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人居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研究”。
国内人居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
本文仅作参考,请勿引用及商业传播
摘要:
本文通过研究中国人居环境学的历史研究过程,构建一个清晰的中国人居环境学发展脉络,基于它来实现对中国人居环境学研究的深刻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引用相关评测方法和最新技术来预测、分析中国人居环境学相关研究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最后分析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趋势,为更多研究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专家,学者们提供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人居环境、风水学、吴良镛、聚居、人居环境评价
1.国内人居环境研究回顾
1.1古代中国关于人居环境的研究——“风水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就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的概念。不同于传统的学科,它所研究的是小到村落,大到城市的不同尺度、不同层次的人类的聚居环境,而非单纯的建筑或城市问题。
在我国,对于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起步更早,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这种表现的方式,就是“风水”。“风水”作为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它的第一次出现,在“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这句话中,源自晋人郭璞所著《葬书》。不同学者对于“风水”有一种共同的看法,认为风水是古代中国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门关于选择环境的学问,这其中就包括了人居环境。“风水”所追求的是一种理
[1]想的生活模式,它的原则是“天人合一”。至今,我们的人居环境学研究都深深带有“风水学”中保持和谐人地关系的烙印。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风水”学说的学习和运用,造就了不少人地和谐的典范。尤其表现在古人的建宅活动中。住宅是人类活动最重要的场所,因此,对住宅的选址、定向、布局都十分有讲究。具体细分为“六项”,即:先看水口、次看野势、次看山形、次看土色、次看水理、次看朝山朝水,这也可看作是现代人居环境学对于住宅的地形地貌、水源水质、气候环境、土质条件、植被绿化等因素的考虑。由于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故古今表达方面有所不同。
以江西万载县周家大屋为例,它的宅址前池后山、左渠右路,符合我国古代“风水”学中“前水后山”,“左青龙右白虎”的观念。周家大屋前由于没有天然的池塘和灌溉用水,在“风水”学中并不是块宝地。在“风水”学的影响下,按照理想的“风水”模型对其进行改造,得以在房前开挖的水池以及房屋左边开挖灌溉水渠,从而让大屋及周围农田得到生活用水和农业生产用水。这样一来,通过补救后的周家大屋完全符合“风水”学的理想模型,从而使建筑与周围的环境有机结合,互相衬托。
周家大屋的天井,也是其“风水”理念的绝妙体现。天井,在“风水”学的观点中,是藏蓄之所,是财禄的象征,要求天井要方正端平,以养生气,体现阴阳交合之美。天井又因为是排水之地,而水又是与“财”紧密相连的,故天井与财禄的联系更为紧密。周家大屋的天井便是参考了这一理念,设计了九个天井用来“生气养财”,又有“水为气之母,逆则聚而不散,曲则留而不去”一说,所以周家大屋的天井在向外排水时不是直接排出去,而是通过曲折的地下管路排出,以表家财聚而不散的意思。[2]
可见,研究中国古代人居环境,不得不考虑“风水”学一门所带来的影响,尽管现在“风水”学中大多数理论已为科学解释,但其对我国古代人居环境研究所做出的贡献,仍然值得我们尊敬。
1.2现代中国关于人居环境的探索与发展
现代中国关于人居环境的探索,有两方面,一是现代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大师——吴良镛先生对国外C.A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的研究和引入。二是部分人居环境研究学者对传统“风水”学说的传承与创新。
1.21吴良镛先生“人居环境科学”的思想
关于吴良镛先生的思想,多源于对国外学者C.A道萨迪亚斯学说的研究。要了解吴良镛先生的思想,就必须先对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思想进行充分的了解。
道氏认为人类聚居学这个术语来自希腊动词“Olk”,意思是定居,是以人和经济、社会、政治、管理、技术的关系为前提的所有与人类聚居有关的科学,是一个强调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科学,最终目标是建立“使居民能够幸福、安全的生活”的聚居环境。虽说其名为“人类聚居学”,但究其根本,与“人居环境科学”的理念是曲脉相通的。
道氏的理论中,对于发展“人类聚居学”的必要性,列出了自己观点:1.城
[3]市日益扩大的压力 2.人们对于人居环境理念的过时。这不仅仅是道萨迪亚斯所看到的问题,也是我们现在正面临的,亟需解决的问题。所以,吴良镛先生将道萨迪亚斯的理论引入中国,建立了中国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是中国人居环境学研究的“及时雨”。
吴良镛先生的出生在古都南京的门西地区,这里曾经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商业、服务业和专业化为一体的繁华都市区。在早年求学时期,吴良镛先生接触对他最有深远影响的,也是建筑学,加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让吴老先生的人居环境科学思想构架,渐渐在脑海中成型。它综合了吴良镛先生的“住居思想”、“空间环境思想”、“多学科综合研究思想”,使其“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在诞生时,能够以一种全面的、科学的形式站住脚跟。
在1987年清华大学召开的“建筑科学的未来”学术研讨会上,吴良镛先生正式提出“广义建筑学”的概念。1989年吴良镛先生所著的《广义建筑学》出版,其中“聚居论”将建筑从单纯的“房子”的概念演变为“聚落”的概念,“以全人类居住环境为依归”(吴良镛,1990),这样便很自然地将建筑与城市融合起来,也就融入了社会学、人类学的观点,增进对人类建筑活动较为完整的理解(吴良镛,1989)。这里,吴老先生在1990年“人居环境”主题座谈会所作的发言,令人感触颇多,他指出“人居环境问题是当前共同的问题,我们总在特定的条件下,具体的国家,具体的社会经济、技术、生产力传统下进行工作,即总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工作,总是要根据特定的条件来创造条件,具体地去解决特殊的问题,走自己的路,处理各种现实矛盾和工作困难。”[4]的确,在城市化高速推进的今天,特别是当今要贯彻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就显得格外重要。吴良镛先生所构造的现代中国人居环境体系,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这也将是新一代人居环境学说传承人所需要坚持下去的,使我们国家能在时代的潮流中,发展好,建设好人居环境。1.22中国传统“风水”学在现代人居环境中的影响
在“风水”理论指导下的人居环境不论是在景观选择上,还是在生态环境构建上都蕴含了较高的科学性。古代“风水”理论穿越时空,与现代人居环境学产生了历史的共鸣。
究其根本,是因为“风水”理论中所蕴含的“有机自然观”、“人地和谐观”思想符合当今人居环境学的理论。[5]现在不少城市所要解决雾霾问题,也吸纳了不少“风水”中的观点,城市在构建通风廊道的同时,也综合考虑了各廊道间的方向以及间距,以达到整个城市环境内“气”的顺畅活泼,充满生机活力。也有城市将道路与楼房的布局,看作“风水”学中的山、水布局,以楼代山,以路代水,将山川河流等自然要素换成对城市影响更深刻、更密切的屋宇、墙垣、道路等,这种对“风水”学的变通化处理问题,也得到不错的解决。这也正是在传统“风水”学理论优秀基础上的充分利用和发挥,在现代所收到的良好效果。这点是不可否认的,也说明了传统理论在现代依然发挥着余热。[6]
2.国内人居环境学的研究方法
2.1通过人居环境评价方法研究
我国的人居环境研究比国外起步稍晚,许多学者在融合国外人居环境建设理论和模型的基础上,对我国人居环境在理论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中国的人居环境评价研究是在西方人类聚居学与分析法的理论框架下,通过中西方的不断交流合作逐渐兴起的。
学者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GIS、层次分析、德尔菲法等。学者在使用这些方法中,有单独使用的,也有混合使用的,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11问卷调查法
由于采取面对面采样的方式,能深切反映人的感受,因此在不同层面,此方法运用最为广泛。2.12熵值法
熵是R.克劳修斯首先提出并运用于热力学的一个物理概念,后由申农将其在信息论中引用。该方法中,学者可在宏观层面,通过熵值来计算各项调查指标权重,能很好的克服人为主观确定指标权重的问题。2.13层次分析法
是将相关因素分为决策层、要素层、方案层三个层面,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要素,确定权重,最终达到解决问题办法。目前较好的使用软件有:(yaahp)2.14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是一种纯主观判断的方法,根据所要预测的问题,选择有关专家,利用专家在专业方面的经验和知识,请教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配合头脑风暴法使用会有更好的效果。
在使用人居环境评价方法来评价人居环境时,有两点不得不注意,一是目前关乎人居环境评价的研究中,其指标评价体系多种多样,一时间难以统一标准。二是其跨学科、多层次的研究有待加强。[7]这两点是十分值得注意的,在研究人居环境学上,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运用合适的方法,创新也同样重要。信息化时代下,人居环境科学也能在信息化过程中,找到快速发展的道路。
3.国内人居环境研究前景展望
3.1国内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现状
在利用有关文献计量方法,梳理国内地理学16种期刊刊发的180篇有关人居环境研究论文,发现国内研究:
1、起步晚、发展缓慢,高层次研究成果少且增长慢,以城市内部实证研究为主、理论研究较少;
2、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人居环境的内涵与外延、城市或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宏观尺度地理环境的宜居性与中观层面城市人居环境分异等;
3、综合集成研究的方法体系探索尚未取得突破,当前常用方法中PSR模型和DPSIR模型主要以机理解析为目标,实体指标与主体问卷调查心理指标及经济学方法旨在确定人居环境评判标准体系,当然GIS空间聚类也成为近年运用热点。[8] 上述意见在现今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中,普遍存在。当然,我们需要着手解决相关问题。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高校的教学涉及与实践吸引,加强我们的人居环境学理论研究。在这一学期中,我们所作的《校园人居环境实践报告》,在做报告的过程中,相关文献收集也为我们的人居环境理论学习提供了好的帮助。而研究领域的扩展,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亦会推进到更深层次。培养相关地理信息软件人才,也会对研究策略提供不小的帮助。
3.2国内人居环境科学前景启示
开展人居环境的研究,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在我看来,吴良镛先生提出的几点非常值得我们把握学习:
1.开展人居环境学的研究要有明确的战略目标 2.构建清晰的人居环境学的学术框架
3.确定人居环境学学科群初步研究的领域 4.作出人居环境科学起步相关的研究战略说明
这四点作为我们今后学习,发展人居环境学十分重要。首先,确定明确的战略目标是我们把握学习的关键,有目标才有正确的前进方向。而清晰的学术框架则扩展、理顺了我们的思路。相关领域的研究则让我们全方位的解读人居环境学,不至于片面的理解。最后的说明,则是对我们研究的鼓励,为培养下一代研究人居环境学有重要的意义。[9] 今后,“以人为本”将贯彻人居环境学研究、实践的主线。加强对传统“风水”学的发掘和保护,积极推进与国外的学术交流,不断推陈出新。要走出当今“边建设,边破坏”的怪圈,实现“边建设,边解决,边发展”的新策略,扎扎实实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促进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10]
参考文献:
[1]郭昌霖.浅谈“风水”与古达聚落的区位选择[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教育,2016,06:125 [2]陈牧川.中国古代民居中的建筑风水文化——江西万载周家大屋考察[N].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04 [3]韩升升.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1,23:92 [4]武廷海.吴良镛先生人居环境学术思想[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02:233~268 [5]陈卉;马璐.风水学理论与现代人居环境[C].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08:338~339 [6]李远国.中国古代建筑风水学在现代建筑中的影响与运用[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5,04:35~38 [7]刘建国;张文忠.人居环境评价方法研究综述[J].城市发展研究,2014,06:46~52 [8]马仁锋;张文忠;余建辉;王岱;谌丽[J].地理科学,2014,12 [9]吴良镛.“人居二”与人居环境科学[J].城市规划,1997,03:04~09 [10]祁新华;程煜;陈烈;陈君.国外人居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J].世界地理研究2007,02:17~24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
作者:修丽娟, 杨玉兴, 俞珊, 孙大志, 魏品康【关键词】 中医学; 抑郁; 中医病因和病机; 辨证论治received october 17, 2007; published online april 15, 2008.indexed/abst......
回顾与展望----2004-2005第二期学年总结随着2004-2005第二学期的结束,我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年头也顺利的划上句号。在这一学年里,我们系经过不断的摸索,从一棵树苗长为参天大树。......
回顾与展望苏州竞力制氢设备有限公司2008年是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一年,中国成功举办“无与伦比”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神七”成功发射、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行走„......
回顾2012年,我市老龄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