50]彭华.关于旅游地文化开发的探讨[J].旅游学刊,1998,(1):43—46.[51]熊玉梅.对开发北京市日本客源市场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7,(2):10—14.[52]陈传康.城市旅游开发规划研究提纲[J].旅游学刊,1996,(5).[53]陈传康,等.中心城市和景区旅游开发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6,12(1):61—64.[54]尚文生,欧阳燕红.论城市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相互协调[J].人文地理,1998,13(2):46—49.[55]彭华.关于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一体化的初步探讨[J].经济地理,1999,19(1):111—116.[56]彭华.创建优秀旅游城市的思考:浅谈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一体化[J].旅游学刊,1999,14(2):21—25.[57]杨新军,祁黄雄.城市旅游开发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J].经济地理,1998,18(4):115—119.[58]李蕾蕾.从景观生态学构建城市旅游开发与规划的操作模式[J].人文地理,1996,11(2):8—11.[59]梅均.上海旅游业应同时开发国际、国内、本地三大市场[N].新闻报,1996.5.6(2).[60]王大悟.上海都市旅游的新视角[J].旅游学刊,1996,11(2):20—22.[61]李立勋.广州旅游吸引的特色及营造重点浅议[J].旅游学刊,1997,(2).[62]刘卫东,李家虎.投资开发大城市郊区旅游业[J].上海投资,1998,(1):44—48.[63]王云才,郭焕成.略论大城市郊区游憩地的配置[J].旅游学刊,2000,15(2):54—58.[64]凌申.小城镇建设与旅游开发刍议[J].社会科学家,1987,(3).[65]罗丹.文化名城长沙如何建成国际性旅游型城市[J].衡阳师专学报,1996,(5):87—91.[66]郭叔周.把厦门建成国际性海滨旅游城市[N].人民日报(海处版),1998.7.8(8).[67]贺辉扬.厦门市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当代港澳,1998,(1).[68]黄安民.泉州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J].地域开发与研究,1998,(4).[69]杨从杰.浅说港澳旅游业关系的若干问题及发展策略[J].特区与港澳经济月刊,1998,(9).[70]郑天祥,等.珠港澳大都会区———未来世界级旅游区[J].当代港澳,1998,(1).[71]张进福,等.论澳门旅游业[J].旅游学刊,1999,(3):63—68.[72]符全胜.城乡交错带旅游开发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3):57—59.[73]西安着力塑造优秀旅游城市整体形象[N].中国旅游报,1998.8.20(5).[74]罗志军,喻学才.关于把南京建成旅游大市的可行性研究[J].旅游学刊,2000,15(1):38—42.[75]聂献忠.市场经济与南京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J].旅游学刊,1999,(1).[76]李娟文.武汉市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1998,18(3):120—124.[77]骆静珊,陶犁.利用区位优势,发挥昆明旅游中心城市功能[J].旅游学刊,1993,8(6):26—29.[78]屠强,陈新宇.昆明建立国际旅游城市的产业政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1998,(4):57—59.[79]杨新军.加拿大的城市旅游开发评述[J].世界地理研究,1998,(2).[80]曹小曙.城市旅游的摄影透视[J].人文地理,2000,15(2):45—48.[81]郑天祥,等.珠港澳大都会区—未来世界级旅游区[J].当代港澳,1998,(1).[82]吴必虎,等.中国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系统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9—50.[83]徐巨洲.理性看待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J].城市规划,1998,(2):17—18.[84]何光日韦.新世纪新产业新增长[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159—161.

我国主体性教育研究30年回顾与展望论文

[摘要]主体性教育是弘扬儿童主体精神、培养儿童主体能力、塑造儿童主体人格的教育,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儿童的发展和解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体性教育的研究经历了探索与争鸣......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回顾与展望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回顾与展望论文关键词: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转移支付制度论文摘要: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目前仍存在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资源节约和生态......

我国城市化进程:回顾与展望

目 录摘要 ........................................................................1 关键词 ...........................................................................

我国物流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我国物流业发展回顾与展望2017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国民经济稳中有进、持续向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82.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9%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

下载我国城市旅游研究的回顾与展望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城市旅游研究的回顾与展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