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客课后同步训练题

其他范文 时间:2024-10-04 08:48:4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信客课后同步训练题(共9篇)由网友“吃应季水果”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信客课后同步训练题,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信客课后同步训练题

信客课后同步训练题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诘(jí)问 吊唁(yàn) 猝(cù)然

B、伎(zhī)俩 噩(è)耗 号(háo)啕

C、焦灼(zhuó) 接济(jì) 戚(qī)容

D、稀罕(han) 末梢(xiāo) 昏厥(jué)

2、根据拼音写汉字:

⑴ 感叹 xī xū( )

⑵ 连声 nuò nuò( )

⑶ 长途 bá shè( )

⑷ 满纸 yōu( )怨

⑸ 文 zhōu zhōu( )

⑹ fù( )闲在家

3、从下面备选词组中选择恰当的项填入这段文字的空缺处。

三十年信客生涯,( ),奔波于家乡与上海之间,( ),传递两地亲人信物。为人兢兢业业,( ),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 )。四乡敬重,( ),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备选词语:a、众口传颂 b、桃李芬芳 c、风尘苦旅 d、艰辛备尝

e、任劳任怨

(一)语段点将

两年后,几家私塾合并成一所小学,采用新式教材。正缺一位地理教师,大家都想到了信客。

信客教地理绘声绘色,效果奇佳。他本来识字不多,但几十年游历各处,又代写了无数封书信,实际文化程度在几位教师中显得拔尖,教起国文来也从容不迫。他眼界开阔,对各种新知识都能容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深察世故人情,很能体谅人,很快成了这所小学的主心骨。不久,他担任了小学校长。

在他当校长期间,这所小学的教学质量,在全县属于上乘。毕业生考上城市中学的比例,也很高。

他死时,前来吊唁的人非常多,有不少还是从外地特地赶来的。根据他的遗愿,他的墓就筑在老信客的墓旁。此时的乡人已大多不知老信客是何人,与这位校长有什么关系。为了看着顺心,也把那个不成样子的坟修了一修。

1、为什么信客当教师是好样的教师,当校长是好样的校长?

答:              。

2、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答:              。

3、信客死时,前来吊唁的人非常多,有不少还从外地特地赶来,这说明了什么?

答:              。

(二)迁移过关

① 两年前的6月,我即将参加高考,而那时为学业、感情、前途所深深苦恼的我却常要寻找发泄,于是那个下午,十多个同学聚在朋友的小房里看电视、听歌曲、甩扑克,穷聊闲侃。

② 正说得热闹,传来一声声微弱的音阶错位似的声音:“卖韭菜”不是那种简短有力的吆喝,而更像一种不抱任何奢望的乞讨,在那众多有韵有板的专职小贩的叫卖声中显得那么生涩,那么不和谐。正甩扑克的.小弟不耐烦了,“这卖韭菜的,没吃饭,绵羊似的。”众人一片哄笑。哄笑中我看见了从窗前像那颤颤的声音一样缓缓行过的四十多岁的一位妇女,我清晰地看见了她花白的头发,流着汗水的脸,那干裂的嘴唇。我的心一阵撕扯,我怎么能够相信,那是我的母亲!

③ 母亲没有看见我,我走到窗前,望着母亲佝偻远去的背影,泪潸然而下。母亲不会骑车,就推着自行车在后架上带着一筐韭菜,在那样毒烈的阳光下,用她微弱的声音乞讨着我的学费、杂费、生活费。而在那片哄笑中,在同学的不解中,我没有勇气承认那卑微的劳动者、那憔悴的老妇人是我的母亲。

④ 从此我沉默了,奋发了,考学了,然而我始终不能忘记那个下午,我对不起母亲、对不起母亲在那个午后的阳光下所流的汗水。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⑴ 闲侃( )________

⑵ 生涩( )________

⑶ 乞讨( )________

⑷ 潸然( )________

⑸ 佝偻( )________

⑹ 憔悴( )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

⑴ 错位:________________

⑵ 奢望:________________

⑶ 卑微:________________

⑷ 穷聊: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波浪线的一句“卖韭菜”要如何标上标点符号才能表现出“微弱的音阶错位似的声音”?请选择你认为最准确的一项( )

A、“卖……韭……菜──”

B、“卖韭菜!”

C、“卖──韭──菜──”

D、“卖、韭、菜……”

4、母亲为什么要在毒烈的阳光下卖韭菜?(请用原文回答)

答:              。

5、文中第②段的划线语句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6、第③段的划线语句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选择理解恰当的一项( )

A、“我”对同学的“哄笑”的强烈不满。

B、“我”没有勇气承认老妇人是自己的母亲。

C、“我”对自己没有勇气承认母亲感到自责和羞愧。

7、“我”沉默、奋发的原因是什么?

答:              。

【参考答案】

1、C A、诘—jié B、伎—jì D、梢—shāo

2、根据拼音写汉字:

⑴ 唏嘘

⑵ 诺诺

⑶ 跋涉

⑷ 幽

⑸ 绉绉

⑹ 赋

3、c d e b a

(一)

1、那是因为信客的阅历让他增长才干,文化程度提高了,眼界开阔了,阅历丰富了。

2、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3、这说明社会总体还是有良心的,奉献者终究会赢得敬重与怀念。

(二)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⑴ kǎn 在这里是随意地说话、聊天的意思。

⑵ sè 不流畅。

⑶ qǐ 向人讨。

⑷ shān 形容流泪。

⑸ gōu lóu 脊背向前弯曲。

⑹ 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2、解释下列词语:

⑴ 这里指前后音高不连续、变调。

⑵ 过高的希望。

⑶ 地位低下,渺小。

⑷ 闲谈。

3、A

4、乞讨着我的学费、杂费、生活费

5、震惊、难过,万万没想到卖韭菜的妇女竟是自己的母亲

6、C

7、母爱的激励

篇2:《信客》同步练习训练题及答案

1、下列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嫉妒(jì) 晦气(huì) 诘问(jié) 糟蹋(tà)

B、灰黯(àn) 猝然(cù) 诺诺(nuò) 文绉绉(zhōu)

C、吊唁(yàn) 焦灼(zhuó) 克扣(kè) 憎恨(zèng)

D、伎俩(liǎ) 唏嘘(xù) 呵斥(hē) 昏厥(jué)

2、给下列同音字组词:

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⑴ 指亲近的'人死亡的消息。___________

⑵ 形容人的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___________

⑶ 私自扣减应该发给别人的财物。___________

⑷ 穷困,受挫折。___________

⑸ 不正当的手段。___________

⑹ 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___________

⑺ 突然,出乎意料。___________

⑻ 比喻事物零零碎碎,不成片段。___________

⑼ 路途遥远,爬山趟水,旅途艰苦。___________

⑽ 穷困受苦,非常失意。___________

4、本文语言质朴典雅,警辟畅达,请仔细阅读课文,并从文中找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语句。

【参考答案】

1、B

2、给下列同音字组词:

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⑴ 噩耗

⑵ 文绉绉

⑶ 克扣

⑷ 颠沛

⑸ 伎俩

⑹ 吊唁

⑺ 猝然

⑻ 鸡零狗碎

⑼ 长途跋涉

⑽ 穷愁潦倒

4、比喻:

⑴ 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⑵ 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

排比: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

篇3:《泉城》课后同步训练题

《泉城》课后同步训练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fǎnɡ fú diào tǒnɡ yì mǔ dì duī fànɡ

( ) ( ) ( ) ( )

二、扩词

济( )( ) 汇( )( )

其( )( ) 占( )( )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聚 ( ) 断 ( ) 急 ( )

四、根据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意思,完成连线,并填空。白浪翻滚的泉水 明珠散落声音宏大的泉水 银花盛开声音低细的泉水 好像 秋雨潇潇晶莹剔透的泉水 虎啸狮吼 作者写泉水是从________和_______的两方面来描写,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使句子生动形象。

五、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汇 注 冒 喷 吐 涌

1 泉水从地下往上( ),好像一串串珍珠。

2 五龙潭在旧城的西门外,有五处泉水( ),所以人们称它“五龙潭”。

3 泉口是用石头雕成的三个老虎头。泉水便从“老虎”的口里不断地( )出来。

4 泉池正中有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咕嘟咕嘟”的从泉底往上( ),如同三堆白雪。

六、课外阅读。

我国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在游览了济南的三大名胜后,写下了这篇游记。让我们读读这篇文章,也随着老舍先生去看一看济南的趵突泉吧。

趵突泉的.欣赏

老 舍

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现在单讲趵突泉。

在西门外的桥上,便看见一溪活水,清浅,鲜洁,由南向北流着。这就是由趵突泉流出来的。设若没有这泉,济南定会失去了一半的美。……

泉太好了。泉池是差不多见方的,三个泉口偏西,北边便是条小溪,流向西门去。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钟,你便觉出自然的伟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在深绿的长的水藻上飘荡着,不由你不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

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地上来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大、扁一点,慢慢的,有姿态的,摇动上来,碎了;看,又来了一个!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挤上来,象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雪白。有的……这比那大泉还更有味。新近为增加河水的水量,又下了六根铁管,作成六个泉眼,水也流得很旺,但是我是爱原来的那三个。

看完了泉,再往北走,经过一些货摊,便出了北门。

篇4:《春》课后同步训练题及答案

《春》课后同步训练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粗的字注音。

水涨( )

酝酿( )

蓑衣( )

薄( )烟

应和( )

黄晕( )

2.给下列几组字注音,并分别组词。

蓑( )______

悄( )______

衰( )______

稍( )______

哀( )______

俏( )______

衷( )______

梢( )______

3.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1)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

(3)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

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用两个字概括春雨的特点,体现这两个字的句子分别是a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

2.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牛毛、花针、细丝的共同点都很细,但也有不同点,请你说说它们的不同点是什么?

3.雨中的自然景物,只写植物,只写树叶和小草。在状写树叶和小草时用的词不一样,为什么?

4.细雨“密密地斜织着”,“斜织”用得好,为什么?5.“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所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

(二)

唐代诗人杜甫写的著名诗篇《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好雨知时节”,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说是“好雨”?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写出了春雨什么特点?“润”字怎么用得好?3.这首诗哪儿是想象?这想象表明了作者的什么心情?

参考答案

一、

1.略

2.略

3.(1)比喻、拟人。(2)比喻、排比。(3)拟人。

二、

(一)1.多、细。a“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b“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2.“牛毛”形容雨丝的紧密,“花针”形容雨丝闪光,“细丝”形容雨丝的细长。

3.写雨中的树叶是怎样的绿,雨中的.小草是怎样的青。因为树叶是一片一片的,沾了水,所以说“绿得发亮”;因为地上的草是大片大片的,沾了水,所以说“青得逼你的眼”。是从侧面烘托春雨的可爱。

4.因为上文已写春风,一个“斜”字,不说春风,可是含蓄着春风了。“织”字与细丝的比喻又相照应。

5.拟人。

(二)1.拟人。因为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所以说是好雨。

2.“随风潜入”写出了春雨是濛濛细雨、无声无息的特点。“润”字表明春雨使万物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刻画出了春雨的特点。

3.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想象。这想象表明了作者因春雨及时而降的喜悦心情,同时也表明了杜甫对和平安定生活的美好憧憬。

篇5:七年级上册历史课后同步训练题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后同步训练题分享

1.战国初期,晋国分为三个国家,它们是  (  )

A.齐、韩、魏 B.楚、燕、齐   C.赵、魏、韩    D.赵、魏、燕

2.春秋时期,最先成为霸主的人是  (  )

A.齐桓公   B.宋襄公     C.楚庄王      D.秦穆公

3.晋楚争霸时,楚国的'势力已发展到  (  )

A.长江流域  B.渭水流域    C.淮河流域     D.黄河流域

4.春秋时期同晋国争霸的诸侯国是  (  )

A.齐国    B.吴国      C.楚国       D.秦国

5.使用诱敌深入的战术打败敌手的著名战役是  (  )

A.牧野之战  B.城濮之战    C.长平之战     D.马陵之战

6.为了发愤图强,立志雪耻而卧薪尝胆的诸侯王是  (  )

A.齐桓公   B.楚庄王     C.吴王阖间     D.越王勾践

7.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是指  (  )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西周       D.尧、舜、禹时期

篇6:七年级上册地理课后同步训练题

七年级上册地理课后同步训练题

1。北京的降水量是644毫米,其含义是

A。某一年的降水量B。多年来的平均降水量

C。每天测得的降水量总和D。历史上降水量最多和最少平均值

2。气温受纬度因素影响的一般规律是()

A。低纬度气温低,高纬度气温高B。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C。中纬度气温最高D。各地气温高低与纬度没有关系

3。我国属于下列选项中的()

A。全年多雨区B。全年少雨区

C。夏季多雨区D。冬季多雨区

4。在赤道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是()

A。热带草原气候B。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D。热带雨林气候

5。下列哪个事例不能反映气温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A。柑橘树在零下9度以下会受到毁灭性冻害

B。俄罗斯人冬季喜欢喝烈酒

C。一个地方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特征,变化不大

D。新疆吐鲁番人“早穿皮袄午穿纱”

6。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位于台湾山脉的东部,该地降水的'类型是()

A。锋面雨B。地形雨C。台风雨D。对流雨

7。我国新疆地区降水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偏高、气温低B。海拔较高、水汽少

C。深居内陆、距海远D。山地阻挡、背风坡

8。下列气候类型只分布的亚洲的是()

A。热带草原气候B。热带雨林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D。热带沙漠气候

9。下列气候带中,纬度最高的是()

A。热带草原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

C。地中海气候D。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篇7:信客同步练习题

信客同步练习题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唏嘘()诘问()伎俩()()

2.下列每组词语都有错别字,指出后并加以改正。

A.克扣接济噩耗低媚顺眼()B.唏嘘希罕呵斥风尘苦旅()

C.诘问伎俩颠沛穷愁了倒()D.焦灼吊唁鸡零狗粹长途跋涉()

3.请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

闯码头:

吊唁:

穷愁潦倒:

神经末梢:

4.请你谈谈对“信客”一词应当怎样理解。

二、阅读

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多数都不是来收发信、物的,只是来看个热闹,看看各家的出门人出息如何,带来了什么稀罕物品。农民的眼光里,有羡慕,有嫉妒;比较得多了,也有轻蔑,有嘲笑。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终于有妇女来给信客说悄悄话:“关照他,往后带东西几次并一次,不要鸡零狗碎的。”“你给他说说,那些货色不能在上海存存?我一个女人家,来强盗来贼怎么办……”信客沉稳地点点头,他看得太多,对这一切全能理解。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闯荡都市的某个谋生者突然得了一场急病死了,这样的事在那样的年月经常发生。信客在都市同乡那里听到这个消息,就会匆匆赶去,代表家属乡亲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乡间,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乡间报死讯的人都以倒夹黑伞为标记,乡人一看就知道,又有一个人客死他乡。来到死者家里,信客满脸戚容,用一路上想了很久的委婉语气把噩耗通报。可怜的家属会号啕大哭,会猝然昏厥,他都不能离开,帮着安慰张罗。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诺诺。

下午,他又要把死者遗物送去,这件事情更有危难。农村妇女会把这堆简陋的遗物当做丈夫生命的代价,几乎没有一个相信只有这一点点。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信客浑身不自在,真像做错了什么事一般。他只好柔声地汇报在上海处置后事的情况,农村妇女完全不知道上海社会,提出的诘问每每使他无从回答。

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老信客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1.人们喜欢齐集信客家中,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2.你怎样理解那些妇女对信客说“悄悄话”?

3.你怎样理解信客就是他们“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4.选文中重点写了信客的什么事迹?为什么这样安排?

5.信客只管通报消息就行了,为何还要一路上很久地考虑如何措辞?

6.指出选文中画“”线的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反映了信客的什么品质?

7.你认为信客具有怎样的品格和精神?

篇8:赤壁赋同步课后训练含答案

1.下列加点字词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rén xū) 举酒属客(shǔ)

窈窕(yǎo tiāo) 旌旗蔽空(jīnɡ)

B.桂棹(zhào) 冯虚御风(pínɡ)

嫠妇(lí) 横槊赋诗(shuò)

C.渺渺(miáo) 倚歌而和(hè)

扁舟(biān) 用之不竭(jié)

D.枕藉(jiè) 酾酒临江(shī)

渔樵(jiāo) 山川相缪(liáo)

【解析】 A项“属”读zhǔ,“窕”读tiǎo;C项“渺”读miǎo,“扁”读piān;D项“樵”读qiáo。

【答案】 B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横槊(长矛)

匏樽(葫芦)

B.肴核(菜肴) 相与枕藉(枕着垫着)

斗牛之间(星宿名,指斗宿、牛宿)

C.倚歌(循、依) 扣舷(船的两边)

下江陵(攻占)

D.盈虚(满) 嫠妇(寡妇)

危坐(端正)

【解析】 肴核:菜肴和果品。

【答案】 B

3.对加点的实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①凌万顷之茫然 ②击空明兮溯流光

③倚歌而和之 ④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A.①凌驾 ②逆流而上 ③靠着 ④细丝

B.①越过 ②顺水而下 ③靠着 ④一条

C.①越过 ②逆流而上 ③循 ④细丝

D.①凌驾 ②逆流而上 ③循 ④一条

【解析】 “凌”意为“越过”,“溯”逆着水流的方向而上,“倚”意为“循着”,“缕”意为“细的丝线”。

【答案】 C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吾与子之所共适 ②始适还家门

B.①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②举匏樽以相属

C.①扣舷而歌之 ②倚歌而和之

D.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②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解析】 B项“属”通“嘱”,劝人饮酒。A.两个“适”第一个是“享有”之意,第二个指“女子出嫁”。C.两个“歌”分别为“歌唱”,“歌曲”。D.两个“虚”分别为“太空”,“月缺”。

【答案】 B

5.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客亦知夫水与月乎④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 ①中“于”意思是“在”,②中“于”意为“被”;③中“夫”是指示代词“那”,④中“夫”为发语词,引起下文议论。

【答案】 D

6.将下列各句按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固一世之雄也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

③而今安在哉 ④客有吹洞箫者

⑤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⑦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①⑥/②⑤/③/④/⑦

B.①/②③/⑤⑥/④⑦

C.①⑥/②③/⑤/④⑦

D.①⑥/②⑤/③④/⑦

【解析】 ①⑥判断句,②⑤状语后置句,③宾语前置句,④定语后置句,⑦被动句。

【答案】 A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歌窈窕之章歌曰

B.望美人兮天一方西望夏口

C.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D.纵一苇之所如如泣如诉

【解析】 B项均为“遥望,眺望”之意,动词。A项歌唱,动词;歌词,名词。C项下面,名词;攻下,动词。D项往,动词;好像,动词。

【答案】 B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⑤舞幽壑之潜蛟

⑥扣舷而歌之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⑤和⑥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⑤和⑥不同

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⑤和⑥不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⑤和⑥相同

【解析】 ①②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③为意动用法,④为名词作状语,⑤为使动用法,⑥也是名词作动词。

【答案】 B

9.下列各项中通假字最多的一项是( )

A.山川相缪 举匏樽以相属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物各有主 而未尝往也 举酒属客

C.夙遭闵凶 杯盘狼籍 逝者如斯

D.知不可乎骤得 侣鱼虾而友麋鹿 哀吾生之须臾

【解析】 A项中“缪”通“缭”,“属”通“嘱”,“冯”通“凭”;B项只有“属”通“嘱”;C项中“闵”通“悯”;D项无通假字。

【答案】 A

10.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相与枕藉乎舟中

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③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④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A.两个“乎”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

B.两个“乎”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C.两个“乎”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D.两个“乎”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

【解析】 ①中“乎”相当于“于”;②中“乎”,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呢”;③中“之”代词;④中“之”助词“的”。

【答案】 D

1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七月既望西望夏口

B.纵一苇之所如 起如厕

C.而卒莫消长 卒起不意

D.举匏樽以相属 两狼之并驱如故,耽耽相向

【解析】 A.阴历每月十五日/远看,C.最终,到底/同“猝”,D.互相/偏指一方。

【答案】 B

12.下列各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徘徊于斗牛之间 虽一毫而莫取

B.杯盘狼籍 如怨如慕

C.凌万顷之茫然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D.驾一叶之扁舟 可怜体无比

【解析】 A项中“虽”古义为即使;C项中“茫然”的古义是模糊不清的样子,“知”为了解;D项中“可怜”古义是“可爱”。

【答案】 B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的解释,全不正确的一组是( )

A.苏子愀然 容色改变的样子凌万顷之茫然 浩荡渺远的样子

B.望美人兮天一方 美貌女子白露横江 二十四节气之一

C.盈虚者如彼 缺冯虚御风 空

D.既白 已经洗盏更酌 更换

【解析】 B项中美人指所思慕的人;白露指白茫茫的水气。

【答案】 B

1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古代历法中的干支纪年法。既望,农历十六。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明白畅达、汪洋恣肆,其词豪迈奔放,开豪放派一代词风。

C.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期间,曾两次游览三国魏吴大战的赤壁,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D.作者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在借景抒情的同时,抒发了关于人生的感叹。一方面他感叹人生苦短,现实苦闷;另一方面,又能从苦闷中摆脱出来,表现了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解析】 “两次游”不恰当,应是“常常游”,另外与《前赤壁赋》同期的作品是《念奴娇 赤壁怀古》,《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三个月后的作品。

【答案】 C

[知识拓展]

苏轼简介及《前赤壁赋》赏析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夭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简注与简介]

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千支。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赤壁:湖北黄冈赤壁,与湖北嘉鱼赤壁同被作为周瑜破80万曹军之壁战场故迹。

属(zhǔ):请,让,说。

桂棹(zhào)、兰桨:船桨之美称。

泝(sù):周溯,逆流而上。

袅袅(niǎo):细长。

嫠(lí)妇:寡妇。

愀(qiǎo)然:不乐。

缪(liáo):连接,环绕。

舳(zhú):船尾;

舻(lú):船头。

酾(shī):斟。

槊(shuò):长矛。

匏(páo)尊:用葫芦制的酒杯。

须臾(yú):片刻。藏(zàng)。

肴(yáo):荤菜。

枕藉:叠枕挤睡。

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赋中语句“如怨、如慕、如泣、如泣”和“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白”等,至今常被引用。

[译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吟唱婉转优美的乐曲。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听任小船飘流到各处,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乘着轻风(在江面上)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于是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同伴吹起洞箫,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怨怼有如倾慕,既象啜泣也象低诉,余音在江上回荡,丝丝缕缕缭绕不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妇为之饮泣。

苏氏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东可以望到夏口,向西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转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打渔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象沧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苏氏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流逝的就象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象这月,终究又何尝盈亏。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赏析]

无端受屈、含冤入狱的苏轼,在“乌台诗案”结案后不久,就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所幸的是黄州地方官吏钦慕他的为人与俊才,非但不加管束,还常常任他在管区内纵情游山观水,而情豪兴逸的苏东坡则每游一地必有诗文纪盛,《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就是这一时期留下的不朽名篇。

作者以往的游记散文,大多以纪游写景或于纪游中借景抒情为主,而东坡的不少散文,却开创了一种新的写法。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的一篇代表作。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也就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初秋,他与朋友驾一叶小舟,来到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赏月游玩,明月一轮映于波平浪静的江面,送爽的清风徐徐吹来,茫茫白露布满大江,水光山色与中天夜月相辉映,主客对酌于舟中,酒酣耳热后和着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然后又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伤和对人生如寄的慨叹,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变”与“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好似一剂“愀然”的灵丹妙药,使客人终于“喜而笑”。

《前赤壁赋》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歌中的“击空明兮泝流光”则是由景入论的转折。客的伤感起于曹操的 “月明星稀”,终于“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的悲哀,仍然不离“风”、“月”二字。苏子的对答,亦从清风、明月入论: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之所以说《前赤壁赋》是苏轼散文的代表作,是因为这篇文章几乎包揽了苏文的主要风格特点。宋元明清以来,不少文人纷纷指出,苏文的风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说是“汗漫”,是“畅达”,是“一泻千里、纯以气胜”,确实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确切。从《前赤壁赋》来看,苏文的风格乃是一种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阳刚之美。文中无论说理,还是叙事、抒情,都能“随物赋形”、穷形尽相,写欢快时可以羽化登仙、飘然世外;述哀伤时,又能拿动蛟龙、泣嫠妇作比;而苏文的舒卷自如、活泼流畅,在《前赤壁赋》中也不难发现,像“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样的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至于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举来,毫不费力。“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徘徊”;“渺沧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钧,读来似铿锵作金石声。《前赤壁赋》一文还充分体现了苏轼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畅的特色,那种纯真自然之美给古往今来的无数读者带来了多么难忘的艺术享受。

[知识窗-赋]

赋是介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从战国时荀卿的《赋篇》创其名开始,先后出现了宏篇巨制的汉赋、骈偶讲究的骈文。这篇《前赤壁赋》是韵文,从头至尾换了十二次韵;像汉赋一样,采用主客答问的方式来阐述作者的思想、认识;又似骈赋和律赋,行文之中常使用排比与对偶,具备了“赋”的基本特征,但它又不为“赋 ”这种文体所拘泥,多处运用散文笔法,句式有时长短、有时整齐,参差错落,可以称得上是散韵巧妙结合、诗文和谐统一的佳篇,对辞赋体的发展与突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篇9:数轴同步训练题

数轴同步训练题

1.2.2数轴

基础检测

1、 画出数轴并表示出下列有理数:

2、 在数轴上表示-4的点位于原点的 边,与原点的距离

是 个单位长度。

3、 比较大小,在横线上填入“>”、“<”或“=”。

1 0;0 -1;-1 -2;-5 -3;-2.5 2.5.

拓展提高

4.数轴上与原点距离是5的点有 个,表示的数是 。

5.已知x是整数,并且-3<x<4,那么在数轴上表示x的所有可能的数 值有 。

6.在数轴上,点A、B分别表示-5和2,则线段AB的长度是 。

7.从数轴上表示-1的点出发,向左移动 两个单位长度到点B,则点B表示的数是 ,再向右移动两个单位长度到达点C,则点C表示的'数是 。

8.数轴上的点A表示-3,将点A先向右移动7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5个单位长度,那么终点到原点的距离是 个单位长度。

1.2.2数轴

基础检测

1、 画数轴时,数轴的三要素要包括完整。图略。

2、 左,4 3、》>》

拓展提高

4. 两个,5 5. -2,-1,0,1,2,3 6. 7 7.-3,-1 8.1

信客课后同步训练题

信客课后同步训练题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诘(jí)问 吊唁(yàn) 猝(cù)然B、伎(zhī)俩 噩(è)耗 号(háo)啕C、焦灼(zhuó) 接济(jì) 戚(qī)容D、......

信客课后同步训练题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信客课后同步训练题,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信客》同步练习训练题及答案

《信客》同步练习训练题及答案《信客》同步练习训练题及答案1、下列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嫉妒(jì) 晦气(huì) 诘问(jié) 糟蹋(tà)B、灰黯(àn) 猝然(cù) 诺诺(......

《泉城》课后同步训练题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泉城》课后同步训练题,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泉城》课后同步训练题

《泉城》课后同步训练题一、看拼音写词语。fǎnɡ fú diào tǒnɡ yì mǔ dì duī fànɡ( ) ( ) ( ) ( )二、扩词济( )( ) 汇( )( )其( )( ) 占( )(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聚 ( ) 断 ( ) 急 ( )四......

下载信客课后同步训练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客课后同步训练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