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我见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我见》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实践的基础上,在党中央的引领下,社会上掀起了一阵阵理论改革的热潮,继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时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那么应如何构建这样的一个和谐社会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党的十六大提到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和谐社会从广义上理解和从狭义理解的差别。从广义上讲,和谐社会是一个长远的奋斗目标,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进程:从天地初开,漠漠洪荒中出现了第一个猿人,从此开始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到第一个实质性社会的建立,猿人离开了原来的广阔天地,走进了“古罗马斗兽场”,成为奴主们的娱乐工具,再到战火弥漫,大漠孤烟的年代,我们依然可以嗅到封建社会的血腥与残忍,再到那场“圈地运动”的空前浩劫,人们不得不离开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在资本主义繁华的表面,我们看到了它内部的百孔千疮。历史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一切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只能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阻碍力量,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美好的追求,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也一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从狭义上讲,和谐社会就是我们当前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提出的“六个更加”,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内在地包括了社会主义更加和谐的要求。因此,作为广义上的和谐社会,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远战略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我们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它当然要比建设小康社会更长远,任务更艰巨。但是,我们目前首先要关注的还是从狭义上理解的和谐社会,即我们要努力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既然构建和谐社会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多种目标之一,而小康社会建设的多种目标又是一个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那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必须协调好“社会更加和谐”与建设小康社会其它方面的关系,需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增强其物资基础,需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其政治保证,需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巩固其精神支撑。
一言敝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让“经济更加发展,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使之符合和谐社会“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能是物质贫乏的社会,而应是一个物质文明发达,全社会共同富裕的社会,一个“天下平、国治、家齐”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充满勃勃生机的美丽国度。构建这样一个物质文明极度丰富的社会,关键还是要靠发展。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进步的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动摇。物质文明不仅决定这社会主义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意识等政治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而且也制约着教育,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
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定的物质基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而其中的一个突出因素就是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大,显然这与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这种经济越是发展与地区贫富差距越是趋于扩大的两极分化现象,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协调这种不和谐的因素,使现代化进程在一个平和的氛围下进行,党中央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从西部大开发到中部崛起再到振兴东北,现代化的进程又迈出了坚定的一步,并取得了立杆见影的效果:一个不同于历史上关于和谐社会的种种构想,既不是封建式的“田园牧歌”,也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更不同于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而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现代的、新型的和谐社会已经开始逐步建立。
其次,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让“民主更加健全”,使之符合和谐社会“安定有序,公平正义”的内涵,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障。在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财富的增加,为人们利益的满足奠定了基础。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就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经济活动始终以效率作为最高宗旨,经济的发展并不代表社会每个成员利益的平均增长,利益关系的和谐很难同步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主义和谐的本质相背离。这就需要以政治这以追求公平为主要价值的手段来进行调整,在现有利益实现程度下,尽可能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消除阻碍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安定的因素。如果说以经济发展为代表的物质文明建设表现为人们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努力,那么以民主法治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则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水平,起到了规范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方向的保障作用。
再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让“文化更加繁荣,科教更加进步”,使之符合和谐社会“诚信友爱”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1世纪的竞争将不再是经济的竞争,军事的竞争,而是文化的竞争”。从一定程度上而言,社会的文化结构和文化背景及由此制定的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和策略原则,常常导致乃至决定社会发展的不同结果。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的运行始终是以文化为内在支撑力量的,这便是文化的魅力。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用。
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加紧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以建设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不断增强当的思想理论和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
要大力量弘扬民族精神,加快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确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这是和谐社会“友爱”内涵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民国教育权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权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要积极推进与“诚信”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确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在我们取得经济建设辉煌成就的同时,决不能忽视发展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负面冲击。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施公民道德教育工程,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消除封建残余影响,抵御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德侵略,全面提高社会成员思想道德素质。
总之,只有在“经济更加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更加发达的基础上,在“民主更加健全”,政治文明更加强大的保障下,在“文化更加繁荣”,精神文明内在力量更加昌明的支
撑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科学和精辟的论述,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既要求大大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又要求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使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每一步都把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作出统一部署。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部署,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
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抓住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离开发展,一切无从谈起。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兼顾和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抓住了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抓住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同时又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就是要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样,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万众一心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十六大以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面临不少问题,突出的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同时,人民群众在新的发展阶段,期待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活环境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社会的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也更加需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很难实现建成全面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我见【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中外历史上都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我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实践的基础上,在党中央的引领下,社会上掀起了一阵阵理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我见商学院财务会计教育2班2010244205欧丽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但是,我们还没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摘要:踏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处于一个极为关键的历史性时期,在这一阶段,随着改革和发展事业的深化,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日益突出;城乡......
论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我见 "的追求无疑是各家可贵的共通之处,从此人,物,自然,宇宙一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历史演进 的交融于一的和谐观成为中华文化最根本的特征和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