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_论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13:44:0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论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

鲁迅先生塑造的这一农民形象无疑是成功的,这一形象所表现出的性格弱点具有广泛的普遍性,他不仅代表了农民,也是多重性格特点的结合体。在辛亥革命的潮流中,鲁迅先生认识到了这种革命的主导力量以及现阶段这种主导力量的缺失,所以作此文章来唤醒像阿Q一样的革命的未来主导者,我想,这篇文章在当时应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达到了鲁迅先生以及革命者的期望吧,这点从这篇文章在现代小说中的地位不难看出。

但,我们离辛亥革命有点遥远,对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及社会形态没有真切而准确的认识,对于鲁迅先生的这部杰作也就少了必备的品味条件。

我是先阅读的著作,后观看的视频。初读的时候,感觉不到阿Q有什么特别,世界中的人们各有特点,阿Q只是典型中的一个,现实中一定还存在着类似的人。后来了解了这部著作的创作背景、观看了视频,才对这个形象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更好的理解。但,我始终会有很多不解,没有答案。或许,只因自己的文学造诣太过低下吧。

对于阿Q的形象塑造,鲁迅先生的成功无可否认。不过,对于阿Q的世俗性历史性的评价,我觉得不够公正和完美。大家都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可悲的,只能显示出他的无能和愚昧,只能证明他是妄自尊大而又自轻自贱的;大家也说他的生活方式是错误的,他狭隘保守而又不觉悟,导致的结果只能是人们欢送的“革命烈士”,只能是社会淘汰的对象。

但,我依然觉得,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在阿Q生存的环境中,他的这种“阿Q精神”也是可贵的。

一开始,阿Q就是一个一无所有的农民,他没有土地,没有家,没有亲人,没有固定的职业,他唯一有的、属于他自己的就是“自己”,他是自由的,是个存活在社会中的活体。为了生存,他付出了劳动,靠给有钱人家打短工、做帮工来维持生计。他也是正常的高级动物,他有思想,有七情六欲,但“生活”不允许他过正常人的生活,他想娶老婆,有着正常男人的思维却没有“正常男人”的待遇,赵太爷有老婆,赵太爷的儿子也有老婆,可他阿Q,注定是娶不到老婆的,所以,他为了“情”,制造了“恋爱悲剧”,以至于连唯一的一条棉被,最后一件布衫、一顶破毡帽也被赵太爷和低保敲诈走了。典型的偷鸡不成蚀把米。

人是求生欲很强的动物,阿Q也不例外,虽然未庄不再有他的容身之处,但他还想活着,所以,在外面的世界另辟天地成就梦想成为阿Q的最终选择。

事实证明,阿Q活着回来了,并且是衣锦还乡:穿的好了,走路也昂首挺胸了,最重要的是,未庄的人们对他的态度不一样了,就连赵太爷也对他笑面相迎。这种感觉是阿Q没有过的,是舒服又享受的一种快感,他自然地喝酒助兴。当然,阿Q这样的“衣锦还乡”背后是无以启齿的不义之举,不久,他又回到了原点,并加以“贼”的称呼。

可阿Q不断挣扎以求生存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他生活的社会是不一般的社会,他生存的处境是不一般的处境,他的所作所为是生活逼的,他,不过是凡人一个。他是有尊严的,他像所有的正常人一样,希望自己得到尊重,他不希望别人践踏他的尊严,即使是被打,他也认了。他大概也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吧,不是健儿,又没有家人的庇护和支持,孤身一人,无法与打他的任何人抗衡,唯一能做的就是挨打后快速地恢复到正常状态,或许只有精神胜利法才会让他觉得过得轻松一点。他不偷不抢,不杀人不放火,只靠自己的劳力来获取生存的必需,这并不可耻。他,为了“爱”,抑或不应该称之为爱吧,勇敢追求,七尺男儿双膝跪地,这,也需要勇气。被逼无奈,离开未庄,他,充其量是一个孤独的流浪者,但他却还有着生的渴望。对于革命,他比任何人都积极,虽然这种只为自身考虑、为摆脱现有生活的革命热情和革命态度是不够端正的,但他始终是愿意趟革命的洪水,这种追求美好的心态应该是好的吧。

可阿Q的力量太过渺小,他不懂得人是无法改变社会的,要生存就只能学着适应社会,即使这种社会、这种社会中的生活不是你想要的。他不懂,所以他败了。

他,愚昧吗?是的,但当时的社会中没有几个真正清醒的人,抑或天生他就是有点弱智;他,无能吗?是的,但把我们放在他的位置,我们也是一样的无能;他,妄自尊大吗?是的,但他充其量就是现在社会中特喜欢显摆的一个人而已;他,自轻自贱吗?是的,但精神胜利法有时候也会让人有活下去的勇气;他,不觉悟吗?是的,但他只是迷路了的孩子,革命的路灯还没有照耀在他身上„„一切的一切,不是他能左右的。

鲁迅先生的笔锋很是犀利,从《阿Q正传》的主要人物来看,他笔下的社会中的人们都是可悲的。阿Q,无疑是,未庄的人也是,他们恃强凌弱,麻木不仁,但每个社会都是由个体的人组成的,阿Q和未庄的人只是社会的一小部分代表而已。现在的社会,也一样。

有人说,现在的社会是高度文明、和谐温暖的社会,也有人说,现在的社会是物欲横流、勾心斗角的社会,其实,大家说的都对,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不断进步的阶段,人们的文明程度提高了,和谐水准提升了,可物欲也高涨了,勾心斗角的本领也进步了,这只是历史社会发展的规律而已,没有完全理想的美好社会,也不会出现彻底绝望的地狱社会。

我想,鲁迅先生对自己当时生活的社会看得一定很透彻,要不然也不会有如此伟大的不朽之作问世了,可惜的是,阿Q的命运掌握在鲁迅先生手中,而,我们的命运,掌握在真正的社会手中。

阿Q平时和别人赌钱几乎是“每赌必输”但他至少是赢过一回。这就是在未庄赛神的那个晚上,“阿Q赢了再赢,铜钱变成了角洋,角洋变成了大洋,大洋变成了叠。”可是经过一切莫名的打斗,阿Q的一堆洋钱却不翼而飞了。此时此刻,换了任何人我想都会追查到底,而最后可以想象无非是浪费了人力、才力、物力,结果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或者来个悲痛欲决,再者来个“一哭,二闹,三上吊”。对于这样的事,我们有必要先弄清钱和人的关系。到底是人支配钱,还是钱支配人。很多人可能会反对我的说法,但如果象他们那样种种的话难道不就是“钱支配人”了吗?掉了钱就寻死寻活?和阿Q比那是一定的差距的,虽阿Q的所作所为不够好看,但他毕竟“想开了”这里充分体现了精神胜利法的“乐观主义”内涵。“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乐观能使我们永远快乐的存在。

又如,阿Q常说的一句话,“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什么东西。”尽管他自己也不知道其祖是干什么的,但他始终相信先前要比现在好的多。可见他也认识到现在的落后,表现出了对现实的不满情绪。鲁迅先生说阿Q完全“不正视现实”,从这里看来是不够准确的,也许正因为有着“先前阔”的情感支撑,他才能“忍受悲苦”“笑看人生”“走完短暂的生命”。

有人说:“人生的目的就是尽力的快乐。”从这个意义上讲,阿Q短暂的一生是完整的快乐的,至少他自己这样认为。他善于求自己的快乐,他宁愿把现实看的朦胧一点,把现实看得对自己有利一点,这样做也就自得其乐了,所以我可以说阿Q为自己活了一回。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只要他认为是值得的是无怨无悔的,别人无权干涉。阿Q乐观潇洒的一生,直到最后的“大团圆”也不曾后悔过,又有什么遗憾呢?我们这些人总喜欢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在别人身上,却很少考虑其中有多少合理性成分。这是不人道的。正是阿Q的精神法帮助了自己,让他能够度过一段至少他自己认为快乐的生命。否则,只能是心力交瘁,郁郁而终。阿Q生存方式多少也会给我们一定的生活启示:我们现代人是否需要一个可供自己“疗伤”的心理港湾和精神家园呢?不必怀疑自己是否有“阿Q嫌疑”那没有错。在如今激烈的竞争中我们时时都在阿Q,只是有的人不敢面对罢了。

回想你的生活,回想你的言行,你是否常用精神胜利法来疗以自慰?当你遇到挫折时,你总会对自己说明天会更好。当你面对无法排解的问题时,你总会说阳光总在风雨后。当你技不如人的时候,你总会说总有一天我会比你更厉害。当你求职受挫时,你总会说不要我是你的损失。当你遇到太多这样的情况的时候你还要否定你不是精神胜利法的忠实拥护者吗?至少我不会否认,相反我会大声的说我需要“精神胜利法”。

论鲁迅笔下阿Q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论鲁迅笔下阿Q的人物形象摘要:在《阿Q正传》中鲁迅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阿Q这个身心受到严重伤害的不知觉悟的落后农民形象,鲁......

阿Q形象分析

阿Q形象分析阿Q这一人物形象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流浪雇农形象,他政治上受着压迫,经济上受着剥削,处在赤贫的地位,甚至连......

浅谈阿Q形象

浅谈阿Q形象 浅论阿Q形象《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著名的一篇,也是唯一的一篇中篇小说。最初发表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北京《晨报副镌》,后来被收入到第一部故事集《呐喊》......

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形象浅析

摘要:浅析鲁迅的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看看这些人的形象能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而鲁迅又为什么会写这些人,同时还将他们作为小说中的典型人物来写。在他的身上是如何体现出......

鲁迅笔下知识分子的形象

鲁迅笔下知识分子的形象摘 要:鲁迅一生著作很多,但从小说而言,不过《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部小说集,而在一共三十余篇小说中,他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而小说就是来塑......

下载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word格式文档
下载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