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朗读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朗读
单位:浚县教体局教研室
姓名:游永彬
古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明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从孔夫子到陶行知,几千年来,他们便是让学生认真朗读范文。在这朗读的过程中,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从而受到审美的教育,陶冶了精神情操,发掘了知识瑰宝,提高了鉴赏与成文能力。但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朗读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琅琅书声常常被教师的过分讲解所代替。课上“讲”得多,课后“练”得多,唯独“读”得太少,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遗憾。我们有必须让琅琅书声回到语文课堂上来。尤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更应受到一定的重视。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他们年龄及阅历所限,对感性知识的接受能力仍大大超过对理性知识的接受能力。所以要提高初中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就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趣,使他们的思维融入课文的意境中去,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朗读是实现这一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当我们在剧场、影视或收录机里听到那声情并茂的朗读时,会被它所吸引,所打动,进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不知不觉地进入到那美妙的意境中去,因为朗诵有一种渲染情境的魅力。朗诵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其它手段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
那么,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到底有哪些作用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朗读有利于传递情感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过程是一种情感活动过程,它一刻也离不开情感参与。这种情感,包括教材所包含的作者的写作情感,教师的教学情感,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的融会贯通,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仅仅要求教师教学时有充沛的感情,更重要的是要把这种情感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并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参与,来正确体会教材所蕴涵的情感。有些文章,与其多“讲”不如多“读”,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理解作品,并把教材情感传递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感。如朱自清的《春》,字面意思是易懂的,但作者在字里行间又蕴涵着怎样细致的感情变化呢?这就需要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可从处理第一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的语调感情入手。两个盼望表达了希望春天早日到来的急切心情,后一个盼望更突出了盼望已久这一特点。所以,第二个“盼望着”语调要明显高于第一个,并且要蕴涵急切等待的心情,每一个“望”字更应突出。后半句的“来”“近”要蕴涵惊喜,兴奋的感情。一句的朗读处理可带动一段,一段的细心体会有助于全文的把握。又如《最后一课》的最后一部分,即下课铃响时,韩麦尔先生表情的变化,语言的哽咽,写字的遒劲,挥手的无力这些细节的描写,就可通过逐句逐段朗读时的感情处理,使学生进入文章的感情中去,从而自然而然的体会出韩麦尔先生复杂的心情。教师可先范读,然后请学生个别朗读,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通过分析每一句话感情的处理,让学生通过对比、揣摩读法中体会出人物的感情。这样比单纯地讲解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再如《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作者通过热切的呼唤和山谷、大地、松涛、海浪、广场的回音,表达了亿万人民无限怀念周总理的深厚感情。这种感情不是一遍朗读就能体会的。教师可将讲解与朗读穿插起来,以读助讲,以讲带读。在讲的时候可结合写作背景,也可通过学过的写周总理的事迹的文章来体会各阶层人们对周总理的深情。因此,朗读时既要有贯穿全诗的基调,又要读出层次来。最终使学生把对课文的理解融入朗读之中表现出来,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朗读有助于知识的传递
有些语文知识,通过课文的朗读可易于学生理解掌握。一般来说,在各种文体中,记叙文注重一个“情”字,文章往往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因此朗读时感情、语调较丰富。说明文注重一个“知”字,课文强调科学性、知识性,不受感性认识支配,故朗读时宜采用平实的语调。议论文突出一个“理”字,强调行文的雄辩、有力,所以朗读时要注重气势,语调严谨。朗读可帮助我们传递各种文体知识。如《奇妙的克隆》是篇说明文,但它是由故事生动地引出科学知识,让学生体会记叙笔调的生动与说明笔调的平实在朗读时语气的不同,来加深理解记叙与说明的区别。又如,朗读可帮助区分古诗、新诗、民歌几种形式。贺敬之、柯岩生活时代相近,为什么两人的作品《回延安》、《周总理,你在哪里》却分属三种形式呢?教师可通过对诗的节奏,韵律的分析启发学生通过朗读比较来从感性上体会三者的区别。《回延安》运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语言富有地方色彩,讲究押韵,但并非一韵到底,所以读来口语色彩较浓,似在歌唱,而《周总理,你在哪里》是新诗,注重抒情,形式自由,不讲究句式的整齐,故朗读时易于感情的表达。再如,朗读还能使学生把握消息与通讯的区别。消息与通讯都属于新闻体裁,都是记叙的文字,但消息注重的是客观事实,消息的朗读是事实的真实报道,不应多夹杂朗读者的个人主观感情在其中,而通讯则包含比较明显的感情色彩,因此通讯可按作者的感情倾向读得有声有色。
三、朗读能培养学生语感
培养语感有多条途径,笔者以为朗读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条。这里的朗读,就是叶圣陶所说的“美读”,要读得感情充沛,抑扬顿挫,移情动容。语文教学是以教材中的优秀作品的语言去强化学生的输入型语感,并借此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而诵读的活动正和语感中的输入型语感相适应,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诵读的作用。不妨这样说: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朗读读。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往往语文水平也较高,因为朗读的水平最终归结于对课文的分析理解的水平。反复朗读能使许多优秀篇章储存在大脑里,无形中也增强了语感,这反映在写作中就能表现为语句的连贯、流畅与词汇语言的丰富;反映在口头表达上,就表现为语言的自然、清晰、达意、得体。《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讲》是一篇讲演稿,人教版有一篇《理解应该是双向的》是一篇辩论记实。这两篇课文已不是一般作品中运用的书面语,而是口语的记录。说明朗读最终目的在于培养日常口语的语感。这两篇课文要让学生由“读”变为“说”,前者是讲演语气,后者是辩论语气。
四、朗读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对文字作品的深入体味,为有声语言运用与追求奠定了基础,为用有声语言表现文字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提供了依据。朗读者如果不能把内心的依据通过有声语言体现出来,传达给听众,就说明他不具备一定的语言表现力。朗读者只有具备一定的表现力,才可能把对作品的理解感受形之于声。因此,朗读就应该包含着对语言表现力的要求,诸如层次感、主次感、对比感、形象性、逻辑性、丰富性;都要体现在有声语言中。
由于对文字作品的深入体味,那准确的词语慨念,生动的语法修辞,巧妙的构思布局,感人的情景描写,严谨的逻辑序列,优美的韵律配置等,总是十分具体地启迪着我们的思路;而用有声语言将这些表达出来的愿望又迫使我们不能不运用各种技巧,尽可能完美地表现出文字作品的精妙。这种对语言表现力的要求,无论对我们从事文字写作,抑或对有声语言的表达,都起着自觉学习运用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就贮存了许多可资借鉴、可供取用的表现手段,并在需要时或召之即来,或妙手偶得。这一切是仅仅通过分析、讲解文字作品所不易得到的,也是只靠眼看手写所不易达到的。
表现力和鉴赏力是相互关联的、互相促进的。有的人听别人朗读可以品头评足,大发议论,很可能语语中的,相当正确。但当他自己朗读时,也许不及别人朗读水平的十之五六。这正是“耳高口低”造成的,是缺乏朗读实践的结果。相反的情况自然也会有:自己朗读水平较高,但听别人朗读,觉得似乎也还可以,却指不出优劣,虽然也模糊感到某些不足之处,却说不真切,更说不清原委。这是“口高耳低”造成的,是缺乏朗读理论的结果。这两种情况告诉找们,表现力和鉴赏力不同。但表现力和鉴赏力完全相背的情况几乎没有,就是说,凡有鉴赏力的人,也肯定具有一定的表现力,而有表现力的人,也肯定具有一定的鉴赏力。这又告诉我们,提高表现力,对鉴赏力的提高有益,提高鉴赏力,对表现力的提高也很有帮助。这两种能力的提高,都可以通过在朗读理论指导下的朗读实践来实现。
五、朗读有利于深入体味文字作品
文字作品是诉诸视觉的,可以反复看、经常看,无疑是一种优势。可是,看,仍有一定局限,除去一目十行的粗读不说,就是细读,也只是凭借一条渠道传入大脑,留下的印象,远不如多条渠道来得深刻,这正如看舞台演出比看文字剧本收益更大,道理是一样的。朗读,不但要看,反复看,还要变为有声语言,从而增加了传入大脑皮层的剌激渠道,同时,更须要认真领会、准确表达文字作品的语词涵义和精神实质。这样,对体味作品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深入体味中所得也就更多了。通过朗读,自会发觉“对味儿”或“不对味儿”,“贴切”或“不贴切”的问题,于是再看、再体味、再读。这种精益求精的反复,就意味着对文字作品的更深的理解、更深的感受。不应忽视的是,诉诸声音之后,声音出口时负载的思想感情,比蕴含在文字之中、文字背后的,更为可感,因此,由于朗读者的再创作,听者可以比自己去看文字作品体味更深,他的判断、品评也就会更为切实。这样看来,就使我们认识到:朗读既有再感受的魅力,又有再体验的动力,更有自我检验的活力。应该说,朗读引导着朗读者和听者走向文字作品更深的去处。《朱子训学斋规提到》: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朱熹从背诵的要求指出: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这些话,重视心到是对的,一方面是对文字作品的用心思索、用心体会,一方面又是对自己朗读的用心品味、用心检验。当然,认为朗读只是为了记,为了长久不忘,就显得太狭窄了,朗读的目的和作用远比记住、背诵来得丰富和深广。叶圣陶先生从教学的角度,在更深的意义上提出:“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至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这“享受”二字用的何等得好啊!循着这种途径进行朗读,可以使朗读进入更自觉的境界,可以使体会深入,使表达更准确,使广大听众获得更大的美感享受。边看边读,最有利于从遣词造句到思想感情的融汇贯通,步步深入,乐趣丛生。正如吉林省特级教师魏治明所说:“从诵读入手进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熟读以至背诵。这样循环往覆,逐步加深体会,对一篇文章才能晓其理、感其情,品味其精当美妙之处。”不少语文教师都有同感。
笔者在执教的班级中,加强了朗读训练,经过不断的实践,我发现通过情感朗读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形成乐学、会学的学风,做到以情导知,知而生情,知情相促融会,促进学生的发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些较差的同学在朗读水平的提高中也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总之,多读才能多说,读好了才能说好,所以,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帮助教师把教材情感,语文知识传递给学生,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就对朗读教学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让朗朗的读书声回到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来吧。
课堂教学朗读艺术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朗读就是运用普通话把文字正确、流利、响亮、有感情地读出来,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论文: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朗读训练,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论文: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新课程改革以其自身特有的魅力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沐浴在春风中,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脚步向前走,我越来越感受到:它有着生机勃......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朗读指导做为重点,读好课文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受到艺术熏陶,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
朗读,课堂教学的主旋律442623湖北省郧西县景阳乡泥沟中心小学 陈昌明 手机:*** 湖北省郧西县景阳乡泥沟中心小学 赵胜兵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