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导学案第二课时_琵琶行第二课时学案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10:22:3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琵琶行导学案第二课时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琵琶行第二课时学案”。

嫩江一中高一语文导学案必修三《琵琶行》第二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日期 学号

姓名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品味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并进行人物形象分析。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同是天涯沦落人”主旨的理解

【学习难点】:

人物形象分析 【知识链接】:了解白居易的思想

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二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概括起来,也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还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以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之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上下交和”、“内外胥悦”的社会效果。

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是以《乐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据,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六义尽去矣。”唐诗也一样,李白被他砍得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杜甫的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三四十首。李杜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别的诗人了。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的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

【课堂导入】(齐读或背诵小序到第二段)上节课讲到:琵琶女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应约表演,更是在借助音乐来诉说心事,那么这个举止不凡,技艺高超的琵琶女究竟有怎样的经历呢?请看第三段琵琶女的自叙身世。

【学习过程】

1、齐读第三段:

(1)用自己的话概括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1)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家住京城

(2)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年轻貌美

技艺高超

(3)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红极一时

(4)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奢华欢乐

光阴虚度

(5)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亲人离散

时过境迁

嫁与商人

(6)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独守空船

凄凉孤独

(7)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今昔对比

感慨万千

总结琵琶女经历: 曾经色艺双全,红极一时

如今年长色衰,漂流沦落。

(2)琵琶女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2.朗读第四段: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从乐妓与诗人的人生历程中来寻找答案)

明确: 乐妓:早年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 现在境况是“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诗人:早年的境况是“身居高位、名动京师”(高官厚禄);现在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3、朗读最后一段:。

【课堂小结】分析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拓展延伸】

1、拓展阅读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列子-汤问》

2、拓展练习

从古今描写音乐和声音的优秀作品看,对其描绘的方法有很多:

1)对乐曲或声音进行比喻时,也可运用通感比喻,喻体不诉诸听觉,而诉诸其他感觉或生活体验。如:苏联歌曲《喀秋莎》“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2)对声音的美妙或演奏(演唱)者的动作进行夸张。如:《列子.汤问》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3)写倾听者的反映或内心感受,从侧面进行烘托。如《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描写周围环境,从侧面进行烘托。如《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同桌合作仿写句子,进一步体会作者描摹声音的高妙。例(1):那音乐粗重深沉,就像浓厚的黑云压了下来,暴雨挟着狂风,在冲荡着天地。(2)(3)(4)

【课后反思】

琵琶行导学案第一课时

琵琶行导学案第一课时《琵琶行》描述了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

《琵琶行》导学案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琵琶行》导学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琵琶行导学案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2篇琵琶行导学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学习目标】1.解题、了解作者、积累字词及本诗名句,学会古诗诵读。2.整体把握全诗,理清思路,掌握主要内容。【知识导学】1.唐朝宣宗皇帝李忱为一位诗人写了首......

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设计意图】1、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2、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3、背诵全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设计提要】1、描写琵琶乐时,诗人成功地......

下载琵琶行导学案第二课时word格式文档
下载琵琶行导学案第二课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