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认识与实践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社会治理创新与实践”。
湖南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认识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16日 09:00
来源:《求是》期号:2012/10作者: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湖南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加快民生建设步伐,构建和谐社会,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保障改善民生,为人民拓宽“幸福渠”。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目标,在于使人民群众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居有其屋、老有所养,过上幸福安康、安居乐业的生活。湖南省在近年的社会管理工作实践中,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目标,为人民群众拓宽了“幸福渠”,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注重在拓宽民生受惠“面”上下功夫。现在,9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已经覆盖全省城乡,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速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以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县覆盖到96个,全省“两基”人口覆盖率100%。注重民生受益的覆盖重点,全省99%以上的乡镇,80%以上的行政村通了水泥(沥青)路,90%以上的农村实现了通邮、通电话、通广播电视。
二是注重在增加民生保障“量”上出实效。把民生保障摆在与经济发展相同的高度,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摆在各项工作的优先位置,在民生投入上实现增量。2011年,全省涉及民生的财政支出达2274.3亿元,同比增长30.9%。在人民收入上实现增量。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提前三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2011年分别达到18844元和6567元。在民生建设上实现增量。2011年开工建设46.6万套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11.4万户。“十二五”期间,湖南省规划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总人口2159.4万人,2011年已解决246.36万人。为加强社会保障,启动了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
三是注重在提升民生建设“质”上求突破。对薄弱环节加快民生提质步伐,积极作为和主动服务。“十一五”期间,全省农村贫困人口由2005年的375万人减少到168万人,“十二五”时期规划安排18亿元左右的财政扶贫资金,项目效益直接惠及150万贫困农民,老少边穷地区、弱势群体生存发展条件明显改善。在统筹谋划上加快民生提质步伐。2011年3月出台全国首部《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纲要》,首次将民生工作全面系统地加以规划,提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就业增收工程、社会保障工程、素质提升工程、全民健康工程等8大民生工程,体现了民生建设理念,成为今后5年湖南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的社会管理行动纲领。
二、激发生机活力,为社会安装“发动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只有从管制人、控制人、约束人向尊重人、服务人、依靠人转变,社会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近年来,湖南省在积极创新社会管理日常工作的过程中,注意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力为社会安装不停息的“发动机”,有效激发了社会的生机与活力。
一是社区活力建设突出群众工作。城市社区充分依靠群众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全省进一步健全社区建设体系,按照“小社区、大服务”的要求,把工作落实到社区。长沙市的社区建设,按照“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的事大家定”的原则,进行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居民的参与度归宿感得到有效提升。农村社区充分体现贴近群众服务群众,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以群众利益为第一追求、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把社区建设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来抓。衡阳市农村社区的农民有驻村干部联系卡、乡镇干部有民情日记、乡镇每月召开一次民情汇报会进行点评。这种蕴含着政府贴心服务与管理、群众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的双重统一的新型社会管理,被人民群众亲切地称为“家门口的幸福”。
二是流动人口管理突出提升质量。对流动人口进行统筹管理。全省广泛建立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体系,稳步推行居民户口“一元制”管理。2009年,湖南在全国首创流动人口管理平台,投入使用流动人口“一盘棋”信息管理系统,以社区为单位对全省7000万人,2100万家庭实行 “绿、蓝、黄、橙、红”五色管理。其中,绿、蓝代表放心的人群;黄色代表允许生育,需要重点提供服务的人群;橙色代表已经生育,但还未采取长效节育措施的人群;红色代表生育已经完成后又怀孕,需要重点监控的人群。今后,湖南将对流动人口进行服务优化,进一步推行城乡户口一视同仁的《居住证》制度,最大限度地维护从农村进城的新市民的合法权益。长沙市坚持流动人口服务与
管理并重,搭建了全市流动人口信息管理平台,建立了覆盖全市的街道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和社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了流动人口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险、义务教育等方面与市民的“同城待遇”政策,使流动人口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发案率大大下降。
三是虚拟社会管理突出有效引导。重视网络民意的有序表达。建立网络民意表达平台,引导人们在网上参政议政,自觉参与社会管理。在湖南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网络民意”首次写入了全省的政府工作报告。重视网络民意的有效吸纳。每个月、每一旬,人民群众在网上对政府提出的建议意见都会得到梳理,部分直接解答,解答不了的按照部门分工,由相关职能部门限时回复。2012年全省确定的为民办18件实事,就是通过人民群众的网络议政、献计献策,政府再根据自身财力确定的。这些做法,使人民群众对社会的认同与归属感进一步得到提升,激发了社会主体富民强省的创造力与生机活力。
三、化解排查矛盾,为社会配备“减压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特别重视疏通社会情绪,完善群众利益表达机制,主动化解矛盾,为人民的安居乐业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近年来,湖南省从预防、疏导和信访三个层面不断探索,主动面对矛盾,积极化解矛盾,为社会压力的释放和社会安全的保障配备了一道“减压阀”。
一是以预防管理防止问题“隐患”。进一步推行和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征地拆迁、教育医疗等涉及百姓利益、群众意见比较集中、矛盾比较突出的重大问题,先听群众怎么说,再定自己怎么做。省政府及各级政府的重大决策,都要举行听证会,开门决策,开门纳谏,开门评估,从源头预防矛盾和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对未按程序评估或未采纳评估意见,造成决策失误、引发群体性事件或造成恶劣影响的,实行责任倒查。积极开展“法治湖南”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政府通过“正确地做事”和“做正确的事”,进一步在源头上防止矛盾产生。
二是以疏导管理防止矛盾“垮堤”。进一步强化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三调联动”调解体系,力争纠纷在第一时间调处,矛盾在第一时间化解。目前,全省已基本形成了以县(区)、乡镇(街道)调委会为龙头,村(居)企事业单位调委会为基础,区域性、行业性调委会为节点,多
类型人民调解工作室和调解小组为触角的多层次、广领域、全覆盖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拥有5万个人民调解组织、30万人民调解员。目前,正在全省范围推进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开展“调解化积案、息访保平安”的人民调解专项活动,力求将社会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其中,诉前引导人民调解,诉中委托人民调解,诉后执行和解调解,在公安派出所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或警司联调室,在县、乡两级设立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的“五种运行模式”,被中央综治委、司法部誉为“湖南模式”向全国推广。
三是以信访管理防止诉求“淤积”。在全省进一步完善基层信访首问责任制、公开承诺制和信访信息系统,形成了党政统揽、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信访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复查复核工作约束监督、责任追究机制、疑难信访事项复查复核专家论证工作机制和信访事项三级终结后续工作机制,重视信访责任主体落实、信访责任向下延伸、信访从源头化解矛盾,确保人民群众有地方诉苦,有地方说理。在全国最早开通“人民来信绿色通道”,群众反映问题和诉求,只要在信封上标注“人民来信”字样,不用贴邮票即可免费交寄。
四、完善应急管理,为百姓撑起“安全伞”。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建立应急管理常态化机制,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湖南省将应急管理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撑起了一把“安全伞”。
一是明确体制健全这一前提。纵向三级体制基本建立。省政府组建了应急管理办公室,统一指导、协调全省应急管理工作,全省建立健全了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了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省、市、县三级政府都已建立政府“一把手”挂帅、分管领导直接抓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指挥体系。横向各部门体系加快完善。民政等部门建立健全了24小时灾情监测会商制度,安监等部门积极开展重大危险源普查登记工作,公安等部门对于苗头性、萌芽性的社会安全事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卫生等部门加强了基层卫生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收集工作。
二是紧扣预防为主这一重点。注重应急预防宣传。全省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的要求,建立了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近年来,组织开展了全省性的应急管理宣传月活动,健全了监测、预测、预报、预警系统,力求将突发公共事件遏制在萌芽状态。健全预案体系建设。编制实施了全省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预案和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确定了应急救援4级响应级别、9项响应措施,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
三是抓住快速反应这一关键。成立了省级应急救援总队,依托公安消防部队,组建省、市州、县市区三级应急队伍。到“十一五”末,全省建立了41支省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1700余支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110余支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和1.1万余支应急志愿者队伍。先后组建了全国首支消防医疗紧急救援队、消防地震救援队、5支隧道应急救援队、3支山岳应急救援队,依托14个市州特勤消防站建设了应急救援站,所有普通消防中队全部建成应急救援班,启动了省直属消防特勤支队建设。建立了专家联席会议、救援业务咨询、重大救援遂行出动等工作制度,在灾害发生时全面快速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执笔:朱有志 贺培育 黄 海)
本书围绕近年来中国政治社会的变化,从党、国家、社会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多视角的实证性考察,驾驭探究了坚持一党统治体制而又富有变化的中国政治对社会管理、(Governance)的实际状......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税收实践与思考税务机关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和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门,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于促进征纳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长治......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和思考.txt2机会靠自己争取,命运需自己把握,生活是自己的五线谱,威慑呢们不亲自演奏好它?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和思考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社会......
北京市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探索与实践一、社会建设与管理概念的由来与内涵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政府经济部门要转变职能,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
阿荣旗关于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与思考------------------作者:陈腊梅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84更新时间:2011-11-15阿荣旗关于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与思考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