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鸥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老人与海鸥免费”。
《老人与海鸥》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桥北学校
李桂莲
《老人与海鸥》一文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组文章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老人与海鸥》讲述了昆明一位叫吴庆恒的老人十几年如一日,如亲人般照顾喂养翠湖边的海鸥。当老人去世后,海鸥自发为老人守灵,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亲人般的深厚感情。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我从以下几方面设计引导
一、中心句贯穿全文
学生阅读全文后,我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老人与海鸥之间关系的一句话,也就是文章的第13节:“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然后,从1-13节中找出体现老人与海鸥这种亲人般关系的语句。这样,整篇文章的线索就很清晰了。另外,我在小结处以及提到老人部分的时候也适时出现该中心名,随着阅读感受的不断增加,对该句的朗读处理自然也一次好于一次。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寻找中心句时并没有一下子找到,现在想来,可能是我太过心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毕竟文本还是比较长的,如果可以改变一下提问方式:课文的哪一小节写清了老人与海鸥的关系?这样指向性就更明确了。
二、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去感受这亲人般的深情
课文的1-13节,字里行间洋溢着老人对海鸥那份浓浓的爱,深深的牵挂。我把这些内容分成四大块,也就是四段话,这四段的教学基本以学生感悟、朗读为主。个人觉得处理得较有特色的是第3小节的教学,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老人与海鸥动作的字词。并采用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的方式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默契、和谐。此外,第10节中“生动”一词的教学也较有特色,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在什么时候,你的眼睛会立刻生动起来。学生讨论得出在谈及自已心头最爱的时候会有如此表现。如此一来,老人对海鸥的爱护自然不言而喻了。当然,在教学第四段文字的时候,也存在许多问题。第4小节是通过老人那抑扬顿挫和亲昵的呼唤声感受到人鸥之间的那份默契、和谐。但我在引导时一味侧重“亲昵”,忽视了“抑扬顿挫”。其实,我可先让学生明确“抑扬顿挫”是指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然后再请学生亲昵地、抑扬顿挫地喊一喊部分海鸥的名字,这样学生念出“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的名儿时,才会有那分亲切,又有声音高低、长短、停顿的感觉。
反思整这节课的教学,线索清晰、结构完整,学生也走入了情境,基本达成教学目标,但在具体操作上总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也缺乏教育机智应对。
《老人与海鸥》教学案例分析
准确的说,我下面写的应该是第一、二课时的内容。只不过我把生字教学给省略了。因为孩子们已经六年级了。我把生字环节放在了课前预习阶段,让他们在课前预习时先把生字熟悉了。同时我在布置预习作业的时候,还让他们结合课后的习题阅读课文,并将答案用铅笔写在书上。在学生有了这些准备工作之后,我就开始了教学。我的教学步骤是:
一、让学生齐读课文。这个环节的目的是,我想听听他们预习的情况,对于这篇课文他们读熟了没有?而且在他们读的过程中,我会随时变换读的方式。(一般来说,我会他男、女同学分开读,齐读,分排读等等。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学生专心读,别开小差。)
二、在学生读完课文后,我会让他们试着回答一下课后的关于“归纳主要内容”方面的题。就本篇课文而言,我让他们回答“课文是怎样体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深厚的?”(我考虑到他们中有的学生没有思考全面,于是又给了他们五分钟的时间默读,再理清思路回答。)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班上回答问题的孩子不是很多,我试着抽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学生起来回答,他们在回答的时候,就是结合课本中的原句,再结合自己的分析来回答,为什么他说的句子能够体现“老人与海鸥的感情深厚”。我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注意到了学生分析句子的全面性,将学生没有找到的句子,我又加以引导,补充,让他们将这些句子找完整。同时,我在最后,又针对学生找的情况,进行了总结,引导学生发现,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本文的主线,全文基本上都是围绕这一话题展开的,都是为了体现“老人与海鸥的感情深厚”写的。
三、在完成这个环节后,我又让他们试着理解一下课后第三题中的加点字的含义。在有了上一个环节的分析后,多数学生都能够较准确的分析这题,只是他们在回答的时候,都比较简决单,说得最多的就是“体现了老人与海鸥的感情深厚”。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启发他们,本文都是体现这一个含义的,因此,在具体分析一个句子的时候,不能这样笼统的说,而应该具体的说。比如:“体现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配合十分的默契,老人的动作十分的娴熟”(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等。这个环节,我主要是采取学生起来回答,我再加以补充或者修改。最后让学生记笔记的方式完成。
四、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并说出理由。这个环节是对上一个环节的补充,题中的句子比较少,还有一些写得好的句子还需要他们理解,于是我就采用了这样一个环节。让他们自己去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在这个环节过后,文中的写得好的句子都能全部找完。而且在这一个环节中,锻炼了他们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孩子们也比较喜欢这个环节,他们觉得自己可以想什么说什么,说错了都没有关系,只是我会及时的加以改正。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
桥北学校
李桂莲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了。因为,未来的文盲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我国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 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掌握打开知识 宝库的钥匙,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从积极意义来说,课堂“教学” 正是为了课外“自学”,“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叶圣陶语)。在平常教学工作中,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 为课堂的主体。
一、引起阅读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的兴趣是阅读学习的关键。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 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 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 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特别是对学生的一些 独特看法,更应该赞扬,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 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阅读就会成为令人愉快的活动,那么,如何引起学生阅读兴趣?我认为,最好办法就是老师和学生一起读。因为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往往想了解老 师的学习经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我一有时间就呆在教室里,把自己最喜爱的书推荐给学生,我和我的学生们聊莎士比亚的“书 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聊冰心的“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聊那些读了一辈子也忘不了的著作文章;聊所有我知道的和学生感 兴趣的书籍。就这样影响了大批学生行动起来。在我的带动下,抽 时间读书成了班里很自然的事情,同时我也和学生们有了许多共同 的话题。我班里就有一些孩子,一到课间就往书架跟前涌,一到外 面玩儿就盘腿打坐读起书来,一到讨论问题时就说那本书里怎么讲,甚是可喜。读书成了他们最感兴趣的课余活动。其次,培养学生读 书兴趣时老师要因势利导。学生情趣不一,对课外读物的选择也不一,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根据学生不同的志趣与爱好区别对待,诱发其阅读兴趣,逐渐培养其阅读探求的主攻方向。只要对读书产生了兴趣,就会使学生忘掉疲劳,驱散懒散,使学生奋发。从而把读书看作是最快乐的事情,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二、教会学生预习方法,为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南宋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 不教。因此,安排语文课前预习其重要性可见一斑。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布置预习后,学生往往无所适从,充其量只是读一课文,读第二遍课文就没有兴趣;或者教师提出一个要求,学生就读一遍课文。不提要求就不知道读的目标,更没有读的方法。学得被动,读得无力、无味。文章上没有留下任何预习的痕迹,说形象一点:人走过去了,没有留下足迹,这样不仅达不到预习的目的,甚至会养成做事草率的坏习惯。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已被实践证明 是一种良好有效的学习习惯。它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良性行为,又 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自主 学习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 舞台。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 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 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 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那么,怎样教给学生预习能?我在教学中规定了预习五 步走:
第一步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并划出不懂的字并查字典。第二步 找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如作者的生平、写过的作品及
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等。
第三步 再读课文,使自己能独立把课文读熟。第四步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什么?
第五步 四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觉得重要或优美的词语和句 子,把自己的感受或理解写在旁边。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预习中不仅要动口、动脑,还要 动手。他们要通过默读或朗读来了解课文内容,要自己动脑筋完成 预习提示或教师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 力得到了培养。然而,我们的预习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 因主要是教师布置预习作业之后,检查学生落实情况这一环节不够 到位。我认为,检查学生预习,不仅仅是检查学生做了没有,更重 要的是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交流。学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了 学习的成果,非常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赏和肯定,课堂交流,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劳动成果的空间,是他们的成就感的到满足,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
我趁机提出鲁迅“碰壁”一事,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意见。水到渠成,问题迎刃而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学到了知识,培养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注重学生质疑,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主动力。
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首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摒弃疑虑,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前提之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 都能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树立起乐于质疑问难的信心。教师还要放下架子,主动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态度融合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和学生一起质疑、探究,从而使学生在平等的和谐氛围中大胆地质疑问难。
其次要巧用矛盾,激发学生质疑兴趣。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打开其思维,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如《养花》一课,老舍先生通过许多件事来写养花的乐趣,有的学生体会不出 来,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质疑的:这些事中,哪些难以体会出养花的 乐趣?学生纷纷举手指出,老舍先生抢搬花草累得腰酸腿疼为什么 还认为是乐趣?老舍先生的花儿被砸死了三十多种一百多棵,都伤 心得落了泪,为什么还说是乐趣?抓住这两个疑难之处,我引导学 生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体会到,老舍先生从艰苦的养花劳动中感 到苦中有乐。
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有了内在的驱动力,再加上正确的读 书方法和主动质疑的探索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的能力,达到叶老所说的“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境界。
《老人与海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词。2、在语言品味的过程中,感受到语句背后深刻的人文内涵,能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
老人与海鸥教材分析:《老人与海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老人十多年如一日,每逢冬季来临,每天到翠湖之......
《老人与海鸥》读后感《老人与海鸥》讲述了一个平凡又打动人心的故事:老人视海鸥为自己的亲人、儿女,给海鸥喂食,取名字,把海鸥当成自己的儿女看待;老人去世后,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
《老人与海鸥》教学案例一、视频导入,创设情境1、回忆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讲了老人喂海鸥、唤海鸥、谈海鸥几个部分。播放老人喂海鸥的视频师问:看了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受?生1......
21、老人与海鸥【教学目标】 1、学习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塑料、饼干、节奏、乐谱、吉祥、企盼、急速、抑扬顿挫、相依相随”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