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写字教学模式_小学语文的写字教学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13:51:0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小学语文写字教学模式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小学语文的写字教学”。

小学语文低段识字写字教学基本模式

胜利小学卢佳

一、教学目标

课标中对识字写字的要求:第一学段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初步感知汉字的形体美。

根据课标的要求,我们认为在低段要准确把握以下几点识字写字要求:

1、正确把握“会认字”要求。“会认字”的要求是整体感知字形,在语境中会读。既不要求对会认字进行书写,也不要求对汉字的结构做过细的分析。因此在字形的指导上要从整体出发,主要是通过各种形式,反复见面,并通过大量阅读来复习和巩固识字。

2、正确理解“完成学习任务”。我们应该承认学生间的差异,不要过分追求堂堂清、课课清、个个清。一篇课文十几个生字,不一定要全部过关后再学下一篇。要认识到,汉字学习是一个反复的、长期的过程,教师要创造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加强汉字的复现和巩固,相信所有学生最终(即一本教材学完后)都会成功地完成识字任务。

3、重视写字指导。正确把握“会写字”要求,对于“会写字”要做到会读、会写、知道意思、会运用。因为会写字是之前学生都会认的,所以课堂教学重点是指导写字。

二、教学策略:

1、语文课标关于识字写字教学的建议是:

(1)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重点)

(2)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要求)

(3)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悉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策略)

2、识字的原则:

识字与语言环境结合、识字与生活结合、识字与写字结合。

根据课标的建议,遵循识字“三结合”的原则,我们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识字教学策略:

(1)重随文。即充分利用儿童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识字教学;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2)教方法。注重教给儿童识字方法,使之逐步形成识字能力,最终实现独立识字。

(3)多实践。学过的字要在阅读和写话中经常使用,这是复习巩固生字的有效手段。

2、写字教学策略:

(1)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

(2)“练字先练姿”,抓好正确的写字姿势、执笔方法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3)教给学生写字的方法和技巧。

(4)激励评价,鼓励进取,展开竞赛

四、以识字写字为重点的低段阅读“四步法”教学基本模式

初读——集中识字

再读——随文识字

精读——朗读感悟

指导写字

五、以识字写字为重点的低段阅读“四步法”教学基本模式及操作建议

(一)初读——集中识字

“初读——集中识字”目标:学生能借助注音认读生字词语,重点掌握字音,感知字形,达到能够独立认读生字词语。

为了达到这一要求,老师可以分三步开展初读:

1、解题:精心设计导课环节,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比如《数星星的孩子》一课,利用星空图激发学生课文学习的兴趣。

低年级课文的很多课题都蕴含着生字,我们在导入课题环节可以直接利用课题进行识字教学,如一年级的《柳树醒了》《邓小平爷爷植树》,二年级下册《笋芽儿》《我为你骄傲》等等。

2、自主读文:提供给学生“学习提示”,引导学生自主读课文。“学习提示”设计参考:(1)标一标:标划出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2)划一划:

将“会认字”在课文中圈画出来并连词认读;(3)读一读:多读几遍课文,将课文读正确。

3、检查初读,集中识字。对照“学习提示”的步骤来检查初读,进行集中识字。集中识字的步骤如:认读带拼音的生词,认读去掉拼音的词,认读生字、组词等,这样一步一步地检查以达到掌握字音,感知字形的目的。集中识字环节可以选择一两个典型字重点突破,引导学生采用多种识字方法重点识记,但不必对字形作繁琐的分析。

(二)再读——随文识字

“再读——随文识字”目标:在语境中巩固生字词语,并把句子读通,把课文读顺。

不同的课文,“再读——随文识字”的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因文而异,根据生字词分布特点和课文特点(不同体裁、不同结构)选择最优化的随文识字方式和教学策略。以课文为例说明如下:

1、《北京亮起来了》(二年级下册)

这篇课文生僻词比较多、词汇量大、学习时有阅读障碍。根据课后“读读记记”的提示分析发现,这些生字主要集中在课文的四字词语中。因此,教学时我们可以先进行学词认字,在词的环境中巩固生字,读通词语;再送回句段中读词读文。

2、《葡萄沟》(二年级下册)

这一课共有11个生字,其中5个生字集中在第一自然(“沟、疆、鲁、番、密”)。针对这类生字集中的句段,在随文识字时我们就反复地读这些句段,学生在读句段的时候加深理解。

3、《日月潭》(二年级下册)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短小凝练,共五个自然段,但是每一段中的句子却很长。比如句子:“中午,太阳高照,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面对这样含生字的长句子的自然段,在再读时我们就引导学生在句段的反复朗读中随文识字,达到学习理解的效果。

4、《比尾巴》(一年级上册)、《识字3》(一年级下册)儿歌体裁的课文。

这类全注音、儿歌类课文,我们在操作中可以略掉“初读——集中识字”环节,直接进入“再读——随文识字”。逐个出示短句,利用拼音读文识字,在读短句的过程中认识、理解生字词语。

(三)精读——朗读感悟

“精读——朗读感悟”目标: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语气,在语言环境中加深对字词意义的理解,同步进行积累。

精读环节围绕中心问题而展开,通过中心问题带出相应语段进行朗读感悟与字词理解。我们可以从文章的题目、故事情节、篇章结构等方面来提炼中心问题开展精读。

1、从题目展开精读:

如《牧童和画家》(二年级下册)一课。根据题目,我们就以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为中心问题:“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画家?又是一位怎样的牧童?”学生找出相应句段反复朗读、感悟人物形象,在语言环境中并结合生活实际加深对字词意思的理解,同步进行积累。

又如《数星星的孩子》(二年级下册),从题目可以提炼中心问题:“这个数星星的孩子是怎样数星星的?他发现了什么?你认为他怎么样?”然后开展精读。

2、从情节展开精读:

如课文《我为你骄傲》(二年级下册),这是一篇叙事课文,再读环节引导学生将这一课的生字词语串起来,理出故事情节。接着,精读环节就引导学生按事情的前因后果找出相关的句段来精读课文。

“我”扔出一块(光 滑)的石头,一不小心把老奶奶家的(玻 璃)砸(碎)了。“我”把送报纸的钱(攒)起来,装进(信封)里,并写了一张便条向她(道 歉),再把信封投进她家的(信 箱)里。“我”(顿 时)感到一阵轻松,老奶奶也回给“我”一张便条,她说为“我”感到(骄 傲)。

3、以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感受来展开精读:

并列式的构段方式课文通常是以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来展开精读。比如课文《四季》(一年级上册)、《荷叶圆圆》(一年级下册)等,引导学生交流“你最喜欢写哪一段的?”,随着学生的汇报相机进行精读。

说明:精读课文时要把准精读目标(巩固识字、积累语言、朗读训练),注意目标不越位,不过分强调理解感悟。

(四)指导写字

课文学习后,根据课后练习题、语文乐园的提示,先适当的做一些实践练习、拓展练习,然后开展写字教学。

指导写字的一般步骤:

1、读一读:对照田字格,自由认读“会写字”。

2、观察:观察发现典型字的结构特点,分析难写字的结构,辨析形近字。

3、范写:根据学生学习难点,教师示范写几个字。

4、练习。

5、评价。

说明:写字教学重在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教给方法,强调方法习惯。

“初读——集中识字”、“再读——随文识字”、“精读——朗读感悟”、“指导写字”这是以识字写字为重点的低段阅读“四步法”教学基本模式。在操作中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情都决定了模式的灵活,可以对以上四个环节进行适当的整合,或为突破难点而在某环节重点花些笔墨。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以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识字写字教学模式

识字写字教学模式《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我们要准确把握“识字与写字”学习目标,识写分开,重视“主动......

一年级语文识字写字教学模式梳理

一年级语文识字写字教学模式梳理教学目标、内容:第一课时1、认识会认字。会写会写字。(一半)2、将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3、学习识字方法。 第二课时1、复习巩固生字词。(认读、......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归纳、总结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小学新......

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

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一、问题的提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识字写字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识字教学效率低下。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教师......

“小学写字教学的具体模式”实施方案

“小学写字教学的具体模式”实施方案—— 绥宁县长铺镇第三小学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书法是东方文化中最重要的艺术文化。东方书法精简为黑的线条和白的纸面,黑白二色穷极线......

下载小学语文写字教学模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写字教学模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