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荷塘月色》产生的糊涂(精选8篇)由网友“暴躁中”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解读《荷塘月色》产生的糊涂,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解读《荷塘月色》产生的糊涂
解读《荷塘月色》产生的糊涂
为了讲授《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文),阅读过一些评论文章,不是越读越清晰,而是越读越糊涂,只好向专家们求教。 《荷》文有多种解读,我只向学生介绍了两种:“人生感伤”与“国事忧虑”。 持“人生感伤”的专家,提出很多理由,我归纳为三点: 第一、 朱自清不关心政治,他写《荷》文,不是针对“四・一二”事变的。 王家宏在《人生的忧伤虽轻犹重似淡还浓DD对〈荷塘月色〉主题思想再商榷》中肯定,“朱自清是一个潜心做学问,对政治不太关心的人”。(见《名作欣赏》第4期)刘勇民还引用朱自清的研究生王瑶的话予以证实:“朱先生的思想和政治立场的转向是晚年的事情,以前他是相信国民政府的。”(《模糊的背影》,载《读书》第11期) 第一、 朱自清当时正处在家庭困苦、父子矛盾的时期。 刘勇民分析说:“1927年,朱自清先生的家庭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他的父子,(继)母子、婆媳等之间的矛盾和作者为了应付这些矛盾在事业和感情上做出了巨大的损失,才是他‘心里颇不宁静’的'主要原因。”(同前)封先勇还对朱自清与妻子武仲谦的关系作了一番探讨:“‘妻’对‘我’那天晚上的心理起伏和行为举止‘形同路人’,‘我’苦闷不宁,独自漫步荷塘,‘妻’却全然不晓,‘独自享受睡眠’。因而‘我’虽没有直接表达对‘妻’的不满,但‘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不满和责备’”。(《对〈荷塘月色〉主题的再思考》,载《名作欣赏》第2期) 孙绍振教授肯定他的研究生邢娜妍的研究成果:“《荷塘月色》的苦闷不是政治性,而是伦理性的。”其理由是:朱自清19北大毕业,到杭州一师教书,月薪七十元,寄一半回家,为节省计,他回到扬州八中任教务主任。庶母(父妾)挑拨,其父借着和校长私交,朱的薪水直送家中。朱接出妻儿,在杭州居住。1922年暑假,回扬州,与父母没有和解。1927年暑假想回扬州,但是又怕难以和父亲和解,因而“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超出平常的自由和伦理的自由DD〈荷塘月色〉解读》,见《名作欣赏》第8期) 第三、作者联想到江南采莲和《西洲曲》,表明他向往和平宁静的生活。 读到这些专家的论述,我感到茫然,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我只好录下以下事实材料,向专家们求教,究竟哪些是真实的? 第一、 朱自清是“五四”先锋,“三一八”勇士。 据《语文教学通讯》20第12期所刊资料云:19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集会,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北洋军阀投降卖国的行径。会上通过了北京大学代表许德珩起草的宣言,喊出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会后几千学生举行示威,火烧卖国贼曹汝霖的住宅,北大学生邓中夏、黄日葵、范鸿颉、高君宇、许德珩、朱自清、罗家伦、傅斯年等一直站在运动的最前列。 七年以后,也就是写《荷》文的前一年,朱自清已经是清华大学教授,“五四”精神仍在他身上闪闪发光。1926年3月18日,他又一次参加北京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游行,是两千名游行请愿者之一。他在段祺瑞执政府门前遭遇卫兵的“枪林弹雨”,侥幸从死人堆里逃生。他在惨案后的第五天,以其亲历者身分写了《执政府的大屠杀记》,这是给段祺瑞执政府的判决书。这里抄录两小段: “清华的指挥第二次叫声刚完,我看见众人纷纷逃避时,一个卫队已装完子弹了!我赶忙向前跑了几步,向一堆人旁睡下;但没等我睡下,我的上面和后面各来了一个人,紧紧地挨着我。我不能动了,只好蜷曲着。” “这时已听到劈劈拍拍的枪声了;我生平第一次听枪声,起初还以为是空枪呢(这时已忘记了看见装子弹的事)。但一两分钟后,有鲜红的热血从上面滴到我手背上、马褂上了,我立刻明白屠杀已经进行!”(林非主编:《朱自清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6月版第189页) 朱自清1926年还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勇士,怎么说他第二年就变成了不关心政治的人?说他相信国民政府怀疑共产党也许是真的,说他不关心政治不能令人信服。 第一、 朱自清夫妻恩爱、父子情深。 朱自清独自出门观赏荷塘月色时,妻子并非无所事事,而是在哄闰儿睡觉,正在履行当妈妈的职责。朱自清夫妻关系如何,众所周知,有他自己1932年写的《给亡妇》说得明明白白:“这十二年里,你为我吃的苦真不少,……不但为我吃苦,更为我分苦,无论日子怎么坏,你连一句怨言也没有……我也只信得过你一个人,有些话我只和你一个人说,因为世界上只你一个人真关心我,真同情我。”说朱自清夫妻关系“形同路人”,恐怕没有依据。 正如许多专家所说,朱自清同父亲的关系,确实一度紧张,这在《背影》一文中反映出来了。但是,他们父子矛盾在1925年已经和解了。1925年8月朱自清北上到清华担任教授,10月他收到父亲的来信,信上说“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读到这里朱自清泪流满面,于是写下著名的《背影》,这标志着他们父子关系的和解。《背影》已经公之于众,事过两年,父子矛盾又从何说起? 第三、《荷》文结尾不是向往而是忧虑。 朱自清由荷塘月色,联想到江南采莲和西洲曲,而且因为现在已经“无福消受了”感到失望。由荷塘想到江南采莲,于是“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一句至关重要,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分析。“到底”,意味着,作者这几天一直想着江南的事,今晚出去是为了忘却,却又因为想到江南采莲,终于不能忘却。“惦着”,查字典,不是“向往”,而是“挂念”、“放心不下”。那么,当时的江南,有什么事,让作者挂念放心不下?这不是一清二楚吗? 综上所述,朱自清在荷塘边不平静的心情,确实是对国事的忧虑,而不是什么人生感伤。他也许当时分不清是非,这也正是他苦闷的原因。他是否以荷花自比,也是可以考虑的。
篇2:解读白居易轶事:糊涂老者
解读白居易轶事:糊涂老者
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上《百家讲坛》演绎中唐诗人白居易,第一讲就提到其谒顾况的故事。现将陕西省渭南市志办公室姜子扬先生发表于《陕西史志》(第1 期)《白居易谒顾况事的传闻与考订》摘录如下。
最早是唐末张固的《幽闲鼓吹》载:“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顾著作。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咸阳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
此后,《旧唐书·白居易传》《新唐书·白居易传,》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七,宋朝王谠《唐语林》卷三,元朝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六,等均载此事。但对该事的时间和地点说法各异。
《幽闲鼓吹》:白居易“应举初至京”;
《旧唐书·白居易传》:白居易“年十五六时”,未说地点;
《新唐书·白居易传》:白居易“未冠”时,未说地点;
《唐才子传》:白居易“弱冠未达,观光上国”;
《白居易年谱简编》:白居易十八岁。在长安;(顾学颉编)
吴言生编著《文坛风流录》:“唐德宗贞元四年(788),16岁的白居易来到京城洛阳”。
关于《幽闲鼓吹》和《唐才子传》系指白居易到京城长安应试,当在贞元十五年(799),白居易28岁。但此前十年,顾况已被贬饶州任司户参军,不在长安。《中国文坛掌故事典》就此事说:“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卷三云:顾况在长安任秘书省在贞元三年至五年三·四月。据此,后人多以为白谒顾事不实。”但,按语接着说:“又,白《得湖州崔十八使君喜与杭越邻郡因成长句代贺兼寄微之》诗末自注:‘贞元,同登科,崔君名最在后’.而白登科实在贞元十五年,贞元凡二十一年,十五年未可谓“初”;疑居易误把初举之年当作登科之年。则《幽闲鼓吹》等所述,仍可能是事实。”这段话的意思是,贞元初白居易到长安应进士试,有可能见到顾况。但这只是顾况的.行踪,而非白居易行踪。据专家李中编《白居易在渭南故里》等书载,贞元初,白居易随父避战乱,流落江南苏杭一带,不可能在长安。
1956年,万曼著的《白居易传》中说:“白居易以所业谒顾况事,见《唐摭言》等书,都说白居易当时十五六。可是在788年(贞元四年)以前白居易到长安是不可能的。贞元五年以后,顾况就因为嘲谑贬官饶州。”
近年,对于白居易谒见顾况的地点,摒弃了“长安”说,采取了衢州或苏州。如19大连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十大诗人精品全集·白居易》的《附录一白居易生平创作年表》中记:贞元五年(789)十八岁。在衢州。顾况贬官饶州,路经衢州,居易以《赋得古原草送别》诗谒见。又年长春出版社出版的吴伟斌著《白居易全传》中说:白居易十五六岁时,随堂叔白季康职务的变迁,白居易跟随堂叔来到苏州,。。。。当时诗人顾况。。。贬谪饶州司户,正在苏州刺史韦应物处做客停留。。。。。在叔父的指引下,白居易单独来到顾况暂住的街坊。。。
大连出版社和长春出版社的说法,接近贴合白居易与顾况在时间上和地点上的行动轨迹。对白居易谒见顾况的佳话,有了较大的可信度。
此佳话的疑云产生在唐朝张固的“应举初至京”几个字,把白居易谒见顾况的时间,地点弄错了。张固《幽闲鼓吹》成书在唐末,千百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在传颂这段佳话的同时,又带着问号和遗憾,来探索。
为此,姜子扬先生认为,凡写历史人物,必须在时间,地点上要认真,以免让后人质疑。
笔者又据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白居易年谱》第十二页:贞元三年丁卯(787)十六岁,其中述及“贞元四年(788)以前,居易无赴长安之可能,贞元五年后,顾况即因嘲谑贬官饶州司户,复至苏州,与苏州刺史韦应物,信州刺史刘太真相往还,如谓居易有谒顾况之事,或相遇饶州及苏州也。”
篇3:结构产生力量--解读营销模式
课堂提示:
1、如何客观看待传统经销商的不足和优势?
2、厂家如何突破同行竞争与连锁卖场的双重包围,在三四级市场上树立品牌,打开局面?
3、传统经销商如何在直营方式盛行的今天,重塑自身的市场地位?
在从事营销管理咨询和培训工作中,常常有客户企业的营销人员和学员会问起什么是营销模式?如何解读现在流行的林林总总、纷繁复杂的营销模式,如所谓的深度分销、服务营销、体验营销、速度营销、概念营销和创新营销等等? 也许简单的从概念到概念的演绎只是那些教授学者们的事情,但对这些概念和模式的解读却能给人以营销思维上的启迪,
尽管营销理论不断创新,各种新的理论层出不穷,从1960年由杰罗姆・麦卡锡提出的4P,到1986年由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提出大营销概念的11P,再到由劳特朋提出“超越4P”的4C,最后到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创始人唐.舒尔茨提出的4R。这些理论都在不同层面和角度向人们诠释着营销,但本人认为,从对企业的营销人员来讲,最有价值和指导意义的还是我们认为过时了的4P理论!
其实我们言必称道的营销模式,其实只过是按不同结构构造的4P策略组合而已。4P是简单的,现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也告诉我们的营销经理们,仅仅依靠任何单独的某一P策略都是难以取得市场优势,哪怕是暂时的优势。正如兵法的三十六计,单论某一个计策可能大部分人都能说三道四地高论一番,但如何应对“兵无常形,水无常势”去精妙组合运用这三十六计,这便是高超的艺术,要不,这世上的常胜将军都是国宝级的稀有动物。
课堂提问一:如何客观看待传统经销商的不足和优势??
1、传统经销商的不足
・经营理念落后。很多经销商还沉醉于过去“夫妻店”和“个人打拼”的辉煌之中,无视市场环境、流通业态已经发生的巨大变化,更多的是“抱怨”生意难做,“拼命地”向厂家要资源、要投入,孰不知厂家业已陷入“资源和投入”不足的困境。
・运营管理不力和人才匮乏。市场已经进入到集约化的发展阶段,向“管理要效益”已不再是“纸上谈兵”。本来管理基础就薄弱,还没有意识补齐管理的“短板”,造成内部管理效率低下,市场响应速度慢,营运费用就高不下,更重要的员工都是“流水的兵”。人才匮乏进一步降低了经营效率,恶化了经营形势。
・市场推广能力差。传统的“坐商”、“等、靠、要”的经营方式,使得传统经销商虽然长期浸淫市场,却极度缺乏市场推广能力。
・区域市场维护与管理较弱。“高端放货”趟开的渠道网络,随着利润空间的“缩水”,再加上缺乏对渠道的管理和支持,“冲货”、“烂价”此起彼伏,使得渠道成员已难谈得上有多少“忠诚度”可言。
・服务功能有待发育。产品的“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厂商和渠道成员需要传统经销商叠加服务功能,创造“系统的差异化”优势,但是,由于管理能力不足和人才的匮乏,使得服务功能迟迟没能发育出来。
任何事情往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是,“机遇”是对“挑战”的正确应对。能否正确应对产业环境变化的“挑战”的前提首先是正视自己的不足,同时也要看到自己的优势,
不能“妄自菲薄”,但是,也不能“全盘否定”,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发展选择。
2、传统经销商的优势
・地缘背景优势。长期在区域市场“扎根”的“人脉”和“社会资源”优势,厂家即是难以获得的,也是急切需要的,尤其是在三、四级市场上更为突出。
・区域市场推广优势。对区域市场消费习性和购买习惯的深刻理解,使得传统经销商,尤其是区域经销商在区域市场推广上更有方法、更有效率。
・丰富的行业经营经验。长年在行业市场“打拼”的经历,使得传统经销商们对市场动态、竞争对手的策略的分析和判断更加“贴切”,缺乏的是对应对措施的系统思考和实施。
・广而深的客情关系。“共同发展”和“倾力提携”的生意经历,使得传统经销商与其渠道成员之间建立了广泛、深厚的感情基础。渠道成员“出工不出力”,甚至“叛逃”也是形势所迫,一旦“合作基础”再生,恢复合作只是“谈笑间”的事。
・综合信息反馈能力。对于收集“散落”在市场的消费者、本品以及竞品信息,经销商具有厂商无法比拟的优势,只是以前经销商疏于对信息的收集,缺乏对信息的管理,不知道如何应用这些信息提高自己的经营效益。
・组合配送与仓储功能。传统经销商在区域市场上分散配送、组合配送、仓储保管的成本优势是缺乏经营规模的厂家难以达到的,甚至某些对厂家来说是成本和费用的,在经销商来说都是可以规避或忽略不计的。
・渠道融资功能。经销商的渠道融资功能不仅可以加快厂商的资金流转速度,而且可以规避厂家的资金风险,又是对于一些终端客户有赊欠习性的行业,渠道融资功能更是不可替代的。
・多品种分销的规模经济性。大型、跨区域经销商多品种、组合经营的规模经济性不仅体现在物流效率、成本费用优势,而且还体现在渠道的销售效率和“抢夺市场”竞争力上。
课堂提问二:厂家如何突破同行竞争与连锁卖场的双重包围,在三四级市场上树立品牌,打开局面?
1、 目前的市场形势对于厂家来说,一、二级市场“骨头”市场的品牌营销力、市场的示范效应以及高额的流量等,是不可能忽视的,尤其是对于具有城市消费能力的产品或品牌。但是,对于自己没有运作效率的二级,尤其是三、四级市场如何开发和运作,又应该怎样做?协同经销商,打造“共赢的营销价值链”是必然的选择,除此之外,别无它法。
2、 产品性质、客户群分布、经销商能力以及厂家自身的资金、人员局限以及不同区域市场推广能力不同决定了厂家在重造“营销价值链”要有所谓、有所不为。四面出击、全面开花既不可取,也不现实。具体来说,要结合市场容量(客户密集程度)和区域经销商能力(区域市场网络健全程度)划分不同市场,实施不同的战略,建立共赢的。实施要点如下图:
3、概括地说,厂家的营销战略的调整,或者说重造“营销价值链”的两个基本要点是:其一,在一、二级核心市场,卖场为主导的市场,顺应业态演变的客观事实,响应连锁卖场的要求,直接与连锁卖场合作,由原来的经销商负责结算和物流;其二,在二级、尤其是三、四级非核心市场,协同经销商,加强市场开拓和管理,实施深度分销,精耕细作。其中对于市场容量大的“肥田”,厂家主导,经销商协同;对于市场容量不大的、区域经销商能力比较强的,经销商主导,厂家提供必要的支持。
篇4:反衬是解读《荷塘月色》的钥匙(教学论文)
反衬是解读《荷塘月色》的钥匙(苏教版教学论文)
(江苏省泗洪中学 邮编223900)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篇散文名作,也一直被选在教科书里,成为经典之作。朱先生深得中国传统散文的真传,他用典雅清丽、蕴藉深厚的散文语言为我们营造了令人心驰神往的散文意境。该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虽让人难以把握,却像维娜斯的断臂一样一直深深吸引着读者、研究者去探索。这更增添了该散文的魅力。笔者试着从文学表现技巧角度来解读一下《荷塘月色》。
一、“外”静反衬“内”动
朱自清先生对《荷塘月色》的结构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而表现得却又不露痕变,显得浑然天成。这是一种圆形结构:“出家门” →“荷塘散步”→“入家门”。朱先生巧妙地将独自散步设定在月夜。既是夜晚,故而文章整个背景便有一个“静态”的基调。在此基础上,朱先生有意点缀一些“动态”,以此反衬夜静。例如:“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除此之外,无论是写去荷塘的路上,还是写月下荷塘,塘上月色,塘四周夜色,都极写其静。
写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时,朱先生散文风格进一步显现出来,那就是似乎毫不节制其激情。浓墨重彩,挥毫如泼,倾情铺赋,尽显文采。月下塘中之荷美得让人心旌摇荡,难以把持。也美得有些失真。因为是月夜,这种美又是幽美、静美。
这里有个问题,写荷塘月色静美之景为了什么?传统观点是为了排遣心中的不平静,因荷塘漫步而得到“淡淡的喜悦”。这种理解是不准确的。从表层上看,人们很容易得到这样的理解:“这几天心中颇不宁静”,故而独自散步,排遣心中烦闷。那么,“乐景”来衬“乐情”,人们便自然得到“淡淡的喜悦”这一结论。
景很美,情却不是“乐情”。为什么呢?先生说得很清楚:“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让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里的写“美景”很显然是为了衬“哀情”。我们看到,“我”的四周是静静的天地,而“我”的内心却是“不宁静”的,这天地外在的“静”凸显了“我”内心的“动”。景色再美,只是“我”一人独自欣赏,而且是夜晚独自一人欣赏。静夜,美荷,淡月,“不宁静”的“我”在此情此景下,涌出是不是“宁静”,而是更浓重的孤独,寂寞,哀愁,更浓重的“不宁静”。同样,在偌大天地间,单单“我”一人,夜越静,景越美,我们越能感受到先生此时的孤苦,可怜。先生在这里用了中国传统文学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外在的“静”反衬了内心的“动”。
二、“今荷”反衬“古荷”
描写荷塘月色那几段文字精妙绝伦,人们一直把它当作文章的精华部分。其实并非如此,联想六朝时男女青年采莲的那几段,才是文章重点之所在。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不妨比较一下这两部分内容。
从文笔上看,朱先生用散文语言写荷,而这些散文语言是诗歌化的。而古代文人(南北朝)写荷用的是诗歌语言。有道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从文学角度上看,难分伯仲。
从内容上看,朱先生仅仅是写荷,没有写人。人呢?在塘边有一个,那就是孤独的“我”。而古人写的荷,仅作人活动的环境背景,“夏始春余,叶嫩花初”“莲花过人头”。诗歌更多的是写人物的活动:“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j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低头弄莲(怜)子,莲(怜)子清(情)如水”。诗中描绘的“热闹”与“风流”不仅让作者向往,也能打动所有的读者。
从时间上看,前者是在夜晚,后者是白天。
从状态上看,前者是静态,后者是动态。
一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先生眼前的“荷”自然反衬了古人笔下的“荷”。恰恰是因为此时此刻的浓重的孤单、寂寞,先生才向往那种“热闹”的喜悦,这才是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情感。
三、“屋静”反衬“人动”
每每读到《荷塘月色》的.最后一段,我内心便会涌出极复杂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又无法表达清楚。或者说,因为太复杂了,难以说清楚,便感到什么情感也没有,仅仅是一片空白。
干脆就如传统分析那样,最后内容仅仅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这倒简单多了。
但是,笔者却一直认为,如果这样理解,就真让朱先生的苦心白费了。
散文的尾难煞。既要自然而然,又要意味深长。这两方面朱先生都做到了。
最后一段是“大”空白,是“大”意境。
最后一段力量是巨大的。
如果说先前写天地之“静”,“静”得还让人能接受,因为有孩子的欢笑,有妻子家人的活动,有蝉叫蛙鸣。那么,此时的“静”,“静”得让人窒息!
如果说先前“我”的孤独、苦闷还可以有荷塘、月色、古诗来排遣(虽未排遣掉),而此时的“我”只有“空白”等待我了。
“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好一个“屋静”的意境!这样的“大静”,不是很好地反衬了“我”内心的“大动”吗?我们不应感受到“我”的大孤独吗?!
综上所述,《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极用反衬手法。眼前月下荷塘反衬了南北朝艳阳下热闹风流的荷荡;而热闹风流的荷荡反衬“我”的孤独、苦闷;月夜荷塘等的幽静反衬了我内心的“不平静”,结尾的“大静”反衬我内心的“大苦闷”。
可见,《荷塘月色》抒发了“我”的浓重的孤独、寂寞、苦闷。但作者为什么孤独、寂寞、苦闷,这从文章是看不出来的,也不是写作时间和背景就能得出来的,更是不必去穿凿探究的。
维娜斯很美,那你就去准确地从艺术角度欣赏她吧。至于为什么断臂,原臂的形状,这些都无法研究了,硬去研究也显得无聊了。
朱自清先生不会再站起来告诉我们了。
敬爱的周公
篇5:解读作品的深层结构-朱自清之《荷塘月色》
解读作品的深层结构-朱自清之《荷塘月色》
深层结构分析的关键是把握作品的内容关系,这就决定了深层结构分析是一种文本分析,因为所谓深层结构就是内容关系,而内容关系当然是作品本身所固有的。深层结构分析又是一种文体分析,因为一定的文本当属一定的文体,而文章体裁与内容形式密切相关。
例如小说这种文体,一般有环境、人物、情节三要素, 分析时就得注意环境构成与事件推演;诗歌这种文体,一般讲究意象的选用与意境的营造,分析时就得注意意象的组合以及取象表意的具体过程。不过这种分析与一般结构分析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关注的是内在的逻辑 。
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其人物关系呈现出以酒为核心的轴心式结构,显示出作者构思的匠心以及孔乙己多余人的地位;而成螺旋式下坠的命运曲线,则揭示出典型的主客背反的悲剧过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其内容要素成梯形结构,显示出词作豪放与旷达的统一状态;而取象表意的螺旋式上升,则反映了词人由整体到局部又由局部到整体的辩证思维过程,以及由此达到的人生境界。
本文主要谈散文的深层结构分析。散文这种文体,有所谓“形散神联”之说。那么,“神”是如何联系,“形”又是如何散开,它们的内在逻辑怎样,就是我们要特别关注的了。
下面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谈谈这个问题。
首先要对文本有个基本的把握。
从文本看,作者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产生了要去“日日走过的荷塘”寻找“另一番样子”的念头。之后他来到那条幽僻的小路,“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身心渐入静境,有了“自由”的感觉。于是,他开始“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了。从描写的充分细腻与传神来看,他的这种“受用”是十分投入的,是一种典型的审美欣赏。在此基础上,他联想到了古诗中描绘的采莲情景:梁元帝《采莲赋》中的热闹欢娱与《西洲曲》里的幽独情深。
文章主要写一次赏景活动。它绘景写境,依次向我们展现了四种境界:幽僻之境、静美之境、和乐之境、幽独之境。
就体现散文的特点而言,“形散”表现在境界的多样以及取材时时空跨度的广远,“神联”表现在它们同属一次审美活动,同样反映了作者对美的追求。
下面具体分析。
先看四种境界。
第一境,幽僻之境。
写沿着荷塘的小路。树木的蓊郁阴森构成了它的“幽”,“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构成了它的“僻”。时值淡月朦胧,更添幽意;或许还有几声蝉鸣,则蝉鸣境更幽,而小路的曲折就是曲径通幽了。
第二境,静美之境。
写荷塘月色。碧荷、白花、薄云、淡月,景物的特点是素雅朦胧。“轻纱”下花叶的“梦”安详宁谧,“光与影组合”的“旋律”是无声的天籁;那“微风”下的“颤动”小到“一丝”,就是那“一道凝碧的波痕”,也是美的瞬间的定格。与下文采莲情景相比,应该说是一种静态的美。
第三境,和乐之境。
写江南采莲旧俗。引用了梁元帝的《采莲赋》,展现的是一幅欢乐祥和的景象。人面、荷花、碧荷、翠裙,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和谐颇有“天人合一”的意味:自然美好的季节与人生美好的年华,美丽的荷花与如花的.少年,“叶嫩花初”的生命与“叶嫩花初”的爱情——构成了美妙的组合……主要表现的还是人与人的和谐。少男少女艳歌互唱兼传羽杯,两情相悦嬉闹欢娱。他们是既采莲亦采恋。观莲的人不用说也有很多,因为既然是“盛大”“热闹”的节俗,那么亲友相邀官民同乐当是应有之景。他们也是既赏采莲之景亦赏采恋之情,表现出社会对少男少女自由恋爱的认同与欣赏。阴阳和合是宇宙大美之所在,少年初恋应看作人生的美丽风景。它就像开花一样自然美好。
第四境,幽独之境,也是纯真之境。
写采莲寄意,独处女子对心中男子的悠长思念。引用了南朝民歌“西洲曲”。就原诗看,女子从折梅寄北到梳妆待人,从南塘采莲到望鸿西洲,空间的阻隔隔不断她的魂牵梦绕,季节的变换不足以改变她的情感,时间的推移见证了爱情的深挚。引文中的“莲子”与“恋子”谐音双关,“清如水”蕴涵有爱情纯真的深意。
四种境界可分成两类:身历之境与神游之境。就它们的特征而言,前一类表现为“冷静”,后一类表现为“热闹”。说冷静是色冷态静:树色阴阴,叶碧花白与月光如水是冷色调,给人以“冷”的感觉。荷是“亭亭”静植的,月光是“静静”下泻的;那“笼着轻纱的梦”多么宁谧,而光与影组合的旋律,也是无声的。在这种境界之中,人的心境也复归宁静。说热闹是热烈欢闹:映日红荷与“妖童媛女”,还有盛装的冶游者,色彩是热烈的,情绪也是热烈的;那《西洲曲》里的女子,虽然孤身幽居,只好独自采莲,但她的感情是热烈的。欢闹就更不用说了。就是西洲女子,纵免不了相思之苦,却也是一种香甜的苦涩,就如同莲子一般。
“冷静”与“热闹”构成了两极对立的关系。如何看待这种两极对立?二者有何内在联系?又是怎样关涉了作品的深层意蕴?我们可以从作品的原话中得到启示。“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为什么“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不是自相矛盾吗?其实不然,这个问题要跳开来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需求,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他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能不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费孝通语))?能不能时美其美,得其所美?就是一个自由的问题了。所以“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说当我爱热闹时便能爱热闹,爱冷静时便能爱冷静;群居独处也能因时而爱。说到底,就是能自由地爱我所爱。作者表白得相当明白:“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这是思想的自由,也是审美追求的自由。
自由是一只鸟,需要高远的天空,自由是一条鱼,需要深广的大海,所谓“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这才显得自由。所以单调不是美,多样才有美;促狭不是美,距离才有美。本文中“热闹”与“冷静”的两极对立,显示了差别与距离,意味着存在许多的中间项。这便能包容多样美的形态,产生强大的艺术张力。譬如一架钢琴,它的琴键总是从低音到高音,还有黑键和白键。高音低音并不矛盾,黑键白键也并不相反,而是和谐组合,这才能弹奏出美妙的旋律。又如一道彩虹,总是由冷色到暖色,还有雌雄相映,这才造成了它的绚烂多彩。本文就是这样的钢琴和彩虹。
换一种看法,本文以“自由”为根茎,以“冷静”与“热闹”为分枝,再枝上分枝,并显示出它可能的众多生长点,加上意味富美,可以说是本固枝荣,是典型的树形结构,一株根深叶茂的自由之树。
以上是说本文的共时性结构。再看本文的历时性结构。文章向我们展现了一次完整的审美过程。主要内容是赏景,入静与联想都与赏景密切相关,文首的不宁静与文末的思乡和回家,没有什么具体内容,深层结构分析可以不必管它。作为一般审美过程而言,入静是进入审美的必经通道,而联想则是它的高级阶段。具体到这篇文章,幽僻之境是静美之境的入口,而通过对静美之境的欣赏,又产生了对失去的和乐之境的向往。至于后面的幽独之境,则是联想的联想,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后续联想,它实际上是前面和乐之境的注脚。这就构成了一个塔式结构。
下面具体说明。
第一阶段,由入静到自由。
在那条幽僻的小煤屑路上,“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表明作者在幽静的环境中,排除尘世生活的烦扰,心灵渐入静境。
幽静的环境有助于心灵入静,而虚静的心境是高雅的欣赏活动的前提。虚能纳物,静则心专。心境澄明方可“味象”得真,精神专注才能体物入微。
由虚静而获得心灵的自由,便是庄子所说的“去累” (《庄子•庚桑楚》)而致“逍遥” (《庄子•逍遥游》)。文中写道:“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说的话,一定要做的事,现在都可不理。”“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是心的自由;“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都可不理”,这是身的自由。只有解放感官,放飞心灵,才能耳聪目明,“精骛八极” (晋•陆机《文赋》),充分地进行审美欣赏。这就接触到了审美的本质。
第二阶段,由“受用”到神思。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这句话承上启下,表明在具有了虚静而自由的心境,作好了审美的前期准备之后,要进入实质性的审美阶段了。
“受用”一词很有意思,它既传达出主客契合的审美愉悦,为情景交融作一最好注脚,又表现出欣赏的全身心投入。
“受用”是感官的“受用”,也是心智的“受用”,是开放感官而直达心灵的“受用”。
于是就有了以下的审美状态:
碧荷白花无一不入目入心,淡月清香无一不悦志悦神。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论语•雍也》)
于是感觉周延起来:从荷塘到荷塘四周,从月下荷塘到塘上月色,从景之全貌到物之细部。
于是感觉灵敏起来:“清香”嗅出“缕缕”,“颤动”看出“一丝”,“波痕”见到“一道”,“远山”辨出“一带”。
感觉还神奇起来,能捕捉到事物的神韵:满池荷叶的“田田”、单支静植的“亭亭”、盛开荷花的“袅娜”、含苞待放的“羞涩”,——无一不生动传神。
感觉还协同起来:从清香中“听”出了“歌声”,在光影里“看”到了“名曲”。
这种协同就是通感,说明欣赏已经进到了体味阶段,是所谓“味象”了。
用情至深就会出现心象,这是因为随着感觉的深入与情感的参与,目视耳听变为心视心听,想象便活跃起来,由感知而到联想,由眼前之景到象外之象了。出水芙蓉成了“刚出浴的美人”,“叶子出水很高”,全化作“亭亭的舞女的裙”,莹洁的荷花或“袅娜”或“羞涩”,分明是姑娘们那娇好的面容,花叶的“缕缕清香”“如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光与影的组合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月光青雾下的花叶就是一个“笼着轻纱的梦”境。
将意脉理出,我们的面前就会展现出一幅神奇的场景:
在朦胧的月光下,一群仙女正在荷塘中忘情地沐浴。当她们从水中升起,那凝脂似的肌肤,美妙的曲线,便无邪地展现于天地之间,成了碧波之上、淡月之下最美的造型。
当她们霓裳再披,云鬓重整,香腮新荔,一个个或袅娜或羞涩,更显得风情万种。而后,她们便轻摆柳腰,款舒柔臂,翩翩起舞。那舒展的荷叶是她们撒开的舞裙?那娇美的荷瓣是她们迷人的笑靥?那脉脉的流水是她们含情的眼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 曹植《洛神赋》)这时微风拂来,从她们温馨的呼吸里,从她们飘举的衣袂中,送来缕缕幽香,是那样沁人心脾,如同天宫的仙乐一般。真是“风吹仙袂飘摇举,犹是霓裳羽衣舞” (白居易《长恨歌》)。这时,舞池上的光线恰到好处,星月为灯,光与影浓淡适宜,疏密有致;而且,就从光与影和谐的组合里,透出一种无声的天籁,如同梵婀玲上名曲响起 ,仙女们舞得更欢了。而四周,柳树、蝉、蛙,都是最好的观众,蝉唱蛙鸣是在为她们伴奏喝彩,隔着薄云,月亮也瞪大了她的眼睛。
不久,她们便甜甜睡去,月光下,轻纱底,是一个安详美妙的梦境。不知是仙女梦为荷花,还是荷花梦为仙女?
第三阶段,写联想与向往。
审美的高级阶段是产生联想,感物联类,以致“视通万里,思接千载”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也就是所谓“神思”。虽然上文说的象外之象,即心象也是一种联想,但它是对于此情此景的联想,是“栖形感类” [ (东晋•宗炳《画山水序》)以异证同的美感体认;而神思飞越,突破时空的限制,却是由此情次此景通向彼景彼情,是由同至异的审美拓展,标志着审美过程到了更高一级的阶段。文中对于江南采莲情景的联想就是此类。作者由眼前荷塘想到江南采莲,由此时此景回溯到古代诗文六朝盛事。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此前的审美活动又引发了新的审美需求。作者写道:“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就透露出作者在欣赏静谧之美后,又产生了对“热闹”之美的向往,因而下文的忽然想起,就不是没有来由的了。之所以是“忽然”,还在于这种联想是起于不知不觉间,并非有意为之。反映出这种想法是出自“本我”,是内心深处真情的流露。作者感叹“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反证了他的向往之切。对于作者的向往与向往之境,应作正面的评价:这是一种天人合一,人间和乐的珍贵图画,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与人文价值,寄托着作者对美的追求与社会和谐的理想。
最后一境是幽独之境。它表明作者的联想还在展开,思考还在深入:采莲(恋)的“妖童媛女”们后来怎么样了?他们的情意能持久吗?于是想到了《西洲曲》里的采莲故事。
西洲女的真挚爱情为前面的和乐之境作了最好的注解,它说明作者所向往的和乐之境,底蕴应是人情的纯真。而不是什么浅薄的热闹,浮浪的嬉戏,作者向往它们,并非出于低俗的情趣。
由步入幽僻之境到获得心境的虚静,由虚静“去累 而至“自由 ” ,然后投入全身心的审美活动,“澡雪精神”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舒张性灵,直到追求自己所向往的至美的境界,这便是本文的思路历程。当然,这是就本文的主要内容——审美过程而言,如果变换角度,会有另外的解读,但那已不是我这篇文章所谈的内容了。
篇6:从过程哲学的视角解读生态纪产生的必然性
从过程哲学的视角解读生态纪产生的必然性
作为后现代哲学基础的过程哲学,认为过程是根本的、现实的,存在是创造性的过程.这也是生态纪思想产生的.哲学基础.过程哲学和中国哲学同样解构了二元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过程哲学指出了科学产生掠夺自然的原因,同时从过程的视角也可以看到科学本身对自然的真实解读.以过程哲学为基础的生态纪思想,提出走向生态纪元是人类和地球共同体的未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紧密的共同体的关系.
作 者:李世雁 王志平LI Shi-yan WANG Zhi-ping 作者单位:沈阳工业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110023 刊 名: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PKU CSSCI英文刊名:SCIENCE TECHNOLOGY AND DIALECTICS 年,卷(期): 22(6) 分类号:N031 关键词:过程哲学 科学技术 二元论 生态纪篇7:细品滋味识清欢 --解读《荷塘月色》的感情基调
广东省徐闻中学罗南兴
朱自清先生写于1927年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以其清新美妙的意象、独特高超的艺术,享誉于华文圈。中国大陆,台湾,港澳及其他国家地区的华文学校,都把它编入教科书让学生学习欣赏。它之所以如此获得人们的普遍厚爱,除了作者本身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毛泽东语)的高尚人格魅力外,其体景察物中所含的优美动人的感情色彩是很重要的原因。
《荷塘月色》一文的感情基调,一般解读为“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说它有淡淡的忧愁,读者一般都能理解和接受。在文中,作者开头写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于是想在夜深人静之时到月下的荷塘散步以排遣。“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语),由于心有所思,于是荷塘之景也就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路是“幽僻”、“寂寞”、“阴森森的,有些怕人”;树“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灯光也“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些景语无不体现出作者那忧郁的感情。特别是作者在文中的独白,更是直接抒发了心中的苦闷:“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对现实的不满而又没有勇气去抗争的惶惑、忧郁、苦闷的感情,无不一一显露。所以,有淡淡的忧愁,甚至较浓的忧愁的解读,读者能充分理解和接受。
但是,对于“淡淡的喜悦之情也是笼罩全文”,教参一般的分析解说是:作者忽然想起月光下的荷塘,“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于是欣然前往,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的,“今晚却很好”,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到了荷塘边,心系美景,暂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顿生,由此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于是断定作者的淡淡的喜悦也是笼罩全文的。如此的解读,明显中气不足,简单乏力,读者难以信服。其实,对“淡淡的喜悦”感情的解读,不应单单指向景物描写,还应该指向人,指向贯穿全文的对女性美的描述。
首先是指向妻子,也即孩子的母亲。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中国人认为,上天能造万物,也就能救人类,父母即能生儿女,也必能保护子女,所以人在处境困难时,总是想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予援助。文中开头和结尾所写到的妻子,其实就是母亲的形象。母爱是一种超越功利得失,超越阶级政治的人间至爱。作者面对白色恐怖的黑暗现实,心中充满无奈的苦闷、忧愁、矛盾,当然是“不宁静”的。与现实相比,作者有家,家中有妻有儿,是黑暗中的一块乐土,一处港湾,作者处在其中,心是踏实的,宁静的,有淡淡的喜悦的。
其次指向女性的外在美。十八的姑娘一朵花,女性的外在美,犹如春天的花朵绽放着独特持久的魅力,好像夏日的阳光释放灼人的热情。作者在写田田的荷叶时,想到了“亭亭的舞女的裙”,写荷花时想到了“刚出浴的美人”,用上了女性化的“袅娜”、“羞涩”等词语,这些和作者在《绿》中用“少妇拖着的裙幅”“初恋的少女的心”来写梅雨潭的绿,在《威尼斯》中“鲜明亮丽的少女”来写威尼斯的建筑艺术,在《看花》中用乡下姑娘来写栀子花等一样,无不透露出喜悦之情。
再次是指向女性的青春美。作者在文中写到了江南采莲的旧俗,说“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由此认为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一个风流的季节”,并且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作证明,那“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的情景,恐怕坐怀不乱的柳下惠都要心动,而才情满腔的作者,心中能不漾起淡淡的喜悦吗?
最后是指向女性的内在美。“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这是作者在文中所引的南朝乐府民歌代表性作品《西洲曲》中的句子。如果说上面的《采莲赋》写出了初夏时节,男女青年以心相许、和乐欢快、热闹风流、充满青春气息的话,那么此《西洲曲》则表现了女性“思郎郎不至”惆怅满怀,但又“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的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面对如此美好的心灵,如此纯洁的感情,作者心中难免会激起喜悦的波澜。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解惑”,首先要自己“无惑”,而“无惑”的办法只有一个:不迷信,勤钻研。上述所说,就是笔者在重读《荷塘月色》这一散文名篇时所悟到的,当否,请教于同行和大方之家。
1月8日
转自k12
[细品滋味识清欢 --解读《荷塘月色》的感情基调]
篇8:困窘中产生的道德倾向--对孔子思想矛盾的心理解读
困窘中产生的道德倾向--对孔子思想矛盾的心理解读
<论语>中很多矛盾现象能通过心理解析的途径找到合理答案.影响孔子心理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明知失败的必然与不甘认同的愤慨两者之间的冲突,安贫乐道的道德倡导就是这种心理状态的'产物;二、其本人政治主张的实质与推行方式之间发生的背反情状,使他常于两难之间不得不作出违心的选择;三、社会的**给生命造成的威胁.总之,孔子道德主张的多重性是各种要素对其心理影响的结果.
作 者:陈晓芬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062 刊 名: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GGANGSHAN NORMAL COLLEGE 年,卷(期):2004 25(4) 分类号:B82-054 关键词:孔子 思想矛盾 心理解读《荷塘月色》的另类解读马豫星语文教学重要的凭借是课文,而文质兼美的典范作品更是以言语教学为特征的语文科不可或缺的媒介;立足言语分析去把握典范作品的主题,然后又借助主题......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荷塘月色〉》的另类解读,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解读白居易轶事:糊涂老者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上《百家讲坛》演绎中唐诗人白居易,第一讲就提到其谒顾况的故事。现将陕西省渭南市志办公室姜子扬先生发表于《陕西史志》(2001年......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解读白居易轶事:糊涂老者,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荷塘月色》文本解读珙县洛表民族中学校蕙质兰心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上午好!请允许我代表我们团队来陈述对《荷塘月色》文本的解读。首先我认为对文本的解读就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