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要求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前不久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定为~年的工作重点之一。我们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这一全新认识,并把它贯彻、落实到自己的工作中去。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在古代贤哲描绘的和谐社会蓝图中,人与人之间重诚信、讲仁爱、求友善、修和睦、选贤能、富庶安康,具有财产公有、共同努力、舍弃自我、人人平等、安宁、和谐、祥顺的社会风气……但是,由于阶级压迫和剥削是当时的经济政治基础,在“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的社会里,种种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现实条件。这种和谐社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才渐渐向我们走来。自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人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党的利益。我们党在80多年的革命与建设生涯中,一直强调: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提出:我们党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向世人表明:中国共产党坚持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仅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思想,而且克服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近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把人民群众当作工具的历史局限,是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彻底解放与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崇高目标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我们党第一次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重要任务和奋斗目标写进党的正式文件,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与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理想不同的是,这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我们今天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十分丰富。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自身的和谐。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个性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同时,人的个体和谐又是自然与社会的产物。所以,从根本上说,人自身的和谐,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自身的和谐,就是要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正确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真正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入集体。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但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人类需求的增长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必须相适应。我们在追求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出现了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生态环境的破坏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后作出的理性抉择。三是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和谐。这既包括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利之所在,天下趋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所以,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关键。同时,人与人之间关系是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具体体现。人是社会的主体,各种社会关系是人与人在其社会实践过程中发生和建立起来的。但是,社会关系一旦被建立起来并被固定化、制度化,就会规范和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而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就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四是国家内部系统诸要素的和谐。国家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等许多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要素的有机整体。和谐社会必须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各要素之间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首先是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之间的和谐,即要通过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政治和观念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和需要,实现全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的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其次是国内各地区、各行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也属于国家内部系统诸要素之间和谐的范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服务网络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安定团结、各种矛盾得到妥善处理的社会。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而对于我们党来说,就是要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史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也是物质资料生产者本身的历史,即劳动群众的历史。8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自觉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同富裕”等一脉相承的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我们更加要坚定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奋斗的最高目标和衡量一切工作的唯一标准。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摆脱并超越了只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局限,突出了人自身发展的地位,凸现了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特征。“发展要依靠人,发展是为了人”,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只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的粗放式向依靠知识、技能和创造的集约式的根本转变,才能推进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也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包括人的需要、人的素质和人的能力在内的各种关系和存
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很爱好和平,如今依然如此。虽然,我们要改革我们要开方,但是,以人为本的观念在中国始终都没有淡化过。现在中国的经济是在中等程度,国......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浅谈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
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谈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 需要,切......
以人为本,积极构建和谐企业之我见目前,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在广度上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各企业在步入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实现人本管理,深受越来越......
以人为本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手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