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学艺术之戏曲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浅谈对戏曲艺术的认识”。
浅析文学艺术之戏曲
周玲娣
文艺是文化艺术之统称,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艺术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在我国古代的先秦时期,曾把哲学、历史、文学等统称为文学。在现代,文学则是指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及反映社会生活。而戏曲是文艺综合中的主要表现手段。戏曲是人民群众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一种重要艺术样式。它是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的一种重要途径。
新中国成立以后,各届领导人都十分重视文化艺术工作,在1956年,中共中央就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并也提出了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新时期文艺方针。它是党中央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艺术事业的根本性长期方针。实践证明这一方针是完全正确的。
在中国共产党十七次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也在报告中说: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了当今时代文化艺术的重要性。而我们老年大学其实也是一所老年文化艺术学校。成立二十多年来,遵循着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宗旨。积极为社会服务,为时代服务,为群众服务。在社会上发挥着我们的余热。并在党和各部门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下,取得了巨大成绩。2006年11月,荣获省规范化建设示范学校称号。而在学校的众多班级中,戏曲班在社会上发挥的作用比较突出。因此,我想对这个家喻户晓的戏曲专业做一个肤浅的探索。
一、戏曲的发展与特色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也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戏曲是民间文化中最具生命力,最具广泛影响力的艺术样式之一。它不仅是人民调剂精神的娱乐手段,更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最形象生动、通俗具体的手段。人民的不少历史知识、人生观念、道德观念、文化修养也是在观看戏曲潜移默化中获得的。戏曲的这种功能被称为高台教育。因此普遍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因而也使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每个地方的戏曲,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如京剧的雍容华美,昆曲的典雅精致,梆子戏的高亢悲凉,越剧的轻柔婉转。我们的家乡戏姚剧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色彩,低吟浅唱、温婉柔和。可以说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戏曲。据统计,全国戏曲有三百六十多种。
戏曲经过无数代艺人的不断丰富、探索与发展,形成了自身显著的特点。戏曲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每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分工。生是除了大花脸、小丑以外的男性所有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小旦。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为主和以做工为主的两种。丑一般扮演喜剧角色,俗称小花脸。
我国的戏曲又一特点是虚拟,即没有实物的表演。比如用几个龙套演员代表千军万马。这就是在舞台上三五步行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尽管舞台上没有崇山峻岭,河流湖泊,没有狂风骤雨,似火骄阳,但是演员们可以凭借虚拟的表演来完成。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我国戏曲讲究用唱、念、做、打四种艺术手段和手、眼、身、法、步五种技术方法来
表现人物。另外戏曲中的唱腔、龙套、脸谱、服饰及演出场地所涉及的露台、庙台、舞台等也有它特殊的韵味。
二、探源余姚戏曲的成长与发展
1.历史最早余姚腔
追溯余姚戏曲,历史之最早可算余姚腔,其次是雀冬冬。余姚腔是中国古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与浙江海盐腔、江西弋阳腔、江苏昆山腔,合称中国四大戏曲古腔。是产生最早,影响深远,成为各种戏曲新兴声腔所吸收的古腔。曾风靡全国。余姚腔因产生于余姚而得名。宋元时期,余姚戏曲十分昌盛。正月十五灯节,庙台演戏。宗祠张灯结彩。杂奏音乐。四月赛神,大演甲戏。九月十二迎城隍演戏等。自宋到明的四百年间,余姚腔在本土形成、发展,明朝初年已经流传各地,到了清朝中叶,依然演出不辍。
余姚腔声调的产生。一方面源于乡村的地方曲调,并传承了六朝时期新乐府。吸收了市井民众文化。余姚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曾说:“余姚腔将妖淫词调俱去了,只取忠诚孝子故事。使愚俗百姓,人人易晓,无意中感激他良知起来,却于风化有益。”这是使余姚腔根植民间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吸收了北方音乐的曲调,因而表现通俗,节奏明快,擅表情节,人人都能听懂,使之流向全国。
余姚腔的衰落,源于昆、弋崛起。大约在清中、晚期,受其影响而发展的昆山腔,弋阳腔由于大量吸收了余姚腔中的滚白、一唱三叹调的精华而形成了风格。如昆山腔创新调腔形成了优美的中国昆剧。弋阳腔也因剧目创新,从江西流向浙江。余姚腔因放弃滚白优势,渐渐衰落。同时,在余姚本土上慢慢的,由一支鹦哥班到余姚滩簧,并形成、发展成了现在的姚剧。
2.鹦哥戏与姚剧
姚剧属吴语系滩簧类地方剧种之一。产生并始行于浙东余姚,脱胎于当地车子灯、采茶篮、旱船等民间歌舞及雀冬冬等民间说唱艺术。形成于十七世纪中叶,至今已有二百五十余年发展历史。姚剧沿袭用余姚方言演唱所得名。最早的鹦哥戏一生一旦,一把二胡就可以演一台戏。姚滩的音乐唱腔以活泼流畅节奏明快见长。而又极具民间性。其演唱曲调以基本调“平四”、“紧板”为骨干调。另有“双花”、“半双花”。平四有上韵、中韵、下韵,还有落调。紧板又有小落、中落、大落等。姚剧还吸收了各地民间小调59种。有了这些小调辅助,使它更有了浓厚的色彩性。从鹦哥戏到姚剧,历经二百多年,它在历史的大舞台中,经受了风雨的考验,依然经久不衰,其中凝聚着多少老艺人的心血。经过几代艺人的不断探索、改革、创新,才有了今天的姚剧。
我市的姚剧团成立于1956年9月。剧团成立后,积极向上,努力改革,剧团以上演原创剧目而蜚声浙江剧坛。其中《半夜鸡叫》是姚剧团成立后第一个自己创作剧目。也是姚剧史上有全省影响的剧目。随着时代的前进,姚剧团不断推陈出新,创作新剧目。曾分别在全国级调演。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浙江省历届戏曲节和省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频获佳绩。在进入新世纪以来,又推出了两部特别优秀的剧目《母亲》、《王阳明》。母亲从余姚演到上海,柯东琴扮演的母亲感动了千千万万个观众。寿建立扮演的王阳明,使这位先贤复活在舞台上,使我们更了解了先贤的一生。《王阳明》一剧还出国到日本演出,得到了日本观众的热烈欢迎。这两部剧目,使观众对姚剧刮目相看。而且使姚剧在全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姚剧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姚剧《三婿临门》、《秋香送茶》两个传统剧目折子戏在世博园城市广场演出,得到中外游客一致好评。更可喜的是,姚剧事业已后继有人,17名姚剧专业班学员经绍兴小百花艺术学校一年培训,已初见成就。这批学员年纪最小的才十二岁,最大十六岁。四年后将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姚剧舞台上。姚剧团现为余姚市艺术剧院演出一团,姚剧艺术事业正在朝更新、更美、更高的目标发展前进。
3.民间说唱雀冬冬
另一种民间戏曲雀冬冬是余姚已失传的一种地方曲种。它原流行于姚北一带。据有关志书和民间调查考证。表明雀冬冬已有300年以上历史。雀冬冬是一种似唱似念,不衬管弦,伴以击乐,擅长叙事的民间小调。开始时是一些乞讨艺人根据所见所闻,道听途说的一些传闻趣事编唱。后逐渐形成有意识的编排故事进行说唱。曲目有长有短。慢慢形成有较好的保留曲目。如《阿阿姑娘》、《雷姐》、《徐阿长谋媳妇》、《邬玉林》、《三县并审》、《四姑娘》、《三篙恨》、《华姐》等。其中尤以《华姐》、《三篙恨》等剧目流传时间最长,流传地域最广。不少曲目后来改编成其他戏曲演出剧目。
雀冬冬由于余姚滩簧的兴起和民间艺人的间断而一度失传。1955年,余姚县文化馆曾邀请过一位雀冬冬民间艺人演唱过《只撩衣衫不撩人》的全本节目并整理成册。形成章回体民间故事本《三篙恨》。1963年,姚剧团将其改编成八场同名姚剧上演过。1979年,宁波甬剧团移植成同名甬剧搬上舞台。1981年,浙江越剧团又将其改编成越剧《龙凤怨》,后又易名为《花烛泪》。并拍成戏曲电影发行全国。
4.余姚越剧团的创建和发展
随着戏曲事业的发展,1951年,余姚县文化馆以大华舞台为基础,吸收本在外地客串演出的流动演员组建成群力越剧团。后改名为余姚越剧团。曾任剧团领导的有张水英(艺名筱水英);杨鸿芳(艺名杨小毛);朱秋华等。主要演艺人员有叶彩金,戴仁花,戚爱珠,谢婉珍,章慧芳,颜英,邵亚娟,戴紫娟等。在史无前例的*中,老艺人都遭到了非人的摧残。如老艺人叶彩金,她是我市越剧界老前辈中成名最早,戏路最宽,功底最扎实,文武双全的旦角,曾与赵瑞花、魏素云、尹桂芳、竺水招等组班同台演出。但在*中被迫害而死。
1995年,越剧团演出张金海编写的现代戏《人生大转盘》,在省戏剧节中获优秀演出奖、剧本奖。1997年,演出《悠悠情缘》获省戏剧节新剧目奖。越剧团在创建近六十年来,在风风雨雨、兴兴衰衰中顽强地走了过来。在改革创新和发展中,不断充实新生力量。后曾改称为余姚市小百花越剧团。1998年8月,余姚试行文艺团体体制改革,成立了余姚市艺术剧院。余姚越剧团为演出二团。对外仍冠名余姚越剧团。越剧现为全国第二大剧种。已被国家文化部指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浅析我校越剧班
为传承戏曲文化,也为了满足广大老年朋友对戏曲的爱好,我校在2003年9月开办了越剧演唱班。又在2005年9月开办了姚剧班。从此我校的戏曲班蓬勃发展。越剧班第一任教师包艳华,她是一位科班出生的优秀演员。曾担任镇海越剧团团长。她教学认真,在唱、念、做、打四样艺术手段及手、眼、身、步、法五种技巧上都有卓越过硬的功底。因此在教唱中非常规范化。她的刻苦耐劳精神在同学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包老师因身体关系只好辞职了。现任执教老师叶丽云,她热爱越剧事业,受聘于老年大学,她有一身硬功夫、一副好嗓子,并精通各种流派,生旦净丑样样拿手。无论她唱哪个流派,她会扮谁像谁,唱啥像啥。无论哪位越剧家前辈,她都模仿得惟妙惟肖,在她的越剧班,学员对她非常崇拜,求学的学员越来越多。从一个班级增加到现在的四个班级。学员从几十人增加到现在的二百多人。她不但教唱,而且随着学员的发展需要,增设了表演班,满足了爱好表演的学员要求。几年来,在叶老师的精心教育下,越剧班成绩斐然。学员郑小华曾参加省电视台越剧擂台赛,夺得周擂主。最为突出的是富佳艺术团中戏曲组是一支主干力量经常参加街道乡镇等单位的各项活动。多次参加市里的老干部春节团拜会。并在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抗战胜利暨纪念红军长征七十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等活动中,编排了各种节目进行演出,也多次与市外各县市老年大学戏曲班进行交流,并组织学员到敬老院,老人公寓等慰问演出。在社区的各种文艺团体及活动中,越剧班的学员们处处是主角。虽然
老年人的嗓音已不如年轻人。但唱起来却是咬字准确,有板有眼。其韵味不亚于年轻人。因而普遍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在2009年下半年的休学式上,一曲九斤姑娘的十只桶,得到大家一致好评。越剧班真不愧为我校的名牌学科。
四、对我校戏曲班的几点建议
1. 古为今用与时代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说: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创造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胡锦涛总书记为我们的文化艺术事业指出了方向。纵观越剧班,它只是实践了新时期文艺方针中的一条古为今用。古为今用是几年来越剧班的主题:教唱和演出的大部分是古典曲目,如“梁祝”中的唱段,“西厢记”、“红楼梦”中的唱段,这些唱段虽是名人流派的经典唱段,盛传不衰。在现实生活中,对青年男女及各种家庭起到了一定教育作用。但我们虽是老年大学,也生活在现实中,越剧班也有学员两百多人,学员又来自四面八方,在社会上可以说是一支强大的宣传骨干力量。从天时、地利、人和方面来讲,它的作用和力量要超过职业剧团。因此,从实践科学发展观来说,应该体现从实际出发,与时共进,也应宣传现行政策,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要继承传统文化,体现古为今用,又要创作一些贴近生活,贴近时代,体现现代群众生活的作品。做到多为现代社会服务。
2. 开发创作人才,成立创作小组
要创作作品,必须有创作人员。老年大学人才济济、藏龙卧虎。可以招聘和推荐。成立一个创作小组,学校也可增加一个专业人员专搞创作。作品可以形式多样,如快板书、说唱、相声、小品、姚剧、越剧、歌舞等,内容可以配合形势,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新人新事。祖国的新风貌新气象。既可体现中共中央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又可提高我校教学内容和质量。还可以发挥大家的创新精神。
3. 发挥教师才华和实力
我校戏曲班教师实力强经验丰富,戏曲基础扎实。要说创作作品并非难事。姚剧班执教老师沈守良在教育中并没有拿演过的老作品来施教。他教唱的大部分内容都是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现编和改编作品。例如第一课教我们唱的就是《唱得生活更甜美》,后来成为我们的班歌。一曲《姚江水长又长》,不但唱响了余姚,还流传到了其它县市,甚至国外。还有那反映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买年货》、宣传和谐余姚的《和谐社区四季春》。由歌剧移植的《红梅赞》、《唱支山歌给党听》两首姚剧唱段为中国戏曲网录用。他又移植了《沙家浜》中的《智斗》和《江姐》中的《绣红旗》作为姚剧班的教唱节目。他不但创作姚剧,在党的十七大召开之际,他用越剧《红楼梦》中的经典唱段《金玉良缘》改编出一段歌唱十七大胜利召开的唱段。《金玉良缘》是徐玉兰的经典名曲,它以细腻抒情的尺调腔为主体,吸收了四工腔及男调板的有关旋律。它的音域宽广,最低音到最高音达十三度。它的节奏长短交替、疏密相间、生动活泼,经过快速小腔一泻而下,落在最低音上大起大落奔放而华彩。既表达了强烈的兴奋情绪,又表现了浸透心房的喜悦和幸福感。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是党和国家以及全国人民的一大喜事。用这段《金玉良缘》的曲谱来演唱,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和喜爱。老年大学众多教师在文学艺术上有极好的素养和实力。可以好好进行挖掘和重用。
4. 建立奖励制度,适当给予报酬
要想成立一个创作组,还是要考虑一定的报酬。但创作的作品要有一定的价值。要视作品而行。一个作品录用后,例如在班上教唱、排演,并在各种场合演出,可以适当付酬。如果参加各种比赛获奖,可作适当奖励,具体可由校方和有关人员制定一个规章制度。
5. 建议征集一首校歌
老年大学应有自己的校歌,建议向全校征集。题目可用我们的校训《让我们永远年轻》。如果完成创作有了校歌,可以制成碟片,人手一张,大家可以在家里学唱。有了校歌,在学校各种集体活动中可以高唱校歌。有一首校歌可以唱出我们老年人的激情唱出我们的心声,又可活跃校园气氛,可以使我们更有活力。
戏曲对我们戏曲爱好者们来说,已是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我们不可以一天不吃饭,也不可以一天不穿衣,更不可以一天不听戏、不唱戏。世界上如果没有音乐、没有娱乐,将会变得死气沉沉。因此,让我们在老年大学的戏曲殿堂里学习、发展,让戏曲队伍成为一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群众、服务于生活的团体,为国为民发挥我们的余热。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走进文学艺术之林深处作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走进文学艺术之林深处作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
中国传统文化之戏曲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它有着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集......
散文戏曲之美感官是欣赏一切艺术的导体,欣赏戏曲艺术的感官包括,耳、眼、大脑。这三种组合、形成对戏曲艺术的感动!历经几百年坎坷与辉煌的昆曲、京剧艺术,除了留给我们的听觉、......
散文戏曲之美(精选11篇)由网友“米小姐”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散文戏曲之美,欢迎阅读与收藏。篇1:散文戏曲之美 散文戏曲之美感官是欣赏一切艺术的导体,欣赏戏曲艺术的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