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豆文库小编猜你可能喜欢“望岳阅读答案赏析”。
《田舍夜舂》阅读答案及赏析((共12篇))由网友“尚妗”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田舍夜舂》阅读答案及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篇1:《田舍夜舂》阅读答案及赏析
《田舍夜舂》阅读答案及赏析
田舍夜舂
(明)高启
新妇舂粮独睡迟,夜寒茅屋雨来时。
灯前每嘱儿休哭,明日行人要早炊。
注释:
[1]夜舂:夜间舂粮。
[2]新妇:长辈对晚辈媳妇的称呼。亦可以是晚辈对长辈称其妻或妇人自称。
[3]每嘱:一再嘱咐。
[4]行人:出门远行的人。指新妇的丈夫。早炊:早饭。
1、本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生活画面?此画面反映了怎样的生活现实?(6分)
2、有人说此诗是对古代劳动妇女的一曲赞歌,你同意吗?简述理由。(5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用最朴素的笔墨,描绘了一幅田舍夜舂的生活图画:(2分)一位村妇寒夜雨声中舂米,年幼的孩子在卧具里不断啼哭要妈妈,于是这少妇就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哄劝幼小的孩子。(2分)尽心尽力,任劳任怨,这就是我国古代劳动妇女辛勤劳动的写照;夜深尚不得睡觉,为行人准备早炊,孩子无人看管,还得边劳动边哄孩子,同时也反映出底层劳动者生活的艰辛。(2分)
2、同意。(1分)诗中少妇在此兼有为母与当家者的双重身份。这两个方面她都出乎本性地尽心尽责。对于孩子是慈爱的母亲。孩子哭,她心疼,忘记了深夜的疲劳,风雨的寒意,慈母心肠体现在温柔甜蜜的口吻上;同时又称得上是一个能干的当家人,“行人”要一清早就出门上路,或作工,或远游,需要早炊,少妇想要尽心尽力为他们作点贡献。“明日行人要早炊”,也没有一点怨苦,反而甘之若饴。(2分)综上所述,这是我国古代劳动妇女辛勤劳动的写照,是古代劳动女性的一曲赞歌,从中能体会到深厚的人情味。(2分)
不同意。(1分)从妇女夜深还在辛苦的劳动看出,古代劳动妇女的辛酸和痛苦。天寒地冻,茅屋苦雨,行人要早炊,不得已而为之作准备,孩子在一旁哭泣而无人照顾,可以看出其家庭生活的`艰难。(2分)由此反映出底层劳动者生活的艰辛。(2分)
作者
高启(1336—1374),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避乱隐居吴淞江边之青丘,埋头读书、作诗,混迹于农夫、渔樵之间,自号青丘子。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称“吴中四杰”。
赏析:
作者高启,这首诗写田家新妇连夜舂米,为行人准备早炊的情景,把一个贤妻良母的形象描绘得逼真传神,可爱可敬。家无储粮,也见出农家的贫寒。诗中寒夜、茅屋、夜雨、儿啼、夜舂等既写出新妇的辛劳,也渲染了行人离去时的气氛。从诗中的描写可以见出作者对农村生活有着切身的体验和感受。
篇2:《田舍》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田舍》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田舍
【宋】范成大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②忙。
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烟火村声远,林菁③野气香。
乐哉今岁事,天末④稻云黄。
【注释】
①田舍:农家。 ②筑圃:修筑打谷场。③菁:水草。④天末:天边。这里是指稻田一望无际。
1.全诗洋溢着一种 “ ” 的气息。(请用原诗中的一个词作答)
2.请你展开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绘出“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的画面。
参考答案:
1. “乐”或“乐哉”“忙”
2.示例:小孩子欢快地躺在落叶堆里玩耍(或:在厚厚的落叶堆里酣然入睡),夕阳西下,一群群鸟雀在稻田上空飞翔,喳喳喳地叫得正欢。
【语译】
大家呼唤着扛着锄头出了村庄,匆匆忙忙地修筑着打谷场。小孩子欢快地躺在落叶堆里玩耍,斜阳中一群群鸟雀喳喳叫得忙。远远的'村中传来阵阵笑语,炊烟袅袅;田野上林木与野草散发着迷人的芳香。今年真是个高兴的年头,一望无际的稻田已是一片金黄。
【赏析】
这是首写农家生活的五律,重点描绘秋收前的片段。
诗以欢快的节奏开始,说农民们互相呼唤着,拿起锄头,忙忙碌碌地赶着修筑打谷场。秋收是农民一年的寄托所在,从起首两句,人们马上可以感受到今年的收成一定不错。范成大的诗,善于在首联渲染气氛,为全诗的主题作好铺垫,这首诗可作代表。
以下,诗忽然掉开,不写筑场打谷事,转说小孩子睡在落叶上玩耍,鸟雀在斜阳下热闹地飞鸣,远处村庄升起了袅袅炊烟,原野中草木发出浓郁的香气。这两联,着力对农村作描写,落叶、鸟雀及野景都点明节令是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写小孩子无忧无虑地玩,从侧面反映了大人们忙于准备秋收的喜悦。鸟雀到了傍晚,总是成群地在稻田上空飞翔啄食,“鸟雀噪斜阳”不是经历过的人写不出来。作者选录的每一幅场景,都带有欢乐气息在内,于是诗出齐尾联,不再傍写,直接说明今年真快乐,田野里的稻子一片金黄,像云彩一般,一直铺到与天相连,丰收已经在望了。这样,通过末联的明点,前数联所表现的欢快都得到了落实。
这首诗,首尾呼应,中间采用了几组跳跃性的镜头,忽写筑场,忽写儿童,忽写鸟雀,忽写村庄,看似各自为政,不相统属,而以“丰收”这条线作感情上的贯穿,烘托点染出一派庆祝丰收的喜悦景象,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从这首诗,我们往往会联想到范成大在《秋日田园杂兴》中写的打谷的场面:“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这一派欢乐的景象,正是这首《田舍》诗所表现的内容的继续。
篇3:田舍的阅读答案参考
1. “乐”或“乐哉”“忙”
2.示例:小孩子欢快地躺在落叶堆里玩耍(或:在厚厚的落叶堆里酣然入睡),夕阳西下,一群群鸟雀在稻田上空飞翔,喳喳喳地叫得正欢。
【语译】
大家呼唤着扛着锄头出了村庄,匆匆忙忙地修筑着打谷场。小孩子欢快地躺在落叶堆里玩耍,斜阳中一群群鸟雀喳喳叫得忙。远远的'村中传来阵阵笑语,炊烟袅袅;田野上林木与野草散发着迷人的芳香。今年真是个高兴的年头,一望无际的稻田已是一片金黄。
【赏析】
这是首写农家生活的五律,重点描绘秋收前的片段。
诗以欢快的节奏开始,说农民们互相呼唤着,拿起锄头,忙忙碌碌地赶着修筑打谷场。秋收是农民一年的寄托所在,从起首两句,人们马上可以感受到今年的收成一定不错。范成大的诗,善于在首联渲染气氛,为全诗的主题作好铺垫,这首诗可作代表。
以下,诗忽然掉开,不写筑场打谷事,转说小孩子睡在落叶上玩耍,鸟雀在斜阳下热闹地飞鸣,远处村庄升起了袅袅炊烟,原野中草木发出浓郁的香气。这两联,着力对农村作描写,落叶、鸟雀及野景都点明节令是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写小孩子无忧无虑地玩,从侧面反映了大人们忙于准备秋收的喜悦。鸟雀到了傍晚,总是成群地在稻田上空飞翔啄食,“鸟雀噪斜阳”不是经历过的人写不出来。作者选录的每一幅场景,都带有欢乐气息在内,于是诗出齐尾联,不再傍写,直接说明今年真快乐,田野里的稻子一片金黄,像云彩一般,一直铺到与天相连,丰收已经在望了。这样,通过末联的明点,前数联所表现的欢快都得到了落实。
这首诗,首尾呼应,中间采用了几组跳跃性的镜头,忽写筑场,忽写儿童,忽写鸟雀,忽写村庄,看似各自为政,不相统属,而以“丰收”这条线作感情上的贯穿,烘托点染出一派庆祝丰收的喜悦景象,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从这首诗,我们往往会联想到范成大在《秋日田园杂兴》中写的打谷的场面:“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这一派欢乐的景象,正是这首《田舍》诗所表现的内容的继续。
篇4:田舍的阅读答案参考
【宋】范成大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②忙。
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烟火村声远,林菁③野气香。
乐哉今岁事,天末④稻云黄。
【注释】
①田舍:农家。
②筑圃:修筑打谷场。
③菁:水草。
④天末:天边。这里是指稻田一望无际。
1.全诗洋溢着一种 “ ” 的气息。(请用原诗中的一个词作答)
2.请你展开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绘出“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的画面。
篇5:《田舍 「宋」范成大》阅读答案
《田舍 「宋」范成大》阅读答案
田 舍①
【宋】范成大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②忙。
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烟火村声远,林菁③野气香。
乐哉今岁事,天末④稻云黄。
【注释】①田舍:农家。 ②筑圃:修筑打谷场。③菁:水草。④天末:天边。这里是指稻田一望无际。
13.全诗洋溢着一种 “ ▲ ” 的气息。(请用原诗中的一个词作答)(2分)
14.请你展开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绘出“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的画面。(2分)
参考答案:
13. “乐”或“乐哉”(2分) “忙”(1分)
评分标准:2分。答“乐”或“乐哉”,得2分。若答“忙”字,得1分。
14.示例:小孩子欢快地躺在落叶堆里玩耍(或:在厚厚的落叶堆里酣然入睡),夕阳西下,一群群鸟雀在稻田上空飞翔,喳喳喳地叫得正欢。
评分标准:2分,仅作诗句的简单翻译,得1分。
篇6:《夜渡江》阅读答案及赏析
《夜渡江》阅读答案及赏析
夜渡江
[唐]柳中庸
夜渚带浮烟,苍茫晦远天。
舟轻不觉动,缆急始知牵。
听笛遥寻岸,闻香暗识莲。
唯看孤帆影,常似客心悬。
【注】①作者:有的版本写作姚崇。
(1)诗歌颈联是如何表现夜渡的?请简要分析。(2分)
(2)最后一句的“悬”字是全诗的“诗眼”。请结合全诗对“悬”字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2分)诗歌颈联从听觉、嗅觉两方面表现夜渡。(1分)诗人在夜色中,凭笛声探寻彼岸的方向,由幽香辨识近岸的莲花。(1分)(意思对即可。)
(2)(4分)①“悬”是卒章点睛之笔,写出了诗人的“客心”如帆影悬挂在空中,无法安然。(2分)②“悬”还有挂念的意思,与前面夜渡情景的描写中所表现的.夜渡盼归(盼至)的心情相照应。(2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赏析:
这首诗描写夜晚乘船渡江情景,诗人抓住夜色晦暗的特点,写出渡江的感受,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江上景色,但由于充分调动了视觉以外的听觉、嗅觉、感觉,使江上风光实际上已经融揉在诗人的感受之中了,艺术构思颇为独特。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夏夜渡江图,艺术构思颇为独特。诗先交待了画面的背景:江中小洲笼罩在一片烟雾之中,天空也呈现一片苍茫晦暗之色。这里由“浮烟”“苍茫”“晦”等词的渲染,表现出江上夜色的独特之处,视线既不明晰,也不是漆黑一片,以下的描写都是由这种独特的情境所生发。因为天色昏暗,远处景物不辨,失去了参照物,所以船行而人不觉其行,只是看见船边缆绳被拉得笔直,才知道船夫正在背纤而行,可见江水其实甚为湍急。突然听见悠扬的笛声从对岸传来,所以知道离岸不远了,同时又嗅见荷花的香味,所以知道岸边长满了荷花,通过听觉和嗅觉感受渡江的距离,实际上又暗含了牧童夜归与荷塘夜色的景境。夜色虽然晦暗,但江上由于水光映照,却可看见隐约的帆影,而这帆影在黑暗中好像点点悬挂在空中,犹如渡客提心吊胆一般。这样一来,在洲渚浮烟、天色晦暗的特定景境之中,既暗含了江水流急、白帆点点、牧童夜归、荷塘飘香的景色,又表达出夜间渡江的独特心境,可谓情景交融,构思别致。
篇7:《村夜》阅读答案及赏析
《村夜》阅读答案及赏析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赏析】:
这首诗没有惊人之笔,也不用艳词丽句,只以白描手法画出一个常见的乡村之夜。信手拈来,娓娓道出,却清新恬淡,诗意很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绝迹,万籁无声,两句诗鲜明勾画出村夜的特征。这里虽是纯然写景,却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萧萧凄凉的景物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韵味。
“独出门前望野田”一句,既是诗中的过渡,将描写对象由村庄转向田野;又是两联之间的转折,收束了对村夜萧疏暗淡气氛的描绘,展开了另外一幅使人耳目一新的画面: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
“月明荞麦花如雪”,多么动人的景色,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他暂时忘却了自己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这奇丽壮观的景象与前面两句的.描写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诗人匠心独运地借自然景物的变换写出人物感情变化,写来是那么灵活自如,不着痕迹;而且写得朴实无华,浑然天成,读来亲切动人,余味无穷。
对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的理解:因前后描写的景物不同,表达出诗人由孤独寂寞而兴奋自喜的感情变化。诗人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乡村夜景,于清新恬淡中蕴含了浓浓的诗意。诗中描写村夜,既有萧瑟凄凉,也有奇丽壮观,对比中构成乡村夜景。
【阅读训练】
1、用自己的话把“月明荞麦花如雪”一句的意境描绘出来。(2分)
2、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了感情的变化。这种感情变化的过程是:
【参考答案】
1、白色的荞麦花,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犹如一片耀眼的白雪。诗人精神为之一振,倍感欣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符合诗句的意境即可得2分)
2、孤独寂寞 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每对一处l分。语意相近即可)
篇8:《江夜》阅读答案赏析
《江夜》阅读答案赏析
江夜
[清]吴锡麟
万峰壁立大江横,秋色连天露洗清。
但觉无船无月载,不知是水是风行。
隔汀孤鸟欲同梦,逆浪老鱼微有声。
半夜月沉潮又上,渔灯流过蓼花明。
(选自《晚晴移诗汇》)
(1)为什么诗人“但觉无船无月载,不知是水是风行”?请谈谈你的理解。 (3分)
答:(3分)“但觉无船无月载,不知是水是风行”这两句表现的是诗人秋月之夜行船大江时错觉(1分):在清碧如秋露洗过的夜空之下,行船于大江之上,人飘飘欲仙,似乎没有船也没有月,也不知是水流还是风行,只觉得无所依凭,恍惚若空游一般自由(逍遥)(2分)。
(2)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的颈联或尾联进行简要赏析。 (3分)
答:示例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融情于景)(1分)。颈联选用汀洲、孤鸟、逆浪、老鱼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清幽、朦胧而静谧的长江夜行图:隔着汀洲的孤鸟仿佛欲与作者一起进入梦乡,水中逆浪而游的老鱼喋喋有声(1分)。它表达了诗人乘船夜游长江触景而生的孤寂、凄清(或闲适)之感(1分)。
示例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融情于景)(1分)。尾联选用落月、潮水、渔灯、蓼花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清幽、静谧且富有生机的长江夜景图:半夜里皓月沉入西山,江潮又涨起,打渔人家也在拂晓前忙碌起来,那流星般划过的“渔灯”照明了水边的蓼花。它表达了诗人乘船夜游长江的淡淡的喜悦(怡然)之情(或说,表达了诗人乘船夜游长江途中由惆怅转为喜悦的感情)(1分)。
吴锡麒(1746~1818)清代文学家。
吴锡麒天姿超迈,吟咏至老不倦,能诗,尤工倚声,诗笔清淡秀丽,古体有时藻采丰赡,代表作如》《双忠祠》、《凤凰山怀古》、《观夜潮》、《读放翁集》等。在浙派诗人中,能继朱(彝尊)、杭(世骏)、厉(鹗)之后,自成一家。亦能词,但不如其诗和骈体文的著名。吴锡麒骈文颇著称,吴鼒称赞说:“不矜奇,不恃博,词必泽于经史,体必准乎古初,……合汉魏六朝唐人为一炉冶之。
篇9:张谷田舍古诗阅读答案
储光羲
县官清且俭,深谷有人家。
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
碓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
自说年来稔,前村酒可赊。
(注)县官:陪作者巡视的县令。碓(duì):用来舂米谷的器具。稔(rěn):庄稼成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出了田舍坐落的位置,引出了下文对清新而自然的农村田园风光的描绘。
B.颔联的“入”和“穿”两个动词运用精当,描绘了一幅清幽、美丽的春天图景。
C.尾联的“自说”是作者说,写今年的收成将会不错,描写了农民十分富足的生活。
D.本诗描写了田舍的美丽风光与农民们的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由衷的赞美之情。
2.本诗颈联是如何凸显农人劳动场景的?(6分)
答
1.C
2.①通过“喧”“倚”等动词从听觉与视觉两个方面展现了农人们舂米与采桑的场景,对仗工整,形象生动。②一幅动人喜悦、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尽在眼前,这是对未来丰收的期许。③暗含了人们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与清正勤俭的县官创造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
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方法1.文言实词题—词性法
解答此题,我们可以析字形,明字义;可以将给出的词义代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辨别实词的词性来解答或排除某一干扰项。众所周知,汉字的词性不一样,字义也就不相同,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特点来帮助解题。
方法2.文言虚词题—代入法
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掌握了课内知识点,特别是掌握了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虚词这一小题时自如地运用代入法。高考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绝大部分是将每个虚词都放在两个句子中加以比较来考查其异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学课本。答题时,可以先从课内的那一句入手,把这句中该词的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解释,看是否通顺,通那么用法就是相同,不通则不相同。
方法3.信息筛选题—排除法
⑴根据陈述对象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
在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选文中出现的人名不止一个,而我们在答题时需要熟悉的仅是题干中的这个人(也可能是两个人,考题中的父子)的行为举止,此时我们可以根据主人公来做初步的筛选:把罗列的句子中不是“这个人”
所说所做所想的句子排除,相应的,包含这个句子的选项也就可以排除了。
方法4.分析概括题—对照法
此类题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可能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所以,对句意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先通过对照,找准选项中与原文的不同点,之后,把难以区分的地方向原文词语上靠,找到对应的词汇,看看人物事迹的叙述注意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是否准确等,同时,主旨性的选项要结合全文,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要总体把握文意。
做语文阅读题的方法和技巧
概括文章段意是做阅读题的方法和技巧
初中生在做阅读题时,首先要通读一遍文章,然后大致概括出文章的段落大意。这样能为初中生节省出很多答题时间。初中生要抓住关键词,可以根据问题大致了解考点在哪一段落出现,然后再重点分析那一段,找出问题答案。
分析语文阅读题的题型
初中语文以叙述性散文为主,以下是小编给大家举例的常见的阅读题的题型,分析某句话在文中的含义,这类题型,初中生可以抓住句子的中心词语,结合上下文分析作者想表达的深层意思。
分析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这类题型要看这句话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然后结合表现手法进行作答。一般在文章开头初中生可以参考这几种回答方式:开门见山、开篇点题、为下文……做铺垫、渲染……气氛等。在文章中间:承上启下、点名文章某事件、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等等。文章末尾:升华主题、首尾呼应、使结构更完整等。
篇10:《夜》阅读答案
夜
叶赛宁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的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问题】
16.诗的'1~3节,从听觉、视觉的角度,突出夏日夜晚的什么特点?(4分)
答:
17.第4节中有三句诗都与第2节一样,诗人运用反复手法,这有什么好处?(4分)
答:
18.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4节与前三节有什么不同?(4分)
答:
篇11:《夜》阅读答案
16.突出夏日夜晚静谧、美丽的特点。
17.诗人以反复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进一步强调夜的静谧、美丽。
18.从内容上看,前三节是具体描写夜的景色,河流、小溪和青草的寂静无声,显示了一片祥和的景象,最后一节总写大自然的夜色非常美好。从结构上看,前三节是分写,第4节是总写,前后是总分关系。
篇12:《秦淮夜泊》阅读答案及赏析
《秦淮夜泊》阅读答案及赏析
秦淮夜泊
贺铸
官柳动春条,秦淮生暮潮。
楼台见新月,灯火上双桥。
隔岸开朱箔,临风弄紫箫。
谁怜远游子,心旆正摇摇。
注:①朱箔:红色窗帘。②旆:旌旗。
1.这首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隔岸开朱箔,临风弄紫箫”一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极妙,请指出来,并简要说明理由。(5分)
参考答案
1、独泊孤舟,表现了作者一股淡淡的乡愁。(答到思乡,乡愁、思念故张、思念亲人均可得分)
2、“开”和“弄”。“开”增加了画面的动感和美感,能使人想象到佳人绰约的身影、优雅和体态。“弄”与出了吹箫女优美的姿势,让人感到箫声在风中的婉转悠扬。(指出“朱”“紫”并分析合理,减半给分。指出一处1分,说明好在哪里各2分)
二
(1)本诗的颔联景物描写十分精妙,请简要赏析。(4分)
(2)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诗人的视线从河岸楼台到天空新月,由下到上,由低到高,错落有致,富有层次感、立体感。(2分)
②新月楼台,双桥灯火,本是静景,著以“见”“上”字,则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表现灯火登上了双桥的情景,极富动态美。(2分)
(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2)①尾联以直接抒情作结。眼前的景物虽美丽动人,但毕竟是在外漂泊的游子,加上正是暮色时分,人们都在家中,而诗人却独泊孤舟,抒发了淡淡的'乡愁。(2分)②同时用典,“心旆正摇摇” 出自《史记·苏秦列传》“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诗人借此典故抒发了自己终无所托、没有着落的怅惘之情。(2分)(答“惆怅”“迷惘”“伤感”“茫然”也可得分)(每点2分。手法1分,感情1分)
(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赏析
《秦淮夜泊》宋代贺铸所做的五言律诗。贺铸这首诗色调明丽,人们从“春条”、‘新月”、“灯火”、“朱箔”等意象中可以感受到一股温馨的气息,一种优美的清调。与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那样迷蒙清冷,因为它和杜牧诗感叹兴亡、讽喻现实的着眼点不同。
六朝以来,金陵(今江苏南京)的秦淮河管弦画舫,灯火楼台,是诗人吟咏的好题材。贺铸的这首《秦淮夜泊》写得清丽优美,正是佳作。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八句,就有六句是写景。开头两句,写诗人在一个春天的夜晚泊舟秦淮,春风拂柳,暮潮生岸,富于诗情画意,中间四句,正面写泊舟秦淮的所见所闻,是全诗的重心所在,也是全诗的精彩之处。新月楼台,双桥灯火,本为静景。着以“见”字、“上”即字,则化静为动。五六两句,“朱箔”、“紫箫”,备极华丽;“隔岸”、“临风”,更见飘渺之致;恍若蓬莱仙境。从景物描写角度看,这几句诗很有特点。首先,是位置经营之妙。诗人的视线从河岸楼台转到天空新月,接着又转到横跨秦淮河的小桥,转到河对岸的朱帘绣户。有近有远,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其次,造语十分讲究。如“隔岸”、“临风”,“开朱箔”、“弄紫箫”,佳人绰约的身影、优雅的体态历历如绘。诗的整个画面清丽秀俊,鲜明地表现了秦淮河的特点,所以纪晓岚评此诗说:“自然秀丽,雅称秦淮。”(《瀛奎律髓刊误》卷二十九)诗的末二句以抒情作结:眼前的景物美丽动人,但毕竟是外乡,加上正是暮夜时分,人们都在家中,而诗人却还独泊孤舟,于是一股乡愁油然而生。这里要注意的是,这不是强烈的乡愁,而是那么一种淡淡的怅惘之情。这种情感是十分自然地产生的,同时又是比较微妙的,“摇摇”二字正十分生动贴切地传达出这种感受。只有这样理解,结尾两句才和全诗的情调和谐一致。
秦淮河是秦楼楚馆、歌人舞女集中之处。贺铸这首诗色调明丽,不像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那样迷蒙清冷,因为它和杜牧诗感叹兴亡、讽喻现实的着眼点不同。人们从“春条”、‘新月”、“灯火”、“朱箔”等意象中可以感受到一股温馨的气息,一种优美的清调。贺铸以词著名,但他其实是“诗文俱高,不独工长短句”(陆游《老学庵笔记》),他曾经自负地说:“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宋史·贺铸传》)这首诗当得起“清词丽句”之评,又比李商隐、温庭筠诗歌的语言来得疏淡自然。从这里可翔看到唐、宋诗差别的一个侧面。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田舍夜舂》阅读答案及赏析,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田舍夜舂》阅读答案及赏析田舍夜舂(明)高启新妇舂粮独睡迟,夜寒茅屋雨来时。灯前每嘱儿休哭,明日行人要早炊。注释:[1]夜舂:夜间舂粮。[2]新妇:长辈对晚辈媳妇的称呼。亦可以是晚......
《田舍》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田舍【宋】范成大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②忙。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烟火村声远,林菁③野气香。乐哉今岁事,天末④稻云黄。【注释】①田舍:农家。 ②......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田舍》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田舍原文及赏析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忙。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烟火村声远,林菁野气香。乐哉今岁事,天末稻云黄。译文大家呼唤着扛着锄头出了村庄,匆匆忙忙地修筑着打谷场。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