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格律诗: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格律诗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格律诗:也叫近体诗,今夜诗,与古体诗相对,盛行于唐朝。
反切:也称反语、反言、反音、反纽,或单称反、翻、切、组。反切是我国传统的注音方法,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汉字的读音。
薄喻:用多个喻体来比喻一个本体。例如,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句读:我国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古人研读经书要自己断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边加圆圈或打勾,这种地方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的下面加以顿点儿,这种地方叫做“读”。两者合成“句读”。(识文断句的标记符号)破读:后人在前人的作品时用改变字词读音的方式来区别它的词性和意义的一种方法主要是声调变化。
互文:古代修辞方式的一种,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其特点是上下文义相互呼应,互相补充。
判断:
格律诗:也叫近体诗,今夜诗,与古体诗相对,盛行于唐朝。
词是我国诗歌的一种特殊形态,又叫诗余,曲子词,因句子长短交错又称长短句。词是配合音乐曲调而产生的新型文体,有着音乐与文学的双重属性。
句读:我国古代句读,人为的标记符号,帮助识文断句的标记但不是标点符号,我国今天的标点不是句读演变的。破读:后人在前人的作品时用改变字词读音的方式来区别它的词性和意义的一种方法主要是声调变化。
叶音说:古人押韵的作品通过强改字音以求押韵,韵韵和谐。
反切是我国传统的注音方法,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汉字的读音。例如:顿dun 都 困
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汉语音韵学”。上古时期——先秦两汉称古音学(诗经为代表);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唐宋,以陆发言《切韵》为代表,宋,陈彭年。《广韵》保存了原貌,称今音学;近古时期——元明清,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为代表。另外,宋元时期,有些音韵学者以图表形式分析韵书反切,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形成一门学科,称为等韵学。如《韵镜》(现存最古的韵图,作者不详,推测成书于五代时期.)
句读:我国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古人研读经书要自己断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边加圆圈或打勾,这种地方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的下面加以顿点儿,这种地方叫做“读”。两者合成“句读”。(识文断句的标记符号)
音韵:破读也叫“读破”。古汉语中把这些通过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来区别词性或词义的方法,叫做“破读”。人们把一个字原来的读音叫做“本音”,把改变后的读音叫做“破读音”。
(主要是声调的变化)
注释:
叶音说:古人押韵的作品通过强改字音以求押韵,韵韵和谐。“叶”也作“协”,指以改读字音的(错误)方式,来读诗经、楚辞等先秦的韵文,叶音这个称呼由朱熹提出。把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叶音”。(通过强改字音以求韵律和谐的阅读方式)
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注解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
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修辞:比喻 对偶 设问 代称 婉言 层递 嬉张 薄喻 并提 互文。1.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诸葛亮《出师表》)
并提:“侍中”指郭攸之、费祎,“侍郎”指董允,并提为“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
代称:“良实”本都是形容词,这里指代贤良诚实的人,是以事物特征代本体。2.将军身被坚执锐。(《史记•陈涉起义》)
代称:“坚”代“坚固的铠甲”,“锐”代“锐利的武器”,是以性质代本体。3.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对偶:即“鳏寡不闻犬豕之食”对“茕独不见牛马之衣”。
互文:“鳏寡”与“茕独”、“不闻犬豕之食”与“不见牛马之衣”文义互相补充。引用:改引董仲舒语:“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语见《汉书•食货志上》。比喻:“犬豕之食”比喻食物粗劣,“牛马之衣”比喻衣着粗劣破旧。
4.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司马迁《报任安书》)
委婉:“不测之罪”,这里指死罪;“不可为讳”,这里指任安被处死刑。省略:“仆又薄从上雍”句省略述语“之(到……去)”,即“仆又薄从上之雍”。5.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文心雕龙•情采》)
代称:“轩冕”代称官爵,“皋壤”代称隐者居住之地。
引用:“皋壤”见《庄子•知北游》:“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
6.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萧统《文选序》)倒置:“心游目想”是“目游心想”的倒置。
代称:以“目游心想”指代读书,以“移晷”指代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
7.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对偶:“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对“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代称:“白首” 代年老。
比喻:用“青云”比喻志向的高远。
引用:二句改引《后汉书•马援传》:“(马援)尝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8.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醲,命曰腐肠之药。(枚乘《七发》)对偶:“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对“甘脆肥醲,命曰腐肠之药”。
代称:“皓齿蛾眉”是“美女”的代称,“甘脆肥醲”是“丰盛甘美的酒食”的代称。比喻:将“皓齿蛾眉”的美女比作斧子,将“甘脆肥醲”的酒食比作毒药。9.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赵壹《刺世疾邪赋》)
比喻:“咳唾自成珠”喻言语珍贵,“金玉”喻品德高尚,“兰蕙化为刍”喻贤人不被重用。引用:“披褐怀金玉”一句,语出《老子》七十章:“是以圣人披褐怀玉。” 代称:“被褐”指穿粗布衣的寒士,是“贫贱之人”的代称。按:教材引文误“咳唾”为“咳吐”,今正。
10.珠与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江淹《别赋》)对偶:“珠与玉兮艳暮秋”对“罗与绮兮娇上春”。
代称:“珠”、“玉”、“罗”、“绮”都是“歌女”的代称。
互文:这两句互文见义,即“珠与玉”、“罗与绮”都“艳暮秋”、“娇上春”。
《许行》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译:“当唐尧的时候,天下还没有平定。大水乱流,到处泛滥。草木生长茂盛,禽兽大量繁殖,五谷都不成熟,野兽威胁人们。鸟兽所走的道路,遍布在中原地带。唐尧暗自为此担忧,选拨舜来治理。舜派益管火,益放大火焚烧山野沼泽地带的草木,野兽就逃避躲藏起来了。舜又派禹疏通九河,疏导济水、漯水,让它们流入海中;掘通妆水、汉水,排除淮河、泗水的淤塞,让它们流入长江。这样一来,中原地带才能够耕种并收获粮食。当这个时候,禹在外奔波八年,多次经过家门都没有进去,即使想要耕种,行吗?”
填空: 音律学:
诗歌的规律和类型:3类型:律诗 绝句 排律。句型
用韵
平仄
对仗
词的概念和类型:词是配合音乐曲调而产生的新型文体,有着音乐与文学的双重属性。它的产生和兴起,离不开音乐。由于对词配乐方式理解的不同词究竟产生在什么时代,词学界的意见也不尽相同。
声母系统的研究,唐代参照梵创制字母。梵文字母又叫悉昙分为两种体文,摩多。守温找了30个汉字来代表30个汉字。南唐后梁守温制,到来后来宋代,宋代学者对守温,30个字母进行修订和增补,才变为36个字母。这就代表我国中古时期语言的声母系统。我国声调发现晚南朝
周颙发现四声
从隋朝开始编定韵书:《切韵》陆法言著,我国第一部韵书,称"韵书之祖"。《广韵》宋,陈彭年。历史影响超过了切韵。《平水韵》金元,刘渊。作品分析:
格律诗野营之歌 一.行军穿峡出谷越重峦,雪染眉稍汗不干。 军号声声催奋进,红旗漫卷太行山。二.宿营地身负药包破晓行,山腰临暮宿军蓬。 雾中听得村童唤,随入紫门诊病翁。题红旗渠......
格律诗五首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格律诗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格律诗五首,一起来看看吧......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2篇七绝格律诗,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格律诗句式汇总 一、可以随便使用的三类句式:ABC 第一大类:律句(无须被拗救的句式,8种),又分为:I. 4个基本句式:A1仄仄平平仄A2平平仄仄平A3平平平仄仄A4仄仄仄平平II. 4个基本句式......
一、诗体 1、古体诗——和绝句、律诗相对的诗体称呼,不讲求对仗、平仄等格律。 四言诗——始于《诗经》,汉代以前的主要诗体形式,音节单纯,表意复杂。代表作《关雎》 五言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