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与立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破而后立”。
六十年的联想---反思“破”与“立”的关系
共和国的创建人毛泽东有一句名言就是不“破”不“立”,“破”,“立”就在其中了。这句话从哲学的观点上看是有道理的。因为,事物的两面性决定了当打“破”一个东西的时候。意味着新的建“立”和获取。结合我们共和国的六十年。我们再看中国近代100年来的历史轨迹。不难看出,这一百年就是一个不断“破”的历史。从我们在上个世纪初“破”除了最后一个封建的王朝帝制开始。中国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不断地进行着对旧事物的“破”除和摧毁。五四运动对旧封建文化的摧毁。孙中山对包括袁世凯在内的旧帝制的摧毁。毛泽东对蒋介石的政权的武装颠覆。文化革命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信仰的颠覆与摧毁。乃至改革开放对原有的社会主义教条的否定等等,都是一个个不断的“破”除过程的接续。中国在这100多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因为我们在不断的“破”除着中国原有的精神的、物质的、社会的那些个东西的结果。所以,“破”是可以看到的,可以证明的。那么,按照对毛泽东“破”与“立”哲学概念的理解,也许受到毛泽东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的人们可能自然地认为,既然“立”已在其中了,我们就不用为怎样“立”,“立”什么,“立”了没有而操心。“破”了多远“立”也就多远。其实不然,我们现在要问的是:我们想“立”什么?我们又“立”起了什么呢。
实际上,想“立”什么一直在100年来中国的领导者们脑海里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这些近100年对中国社会具有巨大影响的领袖们都在利用他们对中国和历史的认识为中国社会绘制着“立”什么的蓝图,孙中山先生的带有西方民主色彩的三民主义。蒋介石在承接了军阀割据后所实际推行的表面民主的执政体系,毛泽东以马列理论为名,建立在苏联体制上的独裁,乃至于在文化,传统,宗教等方面都想建“立”起来的个人崇拜体系,无一不是他们在“立”什么这个问题上的实践。但事实告诉后人。他们想“立”起来的都缺乏时间的验证,最终又导致新的“破”的到来。
相比之下,改革开放以后的三十年是一个我们在“立”和“破”这个问题上值得总结的一段历史。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邓小平既然不是对毛时代全面的“破”,也就没有标新立异的拿出一套新的主张的必要,而是一个典型的实用主义的“立”。邓小平一方面有意识的混沌了有关社会体制的人为的意识形态差异,使得这样的混沌有利于我们可以借鉴各个社会形态中的积极要素;另一方面又在吸取苏联体系崩溃所带来的剧烈动荡的教训后采取了温和的社会变革。事实证明,这样的无“破”无“立”才带来了经济改革的巨大成功,才有了国家实力的大幅提高,也才有了今天60年大庆的辉煌展示。当然也给后来的社会积累了一些更深刻的矛盾。因此,我倒认为人类善于积累自己过去的发展成果,才是社会发展的最高效的途径。从“破”与“立”的观点讲,就是应该慎“破”而顺“立”才对。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现状,他们发达的社会文明和物质文明都无一例外的来自于长期的积累。即便是经过了战争的毁灭性摧毁。但基本的社会发展基础还在。发展的内在条件没有被破坏。所以也就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重新富裕。所以,继承远比颠覆重要。
我们现在已经有很好的社会基础环境去继续我们的慎“破”而顺“立”。继续推行改革,利用全人类经过了几百年时间证明的社会发展机制去完善我们的社会,再针对中国的当下实情继续按照邓小平的思想去实用化的利用我们已经有的社会基础,达到顺“立”在当代,功在千秋。我们不用重新从毛泽东那里获得对自己独裁体制的合法化支持,我们也不必从妄自尊大的大国举动而沾沾自喜,只要我们保障社会财富和精神成果的合理继承。“立”社会的公平与诚实之道义。我们就一定是有着光明前途的伟大民族。
2011。10。18日终稿
论习惯的立与破习惯可以使人成功,走上康庄大道,亦可以使人固步自封,停滞不前。作为我们企业的管理人员一方面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工作学习中做出表率;另一方面也要打破惯性思维,勇......
解放思想的“破”与“立”(思想纵横)李裴《 人民日报 》( 2013年04月02日07 版)顺利度过发展关键期、矛盾凸显期,亟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进一步深化改革,离不开进......
“十破十立”主要内容围绕党的十八大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的总体部署、要求,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围绕工商联的职能职责和工作任务,围绕机关党员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围绕......
“十破十立”贵州省省委书记赵克志同志在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上提出了解放思想的“十破十立”,具体内容为:一要突破信心不足的思想,树立敢于争先的意识。二要突破墨守成规的思想......
解放思想“十破十立”大讨论一、认识、理解“十破十立”具体内容:1、要突破信心不足的思想,树立敢于争先的意识。2、要突破墨守成规的思想,树立开拓创新的意识。3、要突破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