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先导示范县建设讨论会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江西提出将南昌打造成“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必须积极完善制度建设,努力做到先行先试。要以南昌为中心,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先导区,并考虑在江西省已有的鄱阳湖产业基金项目上给予南昌相应的倾斜,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对于先导区范围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包括南昌市全部建成区;二是主体部分,如高新区、经开区、桑海开发区等。同时,要努力推动先导区重大项目建设。交通路网建设方面,与南昌打造一小时经济圈相结合,积极落实专项资金、补贴等,大力推进高速铁路、环鄱阳湖高速路、环城快速路、轨道交通(地铁)等建设。还有,围绕机场快速路建设为核心的空港经济圈,调整高速收费站,建立保税物流中心或海关特别监护区,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此基础上,将新昌电厂二期以及电网建设等,与南昌建设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和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相结合,并不断加大对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对现有产业范围进行新的解读,如光伏光电、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等。
要打造“核心增长极”,财税政策调整势在必行。一方面,“十二五”期间,对先导区(示范区)所得税给予优惠,并切实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包括新增地方财政、税收、收费等,用于打造南昌的产业发展基金。一方面,调整财税收入中省、市分成比例,包括省投资公司的税收等,并通过发行地方债,支持产业发展。另外,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中,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或产业发展空间大,基础较为扎实的产业,都应着重给予引导与支持。围绕或要突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重点招商,如汽车制造业具有传统比较优势,要进一步强化;航空则是具备扎实基础并具备巨大发展空间的产业,前者是传统产业,后者属新兴产业,都应重点发展。
坚持有利和适时的原则,对行政区划统筹安排,科学调整。对区域发展有利的,抓紧推进;影响或冲击较大的,则谨慎或待成熟后再推进。同时,对于因区划或历史原因,对经济发展存在影响的,积极推进区划调整。总体上,建议围绕省政府提出的南昌、九江沿江产业带及昌九工业走廊组成的核心增长区展开,优先向北拓展,衔接共青城先导区。对于因老城区改造或整体搬迁等带来的规划调整,如省直机关或省属单位,以及洪都集团、南钢等企业的搬迁等等,由省政府出面协调将原有用地整体移交南昌,或相应调整原有规划要求等。
中国科学院城市运行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自然与社会交叉科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陈锐:构建鄱阳湖可持续创新先导示范区
客观来看,江西的第二产业在中部六省中处于较差水平,要做好东西部产业承接工作,必须坚持发展制造业。目前江西省科研机构和科研力量明显不足,制约了相关新兴产业的生根发芽。江西对外贸易依存度为中部六省最高,“十二五”时期应积极扩大省内需求,提高抗风险能力。
南昌要成为江西省的核心增长极,创新是关键。构建可持续创新城市,把南昌打造成为鄱阳湖可持续创新先导示范区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实现从规模增长向内涵发展转型的理念创新;构建鄱阳湖可持续创新先导示范区实现模式创新;夯实区域与流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实现制度创新;打造区域核心增长极的创新增值链实现产业创新。
打造鄱阳湖可持续创新先导示范区,将塑造核心增长极的高端形态,实现南昌城市发展从规模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型,进而以可持续创新引领区域均衡发展,支持南昌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促进城市和谐发展提供战略平台。具体来说,南昌要打造区域核心增长极的创新增值链——环鄱阳湖绿色创造基地,应加强高等教育培训和科研基地建设,促进产学研结合,发展新型制造业,还要注重引进高端人才,增强持续创新能力;遵循生态区划、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相结合,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理念;充分发挥南昌的生态区位优势、历史文化潜势和经济发展增势;以政府与市场互动调控为特征;以技术集成为基础,创造“技术红利”,构筑产业集群高地;以制度创新为基础,挖掘“发展红利”,构筑资本集聚洼地;以生态建设为基础,积累“生态红利”,构筑生态人居福地;进而全面建设以精明增长、生态产业、绿色技术、虚拟经济为内涵,宜投资、宜商旅、宜创业、宜就学、宜人居的 “绿色创造基地”。
此外,在区域层面应以南昌为核心,系统推进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规划建设、产业创新、清洁生产、绿色制造、环境治理、生态保育等核心领域的技术经济政策制定与落实。同时,加强协同创新,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构建城市宜居环境及和谐城乡格局。
围绕虚拟水产业,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建立多区域联动、全流域协同的环鄱阳湖虚拟水经济带,建立基于虚拟水和飞地经济的区域与流域一体化发展评价体系。引入虚拟水概念有助于转变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思维方式,拓宽水资源管理的范围,通过制度及结构的调整来解决水作为自然资源区域性稀缺的问题,促进水资源管理观念的转变。通过产品和服务的交易实现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转移, 推行水资源社会化管理的虚拟水战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陈小洪:
创造有利于产业和企业成长的环境
江西省提出,要将南昌打造成为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对南昌市来说,这是一次战略性的机遇。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从产业和企业的角度分析,考虑产业和企业两者发展的必要性,要重点为产业和企业在南昌发展创造出有利的成长环境。由于政策资源是有限的,在创造环境让产业和企业健康成长的同时,还要关注和支持有基础的产业和企业实现更好的发展,不仅是本地已有基础的产业和企业,还有可以吸引或承接过来的产业和企业。南昌有一定的产业基础,要支持本地的产业和企业的升级,必须注重支持和督促它们在转型过程中培育核心竞争力,并要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
其次,南昌应大力发展生活服务业。生活服务业包括已有的服务业的升级提升,还包括一些新的服务业,比如住宅产业的发展,就要依靠发展相应的服务业来调动居民的积极性,促进住宅质量的提升,这种服务业本质上是一种信息服务业。这类服务业“似是无形,实是有形”,让人感觉到方便、安全,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又一重要方面。南昌在江西省范围内具备较强的影响力,应充分利用自己在这方面所具备的资源来吸引产业和企业来昌投资,让大家愿意在这儿扎根,才能真正发展南昌,使南昌成为江西的核心增长极。
此外,每座城市的发展都需要投资,要采取政府与民间、政府与市场结合的方式来做强做大金融。政府信用的最大作用是把社会资金变成资本,用在当地,发展当地。除此之外,包括财政和政府能影响的金融资金在内的政府资金则需要发挥其战略性和引导性作用,培养和调动社会资金的积极性。政府应充分认识在利用资金链过程中,政府和民间的关系以及大家的需求,将两者合二为一;还要热情地重视开展、开拓及开发,冷静合理地评估与分析,如到底自身融资能力有什么样的局限,要如何开发等等。当然,这一切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绝不能影响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南昌的发展还应做到“省市结合”,从政策层面上看,市里的政策应该在省的框架之内,如果二者不结合,对市里政策的推进不利。省、市关系应当是在行政上是上下级关系,业务上是战略合作关系。对省里来说,南昌起到的是支撑的作用,绝不能省代替市发展。省里拥有许多软资源,应该以市为重点,以最可能的方向争取最大的政策、资源。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 丁俊发:
利用区位优势建设区域物流中心
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把南昌打造成为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我的理解是,要充分利用南昌这一中心城市的地位,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成为城市带动农村的最大辐射力,成为引领全省两个文明建设的主要推手。南昌市一定要抓住东部产业转移与外资引向中西部的大好时机,“十二五”是关键五年,可以实现后来居上。
南昌是唯一与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东南三角相毗邻的省会城市,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战略性区位和枢纽性区位的独特优势,一定要真正建成区域物流中心。要实现这个目标,各级干部就要与“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彻底决裂,摆正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就流通来讲,要克服重零售、轻批发,重商流、轻物流的倾向。
要大力发展流通业、物流业,南昌就必须要建立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节能环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流通业要形成中央商务区、区商务区、社区商业与服务区、城乡结合部商务区四个层面;物流要形成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三大布局。其次,要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流通业、农业、服务业的联动发展,推进供应链管理,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推进RFID(射频识别技术)、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南昌市经济发展的模式。同时,要正确处理政府、市场、中介、企业四者的关系。政府要坚强有力,各部门要形成合力,为流通业、物流业提供一个好的发展环境,但不要去包揽市场、中介、企业的职能;抓好城乡经济一体化,包括工业品、农产品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并确保其循环与绿色。
狠抓组织化程度与集中度的提高,一定要培育领军企业。2010年,全国连锁百强南昌只有一家,全国五十强物流企业,南昌没有。南昌作为国家确定的区域物流中心城市,5A级物流企业一个也没有。2010年,《中国城市流通竞争力报告》中,在32个目标城市中,南昌排26位。中小流通与物流企业是南昌市流通业与物流业的主体,这没有错,但必须有几个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企业。
除此之外,南昌还应围绕促进消费、稳定物价,来做“大文章”;抓好供求调节,控制物价水平;建立市场调节储备、应急物流体系、市场调节基金,运用进出口调节供求,抓好财政、货币、税收杠杆,减少流通环节,加快商品与资金流转速度等。
有了目标,要有组织保障,要有政策措施,要有人才培养与引进,要有多元化的资金投入。建议流通业与物流业发展要抓几个大的工程,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存量资源,但增量资源也不可缺少,特别是南昌市基础比较差。王文涛同志提出要区域聚焦、产业聚焦、政策聚焦、资源聚焦,非常好,用物流的话来讲,叫供应链集成。当今世界,任何地、任何事、任何人不是竞争就是合作,要合作共赢才能更好发展,才能社会和谐。上海浦东新区规划协会会长 朱若霖:
加强以南昌为中心的城市群建设
一个区域的核心增长极必须具有驾驭区域经济的能力和实力,就像长三角地区的上海、珠三角地区的广州等,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上具有其它城市无法替代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南昌作为江西的省会城市,正处珠三角,长三角交汇处,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和发展优势。但要打造“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南昌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发挥更大的主动性,努力化优势为增势。为此,要结合“十二五”长期规划,编制南昌未来发展战略规划,对城市功能进行精确定位,并在产业定位上着眼大局、视野宽广,慎重引入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和企业,例如北京就因为人口众多导致交通拥堵、污染严重等问题,切不可重蹈覆辙。
在竞争激烈的区域环境中,不进则退、慢进还是退。但竞争已不再是一个城市的单打独斗,而是依托城市群的协同发展、统一对外来做大吸引力。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竞争中的要素和关键已涉及到人才资源、生态环境、高科技的应用、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等。尤为重要的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已经变成了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的竞争。所以,南昌要成为“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就必须不断加强以南昌为中心的城市群建设。因为,一个城市的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舞台,而土地又是不可再生资源。这就需要城市积极利用自身具有的独特条件和优势,实现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精细化和持续化,有效实现区域化的资源共享。同时,要紧紧围绕南昌未来的发展蓝图,大力发展城际交通,促使区域化资源最大程度地实现共享。
在此基础上,要打造以南昌为核心的城市群,离不开认真编制南昌的未来发展战略,通俗地说就是给南昌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描绘一个全面覆盖式的轮廓,比如城市定位、定性、产业、城际关系和联络等。此外,要切实增强南昌与周边城市的联动性,以及错位发展的互补性,从而以城市群作为载体,参与区域之间的竞争。为此,南昌应当在不断夯实制造业基地的基础上,着力扶持骨干企业,打造拳头产品,形成优势产业,不断提高竞争实力和水平。新的形势下,南昌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注重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依靠制度创新推动发展,有效优化综合发展环境,从而凸显城市特色,壮大城市实力,努力实现城市的赶超跨越,不断促进江西的和谐发展。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张湘赣:以南昌为中心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先导区
江西提出将南昌打造成“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必须积极完善制度建设,努力做到先行先试。要以南昌为中心,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先导区,并考虑在江西省已有的鄱阳湖产业基金项目上给予南昌相应的倾斜,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对于先导区范围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包括南昌市全部建成区;二是主体部分,如高新区、经开区、桑海开发区等。同时,要努力推动先导区重大项目建设。交通路网建设方面,与南昌打造一小时经济圈相结合,积极落实专项资金、补贴等,大力推进高速铁路、环鄱阳湖高速路、环城快速路、轨道交通(地铁)等建设。还有,围绕机场快速路建设为核心的空港经济圈,调整高速收费站,建立保税物流中心或海关特别监护区,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此基础上,将新昌电厂二期以及电网建设等,与南昌建设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和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相结合,并不断加大对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对现有产业范围进行新的解读,如光伏光电、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等。
要打造“核心增长极”,财税政策调整势在必行。一方面,“十二五”期间,对先导区(示范区)所得税给予优惠,并切实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包括新增地方财政、税收、收费等,用于打造南昌的产业发展基金。一方面,调整财税收入中省、市分成比例,包括省投资公司的税收等,并通过发行地方债,支持产业发展。另外,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中,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或产业发展空间大,基础较为扎实的产业,都应着重给予引导与支持。围绕或要突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重点招商,如汽车制造业具有传统比较优势,要进一步强化;航空则是具备扎实基础并具备巨大发展空间的产业,前者是传统产业,后者属新兴产业,都应重点发展。
坚持有利和适时的原则,对行政区划统筹安排,科学调整。对区域发展有利的,抓紧推进;影响或冲击较大的,则谨慎或待成熟后再推进。同时,对于因区划或历史原因,对经济发展存在影响的,积极推进区划调整。总体上,建议围绕省政府提出的南昌、九江沿江产业带及昌九工业走廊组成的核心增长区展开,优先向北拓展,衔接共青城先导区。对于因老城区改造或整体搬迁等带来的规划调整,如省直机关或省属单位,以及洪都集团、南钢等企业的搬迁等等,由省政府出面协调将原有用地整体移交南昌,或相应调整原有规划要求等。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引言: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鄱阳湖经济区。是江西发展的机遇,江西的经济将实现飞跃式的发展。用科学的 眼光看待这个发展的机会。1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功在......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先导示范县建设座谈会发言提纲一、先导产业的选择先导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在国民经济规划中先行发展以引导其他产业往某一战略目......
摘 要 随着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日趋严峻,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环鄱阳湖经济区”的建立,要确立区域一体化的意识,积极促进市场一体化机制,树......
江西将赢得更大发展空间——省发改委主要负责人就《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答记者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的......
都昌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下的新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在2009年12月12日正式得到国务院的批复[1],成为江西省第一个国家级的特色经济区,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要历程碑。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