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

其他范文 时间:2022-10-06 05:31:3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教学目标:

一、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二、品析语言,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课文诵读,文意疏通,语言品析,感受体验。

教学过程 教法学法设计

一、走近三峡,感受引入

话说三峡: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三峡的资料。

是啊,古往今来,美丽的三峡令多少人流连忘返,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三峡的俊美。而北魏着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就以其精妙的笔法揭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郦道元,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吧。

二、认识三峡,整体感知

1、读一读,写一写:

①示范朗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试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通顺,注意文句停顿

2、译一译,记一记:

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一段一人,先读后注意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补充注释)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B、至于夏水襄陵。(到了)C、或王命急宣。(有时)D、其间千二百里。(代指两地)E、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认为)F、良多趣味。(很)G、沿溯阻绝。(断)H、绝多生怪柏。(极)I、哀转久绝。(停止)J、每至晴初霜旦。(每当到)

3、读一读,说一说:

在译读的基础上梳理课文内容。

三、欣赏三峡,品析美景

1、同学们,三峡很美,哪你觉得它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景物)美,你看。”的句说一说吗?

示例: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这样美的三峡,作者仅用150余字就描绘得如此传神入化,其语言之美,其笔法之妙,实在令人称奇。

2、如此美景,作者是怎样将其描绘得传神入化--抓特征写景。

山--连绵不断、高峻挺拔

夏水--凶险、迅疾

春冬之景--清幽、秀丽

秋景--凄凉、哀婉(对渔歌的理解)

……

3、诵读提升:尝试背诵课文。(媒体关键词提示)

四、感悟三峡,比较拓展

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早发白帝城》这首

《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是写三峡,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那你能找出诗句中与课文应的

写相同景色的语句吗?

讨论,明确: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

文章第一段则与诗中的“万重山”相对应。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总结存储:

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写出了山的雄奇险拔;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景象--水,分别从夏季、春冬之时和秋天写了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奇异的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也表现了三峡雄奇奔放、清

秀丽和凄婉独特的景色特点。

2、课外巩固:

(板书课题及作者)

阙嶂曦襄御溯湍啸属漱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①文章先写山后写水;

②写水则抓住三峡不同季节(夏季、春冬之时、秋季)的景物特征来写。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吧。

①背诵、翻译课文。

③尝试写一篇游记散文。

教学回顾

谭义专

三峡

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绝出。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嚷陵,严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中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

三峡

《寄情三峡》周末,我们一家到达了宜昌,朋友驱车来接。我刚上车,朋友就问:“感觉宜昌怎么样?”我一下子笑了,午夜时分,我还没看到这座江城的全貌,怎能咀嚼出城市的味道?还是他老婆解了......

三峡

三峡(1)郦道元自(2)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3)阙(4)处;重岩叠嶂(5),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6),不见曦月(7)。至于(8)夏水襄陵(9),沿溯(10)阻绝。或王命急宣(11),有时朝发白帝(12),暮到江陵(13),其间千二百......

三峡

《三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 1.认读生字,正确解释关键词语或句子,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大意,反复朗读课文。 2.在反复阅读中,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达到情景交融的方法......

《三峡》

《三峡》《三峡》1三峡南北朝: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阙通:缺;重岩一作:重峦)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

下载三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